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农户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基础的单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之一。当前在广大农村,发展现代农业,资金缺乏是一个绕不开的难题。不论是发展生产,还是自主创业,或是从事经营活动,对于缺少原始积累的广大农户来说,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造成了农户有需求但贷不到款、农村合作银行有资金但难以放贷给农户的两难状况。这不仅是时下农村合作银行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到农户、政府及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文章以浙江省平湖市为例,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民贷款 农村合作银行 贷款现象分析
中国分类号:F830.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14(2008)10-193-02
一、浙江省平湖市农村经济现状概述
1.平湖市农村经济发展的特征。平湖市地处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浙江省东北部,东邻上海市,南濒杭州湾,是江南有名的“鱼米之乡”,素有“金平湖”之美誉。全市陆地面积5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万亩,总人口50万,其中乡村人口30万。改革开放以来,平湖经济发展迅速。1992年跨入全国农村经济百强县(市)行列,1995年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首批小康县(市)。2005年列全国百强县(市)第28位,发展活力列全国第7位。
平湖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是国家级商品油、商品粮、商品猪生产基地。多年来,平湖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走特色精品、绿色生态、外向带动的都市型农业发展路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稳定。到2007年末,实现农业总产值20.72亿元,同比增长15.8%;农业增加值13.46亿元,增长6.5%;农民人均纯收入10082元。特点体现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加快。到2007年末,全市已创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6个,获得全国无公害农产品39种,绿色农产品9种称号。新兴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围绕都市型农业发展目标,着眼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新兴特色产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传统优势产业食用菌蘑菇、水产养殖、西瓜等得到提升,具有市场潜力和活力的观赏鱼、芦笋加工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外向型农业前景广阔。平湖农业发展的诱人前景,吸引了众多外商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平湖大花惠兰园艺公司、平湖广湖生态园、嘉兴亿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多凌森源农林科技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相继落户。2007年,全市“新三资”投资效益农业1.65亿元。城乡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扎实推进了“新村示范、村庄整治”工程,开展了“千企联百村,共建新家园”活动和“五位一体”建设,农村新社区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服务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范畴日渐扩大。现代农民已不再局限于单纯地以务农为主的群体。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新村整治建设等等,促使农民务工大大超过务农,现代的农民已分布于各行各业,农民与中小企业的关系也是互相渗透,不可分割。随着平湖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全面建设小康步伐的加快,平湖广袤的田野正孕育着蓬勃生机,面对崭新的发展机遇,平湖农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2.当前平湖农村合作银行支农现状。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平湖农村合作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针对平湖经济发展实际,创新经营机制,拓展支农领域,延伸支农内涵,积极探索信贷新模式,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增加农贷投放,为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突破做出了一定的貢献。
支农的力度逐渐加大。平湖农村合作银行2007年累放农业贷款达13.76亿元。到年末,农户、农业贷款余额8.94亿元,比年初净增1.47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19.95%。其中发放小额信用农贷4596户,余额2027万元;发放村级集体经济贷款56户,余额1018万元;发放专业合作社及社员贷款128户,余额1178万元;支持农业龙头企业22户,余额9553万元。
