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傣族生活在我国西南大门最前哨---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这里有很多山川河流,以及包括孔雀在内的各种动物。傣族舞蹈中最典型的动律特征就是“三道弯”,很好地展示了傣族人婀娜的身姿以及丰富的生活色彩。“探索傣族舞蹈的基本动律与特征,分析其独特的舞蹈语汇和鲜明的风格特点,能够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傣族舞蹈。
关键词:傣族舞蹈;动律特征;三道弯
傣族舞蹈中,最基本的动律与特征就是“三道弯”舞蹈形态的大量出现,既是对傣族群众善歌乐舞生活的呈现,也是对傣族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民族文化的展示。
一、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特征
傣族舞蹈艺术特征体现在形态表现、动律特征、风格特点三个方面:
(一)傣族舞蹈“三道弯”的形态表现
在傣族舞蹈中,舞者的身体形态呈现出典型的“S”型,既体现在舞蹈的造型中,也体现在舞蹈动作中,形成了典型的“三道弯”舞蹈形态。
1.静态舞姿呈现
傣族舞静态的舞姿表现,指的是舞蹈者的舞姿及“S”型的身段表现,既是对舞者曼妙的身姿的展示,也是对舞蹈作品艺术内涵的凸显。此外,“三道弯”静态表现,能够更加立体的展示傣族舞蹈的体态特征,更好的显现傣族流动柔美的艺术内涵。
2.动态动作表现
傣族舞的动态动作,即舞者在表演过程中,借助柔韧的身体,展现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在舞动中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动态的“三道弯”能够展示傣族舞蹈的流动性与流畅感。
(二)傣族舞蹈“三道弯”动律特征的表现
在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最为常见,也最具有代表性的,而“三道弯”表现形式则能够充分的展示孔雀舞的艺术魅力。最早的孔雀舞,舞者都是男性,绝大部分舞蹈内容都是围绕模仿孔雀在丛林中的生活,重点在于展示舞者的手臂和手腕功夫及技巧。对着孔雀舞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舞者参与进来,舞蹈主题也开始朝着模仿孔雀的姿态展示女性的温柔贤淑发展。孔雀舞这种舞蹈形态,十分重视手部动作的灵动,比如表演孔雀行动之初时,舞者应當保持半蹲的姿态,先是膝盖慢慢的向一个方向运动,继而是头部和胸部,之后是腰部带动臀部,但是运动中,舞者的腿部和臀部要朝着不同的方向移动,身体呈现出典型的“S”姿态,就是对孔雀的优雅形象的最好的展示。
“三道弯”舞台形态,赋予了傣族舞强烈的艺术美感,但是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式和规范。具体来说,傣族舞表演过程中,舞者身体的第一个“三道弯”是膝盖的弯曲,大腿与小腿朝着不同的方向运动,第二个“三道弯”是从膝盖到裆部的弯曲,第三个“三道弯”则是上肢的弯曲。同样是傣族舞的“三道弯”,舞者的手型也要遵守一定的程式,如果是模仿孔雀的嘴部,舞者的手型应该保持喷嘴型;如果是模仿孔雀的爪子,舞者的手型则应该呈现爪型;如果是模仿孔雀的头部,舞者的手型则应该呈现冠型,等等。
总的来说,傣族舞蹈“三道弯”舞蹈形态的出现,既受到云南地区自然气候的影响,也受到傣族群众民族风俗和生活习性的影响。
(三)傣族舞蹈“三道弯”的风格特点
具体来说,傣族舞蹈“三道弯”舞蹈形态的风格特点体现为:
一是主动积极的波动。傣族舞表演过程中,舞者保持均匀的节奏缓慢的下沉身体,整个过程舞者都保持脊背的垂直,上身挺直,脊背缓慢的压到脚跟;二是身体两侧的起伏,在身体下沉过程中,舞者一般会左右摇动胯部,把身体的中心全部压在主力腿上,双腿轮换调整身体重心,在左右起伏的过程中不停的重复下压的动作;三是舞者脚步的正步起伏,傣族舞蹈表演中有较多的踢腿动作,舞者垂直勾腿之后将腿提出,后踢腿的同时身体左右摆动,抬起左腿时,右边的胯部甩出,抬起右腿时,左边的胯部甩出,形成了身体的“三道弯”。
