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海外白银流入的经济内涵探讨

来源 :经济资料译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lijin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经济理论与实践经验,发达经济体的国际收支往往会出现持续的国际收支恶化乃至逆差现象。然而对于明清时代的中国而言,虽然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却在近五百年的时间里处于持续显著的国际收支顺差。本文指出,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在明清白银货币体系下,货币供给及其增长主要源于海外白银的流入,相应产生了对于获取海外白银的强劲需求。白银对于明清时代中国社会而言,并非是一种轧平贸易差额的平衡手段;白银本身就是中国参与国际贸易体系的根本目标。在白银货币体系下,不仅国内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难以保证实现,同时用庞大的国
其他文献
各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中央银行通过运用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实现宏观调控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目的的成本收益。本文设定2008年次贷危机为起点,2020年6月末为终点,以时间为轴线,串联美联储、英格兰银行两家发达经济体央行,以及印度储备银行、波兰国家银行、马来西亚银行、俄罗斯银行等一、二梯队新兴经济体央行资产负债表数据。尝试探究“资产—负债均衡”这一朴素真理的现代意义。研究发现,资产价值决定负债价值,发展中国家不应以本国资产为锚,过度投放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