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它在微观上强调创意者的个人创造力,宏观上表现为各国政策性的设计规划和推动。创意产业服务于许多产业的生产过程,能够现实地增加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创意产业在对国民经济做出直接贡献的同时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创造出潜在的社会经济价值。创意产业对于提升宁波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这种特殊的生产方式,为宁波那些具有文化和科技内涵的传统产业,提供了无限发展的潜力。
[关键词] 创意产业 现状调查 发展战略
一、宁波文化创意产业基本状况
按照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统计口径,2005 年宁波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 21.2 万人,比上年增长 12.77%,占全市从业人员的 5.1%;总资产达到553.1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实现增加值90.81亿元,比上年增长 22.9%,高出GDP增长速度10.3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 3.6%。
从吸纳从业人员、扩大资产规模和创造增加值及拉动经济发展来讲,“相关层”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从增长速度来看,“外围层”增加值的增幅(29.3%) 大于“相关层”(23.3%),“相关层”又大于“核心层”(19.3%)。
从八个分类吸纳就业人数看,超过平均增幅(12.77%)的有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16.44%)和文化休闲娱乐服务(13.33%)两类,网络文化服务为负增长(-10%);从资产增长情况看,超过平均增幅(20.4%)的只有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销售(66.3%),负增长的是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4.2%);从增加值增长情况看,高于平均增幅(22.9%)的有文化休闲娱乐服务41.4%)、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25.86%)和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 (23.86%) 三类,负增长的是网络文化服务(-12%)。
从总体情况看,宁波市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快速、持续发展的态势。按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口径,2006年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22.7万人,比上年增长7.1%,占全市从业人员的5.3%;总资产达到636.5亿元,增长15.1%;完成总产出445.3亿元,增长19.4%;实现增加值113.9亿元,比上年增长25.5%,高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速度8.5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二、宁波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
1.宁波创意产业经济基础厚实
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86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4%,增幅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5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575.9亿元,增长12.4%,其中工业增加值1421.4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1149.1亿元,增长15.9%。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40%,达40.1%,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 47.5%,提高了0.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达51285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6568美元)。《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00亿元,年均递增11%,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万元。”鄞州区、慈溪市、余姚市、奉化市、象山县、宁海县是中国经济百强县。可见,宁波发展创意产业的经济基础非常厚实。
2.政府大力支持
“十五”期间,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以八大文化工程为龙头的、10公里长的“三江(甬江、姚江、奉化江)文化长廊”的目标,总投资11亿元人民币(其中政府投资6亿、面向社会融资5亿)。这八大文化工程分别交由全市各有关部门负责:宁波大剧院交由市广电局承建,总投资6.1亿元(政府投2.6亿,其他部分由广电局自筹);兰江旅游剧场交由市文化局承建,总投资4000万元;美术馆交由市文联承建;音乐厅交由《宁波日报》社承建;游泳健身中心交由市体委承建;图书馆交由市教育局承建;博物馆和群众艺术中心交由市文化局承建。
3.创意氛围浓郁
创意产业属于知识经济和技术经济,是创新和研发领域的一种经济类型,因此同其他所有创新性产业一样,其形成和发展需要一个优良的创意氛围加以培育。宁波浓郁的创意氛围和丰富的创新与创意资源成为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因素。
宁波是“中国品牌之都”,具有众多全国知名品牌,如“雅戈尔”、“奥克斯”、“波导”、“维科家纺”、“欧琳”等,这些企业都非常重视创意,着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宁波的创新主体不断增加,2006年新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26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2家;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累计达163家,其中省级66家、国家级5家;新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81家、国家级16家,目前共有市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65家,其中省级292家、国家级82家。2006年被科技部列入首批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城市。
4.城市形象良好
创意产业源于个人的创造性活动,是最契合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的产业形式,其对区域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域良好的形象。世界上创意产业发达城市如伦敦、纽约、巴黎等大多是拥有良好国际形象的世界级大都市,这充分说明了创意产业的这一特性。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性大都市的逐步形成,宁波的国际地位日益加强,国际声誉逐步提高,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创意产业要求良好的城市形象,创意产业发展的同时又将进一步促进宁波城市形象的提升。
宁波市成为国家级CAD重点示范城市、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国家级海外留学人员创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兴贸重点城市、国家级生产力示范中心、国家级区域性人才市场。同时,还是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十佳会展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宁波是世界级港口城市,又是中国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城市形象较好。
