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在除害兴利、产生丰富可再生绿色资源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的平衡。水利水电工程可以有效拦蓄洪水,提高河道过流能力,改善下游生态环境等,但同时对河流生态和社会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健全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建立和实施 生态补偿机制等,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水电资源;生物资源及多样性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是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现代水利水电工程 建设对社会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改变了自然生态。同时水生生物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具有特有程度高、孑遗物种数量大、生态系统类型齐全等特点,以鱼类等水生生物为主体形成的水生生态系统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净化环境、缓解温室效应等方面功能显著,对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在新时期,要用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处理水利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实现水利水电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除害兴利是水利水电工程的本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社会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除了灌溉、发电之外,还实现了防洪、城市供水、调水、渔业、旅游、航运、生态与环境等綜合应用,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自古以来,除害兴利是水利水电工程的本质。水电资源是最丰富的绿色可再生能源。在能源危机、气候危机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把开发水电作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水库的功能从初期的防止洪涝灾害发展到水能开发利用兼民生水利,以水利电力为主的大坝,同时肩负着流域防洪、水量调配等功能。目前我国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率约为26%,还有70%以上的水电资源待开发,水能利用程度远低于世界工业化国家,水电的建设任务还十分繁重。
二、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多样性的影响
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主要开发方式有:大江大河上的区域性重点工程(如三峡工程)、跨流 域调水工程(如南水北调工程)、河流梯级开发、地方性中小型电站等。水利工程和水电工程可能带 来的生态影响有如下:
一般的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包括河流平面形态直线化,即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工河流;河道横断面几何形 态规则化,即把自然河流断面的复杂形状变成梯形、矩形及弧形等规则几何形状;河床和边坡材料 的硬质化,即渠道的边坡及河床采用混凝土、砌石等硬质材。自然河流渠道化必然会导致生物多样 性的降低,两岸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水文环境的改变,对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2)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非连续化包括沿水流方向及垂直水流方向的非连续。一类是筑坝使沿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改变了天然水文情势的变化,流动的河流生态系统变成了相对静止的人工湖,流速、水深、水温及水流边界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生物的生境与栖息地产生极大的影响,导致生物种类与数量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另一类非连续化是由于河流两岸建设的防洪堤造成的侧向水流的非 连续性,堤坝妨碍了汛期主流与岔流之间的沟通,阻止了水流的横向扩展;把干流与滩地和洪泛区 隔离,使岸边地带和洪泛区的栖息地发生改变;原来可能扩散到滩地和洪泛区的水、泥沙和营养物质,被限制在堤防以内的河道内;该类非连续化终而导致两岸植被面积明显减少,鱼类无法进入滩 地产卵和觅食,失去了避难所,鱼类、无脊椎动物等减少,导致滩区和洪泛区的生态功能退化。
水电工程(尤其是大型工程)的兴建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水体的天然状态,必然会对其周围的环 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水电工程(尤其是水库大坝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水库蓄水、下泄受阻、流水贮存以及下泄控制4个方面造成的。
三、水利水电工程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具有密切关系。从普遍意义上讲,水利水电工程在实现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在施工建设和运行中也不同程度地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平衡。水利水电工程的影响主要包括移民问题,对泥沙和河道的影响,对气候、水文、地质、土壤、水体、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 响,对文物和景观的影响,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必须在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否则难以确保水利水电工程事业的长久发展。
水库、闸坝建成蓄水后,由于水的流速对不同污染体的净化作用不同,因此对水质可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库区大体积水体流速慢,滞留时间长,有利于悬浮物的沉降,可使水体的浊度、色度降低。同时库内流速慢,藻类活动频繁,呼吸作用产生的 CO2 与水中钙、镁离子结合产 CaCO3和MgCO3并沉淀下来,降低了水体硬度,减少了因碱性增大而导 致水体毒性加大的可能。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流速减缓,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 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因此复氧能力减弱,使得水库 水体自净能力比河流弱。同时库区水流流速慢,水体置换速度慢,透明度提高,有利于藻类的光合作用,在充足的氮磷营养盐、适宜的水温和充足的光照等条件下,库尾与一些库湾易产生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我国在长江、黄河等重要流域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往往缺乏统一规划,而且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于水利水电资源 的开发利用只是进行了一般性规定,具有很强的行业特点,无法统筹兼顾开发利用与取水灌溉、水生生物资源和水生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许多工程规划部门、设计以及建设单位并没有事前考虑水生生物资源多样性和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或对于这方面的问题重视不够,造成许多时候只是为了保护而保护,表现在要么对于工程对水生生物和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不全面、避重就轻,要么保护措施流于形式,缺乏可操作性或实践中预期 的效果差强人意。
(1)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高度重视生态问题,充分认识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与生态的潜在影响,在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调度及运行中,充分考虑生态与环境的要求,在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 良好的环境效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知识的宣传,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程度。
(2)进一步健全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改进具体水利水电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 前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手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采取政策引导,在科学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全预测和描述水利水电工程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科学开发水利水电。
(3)加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基础研究,结合国情和工程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像人工增殖鱼类的种质退化;过鱼措施所需要的相关鱼类生物生态学的理论支持,如不同鱼类的游速限度和运动能力、洄游定向机理、集群洄游区域、时间、目的(繁殖、索饵或越冬)等规律。
参考文献
[1] 张荣峰.小流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J].江西水利科技,1997,23(3):185-188.
