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自己是一个厨艺平平的人,但对美食却充满了始终如一的热情和持之以恒的追求,当然,我的美食不在厨房而在书房——书架上有满满一格关于美食的各种著作。
作家张洁说过:“每一家的厨房,只要有母亲还在,就一定是母亲的”。而且我发现,最厉害的母亲,她们既下得厨房,又上得书房,换句话说,就是她们既做饭好吃,又写书好看,在美食与美文之间,一肩挑两担,像M.F.K.费雪,露丝·雷克尔,安妮·普鲁,韩良露……她们的著作就排列在我的书架上。我自由出入她们的纸上厨房,尽情品尝她们用文字烹饪出的各色美食。
当一顿好饭被摆上桌,一个好故事也随之成型。写起西部故事质地粗粝、文字犀利的安妮·普鲁。发表于著名《美食》杂志的小说《大蒜战争》,却写得色香味俱全,小说中的贝拉姨厨艺高超,经她手烹调出的“脆脆的小茴香饼干”“金黄的意大利圣诞蛋糕”“巴尔马干酪茄子”“西红柿浓汤”等让人口水直流,但她刚上门的女婿却无福消受:他不吃蒜。所以对贝拉姨精心烹饪出浸满了蒜香的佳肴动也不动,为了征服女婿。一场布局巧妙的“大蒜战争”打响了。
自从在自己的第一部短篇小说中塑造了善于烹饪的贝拉姨之后,安妮·普鲁在其后的创作中始终不忘这类对吃很有办法的中年女性角色,像《船讯》中的“姑妈”,当她和侄子一家来到纽芬兰岛上四十年无人居住的海边老屋时,安妮用她在野外用汽水罐煮热茶,用木片当铲子翻搅锅里颤动的鸡蛋等小细节,让人充分领略到她拓荒者般的坚毅和勇气,而后来,当她将香气扑鼻的龙虾馅饼重重放到侄子面前,又如同船长将舵传给了年轻水手,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写美食故事,对于安妮·普鲁来说是客串演出,但对于露丝·雷克尔来说,却是一场全情投入的化装舞会。作为美国最著名的美食评论家,露丝八岁的时候,父母就请来女佣训练她做菜,所以置办“一顿好饭”对于她来说是件轻而易举的事,而去品尝别人的饭菜才更具挑战性。在《美食评论家的乔装秘密生活》一书中露丝透露:在她即将接任《纽约时报》餐厅评论员职位时,意外发现纽约各大餐厅的厨房已贴出她的照片。严阵以待,为了不被认出,去餐厅就餐前露丝不得不施展易容术,或乔装成白发老太,或打扮成红发俏妞,从而写出公正的美食评论来。
在露丝看来,“食物是了解这个世界的一种方法”。但她的方法,似乎有些过于高调,喧宾夺主,以至于我读她的书只记得她高潮迭起的冒险经历而想不起她笔下食的滋味如何。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M.F.K费雪。
当我在一篇网络小说中读到“他喜欢新鲜的不加料的牡蛎”,马上联想起费雪形容直接生食牡蛎——“就像礼仪派教会的礼拜,或者像是一段波士顿罗曼史也说不定”,你看这就是费雪。被约翰·厄普代克誉为“吟咏食欲的诗人”,被W.H.奥登赞为“在美国,我不知道有谁能写出更好的散文”,她的饮食文章,不仅告诉读者如何烹饪,更充溢着生命的哲理和激情。
费雪的名著《如何煮狼》,出版于二次世界大战战火正炽之时,社会物资匮乏,百姓生活困顿,于是费雪决定写一本“讨论该如何活得像样一点”的书,她从莎士比亚的“食欲是一匹无处不在的狼”这个比喻下手,找出驯服饿狼的各种食谱:《如何饿中作乐》《如何像新鲜面包一样奋发向上》《如何满足于如蔬菜般平淡的爱情》……当别人问她,‘为什么耍以饥饿为题材,不写战争或爱呢?’她回答:“当面包切开,美酒入口时,除了身体享用的满足之外。还有更多的心灵感触”。
