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在他的白话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中有一篇塑造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文学形象的作品,即《李谪仙醉草吓蛮书》,自问世以来即受到文学爱好者普遍喜爱,传诵不衰。作品对李白的兴趣爱好、个性气质有准确把握,对李白文学成就以及在文学史、文化史的巨大影响有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成功地展现了辉煌的浪漫豪放诗人的重要事迹。
《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并非全然虚构。所述李白事迹,循之于李白生平行实,大体相符。作者以自创七律开篇即云:“堪羡当年李谪仙,吟诗斗酒有连篇。蟠胸锦绣欺时彦,落笔风云迈古贤。书草和蕃威远塞,词歌倾国媚新弦。莫言才子风流尽,明月长悬采石边。”此诗称赞李白过人的才华和震烁古今的文学成就是恰如其分的。“谪仙”之誉是太子宾客贺知章对李白的文学天赋的称美。李白诗《对酒忆贺监二首》序:“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怅然有怀,而作是诗。”诗云:“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冯氏小说中最为精彩部分自然是“醉草吓蛮书”情节。小说绘声绘色地虚构了李白由贺知章的推荐,向主考官杨国忠、监视官高力士缓颊的“一封札子”,结果遭到贪婪弄权的杨国忠、高力士的侮弄与嘲讽。杨国忠讥讽李白的文章,贬斥云:“这样书生,只好与我磨墨。”高力士更为气焰嚣张地说:“磨墨也不中,只好与我着袜脱靴。”并喝令将李白推抢出去。事有凑巧,有番使赍国书到,满朝无人能识。所谓“此书皆是鸟兽之迹”,举朝百官“不识一字”,这恰是李白镇慑杨国忠、高力士而出头扬威的时机。李白当着天子面,直译番书,玄宗即命李白应对,“草就吓蛮书……番使不敢则声,面色如土。”此事虽有文学加工,但也有文献依据。李阳冰《草堂集序》云:“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而魏颢也云:“令制出师诏,不草而成。许为中书舍人。”(《李翰林集序》)乐史《李翰林别集序》更明确地指出:“翰林在唐天宝中,贺秘监闻于明皇帝,召见金銮殿,降步辇迎,如见绮皓。草和蕃书,思若悬河。帝嘉之,七宝方丈,赐食于前,御手调羹……”
劉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称:“天宝初,玄宗辟翰林待诏。因为和蕃书,并上《宣唐鸿猷》一篇……”而范传正也谓天宝初,召见于金銮殿……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如悬河,笔不停辍,玄宗嘉之,以宝床方丈赐食于前,御手和羹,德音褒美,褐衣遇恩,前无比俦。”综上所述,李白以其颖异之才华,见知于贺知章,礼遇于唐玄宗,入翰林,掌纶音,答和蕃书,代草王言是于史有征的。冯梦龙所描绘的草吓蛮书并非全然小说家言。
小说中有一段李白脱郭子仪于困危的情节颇为重要:“一日,李白乘马游长安街,忽听得锣鼓齐鸣,见一簇刀斧手,拥着一辆囚车行来,白停骖问之,乃是并州解到失机将官,今押赴东市处斩。那囚车中,囚着个美丈夫,生得甚是英伟,叩其姓名,声如洪钟,答道:‘姓郭名子仪’。李白相他容貌非凡,他日必为国家柱石,遂喝住刀斧手:‘待我亲往驾前保奏。’……”于是挽救了一代名臣。
此段情节也是有所依因。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裴敬撰《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中即有“又尝有知鉴,客并州,识郭汾阳(子仪)于行伍间,为免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后汾阳以功成官爵,请赎翰林,上许之,因免诛,其报也。”而乐史《李翰林别集序》也载:“白尝有知鉴,客并州,识汾阳王郭子仪于行伍间,为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及翰林坐永王之事,汾阳功成,请以官爵赎翰林,上许之,因免诛。翰林之知人如此,汾阳之报德如彼。”乐史之说当源于裴敬而更详细。