[2] 王锡桐,冉瑞平.长江源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1):32-35
[3] Glowka,etal.Aguidetotheconventiononbiologicaldiversity(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南)[Z].(IUCNEnvironmen?talpolicyandLawPaper).IUCN,Gland,1993.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西华大学)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水电资源;生物资源及多样性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是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现代水利水电工程 建设对社会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改变了自然生态。同时水生生物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具有特有程度高、孑遗物种数量大、生态系统类型齐全等特点,以鱼类等水生生物为主体形成的水生生态系统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净化环境、缓解温室效应等方面功能显著,对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在新时期,要用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处理水利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实现水利水电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除害兴利是水利水电工程的本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社会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除了灌溉、发电之外,还实现了防洪、城市供水、调水、渔业、旅游、航运、生态与环境等綜合应用,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自古以来,除害兴利是水利水电工程的本质。水电资源是最丰富的绿色可再生能源。在能源危机、气候危机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把开发水电作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水库的功能从初期的防止洪涝灾害发展到水能开发利用兼民生水利,以水利电力为主的大坝,同时肩负着流域防洪、水量调配等功能。目前我国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率约为26%,还有70%以上的水电资源待开发,水能利用程度远低于世界工业化国家,水电的建设任务还十分繁重。
二、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多样性的影响
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主要开发方式有:大江大河上的区域性重点工程(如三峡工程)、跨流 域调水工程(如南水北调工程)、河流梯级开发、地方性中小型电站等。水利工程和水电工程可能带 来的生态影响有如下:
一般的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包括河流平面形态直线化,即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工河流;河道横断面几何形 态规则化,即把自然河流断面的复杂形状变成梯形、矩形及弧形等规则几何形状;河床和边坡材料 的硬质化,即渠道的边坡及河床采用混凝土、砌石等硬质材。自然河流渠道化必然会导致生物多样 性的降低,两岸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水文环境的改变,对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2)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非连续化包括沿水流方向及垂直水流方向的非连续。一类是筑坝使沿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改变了天然水文情势的变化,流动的河流生态系统变成了相对静止的人工湖,流速、水深、水温及水流边界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生物的生境与栖息地产生极大的影响,导致生物种类与数量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另一类非连续化是由于河流两岸建设的防洪堤造成的侧向水流的非 连续性,堤坝妨碍了汛期主流与岔流之间的沟通,阻止了水流的横向扩展;把干流与滩地和洪泛区 隔离,使岸边地带和洪泛区的栖息地发生改变;原来可能扩散到滩地和洪泛区的水、泥沙和营养物质,被限制在堤防以内的河道内;该类非连续化终而导致两岸植被面积明显减少,鱼类无法进入滩 地产卵和觅食,失去了避难所,鱼类、无脊椎动物等减少,导致滩区和洪泛区的生态功能退化。
水电工程(尤其是大型工程)的兴建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水体的天然状态,必然会对其周围的环 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水电工程(尤其是水库大坝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水库蓄水、下泄受阻、流水贮存以及下泄控制4个方面造成的。
三、水利水电工程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具有密切关系。从普遍意义上讲,水利水电工程在实现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在施工建设和运行中也不同程度地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平衡。水利水电工程的影响主要包括移民问题,对泥沙和河道的影响,对气候、水文、地质、土壤、水体、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 响,对文物和景观的影响,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必须在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否则难以确保水利水电工程事业的长久发展。
水库、闸坝建成蓄水后,由于水的流速对不同污染体的净化作用不同,因此对水质可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库区大体积水体流速慢,滞留时间长,有利于悬浮物的沉降,可使水体的浊度、色度降低。同时库内流速慢,藻类活动频繁,呼吸作用产生的 CO2 与水中钙、镁离子结合产 CaCO3和MgCO3并沉淀下来,降低了水体硬度,减少了因碱性增大而导 致水体毒性加大的可能。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流速减缓,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 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因此复氧能力减弱,使得水库 水体自净能力比河流弱。同时库区水流流速慢,水体置换速度慢,透明度提高,有利于藻类的光合作用,在充足的氮磷营养盐、适宜的水温和充足的光照等条件下,库尾与一些库湾易产生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我国在长江、黄河等重要流域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往往缺乏统一规划,而且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于水利水电资源 的开发利用只是进行了一般性规定,具有很强的行业特点,无法统筹兼顾开发利用与取水灌溉、水生生物资源和水生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许多工程规划部门、设计以及建设单位并没有事前考虑水生生物资源多样性和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或对于这方面的问题重视不够,造成许多时候只是为了保护而保护,表现在要么对于工程对水生生物和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不全面、避重就轻,要么保护措施流于形式,缺乏可操作性或实践中预期 的效果差强人意。
(1)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高度重视生态问题,充分认识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与生态的潜在影响,在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调度及运行中,充分考虑生态与环境的要求,在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 良好的环境效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知识的宣传,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程度。
(2)进一步健全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改进具体水利水电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 前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手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采取政策引导,在科学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全预测和描述水利水电工程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科学开发水利水电。
(3)加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基础研究,结合国情和工程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像人工增殖鱼类的种质退化;过鱼措施所需要的相关鱼类生物生态学的理论支持,如不同鱼类的游速限度和运动能力、洄游定向机理、集群洄游区域、时间、目的(繁殖、索饵或越冬)等规律。
参考文献
[1] 张荣峰.小流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J].江西水利科技,1997,23(3):185-188.
[2] 王锡桐,冉瑞平.长江源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1):32-35
[3] Glowka,etal.Aguidetotheconventiononbiologicaldiversity(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南)[Z].(IUCNEnvironmen?talpolicyandLawPaper).IUCN,Gland,1993.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西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