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随想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3497644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纪之交,百年一遇,千禧之年,千载难逢。但时间是切不断的,历史是承续的。千年、百年之交也不过是分分秒秒的事。
  恰如一个人的昨天造就了他的今天,今天也正在造就明天一样,历史的转承同样如此。不过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永远是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动力,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是认清过去,研究现在。
  
  “你只管按快门……”
  
  “你只管按快门,其余的我们来做”,这是柯达公司创始人乔治·伊斯曼一百多年前的承诺,却是今天的现实。50年代,人们在大街上看到背照相机的人,不是记者就是公安人员。60-70年代,照相机还是奢侈品,新婚礼品中的“三转一响带咔嚓”,那“咔嚓”就是照相机。 如今照片几乎无处不在,对于摄影作品,谁都能说个一二。
  摄影技术的普及促成了大众摄影文化的繁荣,而大众摄影文化的勃兴对于摄影文化、历史进程的影响都未可小觑。大众文化是以自身为目的的自娱性和消费性文化。大众摄影文化的发展为摄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同时,大众摄影文化对于以宣传教育为目的的主流摄影和主要以个体探索为目的的精英摄影的冲击和左右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在商业人像、广告摄影和报刊封面摄影中尤为明显。“以艺术性引导商业性”(或谓之指导消费),这自然是理想的,但实践起来谈何容易。即使是以宣传导向为主的报刊图片,也不得不力求迎合公众的图像口味。摄影愈普及,创新愈艰难。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媚俗与高雅、迎合与创新,相悖而又相成,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契合的机缘。
  




  由“红光亮”到“土老破旧”
  
  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化形态,中国摄影的历史大抵只能从20世纪20年代北京“光社”的成立算起。其间有三个最重要的时期:一是兴起阶段,具有浓厚传统画意色彩的艺术探索;二是20-30年代的呐喊救亡为主旨的新闻摄影的蓬勃发展;三是新历史时期的多元与繁荣。
  近50年来,中国摄影艺术走过了一段曲折的路程,在不同年代都有一些佳作问世,留下了若干历史的印记。但就整体而言,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它只能是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工具。只能歌颂不能暴露;只能粉饰拔高不能如实写照。
  “红光亮”是文革时期艺术手法的统称,即表现形式要以红色调为主,突出光明、亮丽。它和“高大全”、“三突出”共同组成了“四人帮”钦定的“创作原则”,即人物形象要高大完美,要突出正面人物。相应而生的“题材决定论”、“主题先行”,使摆布导演弄虚作假被推到极端。这在20年后的今天看来似乎荒唐,但历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新的历史时期,崇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的文艺政策作了相应调整。摄影艺术终于走出了“理想主义”的阴影,回归真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纪实摄影热潮的兴起。社会公众的求实心态是纪实摄影发展的前提;对于普通人的命运、生存状态和时代变革的热情关注,最大程度地贴近生活状态,是当代纪实摄影的显著特征。罕见的、即将消亡的事物、长久以来被冷落遗忘的角落,自然成为镜头取向的兴奋点。
  无可讳言,在纪实热中确实存在肤浅平庸的现象,但这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土老破旧”,并和“红光亮”相提并论。有人说这是“在蔑视‘红光亮’、‘高大全’的同时又滑向另一个极端。”似乎这是“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其实,这完全是两个不同质的问题.一个是文化极权者强加于人们的枷锁,一个是纪实流程中的某些现象。
  “土老破旧”未见得就一定不好。纪实热的前奏是边陲热和风情热。走向西北,走向黄土高原,走向青海西藏,虽不无猎奇、跟风,但主要还在文化寻根。“土老破旧”未见得就是对于“崇高和神圣”、“民族整体意识”的回避。“土”包含着乡土和民族气息。画家韩美林说:“艺术上有万千流派,那就选一个‘土’。土亦是洋,亦是时髦,亦是世界水平。”“老”是生命的历程,岁月的风霜,也是历史的痕印;“破旧”是历史的陈迹,是时代的变迁,也是新生的起点。以尚处于贫困落后的西北边远地区为例,在即将启动的中央“西北大开发”工程实施之后,那些被贬为“土老破旧”的真实图像,来年不就是见证历史的“老照片”了吗?解海龙的《希望工程》摄影纪实难道还不够破旧,但它的价值不是早已为海内外所认同吗?吴家林的《云南山里人》、侯登科的《麦客》的土气难道不是挺可爱吗?
  拍什么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怎么拍。但愿对于“土老破旧”的责难是“题材决定论”在本世纪的最后一次回应。
  


