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国梦”的深入开展,对大学生的“中国梦”教育成为热点话题,其目的在于培育大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让人们思想活动的多样性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未完全成型,非常容易受新思想价值观的影响。如何看待历史、如何面对当下,成为分析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此分析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同心共筑中国梦,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2 — 0028 — 02
数百年前,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一个热血书生挺身而出,与同仁们一起力图挽狂瀾于既倒,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失败。他并没有绝望,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篇章。“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①这是他的希望,也是那一代中国人的希望。
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披荆斩棘地前行。从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我们逐渐赢得了独立,自强,不断进行着重回世界强国的探索。我们当下的关键词不再是救亡图存,而是“中国梦”。然而,历史的必然在此时依然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不管是哪个关键词,构筑未来的青年必然是绝对的主力军,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承担着未来的希望。
一、“中国梦”对当代大学生的期待
2012年习总书记在观看“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在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讲话中,进一步从国家、民族和人民三个维度来分析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但要满足这三个不同维度的理想,不仅需要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切实提高,同时在以思想、文化为重要表征的软实力上也要同步推进,加强民族向心力。更有甚者,在全球一体化成为大势所趋的今天,我们决不能故步自封,也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地增加国际影响力,增强大国自信。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从国到家,从本国到世界大舞台,彰显浴火重生后的风采,也是我们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好证明。
然而,在全心全意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荣道路上,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理想越是远大,受到的阻碍就会越多,理想变成美好的现实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注定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一再遭遇困难和挑战。所以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我们要不断地宣传,动员鼓舞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持续团结奋斗。
当代的大学生,作为思想的继承者,他们懵懂而天真;作为未来的开拓者,他们拥有无限可能。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强化教育,以确保他们身上有坚实的精神支撑,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行差踏错,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2009年“五四”前夕,温家宝总理就在与清华大学毕业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每一个青年的前途都离不开国家的前途,没有国家的前途也就没有青年的前途。同时,国家的前途也离不开青年的前途,一个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由此可见,青年的奋斗结果,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归根结底,青年人只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才能实现个人和国家的共赢。
之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用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青年大学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越来越多。应该明确的是,只有为民族命运、祖国未来而战,才能成为被时代选择的人,才会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获得更为广阔的舞台,大有作为,实现最高意义上的人生价值。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
学者约翰·哈特利在进行“现代性”研究时认为,“消费者和公民这两者在整个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一起成长。事实上,他们是现代性的一对连体引擎,离开这一个就不能理解另一个。这两个引擎是:对自由的渴望和对舒适生活的向往。”①对他而言,推进“现代性”进程的最大动因是人对于“公民”身份和“消费者”身份的追求。其中,公民身份更多地和社会理想结合在一起,而消费者身份则是和个人的生活理想结合在一起,可以说,这两种身份把人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以此为前提推动社会的发展。
虽然近现代中国所面临的境况和西方社会大相径庭,但现代性的这种基本构造也同样在中国的艰难发展中体现出来。国家的积贫积弱影响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身份的实现,这强化了近代国人对“公民”身份的极端热情;而随着国家不断强大,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唤起了民众深藏的“消费”的积极性。当中国终于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小心地在“冷战”里左右周旋到积极主动加入各种世界组织,参与全球化进程,我们不断地在两个身份的平衡中辗转,努力的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国梦”。
