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的符号性和象似性问题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归属分析了近年来词序象似性的有关问题,同时适当回顾了索绪尔符号任意性原则的有关论点。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象似性原则 符号任意性
一、引言
象似性是一个认知问题。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知是人类以经验和感知将世界概念化的过程,是以有限识解无限的思维活动。象似的认知基准是相似。最初Pierce只找到了符号和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关联,而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没有看到其背后映射的认知机制。20世纪80年代末,认知语言学兴起并倾力于从体验哲学的角度把人的感知和经验同语言的内部结构联系起来。在这个框架里,象似性被解释为语言结构与概念或经验结构之间的相似。而对语言结构的探索,以及对认知系统的探索中,此二者被视为是相促相长的关系。意即语言研究能帮助揭示心智空间的诸多秘密,而对思维机制的深层剖析有助于增进对语言线性结构的理解(参见刘世英,曹华,2006)。基于这些认识,顺序象似、距离象似和数量象似这三条原则如今得到了新的阐释和研究。
二、词序象似性问题
语言的线性结构在句法形式上主要是指词序。按照刘世英和曹华的观点(2006),顺序象似性可以从词组、语篇、复句和否定词等具体语言结构中得到相应阐释。
词组层面的词序象似性主要反映的是人的“自我中心”法则。就上下、左右和前后三个维度而言,垂直维度最为突出,以“上”为无标记项,较“下”辨识度更高更易被人们认识;左右维度受文化影响较大,具有一定文化差异性,其突显度最弱;前后维度因人体先天的物理结构而呈现出非对称性,突显度居中。
具体说来,垂直维度的非对称性制约着词序。较为明显的原则是:头重脚轻、先上后下。常见的例子有:上上下下,七上八下,上躥下跳,首尾相连,摇头摆尾,up and down,head to toe等。横向维度上,前后的非对称性也常见于诸多凝固词,如前呼后应、前仰后合、前赴后继,front-back等等。结合Lyons(1979)和Greenberg(1966)的观点,英汉语词是有极性(polarity)的,无标记项为正极,有标记项为负极。后者较前者需要更多心力去处理,因此正极通常位于负极之前以提升人们交际的效率。自然,人类是社会的动物,这个效率原则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定势的约束。汉文化“先上后下,尊卑有序”,决定了汉语言中“上下大小,老少长幼”的表达结构(参见王寅,1999)。在多个定语的排列中,距离象似性原则主要规约着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远近先后。换句话说,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反映的是这些成分在概念层面上的距离(Haiman,1983)。定语离中心词越远,说明它跟中心词的概念距离较远;反之则较近。如brand-new double-nosed black satin shoes(一双全新的双脸黑缎子鞋)。这个例子中的“缎子”离“鞋”最近,是因为它明示着鞋子的属性,对鞋类的界定会随它而变。根据Haiman(1983)的观点,领有者与事物的概念距离一定比属性远,从而在词序上表现为表领属的修饰词位于属性修饰词之前。而数量修饰词和领属修饰词一样,对事物起不到根本性影响,只是限制了事物的外延,所以排在离中心词较远的位置。另外,在多项定语的排列中,形容词通常位于名词之前是基于这样的道理:形容词多为人感官所受,与事物的直接联系较为疏远;名词多表事物的固定属性且难以人为改变,直接反映了事物的材质、性能或用途,与事物的联系更紧密难分(参见刘世英,曹华,2006)。此外,这个例子中的定语排序与人的认知顺序也是吻合的:入眼先见得“一双”,究其貌是“新”而非“旧”,“双脸”是鞋面上缝制的平行的左右两块,最后才是颜色和材质。
在语篇层面,汉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句法成分的先后排列,这一顺序映射的是各成分所述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参见沈家煊,1999)。动词的连动式表达在小说中屡见不鲜,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也有独到效力。事实上,这种连动式句法临摹的主要对象是时空的自然迁移。示例:不一时,只见从那边两骑马压地飞来,离凤姐车不远,一齐蹿下来,扶车回说:“这里有下处,奶奶请歇更衣。”
这是《红楼梦》第十五回中凤姐一行人为秦可卿送殡时在铁槛寺下榻前的一处场景。秦氏的死是凤姐协理宁国府的契机,凤姐脸酸心硬,下人早有所知,此处一系列动词描摹了小厮回话的速度,侧面反映了凤姐的威慑力。在这个回话事件中,动词排列的顺序与事件发生的时空顺序相吻合,与人对时空迁移的认知顺序一致,且词序是不可逆的。
在否定句中,否定词的位置同样会折射出否定概念的强弱。这个象似方式在英汉语言结构中是相同的。一般而言,否定词在“我认为……不”的结构中离否定对象较近,故而其否定程度高于“我不认为……”;同样,“I don’t think he will do this”比“I think he won’t do this”的否定程度弱,因为否定概念在前句离否定对象较远。按照Haiman(1983)的距离法则,语言成分之间的物理距离越近,其表达的概念成分之间的距离就越接近;否定词离否定对象越近,否定的意味就越强。
