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客

来源 :骏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6026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起先,车是在平展的大草原上奔驰。过海拉尔继续向西,向北,很快便接近额尔古纳河流域。从区划上分,这已是额尔古纳市领地。
  大地突然就起了波澜。草原依然是原来的草原,却一改以往的平静、宁和之态,仿佛应和着某种呼吸的节奏,起伏波动起来,而那些从来不让人产生什么错觉的羊群,也在地势汹涌的摇荡之中化作连片的飞沫或一颗颗保持着微小间距的雪珠。尽管海拉尔已过去很远,并且这个地名在语义上只是一片开着白花的“野韭菜”,但此时,它仍然让我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海。如此,公路两侧连绵起伏的山峦就是海上无息无止的波涛,起自遥远,接至无垠。
  路上颠簸行进的车辆与草地上零星闪现的“木刻楞”民房遥相呼应,轻而易举地将大兴安岭下这一片辽阔与苍茫诠释成了烟波浩渺,让活动其间的一切生命都感到了孤单和藐小。仿佛广阔的空间在延伸中撞开了时间之门,让我们在走走停停之间,不知不觉陷入时间的重围。
  到处都是时间。起伏的时间,荡漾的时间,颠簸的时间,平坦的时间,滞涩的时间,顺畅的时间,分别向前流动和向后流动的时间,交错、纠缠着的时间……我们自以为从昨天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向明天,可实际上却正在一步步从现在走向从前。
  从前,我还没有在这个世界出现的时候,室韦这地方就已经人丁兴旺、牛羊漫山,发生过无数故事,结下过无数恩怨,演绎过无数的悲欢离合。后来,一切又都过去了,消失了。历史过去了,只留下空空的岁月;生命过去了,只留下大地、山川和废弃的遗迹;往事过去了,只留下模糊而淡薄的回忆……家过去了,只留下破败的房子;丈夫过去了,只留下寡居的妻子……
  在室韦的镇子上,两个失去丈夫的俄罗斯族老妇人为我们讲述了家族的历史和自己的身世。讲兴盛过后的凄清,讲热闹过后的平静,也讲在时间和社会变迁中人的无能为力和手足无措。据有关资料记载,额尔古纳市最多时曾拥有俄侨1338户,7467人,后来因为政策的变化,大部分迁往俄罗斯或澳大利亚,只有100多户不足千人在额尔古纳定居下来。只可惜岁月不念及人愿、人意,如今,那些留下的人也有很大一部分被时光卷走,留存下来的只不过是他们的后代,他们生命的复制品。当我问及老人们为什么没有随大批俄侨归国时,其中一位老人沉思片刻,只简单地回了一句“回不去了”。我不知道老人说的“回不去”是否另有深意,我倒是觉得,在岁月中前行,人是一步步被“挤兑”到前面去的,没有人身后留有余地,没有人能够真正回得去。
  两个年届八旬的老妇人一个叫安娜,一个叫莉达,历尽人世沧桑之后,仍然保持着浪漫、乐观的天性,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要把生命里所有的宽容、热隋和爱都留给这个世界。看起来,她们对生活给予她们的困苦、艰辛、消磨甚至剥夺不但没有半点儿怨恨,而且还怀有浓重的依恋和温情。因为气氛融洽、愉快,她们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唐突之请,唱几首俄罗斯民歌。一共三首,其中有两首是没有名字的爱情歌曲。她们介绍,这两首歌曲也是两个故事。故事的开头,都是卿卿我我,山盟海誓,如胶似漆,男欢女爱,结局又都是其中一人爱过之后转身离去,再也没回来,给另一个人留下没有尽头的思念和等待。
  我没学过俄语,不能把歌词大意同旋律契合起来理解,所以,就无法准确把握住歌曲所传达出的情绪。我认为那歌曲无论如何都应该是忧伤的,但两位老妇人传递出的情绪却出乎我的意料,竟是欢快的、幸福的。百思不得其解之后,我还是有了那么一点体会,也许,人活到了那样的年纪,应该进入另外一种境界了,她们看事物的方式和我们比较,一定是发生了质的飞跃。想来,任何事物,只要将其放在时间之轴上丈量,都可以短暂到同一个量级。一去不返也好,留下来长相厮守也好,毕竟都是暂时的,终有一天要面对一场生离死别。早知道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为什么要徒生幽怨,为本已匆匆的人生多添一笔烦恼?
  我们原本都是过客,不管是想走的还是想留的,最后都将离去。几个小时之后我们离开室韦,离开两个慈祥的老人,也许,从此永不再见。数年后,至多数十年后,两个老人也将离开室韦,一去不回,而室韦的山仍是原来的山,水仍是原来的水,室韦仍将是原来的室韦,不会因为谁在或不在有所改变。往事如风,过往的信息亦如风,谁敢说自己曾经亲历,谁敢说曾将其握在手里?
