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访谈研究和文献阅读的基础上,从家庭、班级、个人等维度,自制调查问卷,对影响职高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数据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因素中家庭关系、家庭经济状况,个体因素中个体感兴趣的事、情绪稳定性、学习目标,以及班级因素中的集队示范、班会课都影响学生的幸福感。为我们进一步提高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了实证依据。
关键词:职高学生;家庭状况;班级活动;主观幸福感;关系调查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人们对积极心理学的日益关注,主观幸福感成为越来越多研究者重视的领域。在心理学中,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主要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主观幸福感认为人的幸福是对生活的满意度,是一种情感体验。
我国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主要从:(1)人口学变量;(2)遗传和环境因素;(3)人格因素;(4)社会因素;(5)跨文化因素等方面对成年人的幸福感的研究颇多。但对处于青年时代的年轻人,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研究甚少。在已有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本研究主要探讨职高学生的家庭关系和学生在校的班级活动对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据了解职高学生的家庭关系、家庭经济情况等与普通家庭存在差异,可能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很大;而且职高孩子的文化知识较单薄,学习习惯和方法也不够理想,只谈学习成绩就太狭窄了,那么作为一个管理者和引导者,就更应该了解目前班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程度怎样,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更能方便以后的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改善班级的管理制度,提高班级活动的针对性,有的放矢。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在本校08电气(2)班和08运营(2)班全体学生进行调查,总共99名,采用问卷调查法,发出99份问卷,得到有效问卷共99份,我校是以计算机和电子为主的职业学校,所以男生居多,女生偏少。其中男生84人,女生15人,兼顾直升班和中考班两种类别的学生。
(二)研究工具和统计方式
采用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个体和家庭的基本信息,包括父母的关系,父母亲的性格特征,家里与谁亲近,家庭的经济情况、朋友关系和对所学专业兴趣如何等;第二部分为学生本人的一些情况,包括学习成绩、个人兴趣、业余时间安排、性格、朋友多少、同学关系等等;第三部分是关于班级活动方面的内容,比如对班干部的工作、班级的管理细则、班会课、班级每周的名言解读和班级争创仪容仪表示范班、洁美教室示范班以及集队集会示范班等的评价,采用五点量表计分,分别根据程度,以a~e表示,a表示很好或很有意义,b表示好或有意义,c表示中等或不清楚,d表示不好或没有意义,e表示很不好或很没有意义。所有问题通过一次完成,数据通过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三)数据统计
首先,对调查数据进行初步统计与整理,以表格的形式呈现。a~e表示问卷设计的每题备选项的编号。
从统计的这几项百分比可以看出,父母关系较好者居多,但职高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两个班困难家庭比例占了10%,学生在家里与母亲沟通比较频繁,与母亲关系也较好。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朋友是他们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调查中发现朋友以3~5个者居多。在学校生活里,只是有时能有让学生感兴趣的事情。
(四)统计数据分析
我们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显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系数越大,表明关系越密切。从统计学角度看,显著性系数越小,表明相关的可能性越高。如朋友多少与幸福感的相关系数为.472,p值(显著性系数)为0.000,意思为不相关的可能性小于千分之一。一般P值小于0.05,就表示相关较高。相关系数的正负表示方向。
从调查表中看出:家庭状况、父母关系、家庭经济状况、朋友多少、同学关系、各人的性格、对专业的兴趣、班干部的工作、班级目标管理状况、名言解读、开心、规章制度、仪容仪表、班会课、学习目标等等,都与个体的幸福感相关。而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状况与幸福感的相关系数是负的,不完整的家庭幸福感反而高于完整家庭。
三、回归分析
回归是对各个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验证分析。系数的解释与相关系数类似。
(一)家庭因素对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从调查表里家庭因素对幸福感的回归分析数据中可以看出,家庭父母状况和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因果关系非常明显。经济状况对学生的幸福感有积极的作用,也即经济状况越好,幸福感越高。令人奇怪的是,家庭状况与幸福感的影响是负向的,从相关系数这也可以看到,它们存在负相关,也即越是完整的家庭,越觉得不够幸福。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也许是正常家庭对学生的期望太大,导致学生压力过大,觉得不够幸福。
