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大女人不好当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于丹依旧很忙,游学、授课、出席活动、参加十八大……自2006年一炮而红,“于丹热”一直延续至今。于丹,一度被赞为普通大众心中的文化符号,其出版的著作累计销量上千万,还被译成30多种语言在各国发行。
  如此褒奖背后,也有嗤鄙。2012年11月17日晚,北大百年大讲堂里的昆曲演出结束,于丹上台跟观众分享感受,台下却呛声四起,观众高呼“下去”,场面十分尴尬。于丹敛住笑容,定定神,向在场的昆曲艺术家致敬后,淡然离开。
  微博上议论四起,她却泰然处之,通过微博发出的声明毫无怨言和辩解。其实,屡经非议的于丹早已成为处变不惊的职场大女人,只要身着职业装、蹬上高跟鞋,就是精明睿智、理性干练的“于老师”;而在她细述的另一面生活状态里,她又摇身变成了家人口中疯疯癫癫、十分不靠谱的迷糊小女人。
  A面 职场大女人
  做女人最重要是生命格局要大,拥有大女人胸怀,你的眼界决定你的世界。
  读万卷书
  1965年,于丹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疼爱于丹,坚持只要了一个孩子,于丹成为那个年代少有的独生女。
  一年后的“文化大革命”,父母被下放到县里,城里的大院,只剩于丹和姥姥。孤独的于丹刚会说话,就跟着姥姥练字背诗。在语言方面,于丹是有天赋的。同龄孩子还说不清话,她就站在大字报下,跳着脚念念有词:“林彪孔老二,都是坏东西,嘴上讲仁义,肚里藏诡计。”
  于丹的语言天赋很快被父亲发觉并开发。父亲的教育方式很特别,不求死记硬背,而善引导。他带3岁的于丹到北海公园踏青,看到枝头繁花锦簇,便指着杏花问她:“你知道为什么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于丹摇头,并不明白。父亲把她放在肩头,围着树左转转、右跑跑,于丹兴奋地拍手:“闹了!真的闹了!”父亲放下她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不是‘春意开’、‘春意放’,而写‘春意闹’?因为只有‘闹’才是灵动的。”
  类似的细节都一一深扎于丹心里,成为她一生的财富:“女孩生命中第一个最重要的男人是父亲,因为她从父亲身上学习了对家人、对爱、对人性、对信念、对社会的种种判断。”这些判断潜移默化地成为日后于丹独特的教学方式。
  父亲就这样把于丹引入博大精深的国学世界:她四岁接触《论语》,五岁半读《红楼梦》,八岁半谈论李商隐,十几岁慷慨激昂地谈古论今……于丹把早慧都埋在了书堆里,随着岁月发酵,酿成深厚的文化底蕴。
  行万里路
  1982年,17岁的于丹考上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终于远离难懂的数学,专攻文学。”兴奋劲儿未过,于丹又寻到新乐趣,“读了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
  于丹身上透着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豪气。大二暑假,她和两位师兄相约去新疆,中途停在莫高窟。师兄们外出拍照,于丹便想独闯沙漠。她借了个手电,留下字条:“我去看沙漠了,你们别担心,我带手电了。”
  在下午的烈日下穿行了许久,天色渐暗,气温骤降,身着夏装的于丹打了个冷颤。她举目四望,才发现四周的沙丘都一样,想回去根本不可能。“只能生火!”于丹着急忙慌地用短刀割下沙漠里唯一的植物——骆驼刺,双手被扎得鲜血淋漓也浑然不顾。她生好火,挪动着身子取暖,直至天明。