  离开室韦之后,我们又去了自兴林场和安格林林场,在一座空房子里,我们看到了很久以前伐木者留下的遗物,衣服、帽子、斧头、绞盘、油锯、架子车,以及不知是谁脱下就再也没有穿过的牛皮乌拉,还有不知道在那里默默流淌了多久的小河水,但那些曾经在夏日里满头大汗,在寒冬里呼出长长哈气的人们却早已音信杳然。
  我们又去了俄罗斯酒吧,去了博物馆……找到了很多能够证明某段历史曾经存在的确凿证据,却无法再与那段历史重逢。当我从林中走过,看到了大片大片的弘吉剌树丛,但最近的一次花开已过,她们没有一朵能够等到我们的到来。金色的油菜花倒是开得灿烂,可花下那片沉默的土地却告诉我,同样的花朵已经以同样的方式向大地告别过千回。
  莫尔道嘎。这个蒙古民族的出发之地,每天都在演绎着出发,每天也都在演绎着到达。当我们到达时,蒙古的先人们已经在几千年以前就从那里出发了。我站在森林公园的大门口,略去密如蚂蚁的到达者,望着远处的树梢和蓝天白云,遥想当年的“出发”。那是何等威武庄严的一幅画卷!旌旗猎猎、战马萧萧,一眼望不到边际的队列卷起蔽日的烟尘,向西,征服西辽,攻克西夏,消灭畏兀;自西向远,又一鼓作气扫平西亚和欧洲诸国;向南向东,入主中原,屡伐豺狼虎豹的倭国……如今,那支轰轰烈烈的人马,却如一去不返的单程列车或不可回收的太空火箭,消隐于岁月深处。只有匆匆到达,又匆匆出发的游人、过客,走了又来,来了又走。
  莫尔道嘎。它是一个地点,却记得出发而不记得到达。它是一道指令,却只有生效而不会过期,如贴在人类额头上一个揭不掉的咒符,驱动着一次次义无反顾的出发。出发,出发,每一次到达都预示着新的出发。我们就那么莫名其妙地一路飞奔下去,迷人的风光、诱人的美食、美好的人和事物……什么都阻挡不了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出发。我们在连绵不断的出发中成为命里注定的过客,时间的过客、空间的过客、存在的过客。
  其实,就我个人的情感,我是热爱草原的,我那些自认为美好、美妙的童年和少年时光都已经挥霍在了草原,而我一直孜孜以求,却始终没有变成现实的梦想,似乎也隐藏于茫茫草原。每次去草原之前,我都在心里暗暗地想,一定要找个时间在草原上住下来,慢慢地行走,细细地品味,把我要感受的一切都品足、悟透,可是每次都如中了魔咒一样,浅尝辄止,来去匆匆,似乎只有不断向前才能安抚这颗不得安宁的灵魂。
  额尔古纳之行,本是一次酝酿已久的期盼,并且我也深知这个地域的资源丰富和色彩斑斓,不仅有草原,还有森林、河流以及山地与草原衔接地带复杂、美丽的风光。所以,我事先就盘算好了,这次一定要“潜伏”下来,好好住几天,去“木刻楞”与老奶奶攀谈,体会她大半生的艰辛与沧桑;去草原,跟老阿爸或习惯将汉语主谓倒置的蒙古族兄弟学习放牧;在蒙古包里听老额吉讲蒙古秘史,唱蒙古长调;去草原上的农场,向农民讨教如何种植油菜和麦子……可是,飞机落地,“到达”两个字一出现,就把事先计划好的一切全部忘得所剩无几,从此就开始不断地“到达”,从一个地点赶往另一个地点,以为“到达”就是抵达,到达了就没有必要担心离开。直到再一次赶到海拉尔机场,一抬头看到了“出发”二字,才恍悟,一个行程或者一个过程已经糊里糊涂地结束了。
  莫尔道嘎。我又想起了那个蒙古单词,为什么哪里都会成为我们的出发之地?
