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现代教育技术普及也在不断推进,多种现代化教学媒体已经走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段时期,一些舆论夸大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以致出现了滥用多媒体的现象,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语文教学课变成现代媒体课件展览课,这种喧宾夺主的教学行为引来了许多批判,以至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已经普及现代媒体的地区,教师无所适从;还没有引入现代媒体教学的欠发达地区,教师投鼠忌器,望而却步。那么,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定位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发挥多媒体之长,补语文教学之短,让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播放录音,范读课文
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可是,在教师群体中,教师素质良莠不齐,许多教师的普通话水平、音质音色、朗读技能,都达不到示范朗读的要求。这一点,在欠发达地区尤为明显,以至于许多教师不敢示范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让班级读书较好的学生朗读课文,有的学生读了好几年书,都未能听到自己的语文老师范读课文。学生长期听不到规范准确有感情的普通话课文朗读,失去了揣摩、模仿、借鉴、研习的语言环境,必然影响到普通话吐字发音、流畅度、表情达意的朗读技能的提高,因而,教师在需要范读课文时就要范读。如教学魏巍《我的老师》,教师能通过网络资源等渠道,找到课文规范的朗读录音,在教学过程中将录音适时播放给学生听,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蔡云芝老师温柔、公平、慈爱的品格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聆听课文录音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对老师那种深切的怀念之情。长期借助多媒体播放课文范读录音,对训练学生的吐字发音、语感,提高朗读能力等有很大帮助。
二、投影“问题”,明确任务
什么是阅读教学?有人认为就是围绕着问题阅读文本,这种看法可能过分夸大了问题设计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但没有问题设计的语文课堂肯定是不正常的。传统课堂里,语文教师常把阅读文本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写在小黑板上,在过去一段较长时间里,教师常把教学的主要问题,写在透明胶片上,用老式台式投影仪把问题投影放大,供学生探究,这都反映了在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重要性。确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用口述问题,学生往往在阅读文本时记不住阅读目的、任务,把问题投影在学生面前,学生忘记阅读问题时,抬眼看一下,阅读目的、任务便一目了然,这种定向集中有利于防止学生思维无效发散,使教学紧凑高效。现在,多媒体教室里有了计算机、液晶投影仪,教师设计教学课件,不仅可以适时分层次地投影阅读问题,回避传统教学媒体中必须集中投影阅读问题的不足,还可以把课堂上学生阅读生成的问题,及时输入电脑,方便快捷地把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任务更加明确,并优化了教学效果。
三、创设情境,穿越时空
语文即生活,生活外延有多大,语文外延就有多大。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揭示了读书与“行路”的关系,如今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节奏可以使学生到很多地方,但不可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去体验许多种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初中学生还不谙世事,人情不够练达,自然文章学问常常不得其解。再者,语文阅读内容范围很广,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今人已无法完整地复制,也很难再现历史轨迹。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有声有色、循环往复地将学生带到各种生活场景中去,穿越时空,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具体感悟语言文字所描摹的情景。如在教学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的时候,对“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字的理解是个难点,学生缺乏体会,如果教师适时播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学生看到那高悬在大渡河上的铁索,以及22位勇士不畏生死、冒着枪林弹雨在铁索上抢铺木桥的情景,如临其境,感同身受,自然能够理解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令敌人胆寒了。再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这首诗,语言明白如话,学生理解难度不大,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光明、富庶、自由、幸福炽热地向往之情。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可以在学生了解诗意、品味语言后,播放一段1921年前后,中国国内军阀混战、民生忧患的视频。学生用眼睛看视频,用耳朵听配音解说,用心去感受那段历史,当了解到当时地震、饥荒、军阀混战、各种压迫等造成民不聊生的情况时,自然能够深切体会作者对天上街市理想世界的向往之情。
四、介绍事物,浏览风景
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常常离不开现实生活,但是学生的人生经历、生活阅历毕竟有限,教师在上课时如能借助反映生活的文字、声像、读物等,对阅读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这一点在教学说明文时尤为重要。比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由于拱桥在生活中常见,学生理解拱桥特点、了解拱桥原理自然比较容易,但是在学习《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松鼠》《巍巍中山陵》《蘇州园林》时,学生对说明的事物很陌生,仅靠阅读文本,很难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因此,在现代教学媒体没有进课堂的时候,一些教学认真的教师常常会自制教具,如制作人民英雄纪念碑模型、尽力找一些小松鼠的挂图来帮助学生了解说明对象等,效果确实很不错。现在,教师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搜素相关的图片、视频、解说,能使学生对说明对象有更直观的认识,如教学时播放人民大会堂、中山陵的小视频,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对人民大会堂、中山陵的结构,作者的介绍顺序以及设计者的独具匠心等理解得更为深刻。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到过苏州的农村学生寥寥无几,学生对园林艺术更是不知为何物,在这种情况下,仅通过揣摩语言文字是很难“鉴赏”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如果教师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播放拙政园、吴江退思园、留园等图片,学生对园林就会有整体的印象,对假山、池沼、亭台、轩榭、回廊、飞檐等这些名词就会有直观形象的认识,对苏州园林亭台轩榭如何讲究布局、假山池沼如何讲究配合、花草树木如何讲究映衬等就会有深刻的理解。学生学习到对应的节次时,教师适时播放图片,有利于学生对“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含义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鉴赏园林文化的能力。