支农的范围日趋扩大。一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按照“支持一种优势产业,辐射一方百姓兴业”的思路,紧密结合实际,大力支持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建设,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支持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规模经营户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兴起、健康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二是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积极参与镇、街道、中心村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生态环境良好、居住环境优美,促进农村建设美好家园。同时面对农民不断更新的消费观念,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工商业、助学、住房、大件消费品等消费贷款的投放力度,促进农村消费市场需求的有效扩大,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生活环境改善。三是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针对村级经济薄弱、经济收入来源减少、部分村级集体经济债务较重等因素,调整村经济合作社贷款的利率,对经济薄弱村的贷款利率通过一定的审批手续执行基准利率,减少了村经济合作社的利息负担。
支农的方式不断创新。在服务上进一步改进贷款方式,简化贷款操作手续,提高服务效率,建立“三农”贷款的绿色通道。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推行支农信用卡、农户联保贷款、乡镇农业担保贷款等多种贷款方式,努力扩大农业贷款总量。在产品上推出了“兴农贷款”品牌工程,方便农户产品选择;规范了个人(微型企业)贷款管理方式,进一步建立起了增加农户(自然人)、农业贷款投入的长效机制,促进了平湖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提高了农村合作银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度。
虽然农村合作银行在支持农民致富、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新形势下农民的需求范畴越来越广泛,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不仅体现在粮、棉、油的生产需求上,更多地体现在扩大生产和经营的种养业、服务业、开办小型加工厂以及从事个体经营上,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并日趋显现;而农村合作银行在加大支农力度,拓展支农范畴,防范信贷风险中还没有真正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以至于出现难贷款的状况,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以切实解决“两难”问题,达到农民、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合作银行和谐发展的目标。
二、农民贷款难问题分析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贷款难是当前农村金融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在农村资金需求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农业贷款的量和面却不同程度地有所下降。可见,农民贷款难问题依然存在。
1.农村资金长期外流,“输血”不成反而“失血”。一些农民称银行是“支工不支农、支富不支穷”。近年来,为了实现集约化经营,提升经济效益,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进行战略调整。整合其基层营业网点,乡镇营业网点基本以吸收存款为主,大量农村资金集中到县级及以上机构并投放到非农业上。据平湖市人民银行数据统计,到2007年9月末,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乡镇上的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1.56亿元,而用于发放乡镇涉农贷款仅为24239万元;邮政储蓄到9月末乡镇储蓄存款余额为7.2亿元,发放存单质押贷款为492万元。综合起来,全市(不包括农村合作银行)130亿元贷款余额中,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用于涉农贷款的仅占1.90%,而平湖农村合作银行几乎承担了98.1%的支农贷款。以上种种,造成大部分的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和非农业。农业作为弱势产业,不仅没有得到“输血”反而在不断“失血”,农民的生产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民间借贷活跃,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月息高达几倍银行基准利率的高利贷行为,极大地损害了农民利益。
2.担保机制不健全,农民贷款抵押担保难。虽然农村合作银行一直在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但当前形势下,农民资金需求往往不再用于最基础的粮、棉、油生产,而是用于扩大生产、消费和服务业上。同时,随着农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担保不再就签个字那么简单,其所承担的后果和责任使一些有经济能力的农户不愿为其他人作担保。抵押物缺少和缺乏有效的处置抵押物的市场机制,农民要获得贷款难上加难。因此,农民的担保、抵押问题造成农户贷款难不可避免。
3.银农信息不对称,贷款手续不断规范。在当前强调信贷资金安全、注重风险的前提下,农村合作银行贷款操作手续越来越规范,而农民范围广,需求分散,与信贷管理人员缺乏必要有效的沟通,造成农民对贷款手续不清楚,农信员对农户各方面调查了解不够,增加了每笔贷款操作的工作量,间接加剧了农民贷款的难度。
4.农业风险可抗性差,农民收入不保证。自然灾害的发生使农产品市场价格不稳定,经常发生血本无归或者出现即使“丰产“也”不豐收”的状况,农业保险品种少、范围小、赔偿要求高等因素,影响了农民及时归还贷款。而目前农村合作银行规定“农户有不良信用记录,不能发放新贷款”的要求,进一步加剧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三、农村合作银行难贷款现象分析
1.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信用意识不强。现阶段农村金融信用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对农户的信用评估、审定主要凭借农业信贷员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简单资料,没有较为全面、客观的信用基础资料。农村金融机构在投放贷款时缺少科学、必要的农民信用依据,部分农民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务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农信员存在一定程度的慎贷、惜贷和惧贷心理。