5.社会文化优越
创意产业以文化产业为核心,崇尚创新和个人创造力。宁波具有鼓励创新、包容创意等优良的社会文化传统以及高度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宁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更通过大力开展服装节、设计展及各种国际性的展览会等创意性活动,得到海内外最新式创意理念的熏陶,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制度、国际化的开放环境以及对多种不同思维的包容性。宁波所接触到的新创意、新理念、新思潮,为其了解国际创意产业发展最新动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经验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宁波的创意资源丰富。这主要是指创意人才资源。如果说宁波优越的社会文化条件是孕育创意产业形成的沃土,那么丰富的创意资源则好比是创意产业成长所不可缺少的养料。宁波具有高度密集的人力资本,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近年增加较快,而且质量和水平较高,教育和科技资源较为丰富,这是宁波发展创意产业最扎实的基础平台。这为吸引创意人才、营造优良创意环境、占领创意产业发展高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6.居住环境和谐
发展创意产业创意人才是根本。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和创业区位的选择有了新的要求。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佛罗里达教授对具有创造力的人在区位选择方面的研究表明,在美国有创造力的人更喜欢在那些对技术(Technology)、人的才能(Talent)和宽松愉悦的环境(Tolerance)三因素(所谓“3T”)重视程度都很高的城市工作、生活,而具有宽松愉悦的居住环境最为重要。由此可见,要想吸引各地的创意精英来宁波投资创业,营造出宽松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便显得非常关键。
宁波环境保护成绩显著。三年来宁波市空气优良天数占全年的比重保持在90%左右,环境噪声达标面积从2003年的150.5平方公里增加至233.5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面积从2003年的295.9平方公里扩大至402.5平方公里。2006年宁波市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验收。
三、宁波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
从总体上看,宁波市创意产业尚处在早期自发的发展阶段。创意产业没有得到较大幅度的发展,还没有达到一定影响力和辐射力的规模。创意产业的发展主要存在几个主要问题。
1.观念性障碍
虽然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文化大市”的战略决策,但是相当一部分人的紧迫感、责任感和自觉性还不够,对文化创意产业地位、作用的把握还不够全面深刻,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其他产业轻文化产业”“重文化事业轻文化产业”或“重理论认知轻实践指导”的偏向,以及“重商轻文”等观念。长期以来,文化创意领域由于受计划体制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工作思路以及运作方式,仍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导致文化单位较多地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重视文化的事业属性,忽视文化的产业属性。对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心存顾虑,放不开手脚。
2.体制性障碍
创意产业在宁波市还是一个幼稚产业,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的强力扶持,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合力。但现有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不清,缺乏统一协调,区域整合能力不强,产业政策不完善,扶持促进机制不健全。创意产业体制不到位,机制不顺畅。创意产业系统还没有真正摆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导致机构设置重复,职能混淆,高耗低效,政出多门。事业型的机构设置,造成事实上的党政不分、政企不分,背离市场经济原则和运行规律。近年来虽强调文化创意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在产权制度改革、事业单位转制等方面仍未有大的进展,与宁波市经济领域的改革相比,差距明显。
3.缺乏配套政策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推出发展创意产业的政策,将其视为对未来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有重要贡献的增长领域。宁波有利于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尚不配套。在税收、土地、政府补贴、社会融资及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等方面还没有完善的配套政策。因而,缺乏强有力的发展创意产业的驱动力。
4.缺乏专业人才
宁波市创意产业上游原创不足,中游生产环节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下游营销能力不强,究其原因人才缺乏且结构不合理是重要因素,导致大部分从业企业还处于粗放经营、低效益经营状态。创意产业需要的经济、文化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创意产业领域的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这些人才既要懂得创意产业经营管理的规律,同时也需要有一般产业管理的素质与能力。而目前在宁波市创意产业领域中,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人往往缺乏企业战略眼光和规划能力,缺乏财务、营销和管理方面的技巧,缺乏投资和风险管理的意识,缺乏规模化集团和大型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人才的缺乏,确实也制约了创意产业的更大发展。
创意是人的智力成果,创意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创意机构占据创意理论的制高点,可以说是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的摇篮。当然,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创意产业的参与各方要力所能及地为创意机构提供宽松、适宜的研究环境和氛围,这样才是促进创意机构产生科学创意理论和培养高质量创意人才的根本之道。创意产业日益融入服务业、制造业甚至包括初级制造业的特点,反映了创意产业处于价值链高端的地位,并且享有在生产各个环节中分配利润的特权。
四、宁波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宁波应该积极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人才发展战略、产业集聚战略、品牌带动战略、出口导向战略和项目拉动战略。宁波要抢占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制高点,抢占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制高点,抢占创意产业区域竞争的制高点,力争创意产业快速增长,使创意产业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力争使宁波创意产业的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使宁波成为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强市。这一切,应该成为宁波的努力目标和方向。
