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心叫生关学思想探论

来源 :学术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ipi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徐复观承传熊十力的心性哲学,以中国文化为基本立足点,体察民族生命,把握文化形态,积健为雄,成为勇者型的现代新儒家。当代学界对徐复观的哲学思想涉猎较多,却对他的美学思想研究不足。作者从心的文化、礼乐之心、虚静之心等方面,阐彰了徐复观在美学方面的重要建树。
  关键词:徐复观;新儒家;心灵;美学
  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4)09—0015—04
其他文献
摘要:孟子提倡“君子远庖厨”,强调血腥场景不利于人性修养。现代人喜看恐怖影片,爱玩枪战游戏,以本能发泄为名,漠视血腥场景对人性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同情感;血腥场景;本能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5)01—0137—03
期刊
摘要:当代云南工业化的发展既受到自身条件制约,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须从这些条件和环境出发,来确定云南工业化的思路和重点。云南工业化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区域比较优势,企业宅导等原则,着重在提升产业聚集能力、技术研发水平、结构优化等方面下功夫,另外,政府有责任为工业化提供良好环境-  关键词:云南;工业化;环境条件;基本原则;战略重点;政策支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现代社会中的社区主要是城市的产物,民族地区的社区是以特定的地域为空间,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小型社会,即“民族社区”,其社区教育的内涵、外延以及类型等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关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共同富裕,应引起相应的重视。  关键词:社区;少数民族社区;民族文化;社区教育  中图分类号:C95、919:C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
期刊
摘要:《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是联合国反腐败领域的第一个重要公约,加人和实施该公约对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必将产生深远影响。该公约的签署揭开了反腐败领域的国际执法合作的新篇章,这为我们的反腐败斗争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新路径,即集世界各国之力共同打击腐败这一人类公敌。适时调整我们的刑事司法制度,适应公约的要求,加大反腐败国际执法合作的力度,让贪官污吏真正无处可逃,是当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联合国
期刊
摘要:本文将研究视角放在微观层次上,选择关系资源为分析路径,同时结合宏观层面的制度性动力分析,拟以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形式,来探析农村社区阶层分化逐渐发生、发展的过程,研究当代中国农村,特别是以安徽为典型形态的中部地区农村农民的社会阶层分化问题,探讨转型期关系资源与农民阶层分化的关联,并将就实地调查中所获农民阶层分化的具体情况,探析“关系”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向关系资源转变的过程,分析关系资
期刊
摘要:抗日战争滇西缅北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民,尤其是滇西军民,不怕牺牲,英勇奋战,为滇西缅北抗日战场的胜利,在保卫祖国,保卫东南亚、粉碎日本军国主义称霸亚洲野心的斗争中,谱写了惊天地地鬼神的壮丽篇章。滇西缅北战场的胜利是弱国打败强国的典范。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在滇西缅北战场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胜利,除了经济、政治、军事、外交诸方面的原因外,
期刊
摘要:道家哲学博大精深,其对文艺美学的影响极为深远。本文就道家创作主体的精神条件、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创作主体的通感能力以及艺术创作的目的和方式进行探讨。关键词:自然、自由;整体、中和;通感;艺术本体;含蓄中图分类号:J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4)11—0106—04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WTO后,教育走向了从“知识授予型”向知识“创造型”转变的变革时期。云南师范大学“2+2”人才培养模式弥补了以往那种比较僵化的,市场需求反应慢的培养体系的不足,它灵活机动,既能较及时适应市场对人才素质需求的变化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力图实现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  关键词:云南师范大学;2+2;知识授予型;知识创造型
期刊
摘要: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不仅是一种社会学理论,而且是一种历史观。吉登斯从人类实践活动的理论向度出发,对于社会的构成、社会的类型和社会的变迁做出了新的分析和说明,从而实现了当代西方社会历史观的重建。虽然古登斯历史观受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巨大影响,批判吸取了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诸多理沦成果,并且做出了许多富于启发性和独创性的见解,但是,吉登斯误解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否认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富于自然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文化。以道家所代表的自然主义、以儒家所代表的人文主义和以墨家为代表的科学主义之间的异质互补、交融互动,不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模式中的三个要素、三块基石和三大传统,而且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奔腾向前和绵延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精神动力,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精神特质。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内在结构,不仅在于它的原创性、丰富性和包容性、互补性,更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