当代大学生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长大,对“现代性”的追求,显然更多地是落实在“消费者”上。没有受过铁与血的洗礼,这固然是一种幸福,然而缺少在艰苦环境当中经受磨练的经历,也让我们的青年一代缺少一种锐气,对革命的历史缺乏合理认知,当前某些思潮的影响,更加深了文化的断层。一旦对过往的历史无法形成合理有效的内在逻辑理解,又会影响到对当前时代语境的深入思考,在具体的实践中,就有可能表现出错误的倾向。
(一)警惕“历史虚无主义”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了解不多,理解上容易出现偏差。当下在文化上的开放政策,固然给予文化创作者和欣赏者极大的自由,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也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入侵。 当下很多涉及历史事实的作品,为求博人关注,增加“趣味性”,对历史人物和相关史实进行戏说、恶搞,甚至“翻案”。看似给人物增添真实性,其实是否定英雄,否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革命和建设的功绩成就,用片段取代完整,用极端的乃至于不能确定真假未经证实的史料来取代已有的记载,用现下某些不合时宜的玩笑心理来肆无忌惮猜度历史人物,来掩盖历史主流和历史规律,企图割裂革命建设与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历史联系。
对于欠缺历史知识,缺少社会历练的大学生来说,这种改编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当英雄脱下神圣,沉湎于不知真假的“恋爱”,当英雄卸下悲壮,由偶然铸成传奇,固然在文学性上它会增加不少戏剧性、可看性,但他也会减轻历史的厚重感。想要逃避沉重、逃避鮮血是很正常的心理,但直面历史,本来就是我们后人向前辈致敬的方式。如果历史不再严肃,而是被随意解构,那么它的权威性和神圣性自然也难以保留了。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倾向,严重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认同,从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上,会成为不稳定因素。
(二)警惕“个人主义”
当前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同样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我国在经济上的发展是看得见的,呈现出让世人为之震惊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时代,正是旧有的价值体系被打破,新的价值体系逐渐形成的过程,这种成长环境下,大学生们还没来得及形成稳定价值观时,缺失社会责任意识问题已成为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论及社会奉献时,大家都能表示尊重,但落实到涉及切身利益的具体实践活动中时,学生则往往表现出犹疑的态度。与之相对的是受社会“重利”思潮的影响,许多传统美德被渐渐抛弃,从“言不及利”到“言必及利”,我们对金钱物质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伴随发展机遇而来的是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这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鞭策着他们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习得新的技能。在这种压力下,有些学生在疲于奔命的挣扎中,忽略了对自身道德修养的追求,形成了无利不起早、一切向钱看的个人本位主义思想。与这种思想相对应的往往是物质追求的庸俗化和思想精神上的平庸化,长远来看肯定会严重其影响未来的发展。
三、引导大学生同心共筑中国梦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认真思索如何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既是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表征,也是国家实现“中国梦”的可靠保证。
(一)夯实基础:在学习中强化对“中国梦”的认识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从而让大学生自觉把中国梦与自身梦想相结合,完成自身思想领域的凝聚与升华,必须打牢共同的思想基础。课堂上,通过系统地讲授与“中国梦”有关的历史脉络和理论逻辑,帮助大学生梳理“中国梦”与过往革命的历史渊源,正确认识历史的规律,准确把握国情世情,把对中国梦的信念建立在科学理性的认同上。理解“中国梦”在当下提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课下,通过列举经典书目和有关网络链接的方式,鼓励学生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特性,以文字、影像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地理解,在实现“中国梦”之前应该掌握的历史知识和概念理论,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二)酝酿探索:在校园生活中寻找自己的“中国梦”
有了共同的思想基础之后,还必须有大量事实数据作为支撑,不然有关中国梦的教育宣传就会沦为空洞的说教,缺少说服力。当前,一些不良的社会思潮,确实对大学生们的信念冲击不小,导致其在价值取向上趋向功利化,甚至否定理想信念的意义。
事实上,“中国梦”从来都是具体生动的,他是在国家的母体下生活的人们,根据自身的不同需求与母体之梦相结合衍生出来的子体之梦——“个人梦”。这梦想可以是学业之梦、职场之梦、生活之梦,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时,要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通过不断去提髙大学生设计与践行梦想的能力,找到“中国梦”与“个人梦”的结合点,以此为基础,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引导大学生逐步在实现“个人梦”的同时,为推动国家梦的实现作出贡献。
(三)实践体验:在社会生活中践行“中国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早就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的经费。”在这种指导思想下,高校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不再只满足于理论教学,也有实践课。
通过鼓励大学生开展参观学习活动,如参观革命纪念馆、爱国教育基地等,在回首历史的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再或者是鼓励大学生在寒暑假深入西部、深入农村、深入一线,在考察和体验中感悟“中国梦”。在与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自然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从理论到实践,这些准备越充足,“中国梦”就能越早地实现。
〔参 考 文 献〕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约翰·哈特利.创意产业读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1).
〔3〕张颐武.“中国梦”:想像和建构新的认同—再思六十年中国电影〔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05-17.
