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话式”语文教学以语言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体现的是对话主题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题各自方向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对话的目的不仅限于知识的获得,更在于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的过程,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最终实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人”。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实施“对话式”教学呢?
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在新课程体系中,教师要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归还学生的话语权。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另一方面,学生要相信老师及其他学生在引导和帮助自己发展。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
设置适当的对话话题
对话有三要素:听者、讲者和话题。话题确立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进而影响话题能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下去。为此,教师设置的对话话题应具备以下特征:
趣味性。要适应学生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善于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激发学生对话、交流、探究的兴趣。
启发性。话题的设置要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在思考和对话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探究性。对话的核心是探究,因此对话的主题应该具有探究性。要让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反反复复地朗读课文,逐渐产生自己的感悟和认识。
科学性。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生活世界,使他们有话可说。
综合性。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培养学生综合、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话题设置,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使他们在充沛的情感投入和兴奋状态中,不知不觉地汲取知识,增长智慧,学会学习。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话式”语文教学认为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学生只有个性之分,没有优劣之别。教师是教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利用各种先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对话中来,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话教学是合作的艺术,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和理解。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进行不断地自我反省。通过合作,能够将个体的独立思考转化为集体的认识成果。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对话中掌握合作艺术,培养合作精神,利用集体的教育因素实现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1世纪是一个追求创新与超越的世纪,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出创造型人材。对话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在对话过程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和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语文学科实施“对话式”教学,更有无限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潜力。因此语文教师要把握对话的创造、生成功能,挖掘语文学科的创造性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对老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对话中,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动脑的好习惯,在对话中提出不同的创新见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让“对话式”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地。
改革评价机制
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机制重视评价结果,集中体现为“一卷定终生”,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对话式”语文教学则认为:分数是不能完全覆盖整个丰富多彩的教学流程的,教师一方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及其效益不能简单地根据学生一方的卷面分数做出最后的裁断,况且显性的分数指标也难以完整显示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乃至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情况。因此,实施“对话式”语文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单一刻板的评价标准,关注评价过程,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实现语文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这种全面完整的科学观,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走向更为广阔的创造性教学和发展的道路。
“对话式”语文教学,充满了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的人文情怀,闪烁着民主作风与对话精神的光芒,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认识自我,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成长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富有对话理性和合作精神的现代人。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与文本对话、交流。■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庆市东风路小学)
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在新课程体系中,教师要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归还学生的话语权。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另一方面,学生要相信老师及其他学生在引导和帮助自己发展。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
设置适当的对话话题
对话有三要素:听者、讲者和话题。话题确立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进而影响话题能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下去。为此,教师设置的对话话题应具备以下特征:
趣味性。要适应学生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善于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激发学生对话、交流、探究的兴趣。
启发性。话题的设置要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在思考和对话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探究性。对话的核心是探究,因此对话的主题应该具有探究性。要让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反反复复地朗读课文,逐渐产生自己的感悟和认识。
科学性。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生活世界,使他们有话可说。
综合性。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培养学生综合、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话题设置,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使他们在充沛的情感投入和兴奋状态中,不知不觉地汲取知识,增长智慧,学会学习。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话式”语文教学认为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学生只有个性之分,没有优劣之别。教师是教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利用各种先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对话中来,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话教学是合作的艺术,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和理解。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进行不断地自我反省。通过合作,能够将个体的独立思考转化为集体的认识成果。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对话中掌握合作艺术,培养合作精神,利用集体的教育因素实现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1世纪是一个追求创新与超越的世纪,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出创造型人材。对话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在对话过程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和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语文学科实施“对话式”教学,更有无限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潜力。因此语文教师要把握对话的创造、生成功能,挖掘语文学科的创造性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对老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对话中,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动脑的好习惯,在对话中提出不同的创新见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让“对话式”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地。
改革评价机制
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机制重视评价结果,集中体现为“一卷定终生”,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对话式”语文教学则认为:分数是不能完全覆盖整个丰富多彩的教学流程的,教师一方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及其效益不能简单地根据学生一方的卷面分数做出最后的裁断,况且显性的分数指标也难以完整显示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乃至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情况。因此,实施“对话式”语文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单一刻板的评价标准,关注评价过程,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实现语文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这种全面完整的科学观,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走向更为广阔的创造性教学和发展的道路。
“对话式”语文教学,充满了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的人文情怀,闪烁着民主作风与对话精神的光芒,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认识自我,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成长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富有对话理性和合作精神的现代人。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与文本对话、交流。■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庆市东风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