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改的深入,高中语文越来越重视深度阅读,课改组提出“整本书阅读”的任务,而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也要求学生关注时事、深度阅读、提高思考力。作为语文老师,如果能够在课前三分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对于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是大有裨益的。本文就课前三分钟谈谈自己的几种做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前三分钟;深度阅读
一、课前演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因此,可在高一年组织学生轮流在每节课前作3分钟演讲,并要求演讲内容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高考改革、职业生涯、延迟退休、国企脱困、农业改革、官员腐败、医疗保障、香港暴力、英国脱欧、中美贸易战等问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样的演讲就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整理资料进行专题阅读,这样也就提升了学生的眼界,促进了学生的深度阅读。教师在其中予以点拔和引导,从而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在演讲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演讲的效果与质量。教师通过点评引导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覺接受教育。
二、课前安排名著导读
前几年福建省独立命题,规定的名著列入高考考试范围,为了让学生尽快接触了解名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可在课前安排学生轮流介绍名著重点情节,先从《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这两部学生最担心的大部头开始,同时考虑到男女生的差异,让男生主讲《三国演义》,女生主讲《红楼梦》,这样一学期下来,同学们普遍反映对这两部名著印象更深刻,尤其是经典情节更熟悉。虽然现在大部分省份考的是全国卷,但名著阅读永远都不会过时。再者,我们如果以类似的方式来推动整本书阅读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比如,上学期我让学生通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每节课前轮流让学生介绍每个章节如《乡土本色》、《文字下乡》等的重点,并让介绍的学生呈现出章节思维导图,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对这本书掌握得很好。
三、课前的读书分享会
积极开展“营造书香班级,让好书陪伴学生”的读书分享会主题活动。具体做法是教师在每个月月初推荐一本好书如《月亮与六便士》、《瓦尔登湖》、《美丽新世界》、《自由在高处》等,要求学生一个月之内完成阅读,做好读书笔记,制作成PPT,在当月月底一周的语文课课前进行读书分享。轮到上台分享的几个学生分享的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可以介绍时代背景、可以介绍作者生平、分享好段好章,评价人物形象,归纳主题思想、畅谈个人感悟、介绍名家对本书的评论,甚至可以互动,由台下同学针对本书相关问题提问,分享者作答。轮到分享读书心得的同学在准备材料、制作课件、台上分享的同时对书本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暂时没轮到分享的同学也在聆听分享的同时深深叹服同学对书目的解读,加深了对书目的理解。由于课前分享全部由学生主导,气氛都非常活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外书目的激情,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深度阅读。
四、课前的名人介绍
高中阶段的写作以议论文为主,议论文需要一些人物素材作为例证。平时改作文时发现学生人物素材匮乏,动不动举司马迁、屈原、李白、杜甫、鲁迅的事例,造成千篇一律的现象。教师可发动学生寻找专题人物素材让学生在课前三分钟演讲。比如民国文人专题“陈寅恪、傅斯年、胡适、林语堂、沈从文、张爱玲”,当代文人专题“王小波、莫言、余华、余秋雨、林清玄、龙应台”,国外哲学家专题“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伏尔泰、叔本华、尼采、康德”,指导学生按照“人物简介、人物轶事、名家名言、著作评述、代表作介绍”等几方面入手。这样演讲者在搜集人物素材的过程中就要去深度阅读,而台下的学生也积累了更多的素材,激发他们课外去阅读相关的人物作品,受益匪浅。
五、课前的古诗词推介
高中三年是学生身心发展很关键的三年,语文教师设计课前三分钟时应长期考虑,整体规划,渐进式地启发培养学生。高三时,将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复习古诗词。面临高考,从应试角度,设定的话题可以是:三分钟内向全班推介一首古诗词。推介者可从时代背景,诗人介绍,诗歌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谋篇布局等几个方面入手去介绍诗歌,这就要求推介者课外要对这首诗歌深度阅读,有可能的话可以查阅鉴赏辞典,这样也就培养了推介者深度阅读诗歌的能力。
