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USB-C(也称作USBType-C)接口和USB 3.1 Gen.2标准的先后落地,促成了USB与Thunderbolt、HDMI、DisplayPort、电源线等既有标准的全面开战。有着广泛设备和用户支持的USB能否在这一战中拔得头筹,且看第一拨产品的表现。
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在USB-IF(USB Implementers Forum,USB实施者论坛,USB标准制定者组织)的治下,可谓是最成功的通用标准,特别是近两年来,SuperSpeed USB,也就是我们所俗称的USB 3.0(已改名为USB 3.1 Gen1)大提速,已经接近越过了高清视频这道槛,在最后一个没有侵入的领域向领导者发起了进攻。真正促使USB超越对手的两项重要标准/技术落地,即SuperSpeed+(俗称USB 3.1 Gen2,以下简称USB 3.1)和C型接口。有关USB新标准的演进过程,详见CHIP 7月刊《USB-C:终结USB杂乱无章的状况》一文的介绍。
通用性、高速度和供电能力是USB在每个时代都能脱颖而出的法宝,即便今天也是如此。USB-C接口的出现,一统大中小3种尺寸、AB两个类型的排列组合,接口无方向、线缆无方向甚至大小设备通吃,通用特性更加强大;速度是每代USB必提升的指标,3.0/3.1 Gen1就达到5Gb/s的水平,基本可以满足最苛刻的性能应用,而USB 3.1 Gen2再次倍增速度至10Gb/s,除了可应付SSD组成阵列之类的“变态”要求,更是打通了超高清视频这一领域,进而取代HDMI 2.0、DP 1.4和Thunderbolt 3.0这些昂贵的解决方案;USB从诞生之日起,就将供电特性与数据传输能力整合在一起,“剪断”了5V 500mA功耗下设备的电源线,如今通过USB Power Delivery特性实现多电压、最大100W的电力传输能力,从电线中解放主流个人设备。以上3个特性可以进行随意组合,令设备设计更加个性化、差异化。
当苹果用MacBook Pro大炫两个Thunderbolt性能优势的时候,质疑之声迭起,对大尺寸的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来说,接口数量往往是过剩的,因此菊花链串接多设备的优势难以体现。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USB接口上,理论上串接127个设备的情形根本不会出现在现实中。
但是,在机身越来越纤薄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情况就大有不同。就算是较小的Type A型USB接口,其外插头的尺寸也要达到4.5mm×12mm之巨,这才催生了MiniUSB和MicroUSB等几个小型化的接口标准。苹果率先在iOS设备上开始使用具有正反向通用特性的Lightning接口,USB却无动于衷。毕竟与两侧共16个针脚的Lightning接口相比,数据和供电同传的USB接口只有4个针脚,哪怕是速度提升到5Gb/s级别的USB 3.0接口也仅有9个针脚,因此USB低成本和通用性的优势被很好地延续至今。
然而,时代变了,USB 2.0的性能和供电能力已经难以满足主流移动设备的需要,MicroUSB 3.0只薄但很宽的造型令手机产品都望而却步,只有三星在Galaxy Note 3上稍作尝试。甩掉兼容性的包袱,USB-C保持了MicroUSB小巧的尺寸,以两侧对称布置的24个针脚实现了正反可插的特性,以及双倍速度、双倍供电等诱人特性,因此首先被电脑看中。第一代采用USB-C接口的产品代表机型就是苹果MacBook,它只有一个USB-C接口的设计被广为诟病,设备少、应用局限、扩展和充电冲突都是问题。
随着USB-C 3.1标准的正式落地,新一代的平板电脑开始集成两个甚至更多该接口,以取代诸如电源、视频输出和扩展等接口。
华为MateBook:接近成功的梦想
作为华为首款PC产品,推出伊始,MateBook就被寄予厚望。当喧嚣散去,回归平板电脑本质的MateBook仍能带给我们相当多的新意和打动,源自移动需求的设计初衷,让这款产品更加注重移动体验,性能、规格、功能等描述PC的文字对它略显苍白。