而作为正史的《新唐书·李白列传》亦谓:“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此谓太白从永王璘获罪事)子仪清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由此可见,冯梦龙此段故事来源有自,绝非向壁虚造。詹锳先生引《两唐书》郭子仪传及颜真卿、郭敬之家庙碑等资料,认为李、郭之交诸情节不确,也与李、郭二人生平行实相悖,可备一说。但我们在裴敬碑文结尾处,读到如下一段文字,值得注意:“会昌三年二月中,敬自淠水草堂南游江左,过公墓下。四过青山,两发塗口,徘徊不忍去。与前濮州鄄城县尉李劭同以公服拜其墓,问其墓左人毕元宥,实备洒扫,留绵帛,具酒馔祭公。知公无孙,有孙女二人,一娶刘劝,一取陈云,皆农夫也,且曰二孙女不拜墓已五六年矣。因告邑宰李君都杰,请免毕元宥力役,俾专洒扫事。”
会昌三年(公元843年)距李白逝世之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不过81年,李白孙女尚存,裴敬所述之李白事迹较为可信,不应轻易否定。
小说中李白醉卧长安酒家,玄宗与杨贵妃赏牡丹于沉香亭,兴致勃发,宣李白入宫赋诗助兴的情节极其精彩。李白为之吟出了《清平调》三章,即“云想衣裳花想容”“一枝红艳露凝香”及“名花倾国两相欢”。小说写道:“天子览词,称美不已:‘似此天才,岂不压倒翰林院许多学士。’即命(李)龟年按调而歌,梨园众子弟丝竹并进,天子自吹玉笛和之。歌毕,贵妃敛绣巾,再拜称谢,天子道:‘莫谢朕,可谢学士也。’……”可见,太平盛世宫中行乐之欢愉:天子吹笛伴奏,歌唱家李龟年展喉献艺,李白华美诗章传诵吟唱……其乐融融,令人沉迷陶醉。
其实,李白描绘太平盛世宫中娱乐欢畅的作品还有不少,《宫中行乐词八首》几乎每首都从不同角度铺衍宫中休闲娱乐的场景。《本事诗·高逸》载:“李太白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玄宗闻之,召入翰林。以其才藻绝人,器识兼茂,欲以上位处之,故未命以官。尝因宫人行乐,谓力士曰:‘对此良辰美景,岂可独以声伎为娱,倘时得逸才词人吟咏之,可以夸耀于后。’遂命召白。时宁王邀白饮酒,已醉。既至,拜舞颓然。上知其薄声律,谓非所长,命为宫中行乐五言律诗十首。白顿首曰:‘宁王赐臣酒,今已醉。倘陛下赐臣无畏,始可尽臣薄技。’上曰‘可。’即遣二内臣掖扶之……”《唐摭言》也有类似记载。
一
《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并非全然虚构。所述李白事迹,循之于李白生平行实,大体相符。作者以自创七律开篇即云:“堪羡当年李谪仙,吟诗斗酒有连篇。蟠胸锦绣欺时彦,落笔风云迈古贤。书草和蕃威远塞,词歌倾国媚新弦。莫言才子风流尽,明月长悬采石边。”此诗称赞李白过人的才华和震烁古今的文学成就是恰如其分的。“谪仙”之誉是太子宾客贺知章对李白的文学天赋的称美。李白诗《对酒忆贺监二首》序:“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怅然有怀,而作是诗。”诗云:“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冯氏小说中最为精彩部分自然是“醉草吓蛮书”情节。小说绘声绘色地虚构了李白由贺知章的推荐,向主考官杨国忠、监视官高力士缓颊的“一封札子”,结果遭到贪婪弄权的杨国忠、高力士的侮弄与嘲讽。杨国忠讥讽李白的文章,贬斥云:“这样书生,只好与我磨墨。”高力士更为气焰嚣张地说:“磨墨也不中,只好与我着袜脱靴。”并喝令将李白推抢出去。事有凑巧,有番使赍国书到,满朝无人能识。所谓“此书皆是鸟兽之迹”,举朝百官“不识一字”,这恰是李白镇慑杨国忠、高力士而出头扬威的时机。李白当着天子面,直译番书,玄宗即命李白应对,“草就吓蛮书……番使不敢则声,面色如土。”此事虽有文学加工,但也有文献依据。李阳冰《草堂集序》云:“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而魏颢也云:“令制出师诏,不草而成。许为中书舍人。”(《李翰林集序》)乐史《李翰林别集序》更明确地指出:“翰林在唐天宝中,贺秘监闻于明皇帝,召见金銮殿,降步辇迎,如见绮皓。草和蕃书,思若悬河。帝嘉之,七宝方丈,赐食于前,御手调羹……”