  一首并未终止的插曲
  
  中国的现代派摄影,可以说是新时期摄影艺术发展历程中一支并未完全终止的插曲。
  现代派艺术是从历史传统的母胎中一步又一步逐渐成长起来的,并非一蹴而就的怪物,只不过变革年代的新思潮的融入,给了它迅速萌发的机缘。80年代中期在北京西城区文化馆举办的“80平方米”展,算得是中国现代派摄影的一次集中展示。他们一反传统的摄影审美观念,把目光投向心灵的深处,由“外在真实”转向“内心真实”,以超常的方式,如变形、魔幻、朦胧、象征、暗示、意识等,突兀变幻,多层次错接,时空重构,尽可能表现人的主观感受、幻觉和梦境。无论是张海儿的怪异、于晓洋的隐喻、古大象的荒诞、高大鹏的时空错位等等,都曾经引起人们的诧异、惜叹等等困惑与思考。余海波的《在幻想锁链的彼岸》(组照)居然赢得1988第15届国展艺术风格类银牌。这应该说当时最权威的一次认可。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现代派摄影艺术风格类尚未能形成气候,但它对丰富摄影艺术的表现力,发展摄影艺术的审美特性,适应某些公众的审美需求,功不可没,特别是艺术探索创新的勇气,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枚硬币的两面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这样一枚‘硬币’就代表了文化。”他说的是科学和艺术的共同本质,却也为我们预测新世纪摄影文化模式的转换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从现代科技、社会生活、审美观念的发展趋势来看,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对于摄影艺术的发展有着广泛和深远的意义。
  科技题材的摄影作品的观赏和审美价值,早已在高速、宏观和微观摄影作品中得到证实,从太空鸟瞰蔚蓝色地球的宇宙景观;牛奶溅起一瞬间的美丽“王冠”;放大几千倍的细菌所呈现斑斓色彩;原子结构组成的富于抽象意味的图画等等,都曾引起人们对于造化神工的无比赞叹。
  其次是科学实用与艺术文化的交融互渗,摄影各门类之间的交叉融合会日益明显。就新闻和艺术而言,纪实摄影的发展实际上扩展二者的交合空间;人像、广告摄影的实证性、实用性和审美的原则性和观赏性结合越来越紧密。至于近年发展势头极旺的民俗摄影,其门类属性的多重性和交叉性更是显而易见。科学实用与文化艺术分类的藩篱将不复存在。
  其三是和平与发展成为人类共同主题,人类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理应成为摄影的热点,诸如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口问题等等,都是我们着眼不多的大题目,也将是未来需要开掘的丰富题材。
  
