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大战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c528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人们生活得并不如意时,往往会构想一个黄金时代,用以排解自己的不满。对大部分人来说,这个黄金时代必然是古早的,至少要自己的父辈都不曾见。人们怀古时,会追忆黄金时代的每一个细节,目光流连于过去美好的人、事、物,而不自觉地忽略了古时的缺点。比如夏商时礼正乐存,人民和乐,这是孔子对上古三代的怀念;又如民国时环境宽松,大师辈出,是时人对民国的追捧。正因这黄金时代的存在,对比当下的不如意,许多人不禁会发出九斤老太的感慨:“一代不如一代。”
  这个情结不光中国人独有,中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正是对古典时期希腊、罗马文化的缅怀。而古典时期是否为欧洲人心目中的黄金时代,不同人有不同的说法,并非所有人都认同罗马帝国的神圣。但经历过大战的人们,想必都会记得“老欧洲”的荣光。
  “老欧洲”是我的习惯性称呼,指的是19世纪中后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对中国人来说,19世纪并不是什么好日子,从1840年开始,中国便被动荡包围,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战火绵延不绝,乃至十九世纪最后一年,新世纪的开始,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帝国的首都又一次被外人攻占。
  但在欧洲人看来,尤其是在贵族们的眼中,这实在是一个“美好年代”:普法战争结束后,战争似乎已消失;拜工业革命所赐,科技突飞猛进,新的发明不断涌现,汽车取代马车,电灯取代煤灯,电话线与电报线越洋架设,铁路更是铺满了整个欧洲;贵族们凭借着煤炭和劳力有了巨额的财富,开始讲究着装规矩。更别提,海外还有广袤的殖民地。
  大英帝国处在全盛的维多利亚时代,法国聚集着欧洲几乎所有文化、艺术名流,分裂的德意志终于统一。“美好年代”是个飞速发展的年代,文明人之间彬彬有礼,品鉴文艺,讲究关怀。
  直到战争来临。
  大家都知道迟早会有一次战争,20世纪初欧洲边缘、海外殖民地的摩擦和紧张气氛,让大家都做好了战争准备,这是一场谁都料得到的战争,但没有人能想到它的结局。战斗的惨烈超乎了人们的想象,新式枪械仿佛地狱使者,毒气对人的摧残不忍睹见。
  海明威曾在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描绘了主人公回忆一战时的濒死军官,那军官中了德军的手榴弹,内脏淌了出来,却还活着,由于巨大的痛苦,军官不断央求别人打死他,“有人的理论是,经过一段时间,痛会自行消失。可是他始终忘不了威廉逊和那个晚上。在威廉逊身上痛苦并没有消失,直到他把自己一直留着准备自己用的吗啡片都给他吃下以后,也没有立刻止痛。”战争对欧洲一代人的创伤有如芒刺在背,疼痛也难消失。
  大战的创伤不光在阵亡青年们的躯体上,更重要的在于这场战争的荒谬:各国不是因为贫穷而出兵争夺财富,而是因为创造财富的能力太多,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通过市场把财富变现,而殖民地已经无法再扩张,所以要互相残杀掉几千万人,消耗无数的工业品来解决问题。
  在普通人看来,这场战争呈现出一个匪夷所思的景象,看上去就像各国商量好,划定几条战线,然后把各国的资源和青年人投入进去消耗。人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在为这荒谬的景况和荒谬的目的投入生命,身边还有大量的牺牲,不断支持他们的“老欧洲”文明精神便失效了。当年轻人发现自己抱着爱国热情被送上“屠宰场”后,他们开始不相信任何崇高的价值观。19世纪的价值认同被民众完全抛弃,宣传爱国主义的贵族和知识精英被民众看作是骗子,声誉降到最低点。“旧的国家及其世代相因的治国才略一齐崩溃,以致王冠成打地滚到街上而无人拾取!”恩格斯的预言精准无比。
  欧洲的堕落,社会的倒退,左派恩潮开始席卷欧洲,布尔什维克处决了沙皇,西方文明要终结了——这是从旧贵族的视角审视战后的世界。可是,旧秩序确实已经瓦解,重建新的秩序才是首要目标。于是战胜国与战败国的政客代表们齐聚凡尔赛宫,开始和谈。
  反复的利益谈判后的《凡尔赛条约》不过是殖民地的再划分和胜者对败者的压榨,欧洲各国的势力被重新分配,新秩序却没能建立。
  而在远东大陆,中国作为战胜国而“享受”战败国待遇,令当时的北洋政府的合法性丧失殆尽。中国民众听得自欧洲大陆传来的颓败的消息,西化的声音似乎减弱了许多,对西方式发展道路产生动摇,对西方国家的希望也迅速破灭,救亡与启蒙,落后即挨打等实用主义观念自此诞生。
  另一边,工业化愈发深入,纳粹、法西斯开始崛起,凡涉及人文、人道、关怀的东西迅速衰亡,集权,现代化,可替代的物件在崛起,欧洲这块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衰弱不堪。物质上发达进步了,但是传统消亡和丢失,人性也在淡漠。人们不再用心品鉴文艺,就更谈不上思考和探索了——一场华丽的演讲就可以让无数狂热信徒走上战场。
  而之后第二次的世界战争,我们都熟悉,知道那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端,但有时候历史并不一定如所熟知的那样,只是我们给它强行分了段,让大家都能牢牢记得前一个故事的结束、这一个故事的开始,却没留意到故事其实从未停止。
其他文献
