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基观察四:治理水平

来源 :大众理财顾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worseb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一些基金公司邀请投资者到公司参观,目的是希望通过投资人的实地考察,增进其对基金公司的了解,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应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举动,体现了基金管理者对投资人的尊重,但其实际效果却值得怀疑——投资者除了看到基金公司豪华气派的装修,还能发现别的什么吗?
  
  内部运作显水平?
  
  按照通行的说法,基金公司内部运作的优点(风险防控机制)就是投研分开和严格流程,压缩投资人员违规的空间,以降低投资风险。所谓投研分开,一般是指研究员只负责研究并选择股票进入股票池,基金经理则负责从股票池中选出待投资的股票。但另外也有些基金公司实行投研一体化,有的研究员可以兼基金经理,或者实行研究员荐股成功率与业绩挂钩。所谓严格流程,即强调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严格分工、各司其责,比如研究员、基金经理、研究总监之间的分级授权,避免出现“一个人说了算”的局面。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股票市场上竞争,灵活机变非常重要。而对于投资者来说,他并不关心你怎样管理公司,‘黑猫白猫,逮到耗子就是好猫!’”在他看来,投研分开和严格流程既是公募基金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
  
  外部治理是关键
  
  今年以来,类似唐建违规操作的“老鼠仓”事件不绝于耳,2000年10月被揭发的“基金黑幕”依然在上演,谁该为此负责?
  据传,唐建事发源于其个人生活问题引发家庭纠纷,最终导致身边人大义灭亲,向公司举报。而唐建用其父亲的账号牟利,还算是操作“不小心”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真正的“老鼠仓”手段更为隐秘。监管层如何广设捕鼠夹?这是一个挑战。
  如何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靠基金公司自律是不现实的,而投资者个人的力量又很有限,希望似乎只能寄托在监管层身上。
  
  有限合伙或是出路
  
  目前,我国的基金都是契约型基金,又称为单位信托基金,是指投资者(买基金的人)、管理人(发行基金的公司)、托管人(商业银行)三者作为基金的当事人,通过签订基金契约的形式发行受益凭证而设立的一种基金。它是基于契约原理而组织起来的代理投资行为,没有基金章程,也没有公司董事会,而是通过基金企业来规范三方当事人的行为。基金管理人负责基金的管理操作。三者分别体现着所有权、经营权和保管监督权。
  但是,基金持有人高度分散,召开持有人大会的成本及难度均很大,重要事项审议所需要的50%以上表决权很难凑齐,持有人对基金公司实际上较少监督与制约;而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托管人,基本上是无为而治的态度,监督不多。而且,基金公司也对这种制度安排不满意,因为它们只能根据契约收取管理费,而无权参与收益分红。
  有没有更完美的制度呢?公司制是种考虑,却又有双重征税的问题。不过,6月1日正式实施的《合伙企业法》似乎给出了答案:有限合伙。在有限合伙形式下,基金管理人(普通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大众投资者(有限合伙人)对出资只承担有限责任,其投资热情很容易被激发。对基金公司来说,它是合伙人之一,可以投资自己的基金,分享投资收益,也是一种激励。所以,这应该是一个双赢的制度选择,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其他文献
请专家理财当然要付费,只要价格不离谱,相信大部分人不会太在意,所以调查中“成本高低”排为受关注因素的最后一位,且有70%的人表示“价格高低无所谓,关键是物有所值”。不过对投资者来说,虽然目前各基金公司的收费都不太高,但发大财离不开小算盘,在考察了前面几个因素之后,不妨算算细账,从成本上再抠出些钱来。积土成山、集腋成裘,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惊喜。    收费明算账    公募基金收费比较规范统一,一般股
企业是实施职业卫生的责任主体,企业经营者“主体责任意识”的到位,是保证劳动者“体面、安全、健康与创造性劳动”的前提。把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环境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有机整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