(二)个人因素对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由调查表中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个人感兴趣的事、本身的情绪把握力和本人的学习目标对幸福感的影响非常大。也即在学校生活中,充满感兴趣的事多,有明确的目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就高。意外的是,始终能把握自己情绪的同学,反而幸福感低,与通常认为的有区别。一般认为,个人的情绪稳定性,与幸福感应该是正向关系。也许是情绪把握力是建立在同学自我压抑的基础上,一些不利的因素没有发泄出来或者没有渠道发泄,使得学生觉得不幸福。
(三)班级管理因素对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从调查表中班级管理因素对幸福感的回归分析表中可以看出,集队示范和班会课与主观幸福感的因果关系明显,对幸福感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集队示范的影响是负面的,负的说明在争创集队集会示范班时,选择“a.努力的”同学幸福感低,相反选择e没有努力或者b较努力的同学感到更幸福,这个结果与他们在按照班级要求做时所承受的压力很有关系,如果在做时感到压力大,给自己定位过高,所以感觉不到很幸福,相反无所谓的话反而觉得放松,感到幸福。而班会课与幸福感有积极的作用,认为班会课有意义的同学,幸福感越高。所以要加强班会课的质量,或者进一步探索,班会课的哪些内容让学生觉得有意义,以提高学生的幸福感。
四、讨论与建议
(一)改善家庭状况
1.努力改善家庭父母关系,提高父母文化素质。根据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人有五种需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家庭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个重要环境,家庭和谐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父母关系是否良好影响着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他们不幸福的感觉,与他们所体会到的家庭气氛有很大的关系。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怀与鼓励、父母给予的支持与信任、家庭关系的和谐都能使中学生感受到较高的幸福。这一研究结论与RaskK(2003)等人的研究一致,他们从对青少年的研究中发现,青少年的满意感或不幸福的感觉与其所体会到的家庭气氛相关,家庭的稳定、成员间的相互关怀、没有明显的家庭矛盾是青少年总体满意度的预期因素;而青少年体会到的家庭结构松散、父母关系欠佳以及严重的家庭矛盾,则是他们产生不幸福感觉的预期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数据表明,家庭完整状况反而导致了学生不幸福。据了解职高孩子的家长相对来说文化层次较低,许多家庭的父母中,有较多都是自由职业者,孩子究竟需要什么,他们根本不懂,也许是完整的家庭对学生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或其他因素,导致学生压力过大;反而是不完整的家庭,由于压力小,相对比较自由,反而感觉幸福。所以职高孩子的家长也需要帮助,需要注意教育方法,理解孩子,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得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2.职高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学生的幸福感。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职高的学生,他们的家庭中经济富裕的少,还有一部分孩子是特困生。尽管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是主观感受,但也脱离不了一定的客观基础。从08电气(2)班的谢同学的感悟中也证实了虽然家庭的幸福感与经济条件并不矛盾,但如果家里的经济比较好,那么幸福感自然会多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调查发现,收入越高,生活满意度越高,家庭月收入8000元的居民对生活的满意度接近90%,呈现比较理想的状态;而家庭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人群生活满意度明显偏低,对生活感到满意的人只有13%,这部分人对生活也表示不乐观。《人民论坛》(2007年第7期)也证实,家庭收入的高低与主观幸福感的高低成同方向变化的比异向变化的多。所以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请全社会多多关注职高生的家庭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
(二)营造积极地氛围,让学生健康成长
访谈及问卷数据结果表明,感兴趣的事、学习目标会影响幸福感。因此学校应开展多方面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时刻能找到感兴趣的事,可以提高幸福感;另外通过辅导让学生建立学习目标,通过目标达成,建立幸福感;因为个人情绪把握力会影响幸福感,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正常发泄,在情绪发泄中,学会正常控制自己的情绪。高职学生处于精力旺盛期,由于多种因素,它们受到的挫折往往比同龄人更大,因此对学生进行正常引导,让他们的情绪能有正常渠道发泄,是非常重要的。
(三)班主任应该重视每周的主题班会,班级目标要具体化,人性化