费雪小时候,总听母亲谈起她当年住校吃宵夜的故事,每次听到她总被一股“谜样而美好的幸福感”所笼罩,费雪母亲的宵夜是一长条的牡蛎面包,虽然母亲从未告诉过费雪牡蛎面包的滋味,“我却看得见、闻得到它,甚至晓得该从哪里咬下去。又该让哪里在我口腔顶端融化,那热乎乎的细腻滋味,能给人以安慰”。看到这儿。我不禁赞叹费雪不愧为美国饮食文学界的一代宗师,连想象力上都布满味蕾。
每当家里的餐桌上出现馒头,母亲都要说:“我念高中那会儿,虽然是困难时期,但每个周末学校都会供应一个馒头。长条形的,好像现在的面包,那个好吃哟!现在的馒头可没有那个味儿,我们都不舍得吃,拿回宿舍,等同学来了一起边聊天边吃,不过我也没吃几次,都等回姥爷家给你舅舅带回去了……”
虽然母亲回忆的场景在我的生活中已闪回不下五十遍了,但每次听我都垂涎欲滴,真想捧起来大馒头咬上一口!并且,我渐渐明白,浓浓的香之后是浓浓的情,它才是战胜饥饿这条狼最有力的武器。
虽然欧阳应霁提倡“半饱”,认为半饱是一种新时代的良好品德,但大半生都是在半饱状态下度过的母亲,却压根不想半饱:四岁丧母,在刁钻的后母身旁战战兢兢度日,只身求学,身无分文,寄人篱下……每一种状态都让艰难求生的母亲食不果腹,也许是饥饿的感觉过于深刻,步入中年之后,教生物的母亲转行开始研究食品学,并出版一本专著《食物与长寿》。
与其他杰出的美食文学家相比i她们都有“一枝生花妙笔,一个勇于挑战的灵魂和一种欣赏世界的独特眼光”——母亲的一切都显得过于朴素:中规中矩的文字,一板一眼的数据,平平淡淡的道理:合理地搭配有营养的膳食,才能够长寿。但我依然觉得母亲的《食物与长寿》,却是我读过的最精彩的美食著作。
作家张洁说过:“每一家的厨房,只要有母亲还在,就一定是母亲的”。而且我发现,最厉害的母亲,她们既下得厨房,又上得书房,换句话说,就是她们既做饭好吃,又写书好看,在美食与美文之间,一肩挑两担,像M.F.K.费雪,露丝·雷克尔,安妮·普鲁,韩良露……她们的著作就排列在我的书架上。我自由出入她们的纸上厨房,尽情品尝她们用文字烹饪出的各色美食。
当一顿好饭被摆上桌,一个好故事也随之成型。写起西部故事质地粗粝、文字犀利的安妮·普鲁。发表于著名《美食》杂志的小说《大蒜战争》,却写得色香味俱全,小说中的贝拉姨厨艺高超,经她手烹调出的“脆脆的小茴香饼干”“金黄的意大利圣诞蛋糕”“巴尔马干酪茄子”“西红柿浓汤”等让人口水直流,但她刚上门的女婿却无福消受:他不吃蒜。所以对贝拉姨精心烹饪出浸满了蒜香的佳肴动也不动,为了征服女婿。一场布局巧妙的“大蒜战争”打响了。
自从在自己的第一部短篇小说中塑造了善于烹饪的贝拉姨之后,安妮·普鲁在其后的创作中始终不忘这类对吃很有办法的中年女性角色,像《船讯》中的“姑妈”,当她和侄子一家来到纽芬兰岛上四十年无人居住的海边老屋时,安妮用她在野外用汽水罐煮热茶,用木片当铲子翻搅锅里颤动的鸡蛋等小细节,让人充分领略到她拓荒者般的坚毅和勇气,而后来,当她将香气扑鼻的龙虾馅饼重重放到侄子面前,又如同船长将舵传给了年轻水手,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写美食故事,对于安妮·普鲁来说是客串演出,但对于露丝·雷克尔来说,却是一场全情投入的化装舞会。作为美国最著名的美食评论家,露丝八岁的时候,父母就请来女佣训练她做菜,所以置办“一顿好饭”对于她来说是件轻而易举的事,而去品尝别人的饭菜才更具挑战性。在《美食评论家的乔装秘密生活》一书中露丝透露:在她即将接任《纽约时报》餐厅评论员职位时,意外发现纽约各大餐厅的厨房已贴出她的照片。严阵以待,为了不被认出,去餐厅就餐前露丝不得不施展易容术,或乔装成白发老太,或打扮成红发俏妞,从而写出公正的美食评论来。