  当两位师兄找到她时,她正蜷缩在火堆前。师兄又心疼又生气,对她劈头盖脑一顿臭骂:“知道沙漠有狼吗?知道沙丘会平移、昼夜温差大吗……”于丹摇头,师兄冷哼:“你带的手电有用吗?”于丹却豁然开朗:“手电实则是内心的勇气,让我独闯沙漠,也邂逅了不一样的风景和从来不曾相遇的自己。”
  “也因此,我对旅行非常热爱,它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于丹一脸笃定,北极、沙漠,塞外、边疆,她的足迹留在了各大洲,“一个人有多大的眼界,才有多大的胸怀,在山水间穿行,那种被古代的浩荡长风涤荡了的生命才会有格局和气象。”
  坚守热爱的事业
  从1988年开始,于丹就活跃在影视传媒的第一线,先后担任《在共和国史册上》、《太阳照常升起》等大型电视专题片及《正大综艺》、《环球》等电视栏目的撰稿人,并于1995年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任教。
  2006年,《百家讲坛》把于丹从幕后推到台前。此前,于丹在电视圈已小有名气。制片人万卫苦于找不到好老师讲《论语》,和于丹闲聊:“我试过许多老师,都不太符合要求。”于丹接过话茬:“讲《论语》的老师,得好好找。”
  还列出了各种条件。万卫纳闷:“你怎么这么了解?”“我学的就是这个专业,而且从小就受国学经典的熏陶。”万卫心中暗喜,于丹误打误撞成了合格过关的老师。
  那年国庆,7天的《百家讲坛》改变了于丹的人生轨迹。她红了,慕名而来的“粉丝”塞满教室的各个角落,直到院方通过查学生证才恢复课堂秩序。大量的批判也同时袭来,先有北大清华等名校十博士联名抵制于丹,说她误读经典,后有读者身着“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字样的T恤向她发难。
  于丹觉得委屈,选择淡出公众的视野,但并没被狂热或批判影响。2006年前,她是平凡的大学老师,三尺讲台一站就是11年;2006年后,拥有众多头衔的她依然最喜欢教师的身份,她说讲台会是她永远的舞台。
  B面 生活中的小女人
  女人胸怀要大,在世界上才能做事;女人情趣要小,在人群中才天真可爱,永不沧桑。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女人才能在生命中修炼完成。
  做个迷糊小女人
  只要回到家,于丹立马变了个人,做事不带“脑子”,十分不靠谱。在丈夫眼里,她始终是长不大的小女人,不让人省心。
  于丹和丈夫是同学,和所有校园恋情一样,单纯而美好。他了解她的不靠谱,理解她各种新奇的想法,比如带着全系同学在大街上跳着华尔兹、转着圈儿。在他面前,她才略有收敛,“我要敢那么‘得瑟’,用他的话说,他会‘焚书坑儒’的。”   1992年,于丹和丈夫迈入婚姻殿堂。刚结婚那几年,一直蜗居在一个47平米的小房子里。家里放不下衣柜,丈夫用绳子绑着衣柜角往上吊,于丹笑着,用手指戳他的胳肢窝,痒得他立马缩了手。
  婚后的于丹一直不擅家务,偶尔做菜总不免出错。不是切到手,就是将菜刀直直地摔到地上险些砸伤脚背。丈夫只好揽下家务,将饭菜送至她面前。于丹嘴甜,总能将他哄开心,还“呼哧呼哧”把饭菜吃到见底作为犒劳。
  于丹是路痴,迷糊到打车还找不到自家门。学会开车后,丈夫也没敢让她开。参加聚会,丈夫就开着车送她去,等她玩到尽兴,再去接她回家。
  婚后第13年,40岁的于丹生下女儿,可并没让她变得靠谱起来。丈夫见她进门,就急忙叮嘱岳母:“得看着点儿,当心那‘猴妈’!”丈夫和岳母护着女儿,可于丹带孩子从来都“放养”。她和女儿在床上疯闹,一不留神,女儿侧翻下了床。女儿最初摔的几个跟头全拜于丹所赐。
  不久,于丹火了,成了大众眼中的心灵导师,可丈夫却不信迷糊小女人那套。他路过天桥,卖盗版碟的小贩拦住他推荐:“于丹讲的《论语》,八块钱,我六块钱卖给你,听了有好处。”他落荒而逃:“我可不听她说。”回家向于丹诉苦,她笑得合不拢嘴,还拿这当笑话到处宣传。
  寻找乐趣和保持天真