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追求之一。有研究证明两者之间关系紧密。比如:具有积极心理的学生能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表现为精力充沛,对生活满意度高,心情愉快,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情绪也比较轻松。
在众多的班级活动中,由年级部组织的主题班会课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影响很大。上学期有一次名为《青春的脚步》的主题班会,班会内容丰富,包含有心理测试,还有感动中国的洪占辉优秀事迹介绍。通过介绍他人成败经验,尤其是受与自己情况类似的人的成败经验,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积极心理和自信心。这种他人提供的经验称作替代经验,能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可以使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也有所提高。在这次的调查中,也证实了这一点,班会课对学生的幸福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职高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学习基础比较薄弱,而且比较自卑、敏感。制订的班规不能太死板和苛刻。除了大部分同学都适用的最基本的常规不变之外,班级还对特殊学生设立特殊的班规,比如每月双方(班委和学生)制订一个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班主任灵活机动地掌握管理的难易度和评价标准,使他们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逐渐树立起信心,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增加主观幸福感。
五、反思和展望
本次调查分析发现家庭因素中家庭经济情况、父母状况,个人因素中个体感兴趣的事、情绪稳定性、学习目标,班级因素中集队示范、班会课等与主观幸福感的因果关系明显,对幸福感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为我们的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有必要为我们的学生设计更精彩的课堂,有必要为我们的学生开出更为生动的班会,有必要加强家校联系,积极开展家长学校工作,不要因为社会、家庭消极影响学校的教育我们就束手无策,其实通过我们的努力,学校也可以积极地影响家庭和社会。希望通过此次研究给同行们带来借鉴,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齐原.高中生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2]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成果.
[3]胡洁,姬天舒,冯凤莲.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2002(1):16~17.
关键词:职高学生;家庭状况;班级活动;主观幸福感;关系调查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人们对积极心理学的日益关注,主观幸福感成为越来越多研究者重视的领域。在心理学中,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主要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主观幸福感认为人的幸福是对生活的满意度,是一种情感体验。
我国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主要从:(1)人口学变量;(2)遗传和环境因素;(3)人格因素;(4)社会因素;(5)跨文化因素等方面对成年人的幸福感的研究颇多。但对处于青年时代的年轻人,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研究甚少。在已有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本研究主要探讨职高学生的家庭关系和学生在校的班级活动对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据了解职高学生的家庭关系、家庭经济情况等与普通家庭存在差异,可能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很大;而且职高孩子的文化知识较单薄,学习习惯和方法也不够理想,只谈学习成绩就太狭窄了,那么作为一个管理者和引导者,就更应该了解目前班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程度怎样,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更能方便以后的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改善班级的管理制度,提高班级活动的针对性,有的放矢。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在本校08电气(2)班和08运营(2)班全体学生进行调查,总共99名,采用问卷调查法,发出99份问卷,得到有效问卷共99份,我校是以计算机和电子为主的职业学校,所以男生居多,女生偏少。其中男生84人,女生15人,兼顾直升班和中考班两种类别的学生。
(二)研究工具和统计方式
