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铃薯生长发育离不开肥料,肥料是马铃薯的"粮食"。种植马铃薯需要施用肥料来保证旺盛的生长发育,获得较好的产量质量。本文根据马铃薯的需肥特点分析与归纳了辽西地区马铃薯施肥原则及施肥重点。
关键词:辽西地区;马铃薯;需肥特点;施肥;原则
位于辽宁省西北部的凌源市和建平县,是马铃薯的种植基地,近年来,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马铃薯已成为辽西地区凌源市和建平县的主要支柱产业。因此,全面分析马铃薯需肥特点和施肥原则十分必要。
1.马铃薯需肥特点规律分析
1.1需肥总量分析
马铃薯每生产1000kg鲜薯需吸收氮4.4~5.5 kg、磷1.8~2.2 kg、钾7.9~10.2 kg。氮、磷、钾之比为1:0.4:2,马铃薯需钾量大,属典型的喜钾作物。马铃薯吸收氮、磷、钾的数量和比例随生育期的不同而变化[1]。
1.2苗期需肥分析
苗期是马铃薯的营养生长期,一直到主茎生长点开始孕蕾,侧枝开始发生,匍匐茎顶端停止极性生长并开始膨大时,约23 d左右,此期植株吸收的氮、磷、钾分别为全生育总量的18%、14%、14%,养分主要来源前期主要由种薯供应,种薯萌发新根后,从土壤和肥料中吸收养分。
1.3马铃薯块茎形成期需肥分析
指孕蕾至开花初期,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地下块茎开始形成发育,对养分的需求明显增多,所吸收的氮、磷、钾已分别占到总量的35%、30%、29%,而且吸收速度快。此期供肥好坏影响结薯多少[2]。
1.4马铃薯的块茎增长期需肥分析
指开花初期到茎叶衰老期,茎叶生长减慢或停止,主要以块茎生长为主。马铃薯植株吸收的氮、磷、钾分別占总量的35%、35%、43%,淀粉积累期指从茎叶衰老到茎叶枯萎期,此期茎叶中的养分向块茎转移,茎叶逐渐枯萎,养分吸收减少,植株吸收氮、磷、钾养分分别占总量的12%、21%、14%,此时,供应一定的养分,对防止茎叶早衰,适当延长绿色体寿命,以及块茎的形成与淀粉积累有着重要意义。
2.马铃薯施肥原则
2.1施足基肥是基础
马铃薯的施肥以基肥为主,一般占总施肥量的70%~80%。基肥常以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且结合整地或覆*时施入。基肥即在每亩施用优质有机肥2500~3000 kg的基础上,亩施鲁西系列复合肥60~80 kg。
2.2少量种肥是保证
基肥不足或耕地前来不及施肥时,常于播种时,亩施专用复混肥15~20 kg作为种肥。种肥施用主要以沟施或穴施的方式进行,但肥料不要与种薯直接接触,以免灼伤种薯。
2.3早施追肥是重点
氮肥在追肥中不宜过迟,尤其在后期,以避免茎叶徒长和影响块茎膨大及品质。中后期以施钾肥为主。可分为2~3次施用,齐苗时进行第一次追肥,促早发,增加光合作用面积。此时氮肥占施氮量的30%,钾肥占总施钾量的20%。现蕾时进行第二次追肥,促茎叶持续生长,增加光合作用面积,有利于块茎的膨大[3]。
2.4根外追肥是补充
马铃薯对钙、镁、硫、硼、锌等中微量营养的需求量比较大,因此要结合当地的*壤肥力状况和马铃薯的生长状况,适时进行根外施肥(一般指叶面施肥),以提高马铃薯的抗性和产量。从马铃薯幼苗开始展叶时起,每7~10 d叶面追施1次0.1%硫酸镁、0.3%磷酸二氢钾、1000倍三十烷醇混合液,连喷3~5次,均匀喷湿叶片。
2.5補充镁肥是关键
马铃薯地下块茎迅速膨大时期,每株施硫酸镁50~60 g,兑清水或腐熟的粪水淋施,或在植株周围挖浅沟施,以促进地下块茎迅速膨大。
2.6忌施氯肥是必须
马铃薯属忌氯作物,请勿施用氯化钾和含氯离子的复合肥,合理施肥是马铃薯高产稳产的前提条件。
3.马铃薯重点施肥时间和技术
3.1马铃薯的基肥的施入
马铃薯生育期短,早熟种仅80d左右,晚熟种也只有100天左右,而且出苗后25天左右进入结薯期,营养生长阶段较短,因此基肥显得更为重要。建议马铃薯的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每亩施有机肥1.5~2.5t,配施磷肥10~25 kg、钾肥15~20 kg,沟施或穴施于土层内。在播种时,每亩用氮5~7 kg作种肥,可使出苗迅速、整齐而健壮[4]。
3.2马铃薯追肥的施入
马铃薯出苗至现蕾时间短,在齐苗前应施一次或二次苗肥,促进幼苗生长,一般每亩施粪水1 t左右,并施氮5~1 0kg;在现蕾开花期,马铃薯茎叶生长迅速,地下块茎形成和膨大期养分需要多,应重施一次追肥,此时,施肥以钾、氮为主,每亩可施粪肥1~1.5 t、钾肥20 kg,施后培土[5]。
3.3马铃薯的叶面追肥
在马铃薯开花后一般不再施肥,若有早衰现象可用0.5%尿素和0.2%磷酸二氢钾作根外追肥。
参考文献:
[1]吕英华.测土与施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汤德.马铃薯大全[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3]赵秀丽.马铃薯施肥技术[J].青海农技推广,2004(2):37.