三、语言符号任意性问题
自索绪尔提出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以来,对于语言符号的象似性辩证说和任意性支配说,不少学者一直有诸多论战和厘清。
在共时语言学界面,有学者如许国璋(1988)认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不具备可操控性,而仅在历时层面上运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符号象似性问题研究的升温和深入,一些学者如王寅(2003)提出了象似性辩证说优于任意性支配说的观点。与质疑派极力否定语言符号任意性的本体论不同的是,有学者专注于任意性原则作为索氏共时语言学系统理论性基础在性质和功能上的重要性,并指出任意性和象似性分属语言符号不同层面的属性,两者互为补充,都是语言符号的基本属性(见顾嘉祖,王静,2004;管月娥,2009;许玉,2012)。赵彦春(2014)在求索雅克布森对皮尔斯符号学的阐发的过程中发现,“雅克布森依据皮尔斯符号学理论的分析和阐发超出了索绪尔对能指与所指之间具有任意性的论述,其对任意性原则的反制是不具有说服力的”。 针对学界对索氏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论战,霍永寿、孙晨(2017)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梳理了索氏语哲致思路径,并尝试性地去澄清争论中存在的问题。
“语言哲学是通过语言分析解决哲学问题的哲学分支学科。”(霍永寿,孙晨,2017)西方哲学通常遵循这三个路径进行语言思辨:语言和实在,语言和理解,语言和思想。语言在此三条路径中的作用主要是对客观实在的命名和指称,即名物联系。据此,语哲思辨的核心内容是意义问题。哲学思辨认定语言、心智及实在三者存在同构关系,也就是说,语言的意义来自客观实在(見霍永寿,孙晨,2017)。
与弗雷格、罗素等人不同的是,索绪尔并未遵循和投入上述这种分析性语哲的致思路径,而是自创出一条适合且支撑索氏普通语言学理论体系建构的语哲致思路径。他切断了语言与外部实在的关联,把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作为建构意义理论的基石,继而提出语言系统自给自足的思路和概念,以此筑成并丰富索氏普通语言学理论体系中的诸如组合(syntagmatic relation)、联想(associative relation)等其他关系。对于在语言符号系统内部完成意义分配这个问题,有专家认为,索绪尔是把语言看作由类似于数学和逻辑学的符号构成的符号系统,从而仅探究符号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符号与外部世界间的语义关系(见霍永寿,孙晨,2017)。鉴于此,语言符号的意义不再是来自于符号与外部实在的关系,而是来自于符号和符号之间的对立和差异,这也是索氏语哲致思路径的特色所在。
结合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2011/1959)和《普通语言学手稿》(2006)我们发现,索氏显然已经意识到符号在其所属的语言系统内部获得意义的过程和方式的多样和繁复,因此,对于在任意性原则指导下语言符号如何获取意义这一问题,他首先区分了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这两个概念。他解释说,符号任意性原则并不妨碍我们将完全任意的符号同相对任意的符号区分开来;有些符号是绝对任意的、不可论证的,而有些符号可能是相对可论证的,存在着任意性程度的差异(Saussure, 2011/1959)。也就是说,任意性并非纯然的任意性,在同一语言符号系统内部,它表现为不同的程度和等级。这样一来,在绝对任意性一端,语言符号的意义是纯粹的不可论证的,而在相对任意性一端,语言符号的意义表现出各种可论证的等级。最直观的例子是,twenty一词是绝对任意和不可论证的,twenty-one却是相对任意的,因为后者可使我们产生twenty-one,twenty-two,twenty-three等联想。
四、语言符号象似性与任意性问题的思考
象似性实际上是一个语言—现实—认知的问题。象似的基准是相似,是语言符号作为心智表征与现实世界关联深浅的问题。而索氏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语哲思路则是,切断符号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语言符号系统内部自足分配意义。按霍、孙(2017)二人的观点,象似性与任意性二者原本就不在一个层面,放在一处讨论有悖索氏语内系统思考符号意义的本体论思路,难免会混淆概念、忽略索氏任意性的语哲属性。
参考文献:
[1]Haiman,J.Iconicity and Economic Motivation[J]. Language,1983(59).
[2]Lyons,J.Semantic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Peirce,C.S.The Philosophy of Peirce [M].New York: Harcourt,1940.
[4]霍永寿,孙晨.语言哲学视野下的索绪尔符号任意性[J].外国语,2017(11).
[5]刘世英,曹华.英汉词序象似性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06(11).