朱自清先生在描绘春天的美文《春》里头,起笔以“盼望着,盼望着”的呼唤,道出人心对生命活力之渴慕。大概无人不等待着复苏,而等待总是难熬的;越盼望,等待就越漫长。于是我们便听到了另一种叹息声:“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  这叹息便来自莫怀戚先生的《散步》。不似朱自清的欢欣歌唱。《散步》全文似乎都在一种淡淡的口吻中冥想,情绪被慢慢地沉淀,要去抵达更加本质的所在。严冬过后,作者看到“大块儿小块儿的
期刊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卒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撰了大型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等。  简洁、凝练、克制而有分寸的文字如何写就?文言文篇章是磨练文字功底的必读之物。在古意中探寻主题的侧面,在古文中聆听遥远的回响。如今,我们的心灵仍能与之共振,激起穿越千年的默契和声。
期刊
作者|宇向  我想拥抱你  现在,我的右手搭在我的左肩  我的左手搭在我的右肩上  我只想拥抱你,我想着  下巴就垂到胸口  现在,你就站在我面前  我多想拥抱你  迫切地紧紧池拥抱你  我这样想  我的雙手就更紧地抱住了我的双肩  荐诗|楚歌  为什么有时愿望越迫切人却会越胆怯,内心越疯狂举止却越克制?明明连一起结婚生子都想过无数遍了,却把一次几秒钟的拥抱当作不可能完成的壮举。  “我想拥抱你”
期刊
还记得最初学习语文的情境吗?字组合成词,词再连缀成句。每一个汉字是语文最基础的元素,一笔一画都是先人的智慧,音形义中蕴藏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以字开篇,让你从头开始感受汉语的美妙与魅力。  信,不管是篆体“信”还是楷体“信”,都看得非常明白,“人言为信”。当然是会意字了。《说文》就这样解释:“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看来,我们的先民们认定了一项做人的基本准则:说话诚实或说话算数,也可见对“
期刊
这“费”字一提起,就让人马上想到今天的这费那费的,现代商业社会,离开了“费”,便是寸步难行。也许,我们的先民们早就预见到这“费”的作用和价值,《说文解字》就是这样解释:“费,散财用也。”请看,虽说成事在天但也谋事在人,往往是要耗散财用的,于是,财而为用,便是“费”,便是“费用”。“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付费办事理所当然,当然也希望这“费”不要超过自身的承受力。  做什么事,都会有“花费”,要么是财
期刊
“行动”这个词,很抱歉,最先让我想到的是另外两个流行语,一个叫作“拖延症”,另一个是“Deadline(死线/截止时间)是第一生产力”。我经常用它俩来嘲笑期末考前或是论文截稿前挑灯夜战的自己,但仔细一回忆,它俩其实在我成年后才高频率地出现。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里,从七点三刻的早自习到放学后的作业,从周周练到月考,除了寒暑假偶尔拖欠作业外,我们是没有多少机会无所事事和习惯性拖延的。毕业后,我们不再有“
期刊
舞台、银幕、荧屏为什么都是四方形?四方的世界就通过这些媒介融聚在你的眼前。四方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在戏剧和影视的海洋中,我们更深入理解本期主题的意蕴,并以文字之抽象来再现视觉的冲击。葬礼  导演:伊丹十三  编剧:伊丹十三  主演:山崎努/宫本信子/菅井琴/大泷秀治/尾藤功男  上映日期:1984年  片长:124分钟父后七日  导演:刘梓洁/王育麟  编剧:刘梓洁  主演:王莉雯/吴朋奉/陈家祥/
期刊
创作谈:  和几个老同学坐在咖啡馆里聊着以前的一些趣事,提到一件在当时比较轰动的事时大家七嘴八舌交流起来才发现伴随着时间的发酵,就同一件事每个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大家在自己的脑海中恣意美化过往,而事件的真相并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它成了回忆的一部分,印上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收集戳。  想到最近常听的一首歌,麦浚龙的《念念不忘》歌词里说着一对已经分手的情侣,在十年后男生回忆过往流露出对于过去恋情的不舍
期刊
偶然观看了一部关于花的纪录片。片中含苞的玫瑰被插入装水的花瓶中,第二天竟齐整地全开了。多么有仪式感啊!仿佛约好了,那一整瓶花便在那日举行了一个仪式,将自己的生命燃得热烈。  忆起早年读席慕蓉,其书中有关花的几篇——“仿佛世间所有生命都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同时欢呼,同时飞旋,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这是在写桐花盛放,那么多的“同時”,桐花们不也在举行一场庄严的仪式吗?
期刊
“彭老爹快断气了!”  这天一大早,这个消息就像插了翅膀似的传遍了彭家村。且不论旁人如何议论纷纷,彭家老大正蹲在自家田埂上发愁呢。  如今,爹已经半只脚踏进了阎王府,指不定哪天就走了,这倒是其次,老爹的身后事如何料理,才是关键。论辈分,彭老爹是彭家村辈分最高的人,所以为他而作的这场白喜事,得是这村里最有排面的,可是……现今家中不说揭不开锅,却也是穷得要命。  “彭老大,”路过的人问他,“那事儿,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