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遵循这一原则,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更要關注学生是否学习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是否学会了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把这些知识逐步内化为自身在学习、生活中的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实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转变,要能根据当地的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现有的生活认知经验来设计别有情趣和富有意义的课堂活动,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注重引导他们去合作、探究、发现、思考,让他们在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对生活的亲切感,从而形成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赋予他们自主探究、实践创新的数学素养。
一、联系生活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的心理,他们对于新知识、新理论的运用更感兴趣,会急于去论证教师讲的方法是否正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在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巧妙地设疑发问、导入新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例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一课。笔者在导入环节安排了一段以“悬疑案件”为起始的情境: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器官中有许多有趣的比吗?假如你是一个侦查员,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罪犯的身高;假如你是一个销售员,只要知道顾客的拳头宽度就可以知道他的鞋码,这一切,实际上就是利用一个个有趣的比来计算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的比”。首先,虽然学生对人的身体器官比较熟悉,但这样含有比的知识的有趣人体现象小学生未必知道,悬念丛生中引出比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由于有了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学习资源,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同时,这样的设计也为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探究性学习设计,省时高效、简约易懂,因为它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习能力为宗旨的,通过“自我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会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数感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二、立足生活实践,有效整合活动
实践活动是儿童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已经掌握的生活经验,因为这就是最好的课堂资源。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中提高探究新知、感悟生活的数学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会选择信息,加以分析、概括、提炼,使知识内化,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五下“相遇问题”一课。在组织学生对此类解决问题的结构特征和基本解法有了初步了解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可能发生的情节做情境表演,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均可。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在有效整合后的活动表演中,两位同学模仿两车在不同的地方,面对面地一起走来,经过一定的时间后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笔者追问:“两车还可能怎么走?”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有的学生生动地将两只手掌竖直,掌心对掌心、手背对手背演示。经过这样的演练,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对”“相背”“相遇”甚至“追及”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这些表演生动真实,耗时不多,整合了学生的生活资源,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
三、巧用生活经验,内化数学素养
南开大学顾沛教授指出,“‘数学素养’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就要让他们把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转化成自身的行动准则,落实到生活中去,真正达到‘遗忘知识,内化行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常识,学会观察、分析、比较,不因固有的理论知识而盲目地解决问题。有一道练习:小李家养了8只公鸡和12只母鸡,平均每只鸡每个月产蛋18个,这些鸡一个月共产蛋多少个?有位学生表示,先用12+8求出一共有多少只鸡,再用18×20求出一个月共产蛋多少个。这种“运用平均数求总数量”的想法对于大多数(特别是城市)的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但是细心观察并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学生便会发现:结论不切实际,只有母鸡生蛋,哪有公鸡生蛋的,因此只需用18×12就可以了。这样的问题,由于有了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学习资源,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同时,也为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并要“聪明”地“遗忘知识”来处理实际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真正“教活”学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展开内化知识的思维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已成为当今教育的核心。作为一名教师仅仅注重传授知识已不能胜任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为师者要能联系时代需求,努力创造条件、大胆放手、关注经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逐步建构自己的数学思想。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回归生活,但也不能把生活化作为数学课的单一追求甚至是唯一追求。教学只有真正体现了学科知识对学生成长的有益促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生活的精彩,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三中心小学?摇 责任编辑:王彬)
一、联系生活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的心理,他们对于新知识、新理论的运用更感兴趣,会急于去论证教师讲的方法是否正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在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巧妙地设疑发问、导入新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例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一课。笔者在导入环节安排了一段以“悬疑案件”为起始的情境: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器官中有许多有趣的比吗?假如你是一个侦查员,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罪犯的身高;假如你是一个销售员,只要知道顾客的拳头宽度就可以知道他的鞋码,这一切,实际上就是利用一个个有趣的比来计算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的比”。首先,虽然学生对人的身体器官比较熟悉,但这样含有比的知识的有趣人体现象小学生未必知道,悬念丛生中引出比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由于有了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学习资源,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同时,这样的设计也为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探究性学习设计,省时高效、简约易懂,因为它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习能力为宗旨的,通过“自我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会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数感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二、立足生活实践,有效整合活动
实践活动是儿童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已经掌握的生活经验,因为这就是最好的课堂资源。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中提高探究新知、感悟生活的数学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会选择信息,加以分析、概括、提炼,使知识内化,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五下“相遇问题”一课。在组织学生对此类解决问题的结构特征和基本解法有了初步了解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可能发生的情节做情境表演,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均可。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在有效整合后的活动表演中,两位同学模仿两车在不同的地方,面对面地一起走来,经过一定的时间后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笔者追问:“两车还可能怎么走?”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有的学生生动地将两只手掌竖直,掌心对掌心、手背对手背演示。经过这样的演练,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对”“相背”“相遇”甚至“追及”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这些表演生动真实,耗时不多,整合了学生的生活资源,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
三、巧用生活经验,内化数学素养
南开大学顾沛教授指出,“‘数学素养’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就要让他们把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转化成自身的行动准则,落实到生活中去,真正达到‘遗忘知识,内化行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常识,学会观察、分析、比较,不因固有的理论知识而盲目地解决问题。有一道练习:小李家养了8只公鸡和12只母鸡,平均每只鸡每个月产蛋18个,这些鸡一个月共产蛋多少个?有位学生表示,先用12+8求出一共有多少只鸡,再用18×20求出一个月共产蛋多少个。这种“运用平均数求总数量”的想法对于大多数(特别是城市)的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但是细心观察并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学生便会发现:结论不切实际,只有母鸡生蛋,哪有公鸡生蛋的,因此只需用18×12就可以了。这样的问题,由于有了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学习资源,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同时,也为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并要“聪明”地“遗忘知识”来处理实际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真正“教活”学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展开内化知识的思维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已成为当今教育的核心。作为一名教师仅仅注重传授知识已不能胜任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为师者要能联系时代需求,努力创造条件、大胆放手、关注经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逐步建构自己的数学思想。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回归生活,但也不能把生活化作为数学课的单一追求甚至是唯一追求。教学只有真正体现了学科知识对学生成长的有益促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生活的精彩,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三中心小学?摇 责任编辑: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