  责任编辑 王冬海
其他文献
我从传媒大学毕业后被县报录用做了一名记者。由于文字功底扎实,加上自己的勤奋,报刊发表了我很多稿件,很快成为县报的主笔。一天,正在我捧着散发着墨香的国家级内刊样报自我陶醉,畅想空缺的编辑部主任一职非我莫属时,报社主编找到了我:小刘啊,你内刊上发表的这篇文章极具前瞻性,很有见地,县委领导考虑到你很有潜力,决定派你到基层锻炼锻炼。就这样,我被下派到镇上做了一名新闻报道员。  去年,我的第一篇小说在省级纯
期刊
局机关后勤科长张立新,大大咧咧,喜欢乱说话,人称“张大炮”。  年底,局机关要举办迎新春书法大赛,奖金两万元。为民主起见,书法比赛规定,参赛作品只編号不落款。  张大炮很兴奋,大学时他就是书法高手。局机关的人,有几个懂书法?张大炮踌躇满志,似乎拿个一等奖,已是探囊取物!  大赛当天,局机关礼堂挂满了书法作品。局机关评委,也就是局领导和各科室的头头,前来品评、裁判书法作品,决定名次。张大炮也在其中。
期刊
去年我开了一家文印社。现在各机关都有电脑和打印机,文印生意普遍不景氣,但我的生意却很红火,达官贵人、三教九流,都是我的顾客。我经常和他们不期而遇。  今天上午,我正在街上转悠着偷贴小广告,突然被一辆轿车撞倒了。我正要破口大骂,却看到一张熟悉的脸庞探出车窗,忍不住惊叫起来:“啊,原来是你,小孙!”  小孙把我送到医院,经检查急需手术。当外科李医师向手术台前走来时,我又大惊失色,“啊,原来是你!”他一
期刊
一  公车沿着桥爬坡上行。水泥旧桥每隔几年新漆,路面都已斑驳,挖挖补补,可见其使用频率与耗损。跨越双和城与绿城的这座桥,建成于1981年,初期须缴过桥费。桥下水岸以假日早晨的二手市场闻名,千百个帐篷搭起的市集,从古董、家具、电器,到各类大小物品,吃喝用度,俨然一个百货俱足的“二手物”世界。  N骑着他的二手宗申车,辗转在城市里游荡。如今他再也不用开着警车巡逻,却依然保持着四处搜寻的习惯。  上桥、
期刊
农村少年张民满怀希望来到城市,然而他最终只是做了一个稻草人。  田野里,稻穗金黄,一群群的麻雀盘旋着飞来,扑向起伏的稻浪。张民穿着一条短裤,手拿一根竹竿,在稻田里穿行跳跃,奋力驱赶着麻雀。麻雀好像故意和他做对,从他身前飞起来,又落到他身后。一个老农民提着瓦罐,一路喊着走来。张民背对着父亲,没有应答。老农民有些生气,咕哝着走近儿子,用手朝儿子肩膀一扳,儿子转过身,老农民一愣,是个穿着衣服的稻草人。 
期刊
风蓄满三月的力量  催促远山接受红柳的鞭策  褪去二月的斑驳  在春的街口  迎回不曾发霉的青葱  阳光是彻悟了的暖男  风倾慕  远山憨笑 合不拢嘴  索尔奇湿地  敬仰者  把一串脚印镶进原野  天鹅感动  亮翅 舞动 长鸣  像一首诗在河滩上平仄  野鼠是探路先鋒  牵着我的口哨声  撑开草海  在草尖上划出揪心的闪电  栈道一心远游  小溪倾心静卧  此处可安顿俗世的我  但我心盛不下这沃
期刊
有人说,冬天与春天的界限是瓦解,是冰的坍塌与雪的融化。而山里人感觉春天的到来,便是那山花绽放的笑脸。即使一朵山花笑破,也就闻到了春天的气息,听到了春天匆匆而来的脚步声。  山里的冬天很漫长,还见大雁南飞,转眼便到了冬天,而最先来到人间的春意又总是被雄踞大地的严冬所拒绝、稀释、泯灭。即使达紫香簇簇燃烧,青松、白桦方吐新绿,忽然一夜寒风飘过,飞雪又飘然而至。  于是,我看到春天正向山里走来,听到了春的
期刊
畅谈高原  高原,高高在上的草原  辽阔无垠,像阿爸的胸膛  和阿妈温和的胸怀。青藏高原,  多么神奇而美丽的土地,湛蓝的天空下  一片片洁白无瑕的云儿轻轻飘浮  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雪山巍峨耸立  一面面清澈透明的圣湖像蓝宝石  高原人,是多么坚韧  他们以脆弱的生命托举着这片蓝天  他们以辛勤的劳作耕耘着这片热土  高原人,是多么幸福  远离喧嚣亲近大自然赋予的宁静  远离雾霾吮吸大自然清新的空气
期刊
马头琴  牧归。缰绳,拖住落日蒼茫  乳香,将草原黄昏熏香  银碗里,酒香弥漫在轻颤的马头琴弦上  如果,将毡房的窄门洞开,哪一匹马抢先  奋蹄奔出  一万匹马的浪潮,将科尔沁草原黄昏的  宁谧,踏碎,淹没  而那些马匹,踏过孤独,悲凉,寒冷的草原  踏过祖先的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山脉  汹涌,奔腾在  老阿爸沧桑的指尖上  刀子与羊群  起初,从草垛上也能够勉强张望它们  草捆,从欲望的缝隙中 
期刊
牧场  羊群走过的牧场。牛群跟着  又走过一遍。一遍一遍走过的  还有高原四季的风,纵马逐风的牧歌  和远近交替的犬吠  羊群走过的牧场。白云也会飘来  沐浴着不期而至的甘霖  马的激灵与相互嘶鸣  有别于羊和牛的沉默  它们走过的牧场。毡房紧随其后  或者,它们原本就走走停停  走过的四季,也宁愿  一辈子沉湎于  草海花河,香醇般呵护  遍野的花朵,分外妖娆与亢奋  羊不伤及它,牛马不伤及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