[6]赵彦春.雅克布森对索绪尔的误判[J].山东外语教学,2014(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英汉语言结构中‘尾重式’阅读惯式的识解模型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KY1293)。
(作者简介:戴晓文,女,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象似性原则 符号任意性
一、引言
象似性是一个认知问题。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知是人类以经验和感知将世界概念化的过程,是以有限识解无限的思维活动。象似的认知基准是相似。最初Pierce只找到了符号和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关联,而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没有看到其背后映射的认知机制。20世纪80年代末,认知语言学兴起并倾力于从体验哲学的角度把人的感知和经验同语言的内部结构联系起来。在这个框架里,象似性被解释为语言结构与概念或经验结构之间的相似。而对语言结构的探索,以及对认知系统的探索中,此二者被视为是相促相长的关系。意即语言研究能帮助揭示心智空间的诸多秘密,而对思维机制的深层剖析有助于增进对语言线性结构的理解(参见刘世英,曹华,2006)。基于这些认识,顺序象似、距离象似和数量象似这三条原则如今得到了新的阐释和研究。
二、词序象似性问题
语言的线性结构在句法形式上主要是指词序。按照刘世英和曹华的观点(2006),顺序象似性可以从词组、语篇、复句和否定词等具体语言结构中得到相应阐释。
词组层面的词序象似性主要反映的是人的“自我中心”法则。就上下、左右和前后三个维度而言,垂直维度最为突出,以“上”为无标记项,较“下”辨识度更高更易被人们认识;左右维度受文化影响较大,具有一定文化差异性,其突显度最弱;前后维度因人体先天的物理结构而呈现出非对称性,突显度居中。
具体说来,垂直维度的非对称性制约着词序。较为明显的原则是:头重脚轻、先上后下。常见的例子有:上上下下,七上八下,上躥下跳,首尾相连,摇头摆尾,up and down,head to toe等。横向维度上,前后的非对称性也常见于诸多凝固词,如前呼后应、前仰后合、前赴后继,front-back等等。结合Lyons(1979)和Greenberg(1966)的观点,英汉语词是有极性(polarity)的,无标记项为正极,有标记项为负极。后者较前者需要更多心力去处理,因此正极通常位于负极之前以提升人们交际的效率。自然,人类是社会的动物,这个效率原则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定势的约束。汉文化“先上后下,尊卑有序”,决定了汉语言中“上下大小,老少长幼”的表达结构(参见王寅,1999)。在多个定语的排列中,距离象似性原则主要规约着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远近先后。换句话说,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反映的是这些成分在概念层面上的距离(Haiman,1983)。定语离中心词越远,说明它跟中心词的概念距离较远;反之则较近。如brand-new double-nosed black satin shoes(一双全新的双脸黑缎子鞋)。这个例子中的“缎子”离“鞋”最近,是因为它明示着鞋子的属性,对鞋类的界定会随它而变。根据Haiman(1983)的观点,领有者与事物的概念距离一定比属性远,从而在词序上表现为表领属的修饰词位于属性修饰词之前。而数量修饰词和领属修饰词一样,对事物起不到根本性影响,只是限制了事物的外延,所以排在离中心词较远的位置。另外,在多项定语的排列中,形容词通常位于名词之前是基于这样的道理:形容词多为人感官所受,与事物的直接联系较为疏远;名词多表事物的固定属性且难以人为改变,直接反映了事物的材质、性能或用途,与事物的联系更紧密难分(参见刘世英,曹华,2006)。此外,这个例子中的定语排序与人的认知顺序也是吻合的:入眼先见得“一双”,究其貌是“新”而非“旧”,“双脸”是鞋面上缝制的平行的左右两块,最后才是颜色和材质。
在语篇层面,汉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句法成分的先后排列,这一顺序映射的是各成分所述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参见沈家煊,1999)。动词的连动式表达在小说中屡见不鲜,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也有独到效力。事实上,这种连动式句法临摹的主要对象是时空的自然迁移。示例:不一时,只见从那边两骑马压地飞来,离凤姐车不远,一齐蹿下来,扶车回说:“这里有下处,奶奶请歇更衣。”
这是《红楼梦》第十五回中凤姐一行人为秦可卿送殡时在铁槛寺下榻前的一处场景。秦氏的死是凤姐协理宁国府的契机,凤姐脸酸心硬,下人早有所知,此处一系列动词描摹了小厮回话的速度,侧面反映了凤姐的威慑力。在这个回话事件中,动词排列的顺序与事件发生的时空顺序相吻合,与人对时空迁移的认知顺序一致,且词序是不可逆的。
在否定句中,否定词的位置同样会折射出否定概念的强弱。这个象似方式在英汉语言结构中是相同的。一般而言,否定词在“我认为……不”的结构中离否定对象较近,故而其否定程度高于“我不认为……”;同样,“I don’t think he will do this”比“I think he won’t do this”的否定程度弱,因为否定概念在前句离否定对象较远。按照Haiman(1983)的距离法则,语言成分之间的物理距离越近,其表达的概念成分之间的距离就越接近;否定词离否定对象越近,否定的意味就越强。
三、语言符号任意性问题
