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的科学。就小学生而言,数量关系的建立,空间图形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从表象到抽象、从直接到间接的过程。为了让儿童建立数量关系,形成空间图形观念,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数学学习活动,组织学生亲自操作形成表象,获得直接经验,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架构新旧知识的链接,通过猜测、计算、推理等方法验证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图形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为了能让学生从直接经验中增强图形空间意识,从简单的推理中验证数学方法,笔者有机地将图形教学融入学校特色课程“风筝”的教学之中,让学生得到了数学图形的思维训练,熟练掌握了空间图形的数学方法。
风筝结构了解数学知识
风筝种类繁多,姿态各异,但我们仔细观察风筝,无论大小的变化、颜色的多样,都可以看出风筝其实都是由基本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小学生非常熟悉的图形组成。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线段的基本特征及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基本数学知识。我们知道,大脑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动手操作可以發展思维能力,在思维活跃的同时也可以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操作中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而且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
为了将图形教学与风筝教学有机融合起来,笔者在二年级的风筝课程教学中首先通过风筝猜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指导学生经历了“拆一拆,看一看”“数一数,想一想”的数学活动。笔者先指导学生拆完风筝,接着提问:“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你们刚拆完的风筝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呢?请在四人小组内按照图形的特征进行合理的分类。”学生们因为经历了“拆”的过程,发言非常积极:“老师,其实风筝就是由四边形、三角形等图形组成的。”“老师,这些图形虽然大小不一样,但是它们还是可以分类的。”在此基础上,笔者继续追问:“同学们,你们是按照怎样的规律来给图形分类的呢?”由于有了直接的经验,学生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分类其实都是按照图形的边数为依据的;而且在交流中,笔者还发现学生们不仅懂得了各种图形的边的数量,还懂得了每种图形线段的顶点等基本图形特征。
风筝制作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的。为了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我们必须遵循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将缜密、科学的思维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内化为思维活动。因此,在进行图形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图形的周长、面积等计算问题,教师应该首先组织学生通过“拼一拼,量一量”等操作,从而逐步推导出计算方法。
在小学四年级的“图形周长计算”教学时,笔者将此内容与风筝课程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在风筝课程的“制作”环节,笔者首先提问:“同学们,我们现在完成了风筝的设计,那么该怎样节约使用竹篾呢?”同学们立刻展开了讨论,最后得出了“可以从尺子量一量所有的边长,然后合计起来就是总共需要竹篾的长度”的结论。面对学生得出的结论,笔者并没有给予判断,而是继续追问:“那竹篾与竹篾之间的连接处怎么计算呢?有没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面对老师的挑战,学生们经过讨论后表示:“老师,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图形的不同特征计算出所需要的竹篾长度。”“正方形的图形只要量出一条边,然后用‘边长×4’就得出了正方形所需要的竹篾长度”……由于将数学思维与风筝制作融为一体,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涨,不仅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还发展了数学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风筝放飞提升数学思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掌握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精髓。小学数学涵盖着集合、比较、数学建模、统计等思想方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由此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为了培养学生数学思想,笔者结合风筝放飞教学,首先组织学生带着自制的风筝到操场放飞。在放飞的过程中,有的风筝能在空中翩翩起舞,有的风筝却飞不上天。当遇到此列情景时,笔者故意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些风筝为什么飞不上天?能不能通过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呢?”带着这一疑惑,学生们回到教室之后,将大小一样的能飞上天的风筝与未能飞上天的风筝进行观察,通过面积与周长的计算及形状的比较,从而得出了风筝未能飞上天的原因是因为“不对称”。在此基础上,笔者继续组织学生探究:“轴对称图形有哪些必须条件呢?”学生们针对老师的问题,对能飞上天的风筝进行分析,得出了“轴对称图形对折之后必须图形完全重合,面积必须一样”的结论。学生在讨论、探究中,不仅掌握了风筝放飞的原理,而且在此过程中还掌握了比较、假设、数形结合等思想。
数学是一门启迪学生智慧的科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线教师必须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探究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数学思想。
风筝结构了解数学知识
风筝种类繁多,姿态各异,但我们仔细观察风筝,无论大小的变化、颜色的多样,都可以看出风筝其实都是由基本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小学生非常熟悉的图形组成。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线段的基本特征及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基本数学知识。我们知道,大脑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动手操作可以發展思维能力,在思维活跃的同时也可以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操作中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而且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
为了将图形教学与风筝教学有机融合起来,笔者在二年级的风筝课程教学中首先通过风筝猜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指导学生经历了“拆一拆,看一看”“数一数,想一想”的数学活动。笔者先指导学生拆完风筝,接着提问:“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你们刚拆完的风筝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呢?请在四人小组内按照图形的特征进行合理的分类。”学生们因为经历了“拆”的过程,发言非常积极:“老师,其实风筝就是由四边形、三角形等图形组成的。”“老师,这些图形虽然大小不一样,但是它们还是可以分类的。”在此基础上,笔者继续追问:“同学们,你们是按照怎样的规律来给图形分类的呢?”由于有了直接的经验,学生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分类其实都是按照图形的边数为依据的;而且在交流中,笔者还发现学生们不仅懂得了各种图形的边的数量,还懂得了每种图形线段的顶点等基本图形特征。
风筝制作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的。为了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我们必须遵循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将缜密、科学的思维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内化为思维活动。因此,在进行图形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图形的周长、面积等计算问题,教师应该首先组织学生通过“拼一拼,量一量”等操作,从而逐步推导出计算方法。
在小学四年级的“图形周长计算”教学时,笔者将此内容与风筝课程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在风筝课程的“制作”环节,笔者首先提问:“同学们,我们现在完成了风筝的设计,那么该怎样节约使用竹篾呢?”同学们立刻展开了讨论,最后得出了“可以从尺子量一量所有的边长,然后合计起来就是总共需要竹篾的长度”的结论。面对学生得出的结论,笔者并没有给予判断,而是继续追问:“那竹篾与竹篾之间的连接处怎么计算呢?有没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面对老师的挑战,学生们经过讨论后表示:“老师,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图形的不同特征计算出所需要的竹篾长度。”“正方形的图形只要量出一条边,然后用‘边长×4’就得出了正方形所需要的竹篾长度”……由于将数学思维与风筝制作融为一体,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涨,不仅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还发展了数学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风筝放飞提升数学思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掌握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精髓。小学数学涵盖着集合、比较、数学建模、统计等思想方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由此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为了培养学生数学思想,笔者结合风筝放飞教学,首先组织学生带着自制的风筝到操场放飞。在放飞的过程中,有的风筝能在空中翩翩起舞,有的风筝却飞不上天。当遇到此列情景时,笔者故意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些风筝为什么飞不上天?能不能通过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呢?”带着这一疑惑,学生们回到教室之后,将大小一样的能飞上天的风筝与未能飞上天的风筝进行观察,通过面积与周长的计算及形状的比较,从而得出了风筝未能飞上天的原因是因为“不对称”。在此基础上,笔者继续组织学生探究:“轴对称图形有哪些必须条件呢?”学生们针对老师的问题,对能飞上天的风筝进行分析,得出了“轴对称图形对折之后必须图形完全重合,面积必须一样”的结论。学生在讨论、探究中,不仅掌握了风筝放飞的原理,而且在此过程中还掌握了比较、假设、数形结合等思想。
数学是一门启迪学生智慧的科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线教师必须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探究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