1.加强认识,科学定位
任何新生事物只有对其有了充分认识才能采取更好地应对措施,促进其发展。创意产业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它的方方面面我们都缺乏正确有效的认识。当前,宁波市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已经明朗化,但对于文化产业中最为活跃、与知识经济时代结合最为紧密的创意产业认识还不够明晰。许多从事创意产业的人不清楚自己所做的就是创意产业,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自发状态。
对于创意产业这类新兴产业,不能放任其无序发展,而应当科学定位,正确引导。创意产业往往有地缘聚合的特点,因而地方政府的积极倡导并制定健全完善的的指导措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宁波市要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明确创意产业发展对宁波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选择重点发展行业,确定运营特色,全力打造与创意产业相结合的现代服务业,提高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认真贯彻省委“八八战略”,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深入实施“六大联动”,加快“法治宁波”、“平安宁波”和文化大市建设。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增强全市人民的精神动力。
做大做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像电子、体育健身、广告印刷等传统优势文化传媒业。积极扶持创意旅游、文化演艺娱乐、艺术品创作交易等特色文化创意服务业。着力发展网络服务、文化经纪等新兴文化创意传媒服务业。建成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文化。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主体。逐步形成具有宁波特色和竞争力的创意产业发展格局,成为浙东地区的文化传媒中心和创意产业中心。把创意产业作为宁波新一轮发展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并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动和扶持创意产业的发展,提高创意产业对宁波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2.合理规划,积极培育
宁波已初步形成了创意产业集聚地,但是从整体性、功能性和前瞻性的视角来看,这些创意产业基地实际上仍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完善。要鼓励创意产业发展与城市历史和文化内涵结合起来,鼓励企业或行业的品牌运作,增加研发和技术投入,鼓励中小型创意企业的发展。
要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和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实现空间集约和协调发展,促进宁波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3.发挥优势,重点突破
创意产业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而各个行业在宁波的发展相对不平衡。宁波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重点行业并采取多种措施予以扶持,形成宁波的重点行业。宁波的服装业、模具设计、会展业、工业设计、休闲旅游等应该成为宁波的重点行业。
比如,宁波旅游业实现较快增长。2006全年旅游总收入316.0亿元,比上年增长22.4%。接待国内游客2685万人次,增长14.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9.6亿元,增长1.5%。接待入境游客54.2万人次,增长23.6%;入境旅游外汇收入3.4亿美元,增长35.6%。又如,会展水平不断提升。2006年,全市举办各类会议展览活动148个,比上年增长74%。其中举办展会80余个,增长71%;展览面积80万平方米,增长33%;标准摊位1000个以上的展会18个,同比增加一倍。招商引展成果逐步显现,其中第五届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成交额就达9.1亿美元;在第八届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共签约项目172个,协议利用外资31.2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中国会展名城”和“长三角南翼会展之都”。
4.引进人才,重视培养
对于以人类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意产业来说,人才是根本。宁波要吸引一批海内外从事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那些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同时又具备宽阔国际视野的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同时,应充分利用宁波的科技和教育优势,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出既立足本土同时又有国际视野的创意产业人才。
2006年末全市人才总量达53万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9万人,高级职称1.9万人,博士、博士后820人,硕士6800人,各类专家1576人(其中院士1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41人,获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员称号16人),人才规模、素质和结构有了显著提升。
根据宁波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人才发展规划,围绕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创新型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全市到2010年按现行统计口径人才总量要达到80万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各类实用人才要达到80万人,以此为依据,宁波市从2006年到2010年每年需平均引进接收人才4万余人、自我培养2万余人,紧缺人才要重点实施倍增计划,力求达到供需基本平衡。其中的紧缺人才包括急需的创意产业方面的各种人才。
5.健全法制,加强保护
创意产业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资产,要营造适宜创意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保护知识产权是当务之急。目前的法律尚存在一些不太明晰的地带,需要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制度,保护知识产权。宁波市应针对创意产业的现实问题,制定专门的经济、法律政策,为宁波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规范、健康、有序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叶辛:创意上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4](澳)约翰·哈特利:创意产业读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历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6]上海知识产权管理中心.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管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7]张京成周学正:中国创意产业案例典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8]陈放武力:创意学[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7