2.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保障力度不够。“靠天吃饭”的农业,源于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共同构成了威胁现代化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三农”问题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当前,农业保险范围窄、产品少、赔付率高、回报率低等问题,使保险公司在实行商业化经营模式下对农业保险投保的要求和条件很难放宽。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合作银行对农业的风险评估,成为“惜贷”的又一重要原因。
3.农贷管理制度不完善,考核体系不健全。由于农业贷款涉及面广,地域分散,金额小,笔数多,管理难度高,加上对所辖区域农民调查了解不够,致使一些农信员基于对农业贷款风险的考虑降低了贷款发放的积极性;其次农村合作银行对农信员的管理考核体系不健全,贷后管理工作的不到位,致使不良贷款发生的机率增大,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相对缺乏。
4.农业贷款成本高,支农积极性不高。各种数据表明,纯粹性的支农业务难以支撑农村合作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合作银行的效益和积极性。
四、解决贷款“两难”的对策和建议
农业要强身健骨,离不开金融输血通脉。尽管长期以来农村合作银行支农的力度一直很大,但要更好地支持“三农”发展,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协调各方力量,依靠政府扶持,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以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健全农村信用体系,优化农村金融环境。(1)政府有关部门要强化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水平。一是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民的诚信意识和守法意识,改善辖内金融生态环境,为金融支农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农村合作银行应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运用行政、法律手段,清收旧贷,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维护农村金融秩序稳定。(2)人民银行要加快建立个人信贷征信体系,实现全国范围内信息共享,为金融机构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查询服务,让逃债、赖债者无藏身之处。(3)农村合作银行应大力推行以评定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为主要内容的具有农村合作银行特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最佳结合的信贷支农信用工程。在促进自身业务发展的同时,激发广大农民潜在的传统美德和文明底蕴,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乡风。
2.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支农服务水平。贷款“两难”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农民的守信、政府的支持,也需要农村合作银行自身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提高。(1)在拓宽农户贷款范围上要有创新。农村合作银行要进一步树立“大三农”理念,发挥优势,把“三农”市场做大、做强,把支持“三农”这一品牌做实、做活、做响,由支持传统农业向支持商品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拓展,由支持家庭作坊生产向支持产业化、规模化拓展;由支持产品生产向支持产品深加工、保鲜储藏、购销调运拓展;由支持农民生产、生活向支持农民购房、旅游、运输等方面拓展,以实现农村合作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2)在对农户授信额度上要有突破。随着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目前,农村合作银行的授信额度已远远满足不了当前农户的需求。要根据当地农户经济发展状况,合理增加小额农贷额度,加大贷款营销,满足农户的生产资金需求。(3)在贷款管理、防范风险上要有创新。一是建立农户动态管理体系,随时掌握反馈农户信用状况,适时调整贷款额度和方式。二是加强与个贷协管员的沟通和协调,定期通报个贷协管员所辖范围内贷款户的贷款情况,充分发挥好个贷协管员的管理责任和作用。三是规范操作,使贷款手续合规合法和有效,防范道德风险,提高安全系数。四是加强对农信员的管理和考核。考核不仅注重贷款的质量,同时要考核其发放的金额、笔数和户数,明确责任范围,加大奖罚力度。
3.健全农业担保机制,解决农民担保难。(1)增加注册资本。当前平湖市农业担保公司注册资本为923万元,而全市目前拥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34家,种植、养殖大户4980户,面对如此庞大的服务对象,担保公司的可保金额还是有限的。当务之急首先要增加注册资本,除政府注资外,可采取股权多元化的形式吸收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以及一些种、养殖大户的资金来扩充农业担保公司的资本金,壮大担保实力。(2)扩大担保范围。农业担保公司在具备充足的资金实力和较高的识别与防范风险能力的基础上,要不断扩大担保范围,在继续将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同时,应提高对有特色农业经济农户、种养殖专业户、农产品营销大户、农产品初加工企业以及最基本的广大农户的担保服务水平,也可为目前大量土地征用农户、拆迁农户的创业贷款需求提供担保。(3)创新担保内容。建议政府、农业担保公司、农村合作银行三方联合,开展农村住房抵押贷款方法以满足农户资金需求,扩大农户融资来源,从另一角度解决农户担保、抵押难问题。