〔4〕张雪萍.论在当代大学生中践行“中国梦”的意义与对策〔J〕.黑河学刊,2013,(07):101-102.
〔责任编辑:张 港〕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2 — 0028 — 02
数百年前,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一个热血书生挺身而出,与同仁们一起力图挽狂瀾于既倒,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失败。他并没有绝望,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篇章。“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①这是他的希望,也是那一代中国人的希望。
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披荆斩棘地前行。从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我们逐渐赢得了独立,自强,不断进行着重回世界强国的探索。我们当下的关键词不再是救亡图存,而是“中国梦”。然而,历史的必然在此时依然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不管是哪个关键词,构筑未来的青年必然是绝对的主力军,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承担着未来的希望。
一、“中国梦”对当代大学生的期待
2012年习总书记在观看“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在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讲话中,进一步从国家、民族和人民三个维度来分析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但要满足这三个不同维度的理想,不仅需要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切实提高,同时在以思想、文化为重要表征的软实力上也要同步推进,加强民族向心力。更有甚者,在全球一体化成为大势所趋的今天,我们决不能故步自封,也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地增加国际影响力,增强大国自信。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从国到家,从本国到世界大舞台,彰显浴火重生后的风采,也是我们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好证明。
然而,在全心全意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荣道路上,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理想越是远大,受到的阻碍就会越多,理想变成美好的现实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注定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一再遭遇困难和挑战。所以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我们要不断地宣传,动员鼓舞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持续团结奋斗。
当代的大学生,作为思想的继承者,他们懵懂而天真;作为未来的开拓者,他们拥有无限可能。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强化教育,以确保他们身上有坚实的精神支撑,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行差踏错,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2009年“五四”前夕,温家宝总理就在与清华大学毕业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每一个青年的前途都离不开国家的前途,没有国家的前途也就没有青年的前途。同时,国家的前途也离不开青年的前途,一个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由此可见,青年的奋斗结果,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归根结底,青年人只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才能实现个人和国家的共赢。
之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用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青年大学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越来越多。应该明确的是,只有为民族命运、祖国未来而战,才能成为被时代选择的人,才会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获得更为广阔的舞台,大有作为,实现最高意义上的人生价值。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
学者约翰·哈特利在进行“现代性”研究时认为,“消费者和公民这两者在整个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一起成长。事实上,他们是现代性的一对连体引擎,离开这一个就不能理解另一个。这两个引擎是:对自由的渴望和对舒适生活的向往。”①对他而言,推进“现代性”进程的最大动因是人对于“公民”身份和“消费者”身份的追求。其中,公民身份更多地和社会理想结合在一起,而消费者身份则是和个人的生活理想结合在一起,可以说,这两种身份把人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以此为前提推动社会的发展。
虽然近现代中国所面临的境况和西方社会大相径庭,但现代性的这种基本构造也同样在中国的艰难发展中体现出来。国家的积贫积弱影响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身份的实现,这强化了近代国人对“公民”身份的极端热情;而随着国家不断强大,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唤起了民众深藏的“消费”的积极性。当中国终于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小心地在“冷战”里左右周旋到积极主动加入各种世界组织,参与全球化进程,我们不断地在两个身份的平衡中辗转,努力的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国梦”。
当代大学生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长大,对“现代性”的追求,显然更多地是落实在“消费者”上。没有受过铁与血的洗礼,这固然是一种幸福,然而缺少在艰苦环境当中经受磨练的经历,也让我们的青年一代缺少一种锐气,对革命的历史缺乏合理认知,当前某些思潮的影响,更加深了文化的断层。一旦对过往的历史无法形成合理有效的内在逻辑理解,又会影响到对当前时代语境的深入思考,在具体的实践中,就有可能表现出错误的倾向。
