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学来叫醒作文

来源 :作文评点报·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ck5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的印象中,打我自己上中学那时起,中学作文的教学方式似乎就没怎么变过,老师会总结出许多写作文的模式让学生去模仿甚至背诵。我对中学作文的印象大概就一直停留在这种“新八股”的状态上。直到我参加“北大培文杯”决赛阅卷时,我才发觉这种印象略有误差。
  我当时是看到了河南实验中学一个叫胡浩然的中学生的参赛作品《蒋扈氏》,它让我大吃一惊。这是完全不同于中学作文的一篇很成熟的文学作品。小说写的是孙子蒋红涛和奶奶的故事,其间贯串着蒋家难言的困苦历程。小说完成度之高,令人肃然起敬,让人能嗅到文字间有小说家师陀的味道。所以我在评语中写下了我的赞叹:“《蒋扈氏》是这个年龄段少见的小说上品。让我们记住胡浩然这个名字吧,他将来也许会成为一个好作家。”
  这让我反过来思考,现在中学的作文教育肯定是有问题的,孩子们不缺乏才华,但他们的才华为什么不能在作文中体现出来呢?温儒敏教授说主要问题一在于高考这个“指挥棒”,二是老师的问题。老师现在都不读书,怎么有能力教学生?通常的教学方法只用灌输知识点的方式,文言文只讲字词不讲文以载道;美文讲授只重图解分析不重审美体验;作文课只讲谋篇造句不讲启迪思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让写作文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
  就像“北大培文杯”一等奖选手新疆七十中的李蕤桐所说:“文字,是作者对读者的告解,是心灵的自我救赎。”而作文和写作的关系,就像“从脑袋上揪一根头发下来和剁一根手指头一样,难以相提并论”。文字应该是真实地记录生活,而不少作文的命题却往往让中学生一头雾水,写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事物,让中学生不知从何谈起。
  “写你所知道的。”“给心灵一个说话的机会。”这是创意写作耳熟能详的话语。创意写作强调“创意第一性,写作第二性”,首先强调言有物,言有意,其次才是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功夫。这个写作的道理不能搞反了,没有“说什么”的问题,哪会有“怎么说”?所以,我们强调让作文回归事物,让想象回归现实,回到文学的起点上来,让文学来叫醒作文。
  写作能力的高低意味着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多大,甚至也可以衡量一个人对文化的理解程度。因此,写作不仅体现写作者基础知识的长度和宽度,更包含了他认知世界和理解社会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展现他感受人生、想象未来和编织梦想的能力。这是一种写作的美德。因此,最重要的是,让青少年亲近文学,懂得诉说人生,不一定是要把他们培养成未来的作家,而是为了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健康成长,进入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助于他们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個幸福的人,一个更好的自己。在这个程度上,正如曹文轩教授所言:“让成千上万的青少年爱上写作,这是对中国教育的特别贡献。”
  这种回归完全可以实现文学写作与中学作文的良性对接,要用文学的石子激活作文这潭死水,作文教育不能再装睡了,装睡的人也许偶尔会做梦,但是永远不能看到现实。作文甚至语文的教育应该是最有温度的教育,应该让孩子们在水里火里,在人生里,在社会里,学会生活,学会理解,学会爱,而不仅仅是在作文纸上排列字句。我们文学界应该和教育界一起担起这个责任,因为孩子是我们民族的未来,我们应该对青年有一个方向的引导,解放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认知世界的能力,充分展现他们的才华,进而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青年。
  (选自《光明日报》)
  【作者介绍】
  施战军,《人民文学》主编,著名评论家,“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评委。
  作者通过参加“北大培文杯”决赛阅卷来思考现今中学语文教学,并强调要让作文回归事物,让想象回归现实,回到文学的起点上来,让文学来叫醒作文。
其他文献
有一则寓言很有意味,也让我感触良多。那则寓言说:在古老的欧洲,有一个人在他死的时候,发现自己来到一个美妙而又能享受一切的地方。他刚踏进那片乐土,就有个看似侍者模样的人走过来问他:“先生,您有什么需要吗?在这里您可以拥有一切您想要的:所有的美味佳肴,所有可能的娱乐以及各式各样的消遣,其中不乏妙龄美女,都可以让您尽情享用。”  这个人听了以后,感到有些惊奇,但非常高兴,他暗自窃喜:这不正是我在人世间的
