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灵感知建筑

来源 :中华民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u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舞台上,日本人向来以模仿闻名于世,很少有自己的创造发明,但是在日本的建筑界却有这么一位让西方人仰视的建筑师,他不但深深地植根于日本文化,而且包容了各种文化所长,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建筑文化。更令人佩服的是,他并非科班出身,而是通过在东西方的游历和后天的磨练逐渐成长起来的。此人就是当今世界建筑舞台上的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
  不懂得反思和求索的建筑师是很难让自己的作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的,因此从前辈身上汲取了教训的安藤在缤纷绚烂的建筑界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努力探索着自己的建筑之路。他认为建筑是相反概念的延伸,是内与外,西方与东方,局部与整体,历史与现实,抽象与具体,单纯与复杂等两极之间渗透着个人意志的综合体。
  安藤对现代主义的评价也非常的独到,在他看来,现代主义建筑在否定过去形式主义建筑的过程中,采取了“一边倒”的做法,将其丰富精神的一面和原有形式的一面统统加以否定。而后来人们认识到这个问题以后,又试图从风土性、地域性中找到现代主义停滞不前的突破口,但是遗憾的是所有这些努力大都停留在表面,而没有在精神上加以继承和发展。如果在一座建筑中,没有地理、文化、历史脉络的延续,脱离了当地的风土和文化生活,甚至忽视了那些引人注目的一草一木,就不能够赋予建筑以责任。安藤正是在对这些问题深刻反思的基础上,逐渐摸索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上世纪90年代,安藤接到一个委托书,请他在京都市中心区的高濑川(宽为5米的小运河)和3条大街的交界处建造一座商业建筑。在考察了基地周围的环境以后,安藤推翻了自己最初的构想,决定将TIME’S融入到京都和谐的水域当中。
  年轻时的安藤非常喜爱京都的“庭院”建筑,因为在他看来那一时期的建筑表情丰富,能够随着季节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他决定把那个美好的印象转化成现实,也就是把庭院建筑的手法运用到即将建造的商业建筑当中,让建筑里的工作人员能够感知到水的存在。但是,他的这个想法受到了城市法规的制约。法规规定道路两旁只能建造两层的建筑物,而且必须使用便于拆卸的建筑材料。因此安藤不得不遵守了这则规定,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己的建筑理念。
  虽然安藤设想将河水引入到建筑内部的想法未能实现,但是他在台阶的旁边设计了一堵墙,反而使建筑具有了人文关怀。除了政府的诸多限制以外,安藤还必须面对业主的置疑。他所选择的混凝土砌块结构不符合业主的审美观,于是安藤研究了一种新的方法,在已经砌好的墙体里加入钢筋进行加固,这样就不会存在砖缝,看起来比较好看。但是,另外一个问题又来了,那就是商业建筑如何才能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入口宽窄的便捷、租赁空间的面积、展示橱窗的大小等成了安藤不得面对的另一个问题。基于这些考虑,安藤打破了传统商业建筑门面和层高相同的店铺并行排列的惯用手法,而是按照商业内容的需要加以变化,尤其是二层的层高被设计成其它层的2倍。TIME’S建成以后,地上2层,地下1层,从任何一层都能看到河水,达到了最初的设计要求。
  水的教堂是安藤宗教建筑的代表作。其中,水的教堂位于日本最冷的北海道地区的高原上。这里四季分明,春夏季节,满山翠绿,冬天则是一片银装素裹的迷人景象。为了将水引入场地,安藤和他的助手们费了好大的劲。他们还在场地上挖了90m×45m的人工湖,这个深度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以便使水面能泛起涟漪。教堂就建在这个人工湖的湖边上,由两个一大一小的正方形体块组成,环绕它们的是一道“L”型的独立的混凝土墙。人们在这道长长的墙的外面行走是看不见水池的,这样的设计也许是出于烘托气氛的需要。参观者走到墙尽头的开口处,转过180°后才第一次看到水面。由玻璃围合的门厅是一个充满了阳光的“盒子”。教堂内部简洁、明净,透过圣坛的玻璃幕墙,能够看到平静的湖水和矗立在水中的大十字架,一条简单的线分开了大地和天空、世俗和神明。让人的心灵在此感受到自然所赋予的神圣和典雅。
  安藤设计的另外一座教堂建筑是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这座建筑被大块的曲面墙围合,光滑的墙体是俗世和圣界的边界。建筑的主体建在一个荷花池下,为一个混凝土构造的大型椭圆莲花池(40m×30m),参观者进入时,要顺着直线阶梯走到“地下”,往前走会看到朱红色的回廊。在往前走就是,仍然是朱红色的空间。本尊的背后对着西方,当大门打开时,内部会弥漫着光。佛堂中的睡莲据说是从大约2000年前的地层中发现的,为水面染上了神秘的色彩。
  在这两座教堂建筑中,安藤所要努力表达的一个理念就是通过感官来感知建筑,从而创造出一种虔诚、迷离的意境。这种意境并非上天所赐予的,而是存在于真实而又变化的现实空间中。安藤并非现代主义的开创者,但是他却将日本的传统美学和现代主义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强烈地域语言的建筑。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