4.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降低农村金融风险。农业由于不可抗因素太多,属于风险性较大的行业,政府应建立起农业的风险补偿机制。(1)政府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补偿机制和惠农政策,对于因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导致的损失给予一定的补助,增强农民恢复生产和扩大生产的信心和希望。(2)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合作银行信贷支农的政策支持。鉴于农业贷款成本高,管理难度大的特点,政府部门应对于农村合作银行发放的支农贷款在上缴政府营业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或减免措施,以弥补农村合作银行过高的支农成本。(3)政府部门应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由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贷款风险专项资金,对每年确定的农业产业发展导向项目新增的支农贷款,出现不可抗力自然风险,导致贷款无法偿还时,由专门组织对不可抗力灾害损失进行评估、核准,按贷款损失评估额给予贷款银行一定量的补偿,以确保农村合作银行信贷支农工作持续、健康运行,在稳步扩大支农贷款覆盖面的同时,减少信贷损失。(4)应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的支农能力。政府部门及下属涉农部门、各镇(街道)应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在农村合作银行开设账户,支持合作银行扩大筹资来源,增强信贷支农实力。
5.积极拓展农业保险领域,分散农业产业风险。(1)农业保险既不同于民政部门的救济救灾,也有异于一般商业性保险的最大收益原则,其本质是政策性保险,是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施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属于特殊的准公共物品,因此应逐步把农业保险业务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2)要加大国家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财政应对农户、农村企业所交纳的保费以及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亏损提供适当补贴。(3)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农业保险经营。商业保险公司,特别是大型保险公司应配合政府,根据各地实际,合理确定保障程度,实行保本经营,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通过信贷与保险的结合,一方面可以使农村合作银行的贷款风险得以有效分散和转移,保证了金融资产安全,使农村合作银行的信贷资金得以有效利用;另一方面有了保险的保障,使农户更加容易解决生产投入所需资金,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帮助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各极政府的首要任务,更是农村合作银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需要各部门的配合和协助,共同为“三农”发展创造并搭建一个和谐发展的平台,以彻底解决贷款“两难”状况,最终实现地方金融与农村经济互动、和谐、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浙江平湖农村合作银行 浙江平湖 314200)
(责编:若佳)
关键词:农民贷款 农村合作银行 贷款现象分析
中国分类号:F830.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14(2008)10-193-02
一、浙江省平湖市农村经济现状概述
1.平湖市农村经济发展的特征。平湖市地处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浙江省东北部,东邻上海市,南濒杭州湾,是江南有名的“鱼米之乡”,素有“金平湖”之美誉。全市陆地面积5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万亩,总人口50万,其中乡村人口30万。改革开放以来,平湖经济发展迅速。1992年跨入全国农村经济百强县(市)行列,1995年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首批小康县(市)。2005年列全国百强县(市)第28位,发展活力列全国第7位。
平湖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是国家级商品油、商品粮、商品猪生产基地。多年来,平湖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走特色精品、绿色生态、外向带动的都市型农业发展路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稳定。到2007年末,实现农业总产值20.72亿元,同比增长15.8%;农业增加值13.46亿元,增长6.5%;农民人均纯收入10082元。特点体现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加快。到2007年末,全市已创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6个,获得全国无公害农产品39种,绿色农产品9种称号。新兴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围绕都市型农业发展目标,着眼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新兴特色产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传统优势产业食用菌蘑菇、水产养殖、西瓜等得到提升,具有市场潜力和活力的观赏鱼、芦笋加工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外向型农业前景广阔。平湖农业发展的诱人前景,吸引了众多外商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平湖大花惠兰园艺公司、平湖广湖生态园、嘉兴亿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多凌森源农林科技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相继落户。