在露丝看来,“食物是了解这个世界的一种方法”。但她的方法,似乎有些过于高调,喧宾夺主,以至于我读她的书只记得她高潮迭起的冒险经历而想不起她笔下食的滋味如何。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M.F.K费雪。
当我在一篇网络小说中读到“他喜欢新鲜的不加料的牡蛎”,马上联想起费雪形容直接生食牡蛎——“就像礼仪派教会的礼拜,或者像是一段波士顿罗曼史也说不定”,你看这就是费雪。被约翰·厄普代克誉为“吟咏食欲的诗人”,被W.H.奥登赞为“在美国,我不知道有谁能写出更好的散文”,她的饮食文章,不仅告诉读者如何烹饪,更充溢着生命的哲理和激情。
费雪的名著《如何煮狼》,出版于二次世界大战战火正炽之时,社会物资匮乏,百姓生活困顿,于是费雪决定写一本“讨论该如何活得像样一点”的书,她从莎士比亚的“食欲是一匹无处不在的狼”这个比喻下手,找出驯服饿狼的各种食谱:《如何饿中作乐》《如何像新鲜面包一样奋发向上》《如何满足于如蔬菜般平淡的爱情》……当别人问她,‘为什么耍以饥饿为题材,不写战争或爱呢?’她回答:“当面包切开,美酒入口时,除了身体享用的满足之外。还有更多的心灵感触”。
费雪小时候,总听母亲谈起她当年住校吃宵夜的故事,每次听到她总被一股“谜样而美好的幸福感”所笼罩,费雪母亲的宵夜是一长条的牡蛎面包,虽然母亲从未告诉过费雪牡蛎面包的滋味,“我却看得见、闻得到它,甚至晓得该从哪里咬下去。又该让哪里在我口腔顶端融化,那热乎乎的细腻滋味,能给人以安慰”。看到这儿。我不禁赞叹费雪不愧为美国饮食文学界的一代宗师,连想象力上都布满味蕾。
每当家里的餐桌上出现馒头,母亲都要说:“我念高中那会儿,虽然是困难时期,但每个周末学校都会供应一个馒头。长条形的,好像现在的面包,那个好吃哟!现在的馒头可没有那个味儿,我们都不舍得吃,拿回宿舍,等同学来了一起边聊天边吃,不过我也没吃几次,都等回姥爷家给你舅舅带回去了……”
虽然母亲回忆的场景在我的生活中已闪回不下五十遍了,但每次听我都垂涎欲滴,真想捧起来大馒头咬上一口!并且,我渐渐明白,浓浓的香之后是浓浓的情,它才是战胜饥饿这条狼最有力的武器。
虽然欧阳应霁提倡“半饱”,认为半饱是一种新时代的良好品德,但大半生都是在半饱状态下度过的母亲,却压根不想半饱:四岁丧母,在刁钻的后母身旁战战兢兢度日,只身求学,身无分文,寄人篱下……每一种状态都让艰难求生的母亲食不果腹,也许是饥饿的感觉过于深刻,步入中年之后,教生物的母亲转行开始研究食品学,并出版一本专著《食物与长寿》。
与其他杰出的美食文学家相比i她们都有“一枝生花妙笔,一个勇于挑战的灵魂和一种欣赏世界的独特眼光”——母亲的一切都显得过于朴素:中规中矩的文字,一板一眼的数据,平平淡淡的道理:合理地搭配有营养的膳食,才能够长寿。但我依然觉得母亲的《食物与长寿》,却是我读过的最精彩的美食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