  于丹的每一天都有相同的开始:清晨,用紫砂壶泡一壶茶,把阳光和好心情沏进去。品茶、品酒、听昆曲,样样不落,于丹自命文艺女中年,却也未泯天真和童趣。
  女儿自幼喜欢于丹,在家人都教女儿刻板规矩时,只有于丹喜欢和她疯玩。每每回家,就和女儿扭打在一起,把家里折腾得像狗窝一样。家里人无不埋怨,但女儿却喜欢得不得了,搂着于丹的脖子说:“就跟妈妈,就跟妈妈!”于丹的教育方式和父亲如出一辙,不强求,只引导和点拨,让孩子在自由的氛围里有所领悟。
  学校里,于丹也常和学生们混迹在一起,远远望去,竟分不出她的身影。她的爱好也跟着学生们更新换代,从听崔健的《一无所有》到听周杰伦的《东风破》,从穿喇叭裤到穿黑丝高跟,于丹的年华似乎一直驻留在青春岁月里。
  和学生们出游,于丹会邀上丈夫,自己冲在最前面。看到有棵大树,便三下五除二地爬上去,吆喝着:“你们快点啊!”当学生们跟着爬上去后,才发现树太高了,根本不好下去。
  学会传递幸福
  关于幸福,于丹从不探其深意,她更在乎相处的时光,“幸福一定不是刻意营造的东西,一回家,老的小的都在,挺好。”
  父亲六十大寿时,正读大学的于丹用奖学金买了大蛋糕送给父亲。父亲接过蛋糕,喜不自禁,叮嘱她待会回来一块儿吃。于丹刚走,家里来了客人,父亲忙忘了,就把不爱吃的蛋糕送给了客人。等想起约定,客人已经走远。
  他急匆匆出门,骑着自行车满大街转悠,终于找到一模一样的蛋糕提回家。那晚,父亲和于丹谈笑风生,一家子切蛋糕、吃蛋糕,兴奋的于丹没有发现任何异样。直到父亲去世后,母亲才将这个秘密说破,于丹心中漾起无与伦比的幸福感。
  父亲把爱的衣钵传给了于丹,于丹又将它传给了女儿。女儿两岁时,于丹问她:“姥姥对你好不好?”女儿说:“可好了!每天都带我去公园,还给我买好多好玩的玩具。”于丹顺势引导:“姥姥有糖尿病,每顿饭前都要吃药。你每天都和姥姥在一起,姥姥按时吃药的任务就交给你了。”女儿点着头接受了任务。
  最初,女儿会忘记,但在于丹和丈夫的提醒下,日渐养成了习惯。女儿如今刚上小学,每次吃饭前一拿到筷子,就会说:“姥姥,该吃药了!”
  三代同堂的幸福瞬间,让于丹感触。近日,在《首席夜话》栏目里,撒贝宁用流行的“幸福体”煞有介事地问:“于丹老师,您幸福吗?”这个自命仍在追求幸福的女人给出温暖的答案:“一个人的幸福不是墓志铭,也不是履历表上写的评价,而是一个瞬间的感受。”
其他文献
有谁会把只穿过一次的衣服打入冷宫,尤其是深受身边人好评的衣服?但有时也会被迫无奈,因为衣服已经起球、褪色,全是褶皱……学会妥善保养不同材质的衣服,才能让衣服持续发挥应有的光彩美丽。  羊毛  对于羊毛衣物,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送去干洗,专业又方便。但其实干洗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化学成分会破坏衣服里的纤维。  洗涤  羊毛不耐碱,要用中性洗涤剂,甚至可以用洗发水。通常用室温水(25℃)配制丝毛净,浸泡
期刊
家长都喜欢给孩子设计梦想:考一所名校,找—份好工作,寻一桩好姻缘。可如今的孩子都越来越有自己的个性和主张,如果家长们能够蹲下身来认真聆听孩子的声音,会惊讶地发现,他们做的那些关于未来的梦,并非都是不切实际、虚无缥缈的。那些梦想,同样掷地有声。  2017Showkids首席少兒模特大赛重庆赛区总决赛的亚军得主们——周小洲、王筱渝、张馨月,就是这样一群勇敢放飞梦想的孩子。
期刊
美国大选刚刚结束,一桩轰轰烈烈的高官婚外情,迅速转移了人们的关注焦点——11月9日,美国中情局(CIA)局长戴维·彼得雷乌斯(David Petraeus)突因“性丑闻”引咎辞职,起因竟是其“小三”写Email威胁“小四”,“小四”将此事举报给了联邦调查局(FBI),最终使戴维多年的地下情浮出水面。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起“桃色丑闻”被曝光后持续发酵,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家长里短,不但使卷入事件的当
