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15〔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6(B)—0010—02
在许多发达国家,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而在我国,青少年犯罪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且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犯罪类型“多样化”。 不仅有打架斗殴、流氓滋事,而且盗窃、抢劫、强奸案件也不鲜见。二是犯罪年龄“低龄化”。很多青少年11岁-12岁开始犯罪,14岁-16岁达到犯罪高峰年龄,其中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犯罪数量日趋增多。三是犯罪形式“团伙化”。青少年犯罪团伙以纠合型为主,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主犯和从犯分工比较明确,其社会危害较大。四是犯罪手段的残忍性。他们往往不计后果,心狠手辣。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切身利益,而且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因而,这一问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一、改进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品质、健全的人格主要是在学校受教育期间形成的,因而,学校和相关部门有必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并使之形成良性循环。
1.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培养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并强化《中(小)学生守则》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教育为本,在抓好相关课程教学的同时,既重教书更重育人,坚持不懈、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以逐步促进其良好道德风尚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2.要进一步完善学校考评、考核工作的指标体系。针对各学校不同的状况和生源情况的差异,教育部门可制定出不同的考核标准,而不能简单地实行“一票否决”制,在考核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应考核学校平时的工作,如考核“后进生”转化率、违法犯罪减少情况等,以改变一些学校面对考核压力,采取劝“后进生”转学、退学,瞒报学生违法犯罪情况等办法来应付考核的现象。
3.分阶段、分层次向中小学生传授法律知识,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学校要切实发挥好法制副校长的作用,法制课的开展既要生动活泼,又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应结合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身心特点,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通过模拟法庭、参观少管所、知识竞赛等活动,以达到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在体验中增强法制观念的目的。
4.要不断拓宽学生文化活动场所。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娱乐场所,如果学校没有自己的场地作为教育阵地,结果是不难想象的。学校可通过在节假日开放图书室、阅览室、校园网吧、体育活动室的方式来吸引青少年,使其在愉悦之余受到教育。
5.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中小学阶段,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认识能力、辨别能力不强,且容易情绪化,不能客观理智地对待各种事物和现象,有心理问题往往也不愿意向教师、家长倾诉,此时如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造成心理疾患,在受到不良诱惑时容易误入歧途。针对这些情况,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可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设立心理咨询室,以为青少年提供倾诉心声、情绪宣泄、心理疏导的场所。
二、净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要加大对网吧的监管整治力度。公安机关应充分发挥网络安全联防队、网吧终端设备过滤软件和有害信息报警处置网站的效能和作用,及时有效地将有害信息拒之于学生视听之外,积极构建绿色网上空间。公安、工商及文化等管理部门要加强协作,落实营业性网吧现行管理规定,加大执法查处和整治力度,全面取缔黑网吧,并共同探索网吧长效管理机制,规范网吧业主的经营行为,并对网吧业主进行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增强其文明办网、守法经营的社会责任感。对吸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私置服务器传播色情、淫秽影片的不良业主要严惩重罚,增强其自我约束意识。有关部门还可适时开展一些网页设计赛、动画制作赛、电脑编程赛等公益性活动;开发和推荐一批适合青少年的绿色网络游戏;加强青少年“文明上网”的宣传教育,以引导青少年正确上网、安全上网、科学上网。