2007年,全市“新三资”投资效益农业1.65亿元。城乡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扎实推进了“新村示范、村庄整治”工程,开展了“千企联百村,共建新家园”活动和“五位一体”建设,农村新社区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服务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范畴日渐扩大。现代农民已不再局限于单纯地以务农为主的群体。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新村整治建设等等,促使农民务工大大超过务农,现代的农民已分布于各行各业,农民与中小企业的关系也是互相渗透,不可分割。随着平湖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全面建设小康步伐的加快,平湖广袤的田野正孕育着蓬勃生机,面对崭新的发展机遇,平湖农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2.当前平湖农村合作银行支农现状。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平湖农村合作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针对平湖经济发展实际,创新经营机制,拓展支农领域,延伸支农内涵,积极探索信贷新模式,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增加农贷投放,为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突破做出了一定的貢献。
支农的力度逐渐加大。平湖农村合作银行2007年累放农业贷款达13.76亿元。到年末,农户、农业贷款余额8.94亿元,比年初净增1.47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19.95%。其中发放小额信用农贷4596户,余额2027万元;发放村级集体经济贷款56户,余额1018万元;发放专业合作社及社员贷款128户,余额1178万元;支持农业龙头企业22户,余额9553万元。
支农的范围日趋扩大。一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按照“支持一种优势产业,辐射一方百姓兴业”的思路,紧密结合实际,大力支持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建设,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支持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规模经营户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兴起、健康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二是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积极参与镇、街道、中心村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生态环境良好、居住环境优美,促进农村建设美好家园。同时面对农民不断更新的消费观念,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工商业、助学、住房、大件消费品等消费贷款的投放力度,促进农村消费市场需求的有效扩大,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生活环境改善。三是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针对村级经济薄弱、经济收入来源减少、部分村级集体经济债务较重等因素,调整村经济合作社贷款的利率,对经济薄弱村的贷款利率通过一定的审批手续执行基准利率,减少了村经济合作社的利息负担。
支农的方式不断创新。在服务上进一步改进贷款方式,简化贷款操作手续,提高服务效率,建立“三农”贷款的绿色通道。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推行支农信用卡、农户联保贷款、乡镇农业担保贷款等多种贷款方式,努力扩大农业贷款总量。在产品上推出了“兴农贷款”品牌工程,方便农户产品选择;规范了个人(微型企业)贷款管理方式,进一步建立起了增加农户(自然人)、农业贷款投入的长效机制,促进了平湖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提高了农村合作银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度。
虽然农村合作银行在支持农民致富、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新形势下农民的需求范畴越来越广泛,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不仅体现在粮、棉、油的生产需求上,更多地体现在扩大生产和经营的种养业、服务业、开办小型加工厂以及从事个体经营上,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并日趋显现;而农村合作银行在加大支农力度,拓展支农范畴,防范信贷风险中还没有真正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以至于出现难贷款的状况,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以切实解决“两难”问题,达到农民、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合作银行和谐发展的目标。
二、农民贷款难问题分析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贷款难是当前农村金融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在农村资金需求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农业贷款的量和面却不同程度地有所下降。可见,农民贷款难问题依然存在。
