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已经逐渐从传统教学体系中的主导者演变为引导者,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及主动性,因此“讨论”这种教学方式越来越被推崇.然而如何较好地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仍然需要数学教师深入探讨.
本文就讨论内容的选择、适当的讨论时机、讨论方法的探究这三点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将讨论这种方式得以更好地应用.
一、讨论内容的选择
1.讨论应针对知识的重、难点
教材中的重、难点往往是一堂课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突破的主要内容,这些往往也是学生理解与接受起来比较困難的地方.这时,教师如果能放弃一味地灌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讨论,让学生在相互探讨中逐渐领悟知识要点,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代数式”时,对于代数式的意义的理解,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学生对于这一点的理解都存在障碍,这时不妨采用讨论的方式.当教师列出代数式5x 6y的式子后,应鼓励学生间积极探讨,提出自己不理解或者疑惑的地方.教师也可以参与探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领会符号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在这里符号x和y是可以代替任何数字的.讨论过程中也激发了学生思维,发展了他们联系及类比的能力.在对于重、难点的教学中,当教师的讲解并不是太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时,不妨采用讨论的方式.这不仅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争辩中也获得了新知.
2.讨论应针对解决问题的方法
讨论的重点应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掌握了方法,学生才能举一反三,教学才体现出其价值,碰到类似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二、适当的讨论时机
1.当学生意见不一致时适合展开讨论
在回答教师的问题时,学生往往各执一词,都有自己的见解.这时如果教师单纯地对正确方法进行讲解,很多学生往往还是不容易意识到自己的思考方式错在哪里.这时不妨让学生自行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听到其他同学的见解,也能够很直观地意识到自己的想法错在何处.这时教师再来对正确方法进行讲解,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
2.当学生理解产生障碍时适合展开谈论
当学生在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思维受阻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启迪与指引,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思路,排除障碍,继续思考.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有意识地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引发学生的不断思考与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体系出发,为学生的数学探讨铺路搭桥,使学生真正找到问题的重点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讲“反证法”时,学生很难理解反证法的意思,仅靠教师讲解,可能起不到直观的作用.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及理解过程中的障碍,然后几个人一起探讨提出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反证法其实是一种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只有在自己的实践中,通过对具体例子的不断推敲、讨论,才能弄清楚“反证法”的意义.
3.讨论应放在结论推理的过程中
在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感性材料及适当讲解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往往这个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况的能力.
例如,在讲“绝对值”时,教学重点在于能让学生掌握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即对于负数而言绝对值小的数值反而大.这一结论对于刚刚接触的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学生只有通过自主探究才能加深印象、灵活运用.
三、讨论方法的探究
讨论是一个人人参与的过程,只有好的讨论方法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讨论之前,教师应明确规定相应的讨论形式,再让学生展开讨论.
首先,帮助学生建立讨论小组,并选出组长,分组也应当有一定讲究,随意分组不仅会带来不必要的弊端,也会失去讨论的意义.学生的学习成绩、思维习惯、性格各不相同,教师分组时可以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在一组,这种方式不仅促进了不同层面学生的发展,对于学习相对有困难的学生尤为有益.
其次,对于讨论要求也应当做出明确规定.讨论过程中一次只能有一个人的发言,其余学生都要仔细听,一个学生发言完毕后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大家共同探讨.对于不明白的问题,也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一同解答.
讨论的原则在于让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充分思考,并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问题大家能够通过讨论得到解答,对于不同的见解大家能够通过讨论达成一致.只有好的讨论方法才能为顺利达成这些目的服务.
总之,在新教改背景下,数学课堂讨论的价值毋庸置疑.然而如何能让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积极与正面的作用,是当下许多教学者需要进一步实践及探究的.只有选择好的讨论内容、安排合适的讨论时机,并且借助正确的讨论方法,讨论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本文就讨论内容的选择、适当的讨论时机、讨论方法的探究这三点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将讨论这种方式得以更好地应用.
一、讨论内容的选择
1.讨论应针对知识的重、难点
教材中的重、难点往往是一堂课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突破的主要内容,这些往往也是学生理解与接受起来比较困難的地方.这时,教师如果能放弃一味地灌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讨论,让学生在相互探讨中逐渐领悟知识要点,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代数式”时,对于代数式的意义的理解,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学生对于这一点的理解都存在障碍,这时不妨采用讨论的方式.当教师列出代数式5x 6y的式子后,应鼓励学生间积极探讨,提出自己不理解或者疑惑的地方.教师也可以参与探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领会符号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在这里符号x和y是可以代替任何数字的.讨论过程中也激发了学生思维,发展了他们联系及类比的能力.在对于重、难点的教学中,当教师的讲解并不是太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时,不妨采用讨论的方式.这不仅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争辩中也获得了新知.
2.讨论应针对解决问题的方法
讨论的重点应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掌握了方法,学生才能举一反三,教学才体现出其价值,碰到类似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二、适当的讨论时机
1.当学生意见不一致时适合展开讨论
在回答教师的问题时,学生往往各执一词,都有自己的见解.这时如果教师单纯地对正确方法进行讲解,很多学生往往还是不容易意识到自己的思考方式错在哪里.这时不妨让学生自行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听到其他同学的见解,也能够很直观地意识到自己的想法错在何处.这时教师再来对正确方法进行讲解,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
2.当学生理解产生障碍时适合展开谈论
当学生在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思维受阻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启迪与指引,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思路,排除障碍,继续思考.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有意识地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引发学生的不断思考与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体系出发,为学生的数学探讨铺路搭桥,使学生真正找到问题的重点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讲“反证法”时,学生很难理解反证法的意思,仅靠教师讲解,可能起不到直观的作用.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及理解过程中的障碍,然后几个人一起探讨提出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反证法其实是一种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只有在自己的实践中,通过对具体例子的不断推敲、讨论,才能弄清楚“反证法”的意义.
3.讨论应放在结论推理的过程中
在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感性材料及适当讲解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往往这个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况的能力.
例如,在讲“绝对值”时,教学重点在于能让学生掌握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即对于负数而言绝对值小的数值反而大.这一结论对于刚刚接触的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学生只有通过自主探究才能加深印象、灵活运用.
三、讨论方法的探究
讨论是一个人人参与的过程,只有好的讨论方法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讨论之前,教师应明确规定相应的讨论形式,再让学生展开讨论.
首先,帮助学生建立讨论小组,并选出组长,分组也应当有一定讲究,随意分组不仅会带来不必要的弊端,也会失去讨论的意义.学生的学习成绩、思维习惯、性格各不相同,教师分组时可以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在一组,这种方式不仅促进了不同层面学生的发展,对于学习相对有困难的学生尤为有益.
其次,对于讨论要求也应当做出明确规定.讨论过程中一次只能有一个人的发言,其余学生都要仔细听,一个学生发言完毕后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大家共同探讨.对于不明白的问题,也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一同解答.
讨论的原则在于让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充分思考,并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问题大家能够通过讨论得到解答,对于不同的见解大家能够通过讨论达成一致.只有好的讨论方法才能为顺利达成这些目的服务.
总之,在新教改背景下,数学课堂讨论的价值毋庸置疑.然而如何能让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积极与正面的作用,是当下许多教学者需要进一步实践及探究的.只有选择好的讨论内容、安排合适的讨论时机,并且借助正确的讨论方法,讨论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