[9]谢永康:宁波发展蓝皮书[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
[10]许勤彪:宁波历史文化二十讲[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创意产业 现状调查 发展战略
一、宁波文化创意产业基本状况
按照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统计口径,2005 年宁波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 21.2 万人,比上年增长 12.77%,占全市从业人员的 5.1%;总资产达到553.1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实现增加值90.81亿元,比上年增长 22.9%,高出GDP增长速度10.3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 3.6%。
从吸纳从业人员、扩大资产规模和创造增加值及拉动经济发展来讲,“相关层”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从增长速度来看,“外围层”增加值的增幅(29.3%) 大于“相关层”(23.3%),“相关层”又大于“核心层”(19.3%)。
从八个分类吸纳就业人数看,超过平均增幅(12.77%)的有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16.44%)和文化休闲娱乐服务(13.33%)两类,网络文化服务为负增长(-10%);从资产增长情况看,超过平均增幅(20.4%)的只有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销售(66.3%),负增长的是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4.2%);从增加值增长情况看,高于平均增幅(22.9%)的有文化休闲娱乐服务41.4%)、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25.86%)和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 (23.86%) 三类,负增长的是网络文化服务(-12%)。
从总体情况看,宁波市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快速、持续发展的态势。按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口径,2006年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22.7万人,比上年增长7.1%,占全市从业人员的5.3%;总资产达到636.5亿元,增长15.1%;完成总产出445.3亿元,增长19.4%;实现增加值113.9亿元,比上年增长25.5%,高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速度8.5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二、宁波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
1.宁波创意产业经济基础厚实
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86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4%,增幅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5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575.9亿元,增长12.4%,其中工业增加值1421.4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1149.1亿元,增长15.9%。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40%,达40.1%,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 47.5%,提高了0.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达51285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6568美元)。《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00亿元,年均递增11%,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万元。”鄞州区、慈溪市、余姚市、奉化市、象山县、宁海县是中国经济百强县。可见,宁波发展创意产业的经济基础非常厚实。
2.政府大力支持
“十五”期间,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以八大文化工程为龙头的、10公里长的“三江(甬江、姚江、奉化江)文化长廊”的目标,总投资11亿元人民币(其中政府投资6亿、面向社会融资5亿)。这八大文化工程分别交由全市各有关部门负责:宁波大剧院交由市广电局承建,总投资6.1亿元(政府投2.6亿,其他部分由广电局自筹);兰江旅游剧场交由市文化局承建,总投资4000万元;美术馆交由市文联承建;音乐厅交由《宁波日报》社承建;游泳健身中心交由市体委承建;图书馆交由市教育局承建;博物馆和群众艺术中心交由市文化局承建。
3.创意氛围浓郁
创意产业属于知识经济和技术经济,是创新和研发领域的一种经济类型,因此同其他所有创新性产业一样,其形成和发展需要一个优良的创意氛围加以培育。宁波浓郁的创意氛围和丰富的创新与创意资源成为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因素。
宁波是“中国品牌之都”,具有众多全国知名品牌,如“雅戈尔”、“奥克斯”、“波导”、“维科家纺”、“欧琳”等,这些企业都非常重视创意,着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宁波的创新主体不断增加,2006年新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26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2家;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累计达163家,其中省级66家、国家级5家;新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81家、国家级16家,目前共有市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65家,其中省级292家、国家级82家。2006年被科技部列入首批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城市。
4.城市形象良好
创意产业源于个人的创造性活动,是最契合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的产业形式,其对区域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域良好的形象。世界上创意产业发达城市如伦敦、纽约、巴黎等大多是拥有良好国际形象的世界级大都市,这充分说明了创意产业的这一特性。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性大都市的逐步形成,宁波的国际地位日益加强,国际声誉逐步提高,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创意产业要求良好的城市形象,创意产业发展的同时又将进一步促进宁波城市形象的提升。
宁波市成为国家级CAD重点示范城市、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国家级海外留学人员创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兴贸重点城市、国家级生产力示范中心、国家级区域性人才市场。同时,还是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十佳会展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宁波是世界级港口城市,又是中国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城市形象较好。
5.社会文化优越