1.农村资金长期外流,“输血”不成反而“失血”。一些农民称银行是“支工不支农、支富不支穷”。近年来,为了实现集约化经营,提升经济效益,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进行战略调整。整合其基层营业网点,乡镇营业网点基本以吸收存款为主,大量农村资金集中到县级及以上机构并投放到非农业上。据平湖市人民银行数据统计,到2007年9月末,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乡镇上的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1.56亿元,而用于发放乡镇涉农贷款仅为24239万元;邮政储蓄到9月末乡镇储蓄存款余额为7.2亿元,发放存单质押贷款为492万元。综合起来,全市(不包括农村合作银行)130亿元贷款余额中,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用于涉农贷款的仅占1.90%,而平湖农村合作银行几乎承担了98.1%的支农贷款。以上种种,造成大部分的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和非农业。农业作为弱势产业,不仅没有得到“输血”反而在不断“失血”,农民的生产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民间借贷活跃,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月息高达几倍银行基准利率的高利贷行为,极大地损害了农民利益。
2.担保机制不健全,农民贷款抵押担保难。虽然农村合作银行一直在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但当前形势下,农民资金需求往往不再用于最基础的粮、棉、油生产,而是用于扩大生产、消费和服务业上。同时,随着农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担保不再就签个字那么简单,其所承担的后果和责任使一些有经济能力的农户不愿为其他人作担保。抵押物缺少和缺乏有效的处置抵押物的市场机制,农民要获得贷款难上加难。因此,农民的担保、抵押问题造成农户贷款难不可避免。
3.银农信息不对称,贷款手续不断规范。在当前强调信贷资金安全、注重风险的前提下,农村合作银行贷款操作手续越来越规范,而农民范围广,需求分散,与信贷管理人员缺乏必要有效的沟通,造成农民对贷款手续不清楚,农信员对农户各方面调查了解不够,增加了每笔贷款操作的工作量,间接加剧了农民贷款的难度。
4.农业风险可抗性差,农民收入不保证。自然灾害的发生使农产品市场价格不稳定,经常发生血本无归或者出现即使“丰产“也”不豐收”的状况,农业保险品种少、范围小、赔偿要求高等因素,影响了农民及时归还贷款。而目前农村合作银行规定“农户有不良信用记录,不能发放新贷款”的要求,进一步加剧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三、农村合作银行难贷款现象分析
1.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信用意识不强。现阶段农村金融信用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对农户的信用评估、审定主要凭借农业信贷员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简单资料,没有较为全面、客观的信用基础资料。农村金融机构在投放贷款时缺少科学、必要的农民信用依据,部分农民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务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农信员存在一定程度的慎贷、惜贷和惧贷心理。
2.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保障力度不够。“靠天吃饭”的农业,源于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共同构成了威胁现代化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三农”问题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当前,农业保险范围窄、产品少、赔付率高、回报率低等问题,使保险公司在实行商业化经营模式下对农业保险投保的要求和条件很难放宽。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合作银行对农业的风险评估,成为“惜贷”的又一重要原因。
3.农贷管理制度不完善,考核体系不健全。由于农业贷款涉及面广,地域分散,金额小,笔数多,管理难度高,加上对所辖区域农民调查了解不够,致使一些农信员基于对农业贷款风险的考虑降低了贷款发放的积极性;其次农村合作银行对农信员的管理考核体系不健全,贷后管理工作的不到位,致使不良贷款发生的机率增大,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相对缺乏。
4.农业贷款成本高,支农积极性不高。各种数据表明,纯粹性的支农业务难以支撑农村合作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合作银行的效益和积极性。
四、解决贷款“两难”的对策和建议
农业要强身健骨,离不开金融输血通脉。尽管长期以来农村合作银行支农的力度一直很大,但要更好地支持“三农”发展,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协调各方力量,依靠政府扶持,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以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健全农村信用体系,优化农村金融环境。(1)政府有关部门要强化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水平。一是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民的诚信意识和守法意识,改善辖内金融生态环境,为金融支农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农村合作银行应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运用行政、法律手段,清收旧贷,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维护农村金融秩序稳定。(2)人民银行要加快建立个人信贷征信体系,实现全国范围内信息共享,为金融机构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查询服务,让逃债、赖债者无藏身之处。(3)农村合作银行应大力推行以评定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为主要内容的具有农村合作银行特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最佳结合的信贷支农信用工程。在促进自身业务发展的同时,激发广大农民潜在的传统美德和文明底蕴,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乡风。