  呼唤“新生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希望是在青年、在未来。近年常见有“摄影新生代”一说。猛一看令人振奋,细读则颇感困惑。
  “新生代”名称始见于文学界。“新生代作家”是“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的别称。但“新生代”不仅仅是年龄段的划分。除了相似的社会背景、精神气质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以外,更重要的是足以和以前其他的作家相抗衡的优势。他们是从80年代文学中走出来的一代,具有相当丰厚的创作成果,也具相当鲜明的价值取向、艺术特色。
  强烈的批判意识、创新意识、个性特征应该说是新生代最为宝贵的特征。中国摄坛固有的师承习气,追风逐浪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可以说是造就“新生代”的大忌。如果我们轻易冠以“新生代”之名,并以此为褒奖似乎不妥,而被冠以“新生代”者若感戴不已,则更加令人惶然。
  青出于蓝而异于蓝,胜于蓝,这才是我们对年轻的新生的一代的期望。◆
其他文献
今年3月16日,日本佳能公司在北京正式介绍该公司的最新产品——EOS-1V(见本刊4期封底广告)。次日,佳能香港公司北京驻在员事务所又在其办公地点——北京嘉里中心召开访谈会,邀请本刊记者及其他摄影报刊的人士就佳能EOS-1V新型照相机的诸多情况与日本佳能公司照相机事业部专业产品推进课经理丸山太郎先生举行座谈。席间,丸山先生就访问者所提的问题一一作答。现将此次访谈会的谈话录音的主要内容整理刊出,以使
期刊
姜健:原创摄影  吴旗:数码创意  郑州金苹果设计工作室电脑制作  其实我是一个传统摄影派,可活在今天这样的数码世界里,一不小心就可能掉到“数码”的汪洋大海里。这不,一位搞摄影的年轻朋友在郑州开了一个金苹果设计工作室,玩起了数码影像。1999年春节,他想用我的摄影作品《场景》来制作一本数码图像创意的挂历,拉我“下海”。不得己就跟年轻人一块玩玩吧。  一进这圈子,别说,还真的好玩!我们通常暗房的所有
期刊
记得小时候到有钱人家串门儿,经常看到墙上挂有“四条屏”,也叫“四扇屏”,有的画着山水,有的画着花鸟,也有的画着仕女……装在深色硬木框中,挂件也是闪闪发光的“铜活儿”。即使是一般家庭过年时墙上也贴有四条屏年画,当然多为印刷品,也没有框子。这就是四条屏在我头脑中最初的记忆。  我经常试着把绘画中的四条屏形式,移植到摄影中来。多年来我拍了很多“四条屏”。  去年天津市搞了一次“首届原版艺术摄影作品限量展
期刊
全国少年儿童影赛作品  谁的责任 一等奖 张晨阳摄  “画家”与“模特儿” 一等奖 蔡苗苗摄    第八届《大众摄影》(乐凯杯)全国少年儿童摄影比赛,由《大众摄影》杂志、中国乐凯胶片公司、北京儿童摄影学校共同主办。  该项比赛自1999年6月征稿,历时半年,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中小学生的4529幅作品参加了角逐。  从来稿情况看,小学生的作品明显多于中学生,而且拍摄水平不逊于中学生的哥哥姐
期刊
世纪之交的中国制造的新型照相机,议论最多的照相机恐怕就算是凤凰JG50型特制纪念照相机(该原型机在日本上市时被称为“安原一式”在国内一度称为凤凰T981特种照相机)。这以前在日本,在欧洲,众多的摄影专家,收藏爱好者纷纷在《日本照相机》等专业杂志,在日本有相当影响的《朝日新闻》、《读卖周刊》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评价这台新型照相机。日本《写真工业》1998年第12期在“98年度照相机行业总结”一文中
期刊
各有何特点?  四川泸州医学电教中心 王琦   电子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摄影器材的发展。在现代照相机中,电池几乎成了照相机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照相机和闪光灯中常使用的电池主要有以下几种:  1、镍镉电池  镍镉电池常用于闪光灯和马达卷片的照相机中。虽然价格较贵,但因可充电,长期使用很经济。有规律地使用镍镉电池,可延长使用寿命。这种电池低温特性好,放电接近零态时,电压会突然下降。缺点是长期闲置时漏电很
期刊
一次与赵嘉闲聊,他随口说红星茶座也可以在网上办。这的确是一个新颖又有意义的想法,于是,我们立即拍板决定,《大众摄影》与新浪网联手举办网络红星茶座。由赵嘉去联络摄影论坛里的网友,我们找几个能上网的圈内人士,大家一起在网上侃一侃网络能为摄影和摄影师带来些什么。  坦白地说,在网上的效果不如我们预期的好,圈内人士由于种种原因(多为技术上的障碍)很少有人参加,对网友而言讨论的问题又比较初级,无法使更多的网
期刊
G2现在是新浪网摄影版版主。G2第一次来编辑部是因为陈仲元老师向他约了一篇技术稿。风尘仆仆的G2总是给人飞来飞去的感觉。那天那日松在组编西藏的专题,正在把各项日程安排和一些图片往他那面琳琅满目的墙上贴。G2说他曾经援过藏,从G2笔记本电脑的屏幕上,我们立刻看到了G2在西藏拍的照片。  本来对G2的采访应该在网上进行才符合本期的专题特色,正好那天G2来编辑部,他刚刚从西藏飞回来,据说是回西藏过年去了
期刊
话题    2000中国摄影行业博览会一瞥    众人瞩目的中国摄影行业博览会于3月29日在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开幕,和1998年相比,本届博览会的规模更大,参展厂商达200余家,展览场地12000平米,表现出中国摄影行业对今年的市场充满信心。展出的内容从世界最先进的数码彩扩机、各式120和135相机、国内最新款式的婚纱,到用于电脑图像处理的各式耗材等与摄影相关的方方面面无所不包。国内知名照材厂家全部
期刊
此刻,我们可以倚着仅有百余年历史的摄影术来遥想它的千年了。  这是个既不严肃又很严肃的事情──5000年前,建筑金字塔的奴隶们未必想着未来,但它的设计师和拥有者是想着遥远时空的。  每当世纪交替,人们就深刻一回,何况这回是千年之交,让人不得不庄严。  实际上“西历纪元”不过是人类方便计算自己命运的一个时间系统。在欧洲它从公元六世纪倒溯;在中国,它仅从推翻帝制的时候起实行。但是如果失去了这个统一的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