二、傣族舞蹈“三道弯”动律及特征的运用
傣族舞蹈“三道弯”的动律在表演中有着多元化的运用,具体体现为:
(一)展示个体形象
傣族舞中最初的“三道弯”形态,主要用于静态造型的塑造,傣族人民受东南亚地区宗教、文化影响较深,这个时期的“三道弯”舞蹈形态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佛教进入中国后,傣族舞蹈开始受到缅甸文化和印度文化的混合影响。比如缅甸的哥必压洛舞蹈,就是从半蹲姿势开始学习舞蹈,身体也具有典型的“三道弯”特征。比如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的作品《雀之灵》中,就是借助“三道弯”来显示个体形象,下肢保持半蹲且外开的姿势,舞蹈的艺术表现力通过头部和肢体动作共同展示,膝盖保持柔和缓慢的起伏动律,上肢、下肢及手臂都呈现出“三道弯”姿态,脚部落地轻柔平稳,手部动作丰富多样,用手姿的变化来展现舞蹈形象的变化,很少有强劲有力的踏步和跺地动作,展现了孔雀这一富有灵性的动物静态的造型美和动态的律动美。
(二)增加形式美感
1.增加“三道弯”的形态美
傣族舞重视舞蹈形态的“三道弯”,不同的肢体动作动静交替,尤其强调手臂的“三道弯”,也就是舞者的肩部、肘部以及手腕都呈现弯曲的状态,舞蹈动作始终呈现“三道弯”姿势,最大的变化在于舞者手臂关节弯曲角度的改变;舞者腿部的“三道弯”则体现舞者下蹲姿态的保持,以及髋关节、膝盖以及腿部的弯曲,腿部动作既要微微的颤动,还有做出富有韧性的弯曲。傣族舞蹈的形态美还体现为,舞蹈演员静态姿势要保持“S”的曲线造型,舞者的胸部、手臂以及腰部,或前后摆动,或左右弯曲,弯曲的角度也各有差异,呈现出不同造型的“S”型舞姿。
2.增加“三道弯”的气质美
自古以来,傣族人民的性格特质就是含蓄内敛、淳朴老实,傣族舞蹈中同样带有这样的气质特征。同样是“三道弯”舞蹈形态,男女舞者的演绎又各具特色,男性舞者的“三道弯”形态走向刚劲,女性舞者的“三道弯”形态则偏向轻柔,如果是男女共舞的话,则呈现出刚柔互动、刚柔相济的艺术美感,从而增强了傣族舞蹈的气质美。
3.体现傣族舞蹈的眼神美
孔雀舞,十分讲究舞者眼神的灵动,用眼神的变化来塑造逼真的孔雀形象。眼神是对心灵的展示和折射,孔雀作为一种高贵骄傲的动物,历来被人们视为自信、傲慢的象征,舞者通过眼神来传递这种高傲的气质,舞蹈者在表演孔雀舞“三道弯”时不仅需要用肢体来表达出气态、动律等特征,同时还需要将孔雀机灵的眼神模仿出来,将机灵的眼神与优柔的舞姿更好地配合,表演出“三道弯”动作美和眼神美,通过眼神的转换来表现孔雀这种动物特有的性格,从而体现傣族舞蹈的眼神之美。
4.突出傣族舞蹈的表情美
傣族舞蹈的创编,最初是为了反映傣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表达其最大自然的憧憬与热爱。傣族舞蹈有着丰富的舞蹈形式和严格的动作程式,通常还需要配上柔和高雅的音乐,来彰显傣族舞舞姿的优美曼妙。还是以最典型的孔雀舞为例,这种舞蹈形态动作缓慢但是舞姿敏捷轻灵,尤其善于用“三道弯”来展示舞蹈的表情美。综上所述,傣族舞蹈“三道弯”特征,是傣族民族文化的体现,也是傣族舞自然元素的集中展示,丰富了傣族舞蹈的形态内涵,展示了傣族舞蹈独特的艺术魅力。事实上,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特征体现在形态表现、动律特征、风格特点三个,增加傣族舞蹈的形式美感。对其进行探索,应当成为傣族舞演员关注的重点课题,从而更好的保留和发展傣族舞的艺术个性。
参考文献
[1]梁锋,高敏:《浅析近现代傣族舞蹈风格特点及审美特征的演变——以傣族“孔雀舞”为例》,《艺术论丛》,2015.1.
[2]张志萍:《傣族舞蹈教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5.
[3]张大鸣:《傣族生态环境与傣族舞蹈》,《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1.