2.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支农服务水平。贷款“两难”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农民的守信、政府的支持,也需要农村合作银行自身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提高。(1)在拓宽农户贷款范围上要有创新。农村合作银行要进一步树立“大三农”理念,发挥优势,把“三农”市场做大、做强,把支持“三农”这一品牌做实、做活、做响,由支持传统农业向支持商品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拓展,由支持家庭作坊生产向支持产业化、规模化拓展;由支持产品生产向支持产品深加工、保鲜储藏、购销调运拓展;由支持农民生产、生活向支持农民购房、旅游、运输等方面拓展,以实现农村合作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2)在对农户授信额度上要有突破。随着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目前,农村合作银行的授信额度已远远满足不了当前农户的需求。要根据当地农户经济发展状况,合理增加小额农贷额度,加大贷款营销,满足农户的生产资金需求。(3)在贷款管理、防范风险上要有创新。一是建立农户动态管理体系,随时掌握反馈农户信用状况,适时调整贷款额度和方式。二是加强与个贷协管员的沟通和协调,定期通报个贷协管员所辖范围内贷款户的贷款情况,充分发挥好个贷协管员的管理责任和作用。三是规范操作,使贷款手续合规合法和有效,防范道德风险,提高安全系数。四是加强对农信员的管理和考核。考核不仅注重贷款的质量,同时要考核其发放的金额、笔数和户数,明确责任范围,加大奖罚力度。
3.健全农业担保机制,解决农民担保难。(1)增加注册资本。当前平湖市农业担保公司注册资本为923万元,而全市目前拥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34家,种植、养殖大户4980户,面对如此庞大的服务对象,担保公司的可保金额还是有限的。当务之急首先要增加注册资本,除政府注资外,可采取股权多元化的形式吸收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以及一些种、养殖大户的资金来扩充农业担保公司的资本金,壮大担保实力。(2)扩大担保范围。农业担保公司在具备充足的资金实力和较高的识别与防范风险能力的基础上,要不断扩大担保范围,在继续将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同时,应提高对有特色农业经济农户、种养殖专业户、农产品营销大户、农产品初加工企业以及最基本的广大农户的担保服务水平,也可为目前大量土地征用农户、拆迁农户的创业贷款需求提供担保。(3)创新担保内容。建议政府、农业担保公司、农村合作银行三方联合,开展农村住房抵押贷款方法以满足农户资金需求,扩大农户融资来源,从另一角度解决农户担保、抵押难问题。
4.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降低农村金融风险。农业由于不可抗因素太多,属于风险性较大的行业,政府应建立起农业的风险补偿机制。(1)政府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补偿机制和惠农政策,对于因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导致的损失给予一定的补助,增强农民恢复生产和扩大生产的信心和希望。(2)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合作银行信贷支农的政策支持。鉴于农业贷款成本高,管理难度大的特点,政府部门应对于农村合作银行发放的支农贷款在上缴政府营业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或减免措施,以弥补农村合作银行过高的支农成本。(3)政府部门应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由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贷款风险专项资金,对每年确定的农业产业发展导向项目新增的支农贷款,出现不可抗力自然风险,导致贷款无法偿还时,由专门组织对不可抗力灾害损失进行评估、核准,按贷款损失评估额给予贷款银行一定量的补偿,以确保农村合作银行信贷支农工作持续、健康运行,在稳步扩大支农贷款覆盖面的同时,减少信贷损失。(4)应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的支农能力。政府部门及下属涉农部门、各镇(街道)应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在农村合作银行开设账户,支持合作银行扩大筹资来源,增强信贷支农实力。
5.积极拓展农业保险领域,分散农业产业风险。(1)农业保险既不同于民政部门的救济救灾,也有异于一般商业性保险的最大收益原则,其本质是政策性保险,是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施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属于特殊的准公共物品,因此应逐步把农业保险业务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2)要加大国家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财政应对农户、农村企业所交纳的保费以及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亏损提供适当补贴。(3)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农业保险经营。商业保险公司,特别是大型保险公司应配合政府,根据各地实际,合理确定保障程度,实行保本经营,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通过信贷与保险的结合,一方面可以使农村合作银行的贷款风险得以有效分散和转移,保证了金融资产安全,使农村合作银行的信贷资金得以有效利用;另一方面有了保险的保障,使农户更加容易解决生产投入所需资金,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帮助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各极政府的首要任务,更是农村合作银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需要各部门的配合和协助,共同为“三农”发展创造并搭建一个和谐发展的平台,以彻底解决贷款“两难”状况,最终实现地方金融与农村经济互动、和谐、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浙江平湖农村合作银行 浙江平湖 314200)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