新大纲提出的对学生的评价,立足于“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把生动活泼的课前三分钟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具有着积极意义。高中语文课前三分钟的实践证明,情感先导、任务驱动并重的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引导学生,更加有利于学生阅读潜能的发挥。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前三分钟;深度阅读
一、课前演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因此,可在高一年组织学生轮流在每节课前作3分钟演讲,并要求演讲内容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高考改革、职业生涯、延迟退休、国企脱困、农业改革、官员腐败、医疗保障、香港暴力、英国脱欧、中美贸易战等问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样的演讲就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整理资料进行专题阅读,这样也就提升了学生的眼界,促进了学生的深度阅读。教师在其中予以点拔和引导,从而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在演讲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演讲的效果与质量。教师通过点评引导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覺接受教育。
二、课前安排名著导读
前几年福建省独立命题,规定的名著列入高考考试范围,为了让学生尽快接触了解名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可在课前安排学生轮流介绍名著重点情节,先从《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这两部学生最担心的大部头开始,同时考虑到男女生的差异,让男生主讲《三国演义》,女生主讲《红楼梦》,这样一学期下来,同学们普遍反映对这两部名著印象更深刻,尤其是经典情节更熟悉。虽然现在大部分省份考的是全国卷,但名著阅读永远都不会过时。再者,我们如果以类似的方式来推动整本书阅读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比如,上学期我让学生通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每节课前轮流让学生介绍每个章节如《乡土本色》、《文字下乡》等的重点,并让介绍的学生呈现出章节思维导图,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对这本书掌握得很好。
三、课前的读书分享会
积极开展“营造书香班级,让好书陪伴学生”的读书分享会主题活动。具体做法是教师在每个月月初推荐一本好书如《月亮与六便士》、《瓦尔登湖》、《美丽新世界》、《自由在高处》等,要求学生一个月之内完成阅读,做好读书笔记,制作成PPT,在当月月底一周的语文课课前进行读书分享。轮到上台分享的几个学生分享的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可以介绍时代背景、可以介绍作者生平、分享好段好章,评价人物形象,归纳主题思想、畅谈个人感悟、介绍名家对本书的评论,甚至可以互动,由台下同学针对本书相关问题提问,分享者作答。轮到分享读书心得的同学在准备材料、制作课件、台上分享的同时对书本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暂时没轮到分享的同学也在聆听分享的同时深深叹服同学对书目的解读,加深了对书目的理解。由于课前分享全部由学生主导,气氛都非常活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外书目的激情,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深度阅读。
四、课前的名人介绍
高中阶段的写作以议论文为主,议论文需要一些人物素材作为例证。平时改作文时发现学生人物素材匮乏,动不动举司马迁、屈原、李白、杜甫、鲁迅的事例,造成千篇一律的现象。教师可发动学生寻找专题人物素材让学生在课前三分钟演讲。比如民国文人专题“陈寅恪、傅斯年、胡适、林语堂、沈从文、张爱玲”,当代文人专题“王小波、莫言、余华、余秋雨、林清玄、龙应台”,国外哲学家专题“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伏尔泰、叔本华、尼采、康德”,指导学生按照“人物简介、人物轶事、名家名言、著作评述、代表作介绍”等几方面入手。这样演讲者在搜集人物素材的过程中就要去深度阅读,而台下的学生也积累了更多的素材,激发他们课外去阅读相关的人物作品,受益匪浅。
五、课前的古诗词推介
高中三年是学生身心发展很关键的三年,语文教师设计课前三分钟时应长期考虑,整体规划,渐进式地启发培养学生。高三时,将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复习古诗词。面临高考,从应试角度,设定的话题可以是:三分钟内向全班推介一首古诗词。推介者可从时代背景,诗人介绍,诗歌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谋篇布局等几个方面入手去介绍诗歌,这就要求推介者课外要对这首诗歌深度阅读,有可能的话可以查阅鉴赏辞典,这样也就培养了推介者深度阅读诗歌的能力。
新大纲提出的对学生的评价,立足于“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把生动活泼的课前三分钟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具有着积极意义。高中语文课前三分钟的实践证明,情感先导、任务驱动并重的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引导学生,更加有利于学生阅读潜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