(一)警惕“历史虚无主义”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了解不多,理解上容易出现偏差。当下在文化上的开放政策,固然给予文化创作者和欣赏者极大的自由,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也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入侵。 当下很多涉及历史事实的作品,为求博人关注,增加“趣味性”,对历史人物和相关史实进行戏说、恶搞,甚至“翻案”。看似给人物增添真实性,其实是否定英雄,否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革命和建设的功绩成就,用片段取代完整,用极端的乃至于不能确定真假未经证实的史料来取代已有的记载,用现下某些不合时宜的玩笑心理来肆无忌惮猜度历史人物,来掩盖历史主流和历史规律,企图割裂革命建设与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历史联系。
对于欠缺历史知识,缺少社会历练的大学生来说,这种改编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当英雄脱下神圣,沉湎于不知真假的“恋爱”,当英雄卸下悲壮,由偶然铸成传奇,固然在文学性上它会增加不少戏剧性、可看性,但他也会减轻历史的厚重感。想要逃避沉重、逃避鮮血是很正常的心理,但直面历史,本来就是我们后人向前辈致敬的方式。如果历史不再严肃,而是被随意解构,那么它的权威性和神圣性自然也难以保留了。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倾向,严重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认同,从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上,会成为不稳定因素。
(二)警惕“个人主义”
当前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同样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我国在经济上的发展是看得见的,呈现出让世人为之震惊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时代,正是旧有的价值体系被打破,新的价值体系逐渐形成的过程,这种成长环境下,大学生们还没来得及形成稳定价值观时,缺失社会责任意识问题已成为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论及社会奉献时,大家都能表示尊重,但落实到涉及切身利益的具体实践活动中时,学生则往往表现出犹疑的态度。与之相对的是受社会“重利”思潮的影响,许多传统美德被渐渐抛弃,从“言不及利”到“言必及利”,我们对金钱物质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伴随发展机遇而来的是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这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鞭策着他们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习得新的技能。在这种压力下,有些学生在疲于奔命的挣扎中,忽略了对自身道德修养的追求,形成了无利不起早、一切向钱看的个人本位主义思想。与这种思想相对应的往往是物质追求的庸俗化和思想精神上的平庸化,长远来看肯定会严重其影响未来的发展。
三、引导大学生同心共筑中国梦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认真思索如何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既是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表征,也是国家实现“中国梦”的可靠保证。
(一)夯实基础:在学习中强化对“中国梦”的认识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从而让大学生自觉把中国梦与自身梦想相结合,完成自身思想领域的凝聚与升华,必须打牢共同的思想基础。课堂上,通过系统地讲授与“中国梦”有关的历史脉络和理论逻辑,帮助大学生梳理“中国梦”与过往革命的历史渊源,正确认识历史的规律,准确把握国情世情,把对中国梦的信念建立在科学理性的认同上。理解“中国梦”在当下提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课下,通过列举经典书目和有关网络链接的方式,鼓励学生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特性,以文字、影像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地理解,在实现“中国梦”之前应该掌握的历史知识和概念理论,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二)酝酿探索:在校园生活中寻找自己的“中国梦”
有了共同的思想基础之后,还必须有大量事实数据作为支撑,不然有关中国梦的教育宣传就会沦为空洞的说教,缺少说服力。当前,一些不良的社会思潮,确实对大学生们的信念冲击不小,导致其在价值取向上趋向功利化,甚至否定理想信念的意义。
事实上,“中国梦”从来都是具体生动的,他是在国家的母体下生活的人们,根据自身的不同需求与母体之梦相结合衍生出来的子体之梦——“个人梦”。这梦想可以是学业之梦、职场之梦、生活之梦,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时,要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通过不断去提髙大学生设计与践行梦想的能力,找到“中国梦”与“个人梦”的结合点,以此为基础,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引导大学生逐步在实现“个人梦”的同时,为推动国家梦的实现作出贡献。
(三)实践体验:在社会生活中践行“中国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早就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的经费。”在这种指导思想下,高校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不再只满足于理论教学,也有实践课。
通过鼓励大学生开展参观学习活动,如参观革命纪念馆、爱国教育基地等,在回首历史的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再或者是鼓励大学生在寒暑假深入西部、深入农村、深入一线,在考察和体验中感悟“中国梦”。在与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自然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从理论到实践,这些准备越充足,“中国梦”就能越早地实现。
〔参 考 文 献〕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约翰·哈特利.创意产业读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1).
〔3〕张颐武.“中国梦”:想像和建构新的认同—再思六十年中国电影〔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05-17.
〔4〕张雪萍.论在当代大学生中践行“中国梦”的意义与对策〔J〕.黑河学刊,2013,(07):101-102.
〔责任编辑:张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