期刊
今天,我们初一年级参加了盼望已久的户外拓展活动。虽然天气有点凉,但我心里暖暖的,感觉早上的阳光也暖暖的。我早早地到了班上,班上已有很多人,在热烈地讨论着今天的主题。看来,大家的心情差不多哟!  在林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坐上了舒适的大巴,带着期待和兴奋的心情,很快来到目的地番禺的历奇山庄,开始了一天的拓展活动。  全年级在舞台旁集合,各组组长带着各组的组员和旗帜,就那么英姿飒爽地站在那。主教练对我们说
期刊
“不可能。”“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怎么可能呢?”  我顺着同学们的议论声凑过去,“包打听”接着说:“今天早上我去办公室补交作业,是从老师们谈话中听到的,我敢打包票!”  “上次雾霾天,你说放假,结果到现在还没放呢!”“包打听”同学顿时涨红了脸,嘴唇动了几动,结结巴巴地说:“这次是真的……”话没说完就溜回座位上,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了。  下午自习课,大家快要忘记早上议论的时候,班主任匆匆走
期刊
【图片解读】  这是非洲一个饥饿的孩子,他手上只有两颗糖,卻把其中的一颗糖给了站在他对面的摄像师!他给全世界的人上了一堂课:原来所谓的富贵,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是否会分享。善良是一种天性,无关贫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孩子比我们很多人都富有。  【适用话题】  分享;爱;富有;善良…… 67岁的玛格丽塔·温贝里是瑞典一名退休的临床医学家,住在首都斯德哥尔摩附近的松德比贝里。一天早上,温贝里收到邮
期刊
五岁那年,我随妈妈到过云南,我在西双版纳看到了美丽的原始森林;七岁那年,我随爸爸到过河北,我在白洋淀里倾听到了荷花绽放的声音;九岁那年,我随老师到过韶山,我在简朴的故居里感受到了伟人的力量。随着时光的流逝,一切慢慢地消失在记忆的长河里,唯有家乡的山山水水,总是那么清晰地刻在我的脑海,浮现在我的眼前。  秀峰湖畔的柳树,是我童年最美的记忆。那一排排的杨柳,仿佛是一位位熟悉的朋友。春天,它们像妈妈一样
期刊
上世纪30年代,著名曲学家吴梅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当时,唱曲子还被传统学问家视为“小道末技”,北大聘请吴梅讲课,就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连北大的大学者黄侃也非常不满,两人曾经在酒醉后发生口角,甚至动起手来。还有一次,黄侃讲完课,发现吴梅坐在教授专用沙发上休息,于是怒问:“你凭什么坐在这里?”吴梅理直气壮地答道:“我凭元曲。”吳梅还真不吹牛,他不仅自己写词作曲,是当时首屈一指的传奇杂剧作家,还能唱曲,
期刊
每日放学,都会经过一家便民缝纫店。那窄小逼仄的门面夹在其他高大明亮的店堂间,显得十分可怜。因经济上的困窘,缝纫店里并没有安装空调,每逢夏日,女主人便静坐在梧桐树下的藤椅里纳凉,偶谈及房东,那眉目间依旧蓄着笑。那样的门面,自是能够一眼望到底的——女主人的儿子正值少年,一台缝纫机充作书桌,哪里安放得下他的长手长脚呢?他只得微蜷着身子,低着脑袋苦读。然而清秀的面容如早春的湖面,安宁平静得一丝波澜也没有。
期刊
从前有一个人,为了躲避仇家,藏在深山野林里。某天晚上,月白风轻,这人出来逛森林,忽然看见白杨树下站着个鬼,吓得要死,赶紧往草丛里钻。倒是鬼看见他了,友好地问道:“老兄,为什么不出来啊?”那人浑身发抖,回答说:“我怕你!”鬼听他这么说,大笑不已:“至可畏者莫若人,鬼何畏焉?使君颠沛至此者,人耶?鬼耶?”(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  纪晓岚笔下的狐狸鬼魅,调皮捣蛋,喜欢恶作剧,而且常常语出
期刊
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有一种石涯鱼,这种鱼体长有三十几厘米,嘴里有尖銳的牙齿,喜欢在激流飞泻而下的瀑布底部的石缝中生活,常常独居。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好斗,在属于它的领地里,要将所有水生动物制服,有时甚至敢向闯入它领地里的鳄鱼发起挑战。  这种鱼虽然凶狠,但它的味道却十分鲜美,而且因为其好斗,频繁活动,肉质十分有嚼头,土著人常把烤石涯鱼作为上等的佳肴款待来客。但捕捉这种鱼却十分艰难,因为它们喜欢在石缝中活
期刊
走近音乐,我的心弦总会不由自主地被它拨动。  琴弦拉动,传来的是那首《二泉映月》。缠绵委婉,如泣如诉,让你不由得想起盲人音乐家阿炳的凄惨故事。寂静的夜晚,心中涌起万千思绪,孤身一人的他满是回忆。悲愤的弦鸣划破长空,开始了他对人生的痛诉、对家人的思恋、对茫然前途的找寻。想说话,却又不知向谁人倾诉,心中的悲痛用言语如何能够表达?他握紧手中的二胡——这位与自己共患难的同伴。霎时,他似乎找到了什么,心中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