创意产业以文化产业为核心,崇尚创新和个人创造力。宁波具有鼓励创新、包容创意等优良的社会文化传统以及高度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宁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更通过大力开展服装节、设计展及各种国际性的展览会等创意性活动,得到海内外最新式创意理念的熏陶,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制度、国际化的开放环境以及对多种不同思维的包容性。宁波所接触到的新创意、新理念、新思潮,为其了解国际创意产业发展最新动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经验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宁波的创意资源丰富。这主要是指创意人才资源。如果说宁波优越的社会文化条件是孕育创意产业形成的沃土,那么丰富的创意资源则好比是创意产业成长所不可缺少的养料。宁波具有高度密集的人力资本,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近年增加较快,而且质量和水平较高,教育和科技资源较为丰富,这是宁波发展创意产业最扎实的基础平台。这为吸引创意人才、营造优良创意环境、占领创意产业发展高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6.居住环境和谐
发展创意产业创意人才是根本。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和创业区位的选择有了新的要求。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佛罗里达教授对具有创造力的人在区位选择方面的研究表明,在美国有创造力的人更喜欢在那些对技术(Technology)、人的才能(Talent)和宽松愉悦的环境(Tolerance)三因素(所谓“3T”)重视程度都很高的城市工作、生活,而具有宽松愉悦的居住环境最为重要。由此可见,要想吸引各地的创意精英来宁波投资创业,营造出宽松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便显得非常关键。
宁波环境保护成绩显著。三年来宁波市空气优良天数占全年的比重保持在90%左右,环境噪声达标面积从2003年的150.5平方公里增加至233.5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面积从2003年的295.9平方公里扩大至402.5平方公里。2006年宁波市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验收。
三、宁波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
从总体上看,宁波市创意产业尚处在早期自发的发展阶段。创意产业没有得到较大幅度的发展,还没有达到一定影响力和辐射力的规模。创意产业的发展主要存在几个主要问题。
1.观念性障碍
虽然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文化大市”的战略决策,但是相当一部分人的紧迫感、责任感和自觉性还不够,对文化创意产业地位、作用的把握还不够全面深刻,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其他产业轻文化产业”“重文化事业轻文化产业”或“重理论认知轻实践指导”的偏向,以及“重商轻文”等观念。长期以来,文化创意领域由于受计划体制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工作思路以及运作方式,仍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导致文化单位较多地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重视文化的事业属性,忽视文化的产业属性。对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心存顾虑,放不开手脚。
2.体制性障碍
创意产业在宁波市还是一个幼稚产业,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的强力扶持,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合力。但现有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不清,缺乏统一协调,区域整合能力不强,产业政策不完善,扶持促进机制不健全。创意产业体制不到位,机制不顺畅。创意产业系统还没有真正摆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导致机构设置重复,职能混淆,高耗低效,政出多门。事业型的机构设置,造成事实上的党政不分、政企不分,背离市场经济原则和运行规律。近年来虽强调文化创意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在产权制度改革、事业单位转制等方面仍未有大的进展,与宁波市经济领域的改革相比,差距明显。
3.缺乏配套政策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推出发展创意产业的政策,将其视为对未来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有重要贡献的增长领域。宁波有利于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尚不配套。在税收、土地、政府补贴、社会融资及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等方面还没有完善的配套政策。因而,缺乏强有力的发展创意产业的驱动力。
4.缺乏专业人才
宁波市创意产业上游原创不足,中游生产环节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下游营销能力不强,究其原因人才缺乏且结构不合理是重要因素,导致大部分从业企业还处于粗放经营、低效益经营状态。创意产业需要的经济、文化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创意产业领域的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这些人才既要懂得创意产业经营管理的规律,同时也需要有一般产业管理的素质与能力。而目前在宁波市创意产业领域中,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人往往缺乏企业战略眼光和规划能力,缺乏财务、营销和管理方面的技巧,缺乏投资和风险管理的意识,缺乏规模化集团和大型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人才的缺乏,确实也制约了创意产业的更大发展。
创意是人的智力成果,创意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创意机构占据创意理论的制高点,可以说是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的摇篮。当然,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创意产业的参与各方要力所能及地为创意机构提供宽松、适宜的研究环境和氛围,这样才是促进创意机构产生科学创意理论和培养高质量创意人才的根本之道。创意产业日益融入服务业、制造业甚至包括初级制造业的特点,反映了创意产业处于价值链高端的地位,并且享有在生产各个环节中分配利润的特权。
四、宁波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宁波应该积极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人才发展战略、产业集聚战略、品牌带动战略、出口导向战略和项目拉动战略。宁波要抢占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制高点,抢占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制高点,抢占创意产业区域竞争的制高点,力争创意产业快速增长,使创意产业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力争使宁波创意产业的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使宁波成为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强市。这一切,应该成为宁波的努力目标和方向。
1.加强认识,科学定位