MateBook给人最大的外观差异化就是,采用整体包裹机身的键盘盖设计,让MateBook看起来更像是公文包,提升精致与商务感。不过这一切是有代价的,层层包裹后,让原本设计师绞尽脑汁控制644g重的主机,在附加507g的键盘盖之后,达到了1.15kg重,比12英寸的MacBook(920g)要重不少,已经接近常规12英寸轻薄笔记本电脑的参数。解决方案就是,用户也可以选择弃掉键盘盖来使用。
除了键盘盖的包裹,小巧的扩展坞+触控笔“荷包”设计(254g重)也是吸引眼球之处,其具有5V/9V/12V等3种电压输出的智能电源适配器采用与机身相同的USB-C接口,同时白色的设计+质感不错宽线缆用料,都是讨人喜欢的细节之处。
和众多追求极致轻薄的平板/笔记本电脑一样,MateBook机身上也仅保留一个USB-C接口,接口扩展功能都交给了扩展坞,除了最高的Core m7处理器版本赠送外,其他版本均为选配,不过就实用功能上看,多花这588元还是很有必要的。这款扩展坞集合了包括标称0.5A/0.9A输出的USB 3.0接口、RJ-45网卡接口、仅供充电的USB-C接口,另一端还提供了HDMI、VGA等视频输出接口。除了USB-C扩展坞外,“荷包”中还带有一个USB-C转MicroUSB-B的转接线、USB-C转USB-B的转接头,以满足对各类USB设备的兼容能力;它同时还是电磁笔MatePen的笔袋,外出便携性很高,但如果能再将充电宝功能加入其中,则会令整体实用度再度提升。
任重道远
无论是MacBook还是MateBook,受限于偏消费的定位,在新技术、新特性引入时都有着较重的成本考虑因素,就是所谓的主流产品不激进。再加上它们都很轻薄,性能、供电等问题都不突出,因此USB 3.1的高速、USB Power Delivery的供电以及USB 4K显示输出等功能都缺失。
相比之下,高端商用机型有充足的预算加入高新技术,如在USB 3.1定型之前,戴尔就推出过带有两个Thunderbolt 3接口的Latitude 13-7370机型,利用该接口兼容USB-C 3.1的特性,兼顾了通用性、性能和功能,而视频输出则转为DisplayPort协议。当然,高规格配置的代价是高售价,超过7 000元的起价,以及昂贵的附件(转接线)就是例证。在此之后,惠普、联想等品牌都在其高端机型上尝试配备两个USB-C 3.1接口,从目前测试的结果来看,比较容易验证的性能、充电兼容性良好,但USB 4K显示输出方面则没有那么乐观。
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在USB-IF(USB Implementers Forum,USB实施者论坛,USB标准制定者组织)的治下,可谓是最成功的通用标准,特别是近两年来,SuperSpeed USB,也就是我们所俗称的USB 3.0(已改名为USB 3.1 Gen1)大提速,已经接近越过了高清视频这道槛,在最后一个没有侵入的领域向领导者发起了进攻。真正促使USB超越对手的两项重要标准/技术落地,即SuperSpeed+(俗称USB 3.1 Gen2,以下简称USB 3.1)和C型接口。有关USB新标准的演进过程,详见CHIP 7月刊《USB-C:终结USB杂乱无章的状况》一文的介绍。
通用性、高速度和供电能力是USB在每个时代都能脱颖而出的法宝,即便今天也是如此。USB-C接口的出现,一统大中小3种尺寸、AB两个类型的排列组合,接口无方向、线缆无方向甚至大小设备通吃,通用特性更加强大;速度是每代USB必提升的指标,3.0/3.1 Gen1就达到5Gb/s的水平,基本可以满足最苛刻的性能应用,而USB 3.1 Gen2再次倍增速度至10Gb/s,除了可应付SSD组成阵列之类的“变态”要求,更是打通了超高清视频这一领域,进而取代HDMI 2.0、DP 1.4和Thunderbolt 3.0这些昂贵的解决方案;USB从诞生之日起,就将供电特性与数据传输能力整合在一起,“剪断”了5V 500mA功耗下设备的电源线,如今通过USB Power Delivery特性实现多电压、最大100W的电力传输能力,从电线中解放主流个人设备。以上3个特性可以进行随意组合,令设备设计更加个性化、差异化。
当苹果用MacBook Pro大炫两个Thunderbolt性能优势的时候,质疑之声迭起,对大尺寸的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来说,接口数量往往是过剩的,因此菊花链串接多设备的优势难以体现。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USB接口上,理论上串接127个设备的情形根本不会出现在现实中。