2.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宣传部门、各类传播媒体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多为青少年创作和播放一些主旋律的影视作品、内容健康的动漫节目、文明向上的公益广告等。文化部门要加大力度整治渗透在社会各个角落的,内容涉及封建迷信、黄赌毒、对青少年具有诱惑性的街头广告、商业广告、电波广告等,杜绝各种视觉污染、听觉污染。公安、文化、工商等有关职能部门应强化对报刊杂志亭和娱乐场所的清理、整治,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努力消除各种精神污染源。
3.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宣传、教育部门和妇联、团委等组织应在履行各自职责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形成工作合力,探索出有效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普及家教知识、交流家教经验、传授家教方法的多种途径。学校要充分发挥好家长学校的作用,针对学生家长碰到的共性问题,可请家教专家、心理学专家为家长讲课;也可以利用学校与家长联系的群发短信平台,给家长发送家庭教育知识短信,以便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走出教育误区,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有关部门还可通过“法制进万家”,“文明市民”、“文明家庭”评选活动等,提高家长的法律意识以及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子女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守法意识。
三、强化社会治安防范控制体系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法部门的通力协作。首先,从家庭来讲,父母要从平时抓起,注意从寻常的小事中发现孩子的一些越轨苗头,并及时加以纠正,从而做到防微杜渐;其次,学校有关领导和教师要切实掌握学生在校的表现,并加强日常管理,尤其是要认真做好“双差生”和一些有劣迹的学生的管理帮教工作。同时,力争把一些有违法犯罪苗头的青少年学生纳入管理视线,会同家长和有关人员做好管控工作;最后,社区、街道要提醒和教育居民,提高对青少年实施犯罪的警惕性,增强防范意识,以减少青少年实施犯罪的机会。此外,政法部门要加大对特种行业的管理整治力度,对营业性游戏厅、网吧应加强管理,因为其不仅强烈地刺激着青少年消费的欲望,耽误了他们的学习,而且诱惑着无钱的青少年去偷(先家中后邻居)、去抢(先同学后别人),同时还隐藏着赌博、黄毒传播等违法行为,所以应明确规定其不得接纳未成年人,如有违反应实施重处。对容易用来销赃的废品收购站、二手货市场等,要严格实行登记制度,并经常予以检查、整治,以有效地堵塞销赃渠道。文化部门要经常清理、净化文化市场,减少和杜绝黄色、暴力等非法出版物对青少年的影响和危害,并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另外,政法部门对已发生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要给予高度重视,应全力侦破,依法惩处,以防止他们的犯罪行为继续进行,最终走上绝路。
〔中图分类号〕 G415〔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6(B)—0010—02
在许多发达国家,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而在我国,青少年犯罪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且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犯罪类型“多样化”。 不仅有打架斗殴、流氓滋事,而且盗窃、抢劫、强奸案件也不鲜见。二是犯罪年龄“低龄化”。很多青少年11岁-12岁开始犯罪,14岁-16岁达到犯罪高峰年龄,其中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犯罪数量日趋增多。三是犯罪形式“团伙化”。青少年犯罪团伙以纠合型为主,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主犯和从犯分工比较明确,其社会危害较大。四是犯罪手段的残忍性。他们往往不计后果,心狠手辣。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切身利益,而且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因而,这一问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一、改进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品质、健全的人格主要是在学校受教育期间形成的,因而,学校和相关部门有必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并使之形成良性循环。
1.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培养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并强化《中(小)学生守则》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教育为本,在抓好相关课程教学的同时,既重教书更重育人,坚持不懈、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以逐步促进其良好道德风尚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2.要进一步完善学校考评、考核工作的指标体系。针对各学校不同的状况和生源情况的差异,教育部门可制定出不同的考核标准,而不能简单地实行“一票否决”制,在考核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应考核学校平时的工作,如考核“后进生”转化率、违法犯罪减少情况等,以改变一些学校面对考核压力,采取劝“后进生”转学、退学,瞒报学生违法犯罪情况等办法来应付考核的现象。
