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激发学生主体作用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途径。当前,小学生课堂学习中,主体作用的激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生课堂学习往往被动参与,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存在以偏盖全的问题甚至变成形式主义。促进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培养健康的师生情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增强学生课堂学习主体性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主体作用;激发
进入21 世纪后,随着国际竞争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的新要求,“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并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实践的核心观念之一。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一、小学生主体作用激发的依据
人本主义代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是颇具影响力的动机观点.他认为任何人的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被激发起来的。在学习过程中满足学生的适当需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生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传授和接收,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既通过新旧两种知识的相互作用,不断的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认为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自己主动的建构信息,这不可有他人来代替。学习者的这种建构过程具有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景性。罗杰斯从人主义的学习观出发,提出了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信任和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放手让学生自己自由学习,自己选择学习的法式。[1]
二、小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存在的问题
1、学生课堂学习往往被动参与。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现代教学手段大量的采用,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但结果往往是“满堂问”代替以往的教师讲授。从表面上看,学生总是积极的发言,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实际上大多数教学学生仍然是被动的进行反应,只是说的机会多,没有什么本质上的改观,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没有等到真正地激发。[2]
2、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存在以偏盖全。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只有部分学生能够在主体作用的发挥中找到自己的适合定位,并很好地表达自己,体现出足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中获得参与的愉悦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探索精神与批判意识。但仍有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业成绩在竞争排名中处于后位的学生以及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缺乏自信的学生,并不能很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相反,这些学生常常被阻隔在老师、课堂、活动之外,主体性的发挥不但没有得到鼓励反而会受到抑制,甚至会因遭受更多的心理挫折而无法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3、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存在形式主义。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课堂教学往往只注意追求教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着力注重培养学生“答对题、得到分”的技巧,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往往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结果导致课堂学习活动失去主体性,学生发言变得“有口无心”,只有语言积累,没有思想表达;只有文本表述,没有意义阐释;分组讨论也变得“有名无实”,讨论过程看似热烈积极,但常常缺乏自主思考,总是人云亦云,重复教材内容或同学观点。[3]
三、激发小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策略
1、促进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激发,必须强调的师生、生生之间交流意识和合作意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影响了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通过在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中融入新的组织形式,使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激发。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更多的采用对话教学和小组教学这两种教学形式。在班集体中,学生的年龄、原有的知识经验、心理发展都比较接近,彼此交往更容易。采用对话教学和小组教学,能够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突出强调师生彼此之间的尊重、平等与合作、信任,有力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一员与同龄伙伴进行互相讨论,在对话沟通、共同体验中更易激发主体意识,发挥其主动作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强化健康的师生情感
缺乏爱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爱是师生之间友好的桥梁,爱是彼此之间信任、尊重的基石。新课改要求,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建立充分体现民主、尊重、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即“和谐师生关系”。通过营造和谐、温馨、真诚的心理氛围和情感关系,使学习活动轻松愉快,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生生积极沟通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教师要主动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保持关爱学生。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培养学生多问的意识与习惯。当学生具备了发问的意识,才会形成主动探索问题的意识,才会开发自己的潜力去寻找答案。才会自己独立思考,自己探求答案,形成独到认识。其次,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机会与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设置提问的氛围与环节,尽可能给予学生更多课堂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再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问。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多问、疑问、反问、诘问,并给与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130-203.
[2]时莉,刘婷.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障碍及对策浅析[J].皖西学院学报2009,25(3):154-156.
[3]杨秀芝,游基宏.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J].师范教育,2004,(6):25-26.
[4](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小学生;主体作用;激发
进入21 世纪后,随着国际竞争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的新要求,“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并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实践的核心观念之一。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一、小学生主体作用激发的依据
人本主义代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是颇具影响力的动机观点.他认为任何人的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被激发起来的。在学习过程中满足学生的适当需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生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传授和接收,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既通过新旧两种知识的相互作用,不断的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认为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自己主动的建构信息,这不可有他人来代替。学习者的这种建构过程具有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景性。罗杰斯从人主义的学习观出发,提出了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信任和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放手让学生自己自由学习,自己选择学习的法式。[1]
二、小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存在的问题
1、学生课堂学习往往被动参与。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现代教学手段大量的采用,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但结果往往是“满堂问”代替以往的教师讲授。从表面上看,学生总是积极的发言,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实际上大多数教学学生仍然是被动的进行反应,只是说的机会多,没有什么本质上的改观,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没有等到真正地激发。[2]
2、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存在以偏盖全。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只有部分学生能够在主体作用的发挥中找到自己的适合定位,并很好地表达自己,体现出足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中获得参与的愉悦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探索精神与批判意识。但仍有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业成绩在竞争排名中处于后位的学生以及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缺乏自信的学生,并不能很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相反,这些学生常常被阻隔在老师、课堂、活动之外,主体性的发挥不但没有得到鼓励反而会受到抑制,甚至会因遭受更多的心理挫折而无法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3、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存在形式主义。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课堂教学往往只注意追求教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着力注重培养学生“答对题、得到分”的技巧,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往往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结果导致课堂学习活动失去主体性,学生发言变得“有口无心”,只有语言积累,没有思想表达;只有文本表述,没有意义阐释;分组讨论也变得“有名无实”,讨论过程看似热烈积极,但常常缺乏自主思考,总是人云亦云,重复教材内容或同学观点。[3]
三、激发小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策略
1、促进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激发,必须强调的师生、生生之间交流意识和合作意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影响了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通过在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中融入新的组织形式,使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激发。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更多的采用对话教学和小组教学这两种教学形式。在班集体中,学生的年龄、原有的知识经验、心理发展都比较接近,彼此交往更容易。采用对话教学和小组教学,能够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突出强调师生彼此之间的尊重、平等与合作、信任,有力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一员与同龄伙伴进行互相讨论,在对话沟通、共同体验中更易激发主体意识,发挥其主动作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强化健康的师生情感
缺乏爱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爱是师生之间友好的桥梁,爱是彼此之间信任、尊重的基石。新课改要求,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建立充分体现民主、尊重、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即“和谐师生关系”。通过营造和谐、温馨、真诚的心理氛围和情感关系,使学习活动轻松愉快,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生生积极沟通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教师要主动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保持关爱学生。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培养学生多问的意识与习惯。当学生具备了发问的意识,才会形成主动探索问题的意识,才会开发自己的潜力去寻找答案。才会自己独立思考,自己探求答案,形成独到认识。其次,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机会与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设置提问的氛围与环节,尽可能给予学生更多课堂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再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问。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多问、疑问、反问、诘问,并给与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130-203.
[2]时莉,刘婷.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障碍及对策浅析[J].皖西学院学报2009,25(3):154-156.
[3]杨秀芝,游基宏.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J].师范教育,2004,(6):25-26.
[4](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