[4]张国君,高世铭,张朝巍.陇中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平衡施肥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724-1725.
[5]刘爱华,何庆才,胡辉.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模型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711-2712,2714.
关键词:辽西地区;马铃薯;需肥特点;施肥;原则
位于辽宁省西北部的凌源市和建平县,是马铃薯的种植基地,近年来,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马铃薯已成为辽西地区凌源市和建平县的主要支柱产业。因此,全面分析马铃薯需肥特点和施肥原则十分必要。
1.马铃薯需肥特点规律分析
1.1需肥总量分析
马铃薯每生产1000kg鲜薯需吸收氮4.4~5.5 kg、磷1.8~2.2 kg、钾7.9~10.2 kg。氮、磷、钾之比为1:0.4:2,马铃薯需钾量大,属典型的喜钾作物。马铃薯吸收氮、磷、钾的数量和比例随生育期的不同而变化[1]。
1.2苗期需肥分析
苗期是马铃薯的营养生长期,一直到主茎生长点开始孕蕾,侧枝开始发生,匍匐茎顶端停止极性生长并开始膨大时,约23 d左右,此期植株吸收的氮、磷、钾分别为全生育总量的18%、14%、14%,养分主要来源前期主要由种薯供应,种薯萌发新根后,从土壤和肥料中吸收养分。
1.3马铃薯块茎形成期需肥分析
指孕蕾至开花初期,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地下块茎开始形成发育,对养分的需求明显增多,所吸收的氮、磷、钾已分别占到总量的35%、30%、29%,而且吸收速度快。此期供肥好坏影响结薯多少[2]。
1.4马铃薯的块茎增长期需肥分析
指开花初期到茎叶衰老期,茎叶生长减慢或停止,主要以块茎生长为主。马铃薯植株吸收的氮、磷、钾分別占总量的35%、35%、43%,淀粉积累期指从茎叶衰老到茎叶枯萎期,此期茎叶中的养分向块茎转移,茎叶逐渐枯萎,养分吸收减少,植株吸收氮、磷、钾养分分别占总量的12%、21%、14%,此时,供应一定的养分,对防止茎叶早衰,适当延长绿色体寿命,以及块茎的形成与淀粉积累有着重要意义。
2.马铃薯施肥原则
2.1施足基肥是基础
马铃薯的施肥以基肥为主,一般占总施肥量的70%~80%。基肥常以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且结合整地或覆*时施入。基肥即在每亩施用优质有机肥2500~3000 kg的基础上,亩施鲁西系列复合肥60~80 kg。
2.2少量种肥是保证
基肥不足或耕地前来不及施肥时,常于播种时,亩施专用复混肥15~20 kg作为种肥。种肥施用主要以沟施或穴施的方式进行,但肥料不要与种薯直接接触,以免灼伤种薯。
2.3早施追肥是重点
氮肥在追肥中不宜过迟,尤其在后期,以避免茎叶徒长和影响块茎膨大及品质。中后期以施钾肥为主。可分为2~3次施用,齐苗时进行第一次追肥,促早发,增加光合作用面积。此时氮肥占施氮量的30%,钾肥占总施钾量的20%。现蕾时进行第二次追肥,促茎叶持续生长,增加光合作用面积,有利于块茎的膨大[3]。
2.4根外追肥是补充
马铃薯对钙、镁、硫、硼、锌等中微量营养的需求量比较大,因此要结合当地的*壤肥力状况和马铃薯的生长状况,适时进行根外施肥(一般指叶面施肥),以提高马铃薯的抗性和产量。从马铃薯幼苗开始展叶时起,每7~10 d叶面追施1次0.1%硫酸镁、0.3%磷酸二氢钾、1000倍三十烷醇混合液,连喷3~5次,均匀喷湿叶片。
2.5補充镁肥是关键
马铃薯地下块茎迅速膨大时期,每株施硫酸镁50~60 g,兑清水或腐熟的粪水淋施,或在植株周围挖浅沟施,以促进地下块茎迅速膨大。
2.6忌施氯肥是必须
马铃薯属忌氯作物,请勿施用氯化钾和含氯离子的复合肥,合理施肥是马铃薯高产稳产的前提条件。
3.马铃薯重点施肥时间和技术
3.1马铃薯的基肥的施入
马铃薯生育期短,早熟种仅80d左右,晚熟种也只有100天左右,而且出苗后25天左右进入结薯期,营养生长阶段较短,因此基肥显得更为重要。建议马铃薯的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每亩施有机肥1.5~2.5t,配施磷肥10~25 kg、钾肥15~20 kg,沟施或穴施于土层内。在播种时,每亩用氮5~7 kg作种肥,可使出苗迅速、整齐而健壮[4]。
3.2马铃薯追肥的施入
马铃薯出苗至现蕾时间短,在齐苗前应施一次或二次苗肥,促进幼苗生长,一般每亩施粪水1 t左右,并施氮5~1 0kg;在现蕾开花期,马铃薯茎叶生长迅速,地下块茎形成和膨大期养分需要多,应重施一次追肥,此时,施肥以钾、氮为主,每亩可施粪肥1~1.5 t、钾肥20 kg,施后培土[5]。
3.3马铃薯的叶面追肥
在马铃薯开花后一般不再施肥,若有早衰现象可用0.5%尿素和0.2%磷酸二氢钾作根外追肥。
参考文献:
[1]吕英华.测土与施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汤德.马铃薯大全[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3]赵秀丽.马铃薯施肥技术[J].青海农技推广,2004(2):37.
[4]张国君,高世铭,张朝巍.陇中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平衡施肥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724-1725.
[5]刘爱华,何庆才,胡辉.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模型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711-2712,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