3.分阶段、分层次向中小学生传授法律知识,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学校要切实发挥好法制副校长的作用,法制课的开展既要生动活泼,又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应结合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身心特点,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通过模拟法庭、参观少管所、知识竞赛等活动,以达到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在体验中增强法制观念的目的。
4.要不断拓宽学生文化活动场所。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娱乐场所,如果学校没有自己的场地作为教育阵地,结果是不难想象的。学校可通过在节假日开放图书室、阅览室、校园网吧、体育活动室的方式来吸引青少年,使其在愉悦之余受到教育。
5.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中小学阶段,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认识能力、辨别能力不强,且容易情绪化,不能客观理智地对待各种事物和现象,有心理问题往往也不愿意向教师、家长倾诉,此时如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造成心理疾患,在受到不良诱惑时容易误入歧途。针对这些情况,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可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设立心理咨询室,以为青少年提供倾诉心声、情绪宣泄、心理疏导的场所。
二、净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要加大对网吧的监管整治力度。公安机关应充分发挥网络安全联防队、网吧终端设备过滤软件和有害信息报警处置网站的效能和作用,及时有效地将有害信息拒之于学生视听之外,积极构建绿色网上空间。公安、工商及文化等管理部门要加强协作,落实营业性网吧现行管理规定,加大执法查处和整治力度,全面取缔黑网吧,并共同探索网吧长效管理机制,规范网吧业主的经营行为,并对网吧业主进行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增强其文明办网、守法经营的社会责任感。对吸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私置服务器传播色情、淫秽影片的不良业主要严惩重罚,增强其自我约束意识。有关部门还可适时开展一些网页设计赛、动画制作赛、电脑编程赛等公益性活动;开发和推荐一批适合青少年的绿色网络游戏;加强青少年“文明上网”的宣传教育,以引导青少年正确上网、安全上网、科学上网。
2.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宣传部门、各类传播媒体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多为青少年创作和播放一些主旋律的影视作品、内容健康的动漫节目、文明向上的公益广告等。文化部门要加大力度整治渗透在社会各个角落的,内容涉及封建迷信、黄赌毒、对青少年具有诱惑性的街头广告、商业广告、电波广告等,杜绝各种视觉污染、听觉污染。公安、文化、工商等有关职能部门应强化对报刊杂志亭和娱乐场所的清理、整治,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努力消除各种精神污染源。
3.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宣传、教育部门和妇联、团委等组织应在履行各自职责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形成工作合力,探索出有效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普及家教知识、交流家教经验、传授家教方法的多种途径。学校要充分发挥好家长学校的作用,针对学生家长碰到的共性问题,可请家教专家、心理学专家为家长讲课;也可以利用学校与家长联系的群发短信平台,给家长发送家庭教育知识短信,以便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走出教育误区,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有关部门还可通过“法制进万家”,“文明市民”、“文明家庭”评选活动等,提高家长的法律意识以及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子女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守法意识。
三、强化社会治安防范控制体系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法部门的通力协作。首先,从家庭来讲,父母要从平时抓起,注意从寻常的小事中发现孩子的一些越轨苗头,并及时加以纠正,从而做到防微杜渐;其次,学校有关领导和教师要切实掌握学生在校的表现,并加强日常管理,尤其是要认真做好“双差生”和一些有劣迹的学生的管理帮教工作。同时,力争把一些有违法犯罪苗头的青少年学生纳入管理视线,会同家长和有关人员做好管控工作;最后,社区、街道要提醒和教育居民,提高对青少年实施犯罪的警惕性,增强防范意识,以减少青少年实施犯罪的机会。此外,政法部门要加大对特种行业的管理整治力度,对营业性游戏厅、网吧应加强管理,因为其不仅强烈地刺激着青少年消费的欲望,耽误了他们的学习,而且诱惑着无钱的青少年去偷(先家中后邻居)、去抢(先同学后别人),同时还隐藏着赌博、黄毒传播等违法行为,所以应明确规定其不得接纳未成年人,如有违反应实施重处。对容易用来销赃的废品收购站、二手货市场等,要严格实行登记制度,并经常予以检查、整治,以有效地堵塞销赃渠道。文化部门要经常清理、净化文化市场,减少和杜绝黄色、暴力等非法出版物对青少年的影响和危害,并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另外,政法部门对已发生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要给予高度重视,应全力侦破,依法惩处,以防止他们的犯罪行为继续进行,最终走上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