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根浮萍到落地生根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_7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份认同的转变
  我出生于中国沿海的华侨家庭,祖父十二岁就离乡别井,远赴南洋的吕宋岛(菲律宾)谋生。父亲与叔叔都在菲岛出生,但因祖父的传统观念,他们要回到唐山娶妻,就这样,我“错误地”在中国大陆出生。然而,我们的血液中似乎已遗传了远离故土的基因,家族的命运注定了我们将会与祖辈一样,漂洋过海,到另一片土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终于,在十三岁那年,我也独自离开家乡,到香港和菲岛与父母团聚,从此,又开始了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的流徙生涯。
  我们家族的迁徙图大致上可以这样勾画出来:
  祖父辈:从中国大陆到菲岛,退休后告老还乡回归中国大陆。父辈:在菲岛出生,直至终老。我这一辈:中国大陆出生,到香港,再移民加拿大;部分家族成员在菲岛出生,其中有的也移民加拿大。下一代:香港出生,移民加拿大,目前回流香港;部分家族成员移民新加坡。现在家族成员分居地球东西两边五地: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菲岛、新加坡、加拿大。
  少年时在家乡,理所当然地认定自己是中国人。到了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香港,出外旅游时,我们没有护照,拿的是一本绿色封面的“HKCI”(香港身份证明书),几乎到哪一个国家都要签证,各地机场的移民局人员看到这本绿色怪物,都会皱起眉头。严格来说,那时候我和过半数非土生的香港人一样,是无国籍人士。直到移民加拿大,入了加籍,我成了加拿大人。有人說,我们是“加籍华人”(Canadian Chinese),但我还是比较认同“华裔加人”(Chinese Canadian),我觉得这个称谓更为适合。虽然一般人认为两者没有分别,但我觉得在主客心态上还是有差异的。(请参阅陈浩泉:《香港作家在加拿大》一文,黄维梁主编:《活泼纷繁的香港文学》,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当然,作为一个“华裔加人”,我的国籍是加拿大,但在文化层面,我同时还是一个中国人,我们不可能与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割裂。幸运的是,在奉行多元文化政策的加拿大,我们可以保留自己的中华文化,更可以通过自己的双重身份去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这是我们应该感到欣慰的。
  离散主题的写作
  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的梁丽芳教授说,读了我的一些小说,觉得它们贯穿着一个离散的主题。事实的确如此。
  出生于华侨家庭的我,直至二十一岁成人的年龄才第一次见到父亲。从几岁大刚开始认字的时候起,我就得学习给海外的父亲写信。也许,从写信到后来的写日记,我的写作兴趣就是这样逐步形成的。
  个人作品中的离散主题主要表现在小说中。
  《海山遥遥》写的就是南洋的华侨家庭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离散故事,里面不少是自己家族的经历,所以,把它看成是半自传式的小说也无不可。这部小说描述两代华侨从中国大陆远涉重洋到海外谋生,侨眷离开家乡到香港和南洋千里寻夫寻父,其间的艰辛险阻,血泪斑斑,这种人生的悲欢离合,是家庭的伤痛,也是时代的悲剧。
  《天涯何处是吾家》是另一族群与另一时空中的离散经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排华,大批华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然后,他们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身心巨创,大失所望,最后还是离开了中国。原来的侨居国把他们拒于门外,这些人就只好滞留香港,开始他们另一段艰辛的人生历程。
  《断鸢》写的是投奔怒海的越南难民。20世纪70年代,越南战争结束,美军撤出越南,南越被北越统一,大批难民从海陆两路出逃,成为震惊国际的越南难民潮。这部小说的主角是来自堤岸的一个华裔少女,她登上难民船,开始了惊心动魄、痛苦悲惨的逃亡旅程。从茫茫大海上的生死搏斗,到香港难民营的困苦压抑,最后踏上前往法国的飞机。这是一段特定时空中,另一个时代悲剧的离散书写。
  《香港九七》《寻找伊甸园》两部小说,与《海山遥遥》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我们在香港停留下来后,一住就是三十年,早已视香港为家了。然而,“九七”问题来到眼前,我们又得收拾行囊,再次成为现代吉卜赛,重新在地球上流浪,去寻找自己的新家园。《香港九七》与《寻找伊甸园》里面都有我自己的影子。《香港九七》中,六百万人在那个历史的转折点,仿如站在十字街头,彷徨惊恐,四处找寻安身之所,这就是令人侧目的香港移民潮。这部小说了描述当时香港人面对关系自身前途的“九七”大限的心态与感受,还有他们各自不同的抉择,为历史留下真实而感性的一页。
  写完《香港九七》之后,我就希望将来有机会能写个续篇。虽然续篇至今未动笔,然而,《寻找伊甸园》却有一点续篇的成分。香港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举移民美、加、澳各国,实际上就是“九七”问题的延续。在这十年间,离开香港的人数在七十万至一百万之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当然,这部小说写的不单是香港移民,还有来自台湾和中国大陆的。他们都是到“枫叶国”寻梦的炎黄子孙,为的是追寻一个理想的社会和美好的生活,寻找他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他们在异国他乡寻觅摸索、奋斗挣扎,付出了不少代价。移民岁月中的悲欢离合、家国情怀,人们的汗水与泪水,失落与收获,我都希望能在小说的字里行间好好地表现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也能引发一些思索——为什么世世代代的华夏子民都要离乡背井地在地球上漂泊?什么是世上真正的理想国?什么是我们心中的伊甸园?……
