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林业全力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来源 :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j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居世界第一位,森林年增量世界最高,对二氧化碳吸收贡献很大。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介绍说,通过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使我国的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如今,全国森林面积已达到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8.21%,活立木总蓄积达到136.18亿立方米,我国现有森林年均生长量达到5亿立方米。
  随着中国森林资源的增长,年吸收二氧化碳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据专家初步估算,2004年中国森林净吸收了约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同期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
  贾治邦介绍说,我国政府将通过直接减排(即减少工业排放)和间接减排(即森林吸收二氧化碳),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做出更大贡献。增加森林间接减排,重点是抓好五项措施。
  一是扩大造林面积,可增加森林碳库容量。全国现有0.57亿公顷无林地、2.64亿公顷荒漠化土地、1.74亿公顷沙化土地。若将无林地全部绿化,30%的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营造成灌木林,经测算,新增造林地年均净生长生物量6.7亿吨,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2.26亿吨。
  二是改善森林经营,可增强森林碳吸收能力。加强森林经营管理,使森林年生长量再增加约5亿立方米,年可增加10.86亿吨固碳能力。
  三是成林、过熟林采伐地更新造林,可以拓展森林的碳库容量。按现有年森林采伐消耗量,可折合新增243万公顷采伐迹地,再造林后年均增长可固定二氧化碳0.57亿吨。
  四是加强湿地恢复与管理,可以增加湿地的贮碳量。全国现有湿地3848.55万公顷,近40%的自然湿地已纳入保护区。若按湿地保护规划,恢复被开垦的0.1亿公顷湿地面积30%计算,年均固定二氧化碳0.28亿吨。
  五是替代不可再生的原材料,可以大量减排。通过使用可再生的林木产品,替代化石能源密集型的钢材、水泥和塑料等原材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能源林示范基地1250万亩,到2020年,培育能源林2亿亩,能满足600多万吨生物柴油和装机容量1500多万千瓦年发电的原料需求。
  据以上方面的初步估算,我国林业每年可减排和吸收二氧化碳当量的潜力为30亿吨以上,并具有可持续性。若能开发林业碳减排和吸收潜力的50%,年均可增加减排15亿吨以上的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我国目前碳排放年均增长的4倍以上。
其他文献
《安徽消防》杂志一直受到陈瑞鼎厅长的关怀和肯定。1995年底,本刊重新调整了编委会组成人员,他欣然应聘担任《安徽消防》杂志编委会主任。在我们杂志扩版,争取1996年以 “
A series of Hg-doped BaPb0.75Bi0.25O3 with a nominal composition of BaPb0.75-xHgxBi0.25O3 (x=0 to 0.40 with 0.05 intervals) have been synthesized by solid-state
表面合金化是在铸件的凝固过程中一次实现具有特殊性能表层的新型工艺。本文介绍了表面合金化的实验方法、工艺参数以及影响熔合质量的因素,在焦化厂火架车耐磨铸铸底板的生
一、对广东生产资料市场发育开放特点与阶段的认识所谓市场发育是指市场的萌芽、形成和成长过程。市场开放则是指市场从封闭式、区域式向开放式、辐射式的转变过程。两者既
目的探讨分析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HP)的临床特征及骨髓涂片检查形态学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6例组织胞浆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骨髓形态学特征及诊疗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ABI)的最新研究,在2012年NFC(近距离通信)芯片的发货量将超过419,000,000件。高级分析师Douglas McEuen说:“未来五年中,NFC芯片的产量和收入将继续稳步增
(一) 1987年,在宝安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新安镇提出加快发展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从本镇实际出发,总结几年来开放、改革的经验教训,制订新的发展战略,审时度势,把发展“三
随着生产的发展,许多用户,希望我厂生产一种比HPb59—1铅黄铜更易切削的产品。根据市场需要,我厂研制成功了,供制锁厂使用的φ10毫米HPb58—3易切削铅黄铜棒,现已生产500公
1988年11月2日至4日,日本深圳协力会在深圳举行了第三次会议。日本方面出席会议的有大来佐武郎、宫崎勇、鹿儿岛治利等15位专家。深圳市市长李灏、副市长张鸿义,以及市直有关
最近观看热播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发现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已经和原来不同了。且不谈之前关于红楼梦中人选秀的众说纷纭与重拍经典所引发的争议,单从剧中人物的诠释与演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