采用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个体和家庭的基本信息,包括父母的关系,父母亲的性格特征,家里与谁亲近,家庭的经济情况、朋友关系和对所学专业兴趣如何等;第二部分为学生本人的一些情况,包括学习成绩、个人兴趣、业余时间安排、性格、朋友多少、同学关系等等;第三部分是关于班级活动方面的内容,比如对班干部的工作、班级的管理细则、班会课、班级每周的名言解读和班级争创仪容仪表示范班、洁美教室示范班以及集队集会示范班等的评价,采用五点量表计分,分别根据程度,以a~e表示,a表示很好或很有意义,b表示好或有意义,c表示中等或不清楚,d表示不好或没有意义,e表示很不好或很没有意义。所有问题通过一次完成,数据通过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三)数据统计
首先,对调查数据进行初步统计与整理,以表格的形式呈现。a~e表示问卷设计的每题备选项的编号。
从统计的这几项百分比可以看出,父母关系较好者居多,但职高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两个班困难家庭比例占了10%,学生在家里与母亲沟通比较频繁,与母亲关系也较好。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朋友是他们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调查中发现朋友以3~5个者居多。在学校生活里,只是有时能有让学生感兴趣的事情。
(四)统计数据分析
我们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显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系数越大,表明关系越密切。从统计学角度看,显著性系数越小,表明相关的可能性越高。如朋友多少与幸福感的相关系数为.472,p值(显著性系数)为0.000,意思为不相关的可能性小于千分之一。一般P值小于0.05,就表示相关较高。相关系数的正负表示方向。
从调查表中看出:家庭状况、父母关系、家庭经济状况、朋友多少、同学关系、各人的性格、对专业的兴趣、班干部的工作、班级目标管理状况、名言解读、开心、规章制度、仪容仪表、班会课、学习目标等等,都与个体的幸福感相关。而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状况与幸福感的相关系数是负的,不完整的家庭幸福感反而高于完整家庭。
三、回归分析
回归是对各个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验证分析。系数的解释与相关系数类似。
(一)家庭因素对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从调查表里家庭因素对幸福感的回归分析数据中可以看出,家庭父母状况和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因果关系非常明显。经济状况对学生的幸福感有积极的作用,也即经济状况越好,幸福感越高。令人奇怪的是,家庭状况与幸福感的影响是负向的,从相关系数这也可以看到,它们存在负相关,也即越是完整的家庭,越觉得不够幸福。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也许是正常家庭对学生的期望太大,导致学生压力过大,觉得不够幸福。
(二)个人因素对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由调查表中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个人感兴趣的事、本身的情绪把握力和本人的学习目标对幸福感的影响非常大。也即在学校生活中,充满感兴趣的事多,有明确的目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就高。意外的是,始终能把握自己情绪的同学,反而幸福感低,与通常认为的有区别。一般认为,个人的情绪稳定性,与幸福感应该是正向关系。也许是情绪把握力是建立在同学自我压抑的基础上,一些不利的因素没有发泄出来或者没有渠道发泄,使得学生觉得不幸福。
(三)班级管理因素对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从调查表中班级管理因素对幸福感的回归分析表中可以看出,集队示范和班会课与主观幸福感的因果关系明显,对幸福感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集队示范的影响是负面的,负的说明在争创集队集会示范班时,选择“a.努力的”同学幸福感低,相反选择e没有努力或者b较努力的同学感到更幸福,这个结果与他们在按照班级要求做时所承受的压力很有关系,如果在做时感到压力大,给自己定位过高,所以感觉不到很幸福,相反无所谓的话反而觉得放松,感到幸福。而班会课与幸福感有积极的作用,认为班会课有意义的同学,幸福感越高。所以要加强班会课的质量,或者进一步探索,班会课的哪些内容让学生觉得有意义,以提高学生的幸福感。
四、讨论与建议
(一)改善家庭状况
1.努力改善家庭父母关系,提高父母文化素质。根据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人有五种需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家庭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个重要环境,家庭和谐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父母关系是否良好影响着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他们不幸福的感觉,与他们所体会到的家庭气氛有很大的关系。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怀与鼓励、父母给予的支持与信任、家庭关系的和谐都能使中学生感受到较高的幸福。这一研究结论与RaskK(2003)等人的研究一致,他们从对青少年的研究中发现,青少年的满意感或不幸福的感觉与其所体会到的家庭气氛相关,家庭的稳定、成员间的相互关怀、没有明显的家庭矛盾是青少年总体满意度的预期因素;而青少年体会到的家庭结构松散、父母关系欠佳以及严重的家庭矛盾,则是他们产生不幸福感觉的预期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数据表明,家庭完整状况反而导致了学生不幸福。