[4]王锋:《试析傣族舞的艺术特征》,《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14.5.
[5]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水文化:传统与变迁——景洪市勐罕镇曼远村案例研究》,《民族研究》,2015.6.
(作者單位: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
关键词:傣族舞蹈;动律特征;三道弯
傣族舞蹈中,最基本的动律与特征就是“三道弯”舞蹈形态的大量出现,既是对傣族群众善歌乐舞生活的呈现,也是对傣族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民族文化的展示。
一、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特征
傣族舞蹈艺术特征体现在形态表现、动律特征、风格特点三个方面:
(一)傣族舞蹈“三道弯”的形态表现
在傣族舞蹈中,舞者的身体形态呈现出典型的“S”型,既体现在舞蹈的造型中,也体现在舞蹈动作中,形成了典型的“三道弯”舞蹈形态。
1.静态舞姿呈现
傣族舞静态的舞姿表现,指的是舞蹈者的舞姿及“S”型的身段表现,既是对舞者曼妙的身姿的展示,也是对舞蹈作品艺术内涵的凸显。此外,“三道弯”静态表现,能够更加立体的展示傣族舞蹈的体态特征,更好的显现傣族流动柔美的艺术内涵。
2.动态动作表现
傣族舞的动态动作,即舞者在表演过程中,借助柔韧的身体,展现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在舞动中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动态的“三道弯”能够展示傣族舞蹈的流动性与流畅感。
(二)傣族舞蹈“三道弯”动律特征的表现
在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最为常见,也最具有代表性的,而“三道弯”表现形式则能够充分的展示孔雀舞的艺术魅力。最早的孔雀舞,舞者都是男性,绝大部分舞蹈内容都是围绕模仿孔雀在丛林中的生活,重点在于展示舞者的手臂和手腕功夫及技巧。对着孔雀舞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舞者参与进来,舞蹈主题也开始朝着模仿孔雀的姿态展示女性的温柔贤淑发展。孔雀舞这种舞蹈形态,十分重视手部动作的灵动,比如表演孔雀行动之初时,舞者应當保持半蹲的姿态,先是膝盖慢慢的向一个方向运动,继而是头部和胸部,之后是腰部带动臀部,但是运动中,舞者的腿部和臀部要朝着不同的方向移动,身体呈现出典型的“S”姿态,就是对孔雀的优雅形象的最好的展示。
“三道弯”舞台形态,赋予了傣族舞强烈的艺术美感,但是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式和规范。具体来说,傣族舞表演过程中,舞者身体的第一个“三道弯”是膝盖的弯曲,大腿与小腿朝着不同的方向运动,第二个“三道弯”是从膝盖到裆部的弯曲,第三个“三道弯”则是上肢的弯曲。同样是傣族舞的“三道弯”,舞者的手型也要遵守一定的程式,如果是模仿孔雀的嘴部,舞者的手型应该保持喷嘴型;如果是模仿孔雀的爪子,舞者的手型则应该呈现爪型;如果是模仿孔雀的头部,舞者的手型则应该呈现冠型,等等。
总的来说,傣族舞蹈“三道弯”舞蹈形态的出现,既受到云南地区自然气候的影响,也受到傣族群众民族风俗和生活习性的影响。
(三)傣族舞蹈“三道弯”的风格特点
具体来说,傣族舞蹈“三道弯”舞蹈形态的风格特点体现为:
一是主动积极的波动。傣族舞表演过程中,舞者保持均匀的节奏缓慢的下沉身体,整个过程舞者都保持脊背的垂直,上身挺直,脊背缓慢的压到脚跟;二是身体两侧的起伏,在身体下沉过程中,舞者一般会左右摇动胯部,把身体的中心全部压在主力腿上,双腿轮换调整身体重心,在左右起伏的过程中不停的重复下压的动作;三是舞者脚步的正步起伏,傣族舞蹈表演中有较多的踢腿动作,舞者垂直勾腿之后将腿提出,后踢腿的同时身体左右摆动,抬起左腿时,右边的胯部甩出,抬起右腿时,左边的胯部甩出,形成了身体的“三道弯”。
二、傣族舞蹈“三道弯”动律及特征的运用
傣族舞蹈“三道弯”的动律在表演中有着多元化的运用,具体体现为:
(一)展示个体形象
