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策略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xf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个性化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带着个性化的体验,充满着审美的愉悦,定能多角度地诠释课堂的内容。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思考、想象、写作,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显示自己的个性。那么,如何营造五彩缤纷的课堂,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张扬,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
  
  “語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在语文课上倡导教学民主,推崇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让自己成为学生可亲、可敬、可信的朋友,对学生不成熟的甚至是荒诞的想法,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给予恰当的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因此,我的课堂总是洋溢着浓浓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息。学生的思维活跃,想法标新立异,课堂真正成为其智慧飞扬的天地,个性张扬的舞台,效率得到提升。如我在讲完《羚羊木雕》这一课后,在班上开展了以“金钱和友谊”为主题的辩论会,在辩论过程中,正反双方唇枪舌战,谁都不甘示弱,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个性风采。通过辩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锻炼,还爱上了语文学科,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而我也由以往的课堂“独裁者”,退居为课堂中普通的一员,为和谐平等教学氛围服务,和学生享受着一起辩论的乐趣。
  
  二、用精心设计的独特新颖的创意导入新课
  
  课堂教学的开头应多种多样,可以是一段充满哲理或诗意的导语,可以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笑话或小故事;可以用一处特定的情境,还可以几者相互结合,但是不论选取哪种方式都要切合文章的内容。例如,在讲授吴晗的《谈骨气》时,我们可以运用特设的情境:一位打工青年在外国老板制造的罚跪事件中宁愿被开除也决不下跪,多数人赞扬这位青年有骨气,然而也有一些人说:“只要有钱,跪一次又有什么了不起!”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增强了对骨气的认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优化教学情境、手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完善人格。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的广度、频度、力度、深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例如:我在《春》、《驿路梨花》、《济南的冬天》和唐宋诗词等教学中,就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鼓励几个“电脑小高手”根据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学生充满丰富想象的稚拙而又富有灵气的诗文、绘画和细腻逼真的课件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感叹学生蕴藏的巨大潜能。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会,焕发其生命活力,又必然会使学生富有激情、个性和灵性地创造性地参与,提高参与的程度、力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四、拨学习思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教师要指导学生突破课文情景,把思维的领域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想象力。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为我们再现了“百草园”丰富多采的自然景物,使我们同鲁迅先生一样,体味到其中无限的乐趣。那么,倘若我们走出“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还会有哪些充满情趣的事或物在等着我们呢?我们可以以“百草园趣事续闻”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纵情想象和大胆想象,创造出更为奇妙而有趣的情景来。
  
  五、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来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拨动他们思考的琴弦。例如教学《背影》一课,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设置如下问题:文章为什么不刻画父亲的正面形象而写“背影”呢?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背影”的呢?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过铁道买桔子”时的细节呢?课文几处写了父亲的“背影”呢?“背影”在行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呢?如果让你写父亲的“背影”,你如何构思呢?这样的问题一旦出现,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高涨,思绪也就随之而“活”了起来。
  
  六、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例如,在教《孔已己》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预习中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课堂上以“鲁迅为什么给主人公起个‘孔乙己’这个名字”为题,启发学生设想一下孔乙己是怎样的人,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的作用,再让学生思考“孔乙己处在怎样的一个社会里”、“为什么孔乙己出场才可以笑几声”两个问题,最后以“孔乙已是怎样的一个人?可怜吗?可恨吗?可爱吗?”启发学生归纳课文。这样教不仅会节省教学时间,而且会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师若放手地爱,用多媒体巧妙地导,趣味地想(象),多样地写和创意地画,定能创设出五彩缤纷的课堂,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挖掘学生智慧的潜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门,唤醒学生创造的天性,让学生的个性在多彩的语文课上张扬,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针对学习文言虚词常出现的问题,探寻解决办法。  关键词: 文言虚词引申义语法意义    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与实词相比,文言虚词的数量不多,但却很难把握。学生在学习文言虚词时常犯这几种毛病:死记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孤立地理解虚词;只从结构形式取义;不顾文言句式特点而硬性翻译;以今律古。鉴于此,学生在文言虚词的学习中要抓五个“着眼”。    一、着眼虚词变化发展,把握它虚化了的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党带领人民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纵观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们每前进一步,都是思想解放的成果。可以说,我国30余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也是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今天,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面临着国际国内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种种严峻考验,因此我们更应该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改革开放能否成功和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关键在解放思想。 
摘要: 对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的第四句“半江红树卖鲈鱼”的解释,各家说法不一。本文作者從《真州绝句》组诗的写作时间和杨柳的意象来分析,认为这句诗是描写春天的景色,而不是描写秋天的景色,;并且分析了造成人们曲解的原因。  关键词: 《真州绝句》春景秋景    “半江红树卖鲈鱼”出自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的第四句。原文是: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
摘要: “道法自然”思想是老子哲学体系的内核,其要义在于遵道之本然状态、本然规律。本文从这一思想出发对当前正在进行的气候大会的意义在于遵无欲、无争、无为、无兵、无私这五种社会本然运行之道,来解决国与国和人与自然的失和问题,从而实现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 老子“道法自然”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    崇尚“行不言之教”的老子,给后世留下一篇不过五千余言的《道德经》,这是关于人类生存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