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已开始实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重大改革,本文主要从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将其运用到中学音乐教学之中,以达到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将学生引入音乐海洋的目的。
【关键词】情感体验中学音乐教育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0-0158-02
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音乐始于自身”。音乐是一种形式或现象,某种内容或本质在音乐形式中或音乐欣赏过程中必然地显现出来。[1]音乐是一种特殊的心灵语言,而且是最具情感的人类第二语言,它产生的原因是为了人类更好的表达情感的需要。[2]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门情感的艺术,一门时间的艺术,一门“直指人心”的艺术,它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音乐的作用,是人们通过对其欣赏,受其熏陶而达到的。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中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想的聆听者是同时既能进入音乐又能超脱音乐的,他一方面品评音乐,一方面欣赏音乐……因为作曲家为了谱写自己的乐曲,也必须进出于自己的乐曲,时而为它所陶醉,时而又能对它进行冷静的批评。”[3]在我国基础教育开始实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重大改革之际,音乐教育对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有着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本文试谈谈在高中音乐课程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提高高中音乐教学的质量。
一、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普通高中开设的音乐课应以欣赏为主,可是鉴于各校的不同实际情况,新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差异较大,有的同学甚至从未上过音乐课,更谈不上如何来欣赏音乐作品了。所以,要提高高中的音乐课程教育水平,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只要学生有了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动力,那么让他一步一步地来学会欣赏作品,就会相对容易一些。音乐欣赏是心理反映的过程。所以音乐欣赏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由表到里的心理反映过程。
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喜欢听音乐,到用心用情去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也有些同学在小学、初中阶段,请过音乐家庭教师,或是参加过音乐兴趣小组之类的活动,他们当中有的同学的专业水平已经达到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的水平,对于这些同学,要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如果学校某些同学的音乐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应的级别,在了解情况后,便可以代表学校参加全县、市的文艺演出,尽量的争取名次,这样不仅为学校争得荣誉,同时对学生自己也是一种认可与鼓励!因此,搭建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是一个音乐老师必须要做的事情!
二、创造性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音乐作品本身具备固有的意味和价值,尽管这种意味和价值具有相对性,但绝非欣赏者认为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因此在欣赏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趣味与想象限制了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还是出现另一个极端,即一味地鼓励学生“自由想象、任意感受”导致教师放弃指导,都是不可取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把握音乐作品所蕴藏的内涵美,通过学生自己的想象展示出一幅幅动态的画面,使之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美的感受,这就是情感体验的内涵美。英国美学理论家安妮•谢泼德在其《美学:艺术哲学引论》一书中就指出,音乐欣赏就是要做一点“说服”的工作。[4]而对于教师的解释是否有理有据的最可靠的检验,便是学生们是否能够以这种解释所提供的方式来欣赏这首乐曲。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去挖掘、去发现,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例如从《欢乐颂》和《第五交响曲》中给学生讲述关于音乐家贝多芬的有趣故事,引起学生对交响曲欣赏的强烈欲望。然后请同学们思考一些问题,学生从而争先恐后地回答,这样立刻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很显然,这样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我们的音乐课也就变得“活”了起来。
三、理解音乐要素作用,促进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音乐艺术本身就是美的化身,是通过音的速度、强弱、音色等音乐要素的变化来表达的。旋律平稳、速度缓慢、形象鲜明、节奏富于民族特色等,它们在作品中的作用不同,表现的音乐效果也不同。节奏的变化使人的情绪有很大的差异,节奏缓慢时心情平和或沉重压抑,节奏鲜明则情绪高涨、激动。所以说节奏的快慢也会使人心理产生变化,情感体验不相一致。
我们在教学中要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去体会,使他们理解,促进他们的情感体验。对于学生音乐素质的练习:如气息、音高、节奏的训练,一定要持之以恒。当然一开始,要想让学生牢固的树立音高的概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常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教师反复地弹奏音阶,学生跟琴模唱。只有在不厌其烦的听、唱活动中,学生才能慢慢树立音高的概念。具体的操作可以多样化,如采取男女生分组唱,或是请同学单个来模唱,必要的情况下,也可采取单个过关的形式。只有我们老师自己重视和带动,才能够使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成长。
通过上述教学实践,我们的中学音乐教学开辟出了一个新的天地。教学应作为一种自由和欢乐来努力追求和尽情享受,让学生们在走进音乐课堂之时就开始享受音之旅!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将音乐课安排的既有知识性,又有娱乐性,不仅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在音乐课上“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音乐老师从原先单纯的牧羊人角色变为牧羊人和领头羊的双重角色,引领学生真正走入音乐的世界,并给他们提供恰当的方式,让他们去判断、感受、理解、收获。只要我们思在深处,行在实处,就一定能使我们的高中音乐课堂早日呈现出一派新的迷人景象。
参考文献
1 卡 茨.音乐美学的主要流派[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8
2 崔鹏飞.自信——歌唱教学的灵魂[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4(4):26~27