一、播放录音,范读课文
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可是,在教师群体中,教师素质良莠不齐,许多教师的普通话水平、音质音色、朗读技能,都达不到示范朗读的要求。这一点,在欠发达地区尤为明显,以至于许多教师不敢示范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让班级读书较好的学生朗读课文,有的学生读了好几年书,都未能听到自己的语文老师范读课文。学生长期听不到规范准确有感情的普通话课文朗读,失去了揣摩、模仿、借鉴、研习的语言环境,必然影响到普通话吐字发音、流畅度、表情达意的朗读技能的提高,因而,教师在需要范读课文时就要范读。如教学魏巍《我的老师》,教师能通过网络资源等渠道,找到课文规范的朗读录音,在教学过程中将录音适时播放给学生听,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蔡云芝老师温柔、公平、慈爱的品格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聆听课文录音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对老师那种深切的怀念之情。长期借助多媒体播放课文范读录音,对训练学生的吐字发音、语感,提高朗读能力等有很大帮助。
二、投影“问题”,明确任务
什么是阅读教学?有人认为就是围绕着问题阅读文本,这种看法可能过分夸大了问题设计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但没有问题设计的语文课堂肯定是不正常的。传统课堂里,语文教师常把阅读文本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写在小黑板上,在过去一段较长时间里,教师常把教学的主要问题,写在透明胶片上,用老式台式投影仪把问题投影放大,供学生探究,这都反映了在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重要性。确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用口述问题,学生往往在阅读文本时记不住阅读目的、任务,把问题投影在学生面前,学生忘记阅读问题时,抬眼看一下,阅读目的、任务便一目了然,这种定向集中有利于防止学生思维无效发散,使教学紧凑高效。现在,多媒体教室里有了计算机、液晶投影仪,教师设计教学课件,不仅可以适时分层次地投影阅读问题,回避传统教学媒体中必须集中投影阅读问题的不足,还可以把课堂上学生阅读生成的问题,及时输入电脑,方便快捷地把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任务更加明确,并优化了教学效果。
三、创设情境,穿越时空
语文即生活,生活外延有多大,语文外延就有多大。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揭示了读书与“行路”的关系,如今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节奏可以使学生到很多地方,但不可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去体验许多种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初中学生还不谙世事,人情不够练达,自然文章学问常常不得其解。再者,语文阅读内容范围很广,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今人已无法完整地复制,也很难再现历史轨迹。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有声有色、循环往复地将学生带到各种生活场景中去,穿越时空,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具体感悟语言文字所描摹的情景。如在教学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的时候,对“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字的理解是个难点,学生缺乏体会,如果教师适时播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学生看到那高悬在大渡河上的铁索,以及22位勇士不畏生死、冒着枪林弹雨在铁索上抢铺木桥的情景,如临其境,感同身受,自然能够理解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令敌人胆寒了。再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这首诗,语言明白如话,学生理解难度不大,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光明、富庶、自由、幸福炽热地向往之情。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可以在学生了解诗意、品味语言后,播放一段1921年前后,中国国内军阀混战、民生忧患的视频。学生用眼睛看视频,用耳朵听配音解说,用心去感受那段历史,当了解到当时地震、饥荒、军阀混战、各种压迫等造成民不聊生的情况时,自然能够深切体会作者对天上街市理想世界的向往之情。
四、介绍事物,浏览风景
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常常离不开现实生活,但是学生的人生经历、生活阅历毕竟有限,教师在上课时如能借助反映生活的文字、声像、读物等,对阅读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这一点在教学说明文时尤为重要。比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由于拱桥在生活中常见,学生理解拱桥特点、了解拱桥原理自然比较容易,但是在学习《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松鼠》《巍巍中山陵》《蘇州园林》时,学生对说明的事物很陌生,仅靠阅读文本,很难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因此,在现代教学媒体没有进课堂的时候,一些教学认真的教师常常会自制教具,如制作人民英雄纪念碑模型、尽力找一些小松鼠的挂图来帮助学生了解说明对象等,效果确实很不错。现在,教师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搜素相关的图片、视频、解说,能使学生对说明对象有更直观的认识,如教学时播放人民大会堂、中山陵的小视频,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对人民大会堂、中山陵的结构,作者的介绍顺序以及设计者的独具匠心等理解得更为深刻。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到过苏州的农村学生寥寥无几,学生对园林艺术更是不知为何物,在这种情况下,仅通过揣摩语言文字是很难“鉴赏”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如果教师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播放拙政园、吴江退思园、留园等图片,学生对园林就会有整体的印象,对假山、池沼、亭台、轩榭、回廊、飞檐等这些名词就会有直观形象的认识,对苏州园林亭台轩榭如何讲究布局、假山池沼如何讲究配合、花草树木如何讲究映衬等就会有深刻的理解。学生学习到对应的节次时,教师适时播放图片,有利于学生对“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含义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鉴赏园林文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