任何新生事物只有对其有了充分认识才能采取更好地应对措施,促进其发展。创意产业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它的方方面面我们都缺乏正确有效的认识。当前,宁波市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已经明朗化,但对于文化产业中最为活跃、与知识经济时代结合最为紧密的创意产业认识还不够明晰。许多从事创意产业的人不清楚自己所做的就是创意产业,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自发状态。
对于创意产业这类新兴产业,不能放任其无序发展,而应当科学定位,正确引导。创意产业往往有地缘聚合的特点,因而地方政府的积极倡导并制定健全完善的的指导措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宁波市要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明确创意产业发展对宁波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选择重点发展行业,确定运营特色,全力打造与创意产业相结合的现代服务业,提高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认真贯彻省委“八八战略”,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深入实施“六大联动”,加快“法治宁波”、“平安宁波”和文化大市建设。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增强全市人民的精神动力。
做大做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像电子、体育健身、广告印刷等传统优势文化传媒业。积极扶持创意旅游、文化演艺娱乐、艺术品创作交易等特色文化创意服务业。着力发展网络服务、文化经纪等新兴文化创意传媒服务业。建成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文化。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主体。逐步形成具有宁波特色和竞争力的创意产业发展格局,成为浙东地区的文化传媒中心和创意产业中心。把创意产业作为宁波新一轮发展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并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动和扶持创意产业的发展,提高创意产业对宁波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2.合理规划,积极培育
宁波已初步形成了创意产业集聚地,但是从整体性、功能性和前瞻性的视角来看,这些创意产业基地实际上仍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完善。要鼓励创意产业发展与城市历史和文化内涵结合起来,鼓励企业或行业的品牌运作,增加研发和技术投入,鼓励中小型创意企业的发展。
要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和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实现空间集约和协调发展,促进宁波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3.发挥优势,重点突破
创意产业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而各个行业在宁波的发展相对不平衡。宁波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重点行业并采取多种措施予以扶持,形成宁波的重点行业。宁波的服装业、模具设计、会展业、工业设计、休闲旅游等应该成为宁波的重点行业。
比如,宁波旅游业实现较快增长。2006全年旅游总收入316.0亿元,比上年增长22.4%。接待国内游客2685万人次,增长14.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9.6亿元,增长1.5%。接待入境游客54.2万人次,增长23.6%;入境旅游外汇收入3.4亿美元,增长35.6%。又如,会展水平不断提升。2006年,全市举办各类会议展览活动148个,比上年增长74%。其中举办展会80余个,增长71%;展览面积80万平方米,增长33%;标准摊位1000个以上的展会18个,同比增加一倍。招商引展成果逐步显现,其中第五届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成交额就达9.1亿美元;在第八届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共签约项目172个,协议利用外资31.2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中国会展名城”和“长三角南翼会展之都”。
4.引进人才,重视培养
对于以人类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意产业来说,人才是根本。宁波要吸引一批海内外从事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那些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同时又具备宽阔国际视野的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同时,应充分利用宁波的科技和教育优势,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出既立足本土同时又有国际视野的创意产业人才。
2006年末全市人才总量达53万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9万人,高级职称1.9万人,博士、博士后820人,硕士6800人,各类专家1576人(其中院士1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41人,获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员称号16人),人才规模、素质和结构有了显著提升。
根据宁波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人才发展规划,围绕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创新型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全市到2010年按现行统计口径人才总量要达到80万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各类实用人才要达到80万人,以此为依据,宁波市从2006年到2010年每年需平均引进接收人才4万余人、自我培养2万余人,紧缺人才要重点实施倍增计划,力求达到供需基本平衡。其中的紧缺人才包括急需的创意产业方面的各种人才。
5.健全法制,加强保护
创意产业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资产,要营造适宜创意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保护知识产权是当务之急。目前的法律尚存在一些不太明晰的地带,需要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制度,保护知识产权。宁波市应针对创意产业的现实问题,制定专门的经济、法律政策,为宁波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规范、健康、有序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叶辛:创意上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4](澳)约翰·哈特利:创意产业读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历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6]上海知识产权管理中心.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管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7]张京成周学正:中国创意产业案例典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8]陈放武力:创意学[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7
[9]谢永康:宁波发展蓝皮书[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
[10]许勤彪:宁波历史文化二十讲[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