傣族舞中最初的“三道弯”形态,主要用于静态造型的塑造,傣族人民受东南亚地区宗教、文化影响较深,这个时期的“三道弯”舞蹈形态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佛教进入中国后,傣族舞蹈开始受到缅甸文化和印度文化的混合影响。比如缅甸的哥必压洛舞蹈,就是从半蹲姿势开始学习舞蹈,身体也具有典型的“三道弯”特征。比如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的作品《雀之灵》中,就是借助“三道弯”来显示个体形象,下肢保持半蹲且外开的姿势,舞蹈的艺术表现力通过头部和肢体动作共同展示,膝盖保持柔和缓慢的起伏动律,上肢、下肢及手臂都呈现出“三道弯”姿态,脚部落地轻柔平稳,手部动作丰富多样,用手姿的变化来展现舞蹈形象的变化,很少有强劲有力的踏步和跺地动作,展现了孔雀这一富有灵性的动物静态的造型美和动态的律动美。
(二)增加形式美感
1.增加“三道弯”的形态美
傣族舞重视舞蹈形态的“三道弯”,不同的肢体动作动静交替,尤其强调手臂的“三道弯”,也就是舞者的肩部、肘部以及手腕都呈现弯曲的状态,舞蹈动作始终呈现“三道弯”姿势,最大的变化在于舞者手臂关节弯曲角度的改变;舞者腿部的“三道弯”则体现舞者下蹲姿态的保持,以及髋关节、膝盖以及腿部的弯曲,腿部动作既要微微的颤动,还有做出富有韧性的弯曲。傣族舞蹈的形态美还体现为,舞蹈演员静态姿势要保持“S”的曲线造型,舞者的胸部、手臂以及腰部,或前后摆动,或左右弯曲,弯曲的角度也各有差异,呈现出不同造型的“S”型舞姿。
2.增加“三道弯”的气质美
自古以来,傣族人民的性格特质就是含蓄内敛、淳朴老实,傣族舞蹈中同样带有这样的气质特征。同样是“三道弯”舞蹈形态,男女舞者的演绎又各具特色,男性舞者的“三道弯”形态走向刚劲,女性舞者的“三道弯”形态则偏向轻柔,如果是男女共舞的话,则呈现出刚柔互动、刚柔相济的艺术美感,从而增强了傣族舞蹈的气质美。
3.体现傣族舞蹈的眼神美
孔雀舞,十分讲究舞者眼神的灵动,用眼神的变化来塑造逼真的孔雀形象。眼神是对心灵的展示和折射,孔雀作为一种高贵骄傲的动物,历来被人们视为自信、傲慢的象征,舞者通过眼神来传递这种高傲的气质,舞蹈者在表演孔雀舞“三道弯”时不仅需要用肢体来表达出气态、动律等特征,同时还需要将孔雀机灵的眼神模仿出来,将机灵的眼神与优柔的舞姿更好地配合,表演出“三道弯”动作美和眼神美,通过眼神的转换来表现孔雀这种动物特有的性格,从而体现傣族舞蹈的眼神之美。
4.突出傣族舞蹈的表情美
傣族舞蹈的创编,最初是为了反映傣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表达其最大自然的憧憬与热爱。傣族舞蹈有着丰富的舞蹈形式和严格的动作程式,通常还需要配上柔和高雅的音乐,来彰显傣族舞舞姿的优美曼妙。还是以最典型的孔雀舞为例,这种舞蹈形态动作缓慢但是舞姿敏捷轻灵,尤其善于用“三道弯”来展示舞蹈的表情美。综上所述,傣族舞蹈“三道弯”特征,是傣族民族文化的体现,也是傣族舞自然元素的集中展示,丰富了傣族舞蹈的形态内涵,展示了傣族舞蹈独特的艺术魅力。事实上,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特征体现在形态表现、动律特征、风格特点三个,增加傣族舞蹈的形式美感。对其进行探索,应当成为傣族舞演员关注的重点课题,从而更好的保留和发展傣族舞的艺术个性。
参考文献
[1]梁锋,高敏:《浅析近现代傣族舞蹈风格特点及审美特征的演变——以傣族“孔雀舞”为例》,《艺术论丛》,2015.1.
[2]张志萍:《傣族舞蹈教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5.
[3]张大鸣:《傣族生态环境与傣族舞蹈》,《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1.
[4]王锋:《试析傣族舞的艺术特征》,《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14.5.
[5]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水文化:传统与变迁——景洪市勐罕镇曼远村案例研究》,《民族研究》,2015.6.
(作者單位: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