据了解职高孩子的家长相对来说文化层次较低,许多家庭的父母中,有较多都是自由职业者,孩子究竟需要什么,他们根本不懂,也许是完整的家庭对学生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或其他因素,导致学生压力过大;反而是不完整的家庭,由于压力小,相对比较自由,反而感觉幸福。所以职高孩子的家长也需要帮助,需要注意教育方法,理解孩子,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得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2.职高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学生的幸福感。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职高的学生,他们的家庭中经济富裕的少,还有一部分孩子是特困生。尽管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是主观感受,但也脱离不了一定的客观基础。从08电气(2)班的谢同学的感悟中也证实了虽然家庭的幸福感与经济条件并不矛盾,但如果家里的经济比较好,那么幸福感自然会多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调查发现,收入越高,生活满意度越高,家庭月收入8000元的居民对生活的满意度接近90%,呈现比较理想的状态;而家庭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人群生活满意度明显偏低,对生活感到满意的人只有13%,这部分人对生活也表示不乐观。《人民论坛》(2007年第7期)也证实,家庭收入的高低与主观幸福感的高低成同方向变化的比异向变化的多。所以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请全社会多多关注职高生的家庭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
(二)营造积极地氛围,让学生健康成长
访谈及问卷数据结果表明,感兴趣的事、学习目标会影响幸福感。因此学校应开展多方面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时刻能找到感兴趣的事,可以提高幸福感;另外通过辅导让学生建立学习目标,通过目标达成,建立幸福感;因为个人情绪把握力会影响幸福感,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正常发泄,在情绪发泄中,学会正常控制自己的情绪。高职学生处于精力旺盛期,由于多种因素,它们受到的挫折往往比同龄人更大,因此对学生进行正常引导,让他们的情绪能有正常渠道发泄,是非常重要的。
(三)班主任应该重视每周的主题班会,班级目标要具体化,人性化
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追求之一。有研究证明两者之间关系紧密。比如:具有积极心理的学生能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表现为精力充沛,对生活满意度高,心情愉快,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情绪也比较轻松。
在众多的班级活动中,由年级部组织的主题班会课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影响很大。上学期有一次名为《青春的脚步》的主题班会,班会内容丰富,包含有心理测试,还有感动中国的洪占辉优秀事迹介绍。通过介绍他人成败经验,尤其是受与自己情况类似的人的成败经验,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积极心理和自信心。这种他人提供的经验称作替代经验,能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可以使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也有所提高。在这次的调查中,也证实了这一点,班会课对学生的幸福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职高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学习基础比较薄弱,而且比较自卑、敏感。制订的班规不能太死板和苛刻。除了大部分同学都适用的最基本的常规不变之外,班级还对特殊学生设立特殊的班规,比如每月双方(班委和学生)制订一个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班主任灵活机动地掌握管理的难易度和评价标准,使他们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逐渐树立起信心,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增加主观幸福感。
五、反思和展望
本次调查分析发现家庭因素中家庭经济情况、父母状况,个人因素中个体感兴趣的事、情绪稳定性、学习目标,班级因素中集队示范、班会课等与主观幸福感的因果关系明显,对幸福感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为我们的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有必要为我们的学生设计更精彩的课堂,有必要为我们的学生开出更为生动的班会,有必要加强家校联系,积极开展家长学校工作,不要因为社会、家庭消极影响学校的教育我们就束手无策,其实通过我们的努力,学校也可以积极地影响家庭和社会。希望通过此次研究给同行们带来借鉴,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齐原.高中生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2]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成果.
[3]胡洁,姬天舒,冯凤莲.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2002(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