劉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称:“天宝初,玄宗辟翰林待诏。因为和蕃书,并上《宣唐鸿猷》一篇……”而范传正也谓天宝初,召见于金銮殿……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如悬河,笔不停辍,玄宗嘉之,以宝床方丈赐食于前,御手和羹,德音褒美,褐衣遇恩,前无比俦。”综上所述,李白以其颖异之才华,见知于贺知章,礼遇于唐玄宗,入翰林,掌纶音,答和蕃书,代草王言是于史有征的。冯梦龙所描绘的草吓蛮书并非全然小说家言。
小说中有一段李白脱郭子仪于困危的情节颇为重要:“一日,李白乘马游长安街,忽听得锣鼓齐鸣,见一簇刀斧手,拥着一辆囚车行来,白停骖问之,乃是并州解到失机将官,今押赴东市处斩。那囚车中,囚着个美丈夫,生得甚是英伟,叩其姓名,声如洪钟,答道:‘姓郭名子仪’。李白相他容貌非凡,他日必为国家柱石,遂喝住刀斧手:‘待我亲往驾前保奏。’……”于是挽救了一代名臣。
此段情节也是有所依因。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裴敬撰《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中即有“又尝有知鉴,客并州,识郭汾阳(子仪)于行伍间,为免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后汾阳以功成官爵,请赎翰林,上许之,因免诛,其报也。”而乐史《李翰林别集序》也载:“白尝有知鉴,客并州,识汾阳王郭子仪于行伍间,为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及翰林坐永王之事,汾阳功成,请以官爵赎翰林,上许之,因免诛。翰林之知人如此,汾阳之报德如彼。”乐史之说当源于裴敬而更详细。
而作为正史的《新唐书·李白列传》亦谓:“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此谓太白从永王璘获罪事)子仪清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由此可见,冯梦龙此段故事来源有自,绝非向壁虚造。詹锳先生引《两唐书》郭子仪传及颜真卿、郭敬之家庙碑等资料,认为李、郭之交诸情节不确,也与李、郭二人生平行实相悖,可备一说。但我们在裴敬碑文结尾处,读到如下一段文字,值得注意:“会昌三年二月中,敬自淠水草堂南游江左,过公墓下。四过青山,两发塗口,徘徊不忍去。与前濮州鄄城县尉李劭同以公服拜其墓,问其墓左人毕元宥,实备洒扫,留绵帛,具酒馔祭公。知公无孙,有孙女二人,一娶刘劝,一取陈云,皆农夫也,且曰二孙女不拜墓已五六年矣。因告邑宰李君都杰,请免毕元宥力役,俾专洒扫事。”
会昌三年(公元843年)距李白逝世之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不过81年,李白孙女尚存,裴敬所述之李白事迹较为可信,不应轻易否定。
小说中李白醉卧长安酒家,玄宗与杨贵妃赏牡丹于沉香亭,兴致勃发,宣李白入宫赋诗助兴的情节极其精彩。李白为之吟出了《清平调》三章,即“云想衣裳花想容”“一枝红艳露凝香”及“名花倾国两相欢”。小说写道:“天子览词,称美不已:‘似此天才,岂不压倒翰林院许多学士。’即命(李)龟年按调而歌,梨园众子弟丝竹并进,天子自吹玉笛和之。歌毕,贵妃敛绣巾,再拜称谢,天子道:‘莫谢朕,可谢学士也。’……”可见,太平盛世宫中行乐之欢愉:天子吹笛伴奏,歌唱家李龟年展喉献艺,李白华美诗章传诵吟唱……其乐融融,令人沉迷陶醉。
其实,李白描绘太平盛世宫中娱乐欢畅的作品还有不少,《宫中行乐词八首》几乎每首都从不同角度铺衍宫中休闲娱乐的场景。《本事诗·高逸》载:“李太白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玄宗闻之,召入翰林。以其才藻绝人,器识兼茂,欲以上位处之,故未命以官。尝因宫人行乐,谓力士曰:‘对此良辰美景,岂可独以声伎为娱,倘时得逸才词人吟咏之,可以夸耀于后。’遂命召白。时宁王邀白饮酒,已醉。既至,拜舞颓然。上知其薄声律,谓非所长,命为宫中行乐五言律诗十首。白顿首曰:‘宁王赐臣酒,今已醉。倘陛下赐臣无畏,始可尽臣薄技。’上曰‘可。’即遣二内臣掖扶之……”《唐摭言》也有类似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