期刊
金炜玲以一曲《绿叶对根的情意》赢得《中国梦想秀》第四期的晋级机会。这首歌,她并不陌生,因为在25年前,她正是靠此曲出名,并与同一时代的毛阿敏、韦唯等歌手齐名。如今的她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娇俏模样,只有岁月洗礼后落在脸颊的皱纹。  当年,她在事业最红火时选择隐退,现在,又在步入中年之后带着女儿参加各种选秀比赛,人们不明就里,纷纷质疑她在炒作,但她只是淡然一笑,“过去,是因为年轻的骄傲,现在,是因为老年的
期刊
按傳统说法,我家是一个标准的“寻常百姓家”,三口之数,不富不贵,但衣食无忧;我家又是一个典型的“空巢家庭”,儿子赴美读硕博已6年,留下两个退休老人相濡以沫。但一家人和乐,经常视频聊天。  从重庆到纽约,直线距离12 000公里;但家人之间,心理却是零距离。儿子对我们的爱,不用说话也能感受出来。去年八月,我们老两口同时腿受伤,他无意中在视频中瞥见,二话不说,直接买机票飞回重庆,将整整一个月的宝贵暑假
期刊
江西南昌鼎峰中央大厦的开云传媒办公室里传来邹开云尖利的咳嗽声,他已记不清这是入冬来的第几次感冒。长期节食的身体显得瘦削不堪,但为了事业不得不保持身材。  “没办法,我演女性角色,也当女模特,身材和脸蛋就是饭碗。”邹开云抿嘴一笑,将头发捋至脑后。秀美的长发、清秀的脸庞与硬朗的男装有些不搭。在旁的助理玩笑:“有没有觉得,生活中的他也像名媛?”他急忙解释:“经常要做发型,才将头发留长。”  关于“像女人
期刊
先说一个八卦。最近有一则关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小道消息。  当年克林顿遭遇“拉链门”丑闻,差点被弹劾下台。结果现在有人爆料,说这其实是他的竞选团队一手打造出来的。“拉链门”曝光的时机正是美国大选前期,他的团队希望能提高关注度,用他回归家庭的忏悔、妻子希拉里的原谅,向选民传递一个“知错能改男人”的形象。  全世界也只有美国人才对总统候选人的家庭如此在乎。美国选民看候选人,最看重两点:外在形象和家庭形
期刊
“你要找个什么样的老公?”  “我妈妈说,要找个当公务员的,工作稳定,福利好。”  11月25日清晨6点,朱敏被闹钟吵醒,这天是浙江省的“国考日”,早点起床的他还可以看一小时的考试辅导书。  来考公务员的并非只有“屌丝”,朱敏所在的宁波大学考场的停车场里,停满了豪车:宝马X5、宝马740,奥迪A6和A8,保时捷卡宴,宾利……朱敏是乘着女友驾驶的宝马X5来的,女友并不在乎他能不能考上,但朱敏着急。 
期刊
2008年,我在一家美资企业从事一份典型的白骨精式工作,工作轻松,同事关系良好,收入是同时毕业的同学的好几倍,偶尔会出去腐败游一趟。我一直都梦想周游世界,2月底的某天,我在网易旅游论坛上发现一个名叫《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女孩儿周游世界》的英雄帖,帖子是老鼠皇帝发的,他在帖子里全面介绍了自己,表示想去周游世界,还论证了其可行性,然后开出非常具体的条件:要求对方年龄在26~35岁之间、健康美丽活泼乐观浪漫
期刊
在国内,我们了解到的关于西方家庭观的信息,是欧美人崇尚自由,不喜欢被家庭拘束,子女成年就要离家,和父母的往来并不多。由此推论最后得出结论:老外不如中国人孝顺。  但崇尚个性自由和“孝”就一定是冲突的吗?  人之为人,情感绝对是一样的,只是出于文化的原因,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最开始看到朋友和他们父母大都不住在一起、甚至住在不同州,父母生病也未见他们有什么“表示”时,我还在闲聊中给他们上过“孝”的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