自索绪尔提出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以来,对于语言符号的象似性辩证说和任意性支配说,不少学者一直有诸多论战和厘清。
在共时语言学界面,有学者如许国璋(1988)认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不具备可操控性,而仅在历时层面上运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符号象似性问题研究的升温和深入,一些学者如王寅(2003)提出了象似性辩证说优于任意性支配说的观点。与质疑派极力否定语言符号任意性的本体论不同的是,有学者专注于任意性原则作为索氏共时语言学系统理论性基础在性质和功能上的重要性,并指出任意性和象似性分属语言符号不同层面的属性,两者互为补充,都是语言符号的基本属性(见顾嘉祖,王静,2004;管月娥,2009;许玉,2012)。赵彦春(2014)在求索雅克布森对皮尔斯符号学的阐发的过程中发现,“雅克布森依据皮尔斯符号学理论的分析和阐发超出了索绪尔对能指与所指之间具有任意性的论述,其对任意性原则的反制是不具有说服力的”。 针对学界对索氏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论战,霍永寿、孙晨(2017)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梳理了索氏语哲致思路径,并尝试性地去澄清争论中存在的问题。
“语言哲学是通过语言分析解决哲学问题的哲学分支学科。”(霍永寿,孙晨,2017)西方哲学通常遵循这三个路径进行语言思辨:语言和实在,语言和理解,语言和思想。语言在此三条路径中的作用主要是对客观实在的命名和指称,即名物联系。据此,语哲思辨的核心内容是意义问题。哲学思辨认定语言、心智及实在三者存在同构关系,也就是说,语言的意义来自客观实在(見霍永寿,孙晨,2017)。
与弗雷格、罗素等人不同的是,索绪尔并未遵循和投入上述这种分析性语哲的致思路径,而是自创出一条适合且支撑索氏普通语言学理论体系建构的语哲致思路径。他切断了语言与外部实在的关联,把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作为建构意义理论的基石,继而提出语言系统自给自足的思路和概念,以此筑成并丰富索氏普通语言学理论体系中的诸如组合(syntagmatic relation)、联想(associative relation)等其他关系。对于在语言符号系统内部完成意义分配这个问题,有专家认为,索绪尔是把语言看作由类似于数学和逻辑学的符号构成的符号系统,从而仅探究符号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符号与外部世界间的语义关系(见霍永寿,孙晨,2017)。鉴于此,语言符号的意义不再是来自于符号与外部实在的关系,而是来自于符号和符号之间的对立和差异,这也是索氏语哲致思路径的特色所在。
结合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2011/1959)和《普通语言学手稿》(2006)我们发现,索氏显然已经意识到符号在其所属的语言系统内部获得意义的过程和方式的多样和繁复,因此,对于在任意性原则指导下语言符号如何获取意义这一问题,他首先区分了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这两个概念。他解释说,符号任意性原则并不妨碍我们将完全任意的符号同相对任意的符号区分开来;有些符号是绝对任意的、不可论证的,而有些符号可能是相对可论证的,存在着任意性程度的差异(Saussure, 2011/1959)。也就是说,任意性并非纯然的任意性,在同一语言符号系统内部,它表现为不同的程度和等级。这样一来,在绝对任意性一端,语言符号的意义是纯粹的不可论证的,而在相对任意性一端,语言符号的意义表现出各种可论证的等级。最直观的例子是,twenty一词是绝对任意和不可论证的,twenty-one却是相对任意的,因为后者可使我们产生twenty-one,twenty-two,twenty-three等联想。
四、语言符号象似性与任意性问题的思考
象似性实际上是一个语言—现实—认知的问题。象似的基准是相似,是语言符号作为心智表征与现实世界关联深浅的问题。而索氏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语哲思路则是,切断符号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语言符号系统内部自足分配意义。按霍、孙(2017)二人的观点,象似性与任意性二者原本就不在一个层面,放在一处讨论有悖索氏语内系统思考符号意义的本体论思路,难免会混淆概念、忽略索氏任意性的语哲属性。
参考文献:
[1]Haiman,J.Iconicity and Economic Motivation[J]. Language,1983(59).
[2]Lyons,J.Semantic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Peirce,C.S.The Philosophy of Peirce [M].New York: Harcourt,1940.
[4]霍永寿,孙晨.语言哲学视野下的索绪尔符号任意性[J].外国语,2017(11).
[5]刘世英,曹华.英汉词序象似性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06(11).
[6]赵彦春.雅克布森对索绪尔的误判[J].山东外语教学,2014(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英汉语言结构中‘尾重式’阅读惯式的识解模型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KY1293)。
(作者简介:戴晓文,女,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