  我的小说中,有离散主题元素的还有《青春的旅程》和《扶桑之恋》《追情》。前者写一个海员的经历;后者则是通过一个留学日本的香港学生的遭遇,带出一个牵涉中日两代恩怨情仇的故事,情节曲折,感性的爱情故事中有大时代的投影,儿女私情中有正义与大爱的人性光辉。我期望这部小说能有一个比较高层次的道德与价值的立足点,是否做到,就得留待读者评价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离散的悲剧效果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希望它能感动到读者。
  现在,我正计划写另一部关于华侨与侨眷的长篇小说《杏山烟雨》,也是一个离散主题的故事。
  在我的散文与诗作中,同样会涉及离散题材,如《漂泊的梦》和《望夫山》这两首诗。前者谨录如下:
  我们的祖辈/漂浮过太平洋/如一朵孤苦的萍/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要漂泊//梅花——/在北美的气温中能开放吗?/澳大利亚可有圆山
其他文献
摘要:万玛才旦的短篇小,说《气球》以精巧的艺术构思、鲜明的人物性格、浓郁的藏族风情,呈现出生命的繁衍和死亡的坦然,是当代藏民生活的一帧风俗画。  关键词:藏族 《气球》 繁衍 死亡 人性内涵  藏族作家万玛才旦是集电影编导、文学创作、文学翻译于一身的三栖作家,1969年出生的他在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做了几年机关公务员,又去攻读藏汉文学互译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电
期刊
摘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生长点”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与热点。在洪子诚的“读书类”著作中,“个人史”与“文学史”互相激活、良性互动,其中蕴含着无限丰富的当代文学研究的“生长点”。在他的“史料类”著述中,洪子诚将当代文学自身的“复杂性”与“历史性”较好地呈现出来。  关键词:文学研究 个人史 文学史 史料史  “生长记”这个题目,就套用洪子诚先生的文章《:丙崽“生长记”》。近二十余年来,关于中
期刊
鲁迅的创作态度一直极为严肃认真,不仅认为“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而且反对创作中的油滑轻浮。在《故事新编·序言》中,鲁迅说在《补天》中写了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是从认真陷入了油滑的开端。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不过令人多少不解的是,鲁迅一方面对“油滑”如此批评,一方面他后来的创作中还是常有“油滑”描写,诚如他自己所言:“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
期刊
今天,我来讲一个不一般的沈从文,而且要大讲特讲《边城》。先来看这样两段话:  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以上两段话,对于很多朋友来说,多少都有了解,因为各个版本
期刊
摘要:清诗是唐宋诗之后的又一座高峰,不仅是大江晚潮,而且是高峰落照时分的绚丽晚霞,有待读者游日骋怀,倾心欣赏。  关键词:清诗 宋荦 蒋士铨  有人说,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百花园里,清诗是最后的一度芳菲;我要说,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中,清诗虽是大江东去的晚潮,却是殿后的声势与光彩均超过前潮也即明朝的后浪。晚潮澎湃,我们的耳边仍回荡着撼人的潮音;后浪横天,我们的眼前至今也仍然浪花四溅。  清诗的整体成就
期刊
东瀛人之汉诗传统,也算久远。自嵯峨天皇及大友天皇起,至营茶山、良宽、一休、赖山阳、正岗子规等名家,不绝如缕。明治以后文人也多习汉诗,盖因《怀风藻》与《和汉朗咏集》等元典,亦算是学人常识。夏目漱石从来以小说胜出,且为日本现代文学开山,故其汉诗相对颇受冷遇。尽管如此,若秋雨细读间,仍有不少可观处。  我本藏有一套夏目小说集的原文精装“初版复刻本”,共十五册,十分珍爱,但因其中并无他的诗集,略感遗憾。后
期刊
摘要:小品文在中国文脉中是一株葳蕤的植物,也是丰饶的水源地。当代散文作家作品序列中,“80后”作者胡竹峰的创作赓续了小品文的文统。结构上的愈发短小,书写上的自由随便,审美形态上的行云流水,以上三点构成了其随笔小品可备辨识的因素。  关键词:小品文 胡竹峰 自由精神  如果推举表征古典中国文化精神最充分、最结实的符号型人物,根据李敖的句式,我会在心里将他默念三遍  “苏轼,苏轼,然后还是苏轼!”苏轼
期刊
摘要: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以一种“不可靠的叙述方式”诉说着对阿长的种种不满,实际上却在表达对于阿长的深情怀念,而鲁迅所写的阿长身上的种种缺陷乃至荒谬言论,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看,是一个乡土社会成员的常见特征,鲁迅以诙谐的态度对阿长身上这些乡土社会特征进行了温和的嘲讽,透露出鲁迅对作为自己私人生命记忆的乡土社会,怀有一种与启蒙主义的批判态度不同的温情与包容。  关键词:不可靠的叙述者 乡土社会
期刊
诗歌和散文互相生发  王雪瑛(以下简称王):你的第一部作品集是1982年出版的诗集《珊瑚》,你第一部散文集是1984年出版的《生命草》。在三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你已经出版了六十多部散文集,近十部诗集。泰戈尔是你走向诗歌的引领者吗?你走出了一条苍翠的诗歌之路,还记得你发表的第一首诗歌吗?你创作诗歌的初心是什么?回首三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不同的阶段,写诗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赵丽宏(以下简称赵):泰
期刊
摘要:作为国内长期专注于当代文学史和新詩史研究的著名学者,洪子诚充分实践了新诗研究的“历史化”,并以文学史家的“史识”和批评家敏锐的美学鉴赏力,为当代新诗界贡献了一种带有历史品格的“深度批评”。而且,洪子诚20世纪90年代对当代新诗的可贵支持与研究,对新诗批评界自身问题的学术性反思,皆有推动当代新诗良性发展的建设性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当代新诗 历史化 深度批评  运思者越稀少,写诗者越寂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