3 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10~11
4 安妮•谢泼德.美学:艺术哲学引论[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268
【关键词】情感体验中学音乐教育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0-0158-02
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音乐始于自身”。音乐是一种形式或现象,某种内容或本质在音乐形式中或音乐欣赏过程中必然地显现出来。[1]音乐是一种特殊的心灵语言,而且是最具情感的人类第二语言,它产生的原因是为了人类更好的表达情感的需要。[2]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门情感的艺术,一门时间的艺术,一门“直指人心”的艺术,它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音乐的作用,是人们通过对其欣赏,受其熏陶而达到的。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中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想的聆听者是同时既能进入音乐又能超脱音乐的,他一方面品评音乐,一方面欣赏音乐……因为作曲家为了谱写自己的乐曲,也必须进出于自己的乐曲,时而为它所陶醉,时而又能对它进行冷静的批评。”[3]在我国基础教育开始实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重大改革之际,音乐教育对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有着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本文试谈谈在高中音乐课程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提高高中音乐教学的质量。
一、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普通高中开设的音乐课应以欣赏为主,可是鉴于各校的不同实际情况,新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差异较大,有的同学甚至从未上过音乐课,更谈不上如何来欣赏音乐作品了。所以,要提高高中的音乐课程教育水平,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只要学生有了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动力,那么让他一步一步地来学会欣赏作品,就会相对容易一些。音乐欣赏是心理反映的过程。所以音乐欣赏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由表到里的心理反映过程。
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喜欢听音乐,到用心用情去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也有些同学在小学、初中阶段,请过音乐家庭教师,或是参加过音乐兴趣小组之类的活动,他们当中有的同学的专业水平已经达到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的水平,对于这些同学,要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如果学校某些同学的音乐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应的级别,在了解情况后,便可以代表学校参加全县、市的文艺演出,尽量的争取名次,这样不仅为学校争得荣誉,同时对学生自己也是一种认可与鼓励!因此,搭建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是一个音乐老师必须要做的事情!
二、创造性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音乐作品本身具备固有的意味和价值,尽管这种意味和价值具有相对性,但绝非欣赏者认为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因此在欣赏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趣味与想象限制了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还是出现另一个极端,即一味地鼓励学生“自由想象、任意感受”导致教师放弃指导,都是不可取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把握音乐作品所蕴藏的内涵美,通过学生自己的想象展示出一幅幅动态的画面,使之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美的感受,这就是情感体验的内涵美。英国美学理论家安妮•谢泼德在其《美学:艺术哲学引论》一书中就指出,音乐欣赏就是要做一点“说服”的工作。[4]而对于教师的解释是否有理有据的最可靠的检验,便是学生们是否能够以这种解释所提供的方式来欣赏这首乐曲。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去挖掘、去发现,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例如从《欢乐颂》和《第五交响曲》中给学生讲述关于音乐家贝多芬的有趣故事,引起学生对交响曲欣赏的强烈欲望。然后请同学们思考一些问题,学生从而争先恐后地回答,这样立刻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很显然,这样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我们的音乐课也就变得“活”了起来。
三、理解音乐要素作用,促进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音乐艺术本身就是美的化身,是通过音的速度、强弱、音色等音乐要素的变化来表达的。旋律平稳、速度缓慢、形象鲜明、节奏富于民族特色等,它们在作品中的作用不同,表现的音乐效果也不同。节奏的变化使人的情绪有很大的差异,节奏缓慢时心情平和或沉重压抑,节奏鲜明则情绪高涨、激动。所以说节奏的快慢也会使人心理产生变化,情感体验不相一致。
我们在教学中要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去体会,使他们理解,促进他们的情感体验。对于学生音乐素质的练习:如气息、音高、节奏的训练,一定要持之以恒。当然一开始,要想让学生牢固的树立音高的概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常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教师反复地弹奏音阶,学生跟琴模唱。只有在不厌其烦的听、唱活动中,学生才能慢慢树立音高的概念。具体的操作可以多样化,如采取男女生分组唱,或是请同学单个来模唱,必要的情况下,也可采取单个过关的形式。只有我们老师自己重视和带动,才能够使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成长。
通过上述教学实践,我们的中学音乐教学开辟出了一个新的天地。教学应作为一种自由和欢乐来努力追求和尽情享受,让学生们在走进音乐课堂之时就开始享受音之旅!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将音乐课安排的既有知识性,又有娱乐性,不仅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在音乐课上“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音乐老师从原先单纯的牧羊人角色变为牧羊人和领头羊的双重角色,引领学生真正走入音乐的世界,并给他们提供恰当的方式,让他们去判断、感受、理解、收获。只要我们思在深处,行在实处,就一定能使我们的高中音乐课堂早日呈现出一派新的迷人景象。
参考文献
1 卡 茨.音乐美学的主要流派[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8
2 崔鹏飞.自信——歌唱教学的灵魂[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4(4):26~27
3 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10~11
4 安妮•谢泼德.美学:艺术哲学引论[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