但是,在机身越来越纤薄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情况就大有不同。就算是较小的Type A型USB接口,其外插头的尺寸也要达到4.5mm×12mm之巨,这才催生了MiniUSB和MicroUSB等几个小型化的接口标准。苹果率先在iOS设备上开始使用具有正反向通用特性的Lightning接口,USB却无动于衷。毕竟与两侧共16个针脚的Lightning接口相比,数据和供电同传的USB接口只有4个针脚,哪怕是速度提升到5Gb/s级别的USB 3.0接口也仅有9个针脚,因此USB低成本和通用性的优势被很好地延续至今。
然而,时代变了,USB 2.0的性能和供电能力已经难以满足主流移动设备的需要,MicroUSB 3.0只薄但很宽的造型令手机产品都望而却步,只有三星在Galaxy Note 3上稍作尝试。甩掉兼容性的包袱,USB-C保持了MicroUSB小巧的尺寸,以两侧对称布置的24个针脚实现了正反可插的特性,以及双倍速度、双倍供电等诱人特性,因此首先被电脑看中。第一代采用USB-C接口的产品代表机型就是苹果MacBook,它只有一个USB-C接口的设计被广为诟病,设备少、应用局限、扩展和充电冲突都是问题。
随着USB-C 3.1标准的正式落地,新一代的平板电脑开始集成两个甚至更多该接口,以取代诸如电源、视频输出和扩展等接口。
华为MateBook:接近成功的梦想
作为华为首款PC产品,推出伊始,MateBook就被寄予厚望。当喧嚣散去,回归平板电脑本质的MateBook仍能带给我们相当多的新意和打动,源自移动需求的设计初衷,让这款产品更加注重移动体验,性能、规格、功能等描述PC的文字对它略显苍白。
MateBook给人最大的外观差异化就是,采用整体包裹机身的键盘盖设计,让MateBook看起来更像是公文包,提升精致与商务感。不过这一切是有代价的,层层包裹后,让原本设计师绞尽脑汁控制644g重的主机,在附加507g的键盘盖之后,达到了1.15kg重,比12英寸的MacBook(920g)要重不少,已经接近常规12英寸轻薄笔记本电脑的参数。解决方案就是,用户也可以选择弃掉键盘盖来使用。
除了键盘盖的包裹,小巧的扩展坞+触控笔“荷包”设计(254g重)也是吸引眼球之处,其具有5V/9V/12V等3种电压输出的智能电源适配器采用与机身相同的USB-C接口,同时白色的设计+质感不错宽线缆用料,都是讨人喜欢的细节之处。
和众多追求极致轻薄的平板/笔记本电脑一样,MateBook机身上也仅保留一个USB-C接口,接口扩展功能都交给了扩展坞,除了最高的Core m7处理器版本赠送外,其他版本均为选配,不过就实用功能上看,多花这588元还是很有必要的。这款扩展坞集合了包括标称0.5A/0.9A输出的USB 3.0接口、RJ-45网卡接口、仅供充电的USB-C接口,另一端还提供了HDMI、VGA等视频输出接口。除了USB-C扩展坞外,“荷包”中还带有一个USB-C转MicroUSB-B的转接线、USB-C转USB-B的转接头,以满足对各类USB设备的兼容能力;它同时还是电磁笔MatePen的笔袋,外出便携性很高,但如果能再将充电宝功能加入其中,则会令整体实用度再度提升。
任重道远
无论是MacBook还是MateBook,受限于偏消费的定位,在新技术、新特性引入时都有着较重的成本考虑因素,就是所谓的主流产品不激进。再加上它们都很轻薄,性能、供电等问题都不突出,因此USB 3.1的高速、USB Power Delivery的供电以及USB 4K显示输出等功能都缺失。
相比之下,高端商用机型有充足的预算加入高新技术,如在USB 3.1定型之前,戴尔就推出过带有两个Thunderbolt 3接口的Latitude 13-7370机型,利用该接口兼容USB-C 3.1的特性,兼顾了通用性、性能和功能,而视频输出则转为DisplayPort协议。当然,高规格配置的代价是高售价,超过7 000元的起价,以及昂贵的附件(转接线)就是例证。在此之后,惠普、联想等品牌都在其高端机型上尝试配备两个USB-C 3.1接口,从目前测试的结果来看,比较容易验证的性能、充电兼容性良好,但USB 4K显示输出方面则没有那么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