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需要鼓励、欣赏、赞美,但适度的惩戒必不可缺。在尊重和关爱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惩戒,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是非观念,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关键字】爱心惩戒 惩戒 健康成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国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在当前教育现状中,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惩戒”二字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学校和教师教育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甚至即使在教育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的教师也不敢批评学生了,对学生身上的一些错误或不良倾向,不敢严格要求,感到束手无策。首先,我们要肯定地说,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当前的中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集宠爱于一身,在学校生活中追求个性,追求自我。从小学到初中,他们正处在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作为教育者,必须通过适度惩戒的方式让他们树立是非观念,形成一定的责任感,在他们犯错误的同时,能够使其认识到错误,并能以“爱心惩戒”的形式得以转化。这里所说的“惩戒”并不是指大家所说的体罚,两者并不能画“=”号,这应该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更重要的是为孩子的成长负责。
一、以尊重和关爱为基础
惩戒为了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树立一种责任感、一种自信、一种健康的心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情感,惩罚不是讽刺挖苦,不是体罚,不以侮辱学生人格、伤害学生为目的,而是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促使学生吸取教训。充满人情味的惩戒,犹如暖暖的春风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催人奋进。惩罚既要让学生因惩罚而产生消极感受,从而产生痛改前非的决心;又要保证尊重与信任,要小心翼翼地为学生着想,要顾及学生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学生因为受惩罚丢尽了脸。实际上,在学生犯错误时,他们的自尊心很敏感,心灵很脆弱,他们也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宽容、指导和帮助。发现学生犯错误同行,可以找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谈心,与学生进行坦诚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写一封情感信笺给教师,给同学,给家长,说说自己的知心话,作为一种惩戒方式加以运用,通过互动交流的形式,达到了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目的。
惩罚是一种教育,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避免讽刺、嘲笑,这样会伤害其自尊心,轻者产生逆反情绪,反抗老师,自暴自弃;重者,对其一生都是难以弥补的伤害。因此惩罚的语言、行为要慎之又慎,点到为止,切不可失态。
二、以“戒而有度”为标准
对学生的惩罚要因人而异,因问题而确定,不可太轻,也不可太重。太轻,学生觉得无所谓,无动于衷,起不到震慑作用;太重,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且易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产生负面影响,无法挽回。惩罚的范围一定要小,不可带有普遍性。惩罚的方式、手段、要符合新时期学生的身心特点,坚决排除由教师一人说了算的随意性和专制性。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惩戒学生也要把握一个度。这“适当”二字的含义就是对学生的惩罚不但要让学生能够接受,并且乐于接受,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实施某种惩罚时,要看他身心健康的承受能力,还要考虑性别和年级。惩罚学生要看他违反校纪校规的程度有多大,即该对他处于何种程度的惩罚。免走两极,刚柔相济,因人施教,因势施教,就是最基本的。每位学生都有自己闪光点。对于错误屡教不改的学生,当学生再次犯错误的时候,往往也蕴涵着教育转化的契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们急于求助,此时的场景会使他们刻骨铭心,如果我们能适时地加以引导、激励,就能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潜能。此时的教师可以变批评为表扬,利用他们的长处,如为班级出一份手抄报、为师生画一幅画、唱一支歌等,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到了教育,此种惩戒方式让那些提心吊胆等待受批评、受处理的同学一次自我表现的机会,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转化作用。
三、以“惩而有效”为目的
适度惩戒有助于学生对自己错误的正确认识,减少本能的抵抗情绪,还有助于增强学生为自己过失而负责任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健康成长。
通过剥夺一段时间内学生某项权利的方式,使他们认识到所犯错误带来的后果,避免错误再次发生。剥夺的权利可以是在家庭中看电视的权利,被评为进步学生的权利,参加学校某项课外活动的权利等,很多同学宁愿接受“惩罚”,也不愿意失去一定的权利,这种方法也能在不伤害学生身心的情况下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总之,提倡“爱心惩戒”,就是既要讲究原则性,严要求,也要讲究艺术性,关注惩戒可能带来的心理负面影响。充满爱心的惩戒方式,符合学生的内心需求。同时也要靠教师的智慧,灵活掌握,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下自由呼吸,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1 安丘市新安街道担山学校 2 安丘市新安街道担山小学)
编辑/张俊英
【关键字】爱心惩戒 惩戒 健康成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国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在当前教育现状中,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惩戒”二字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学校和教师教育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甚至即使在教育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的教师也不敢批评学生了,对学生身上的一些错误或不良倾向,不敢严格要求,感到束手无策。首先,我们要肯定地说,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当前的中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集宠爱于一身,在学校生活中追求个性,追求自我。从小学到初中,他们正处在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作为教育者,必须通过适度惩戒的方式让他们树立是非观念,形成一定的责任感,在他们犯错误的同时,能够使其认识到错误,并能以“爱心惩戒”的形式得以转化。这里所说的“惩戒”并不是指大家所说的体罚,两者并不能画“=”号,这应该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更重要的是为孩子的成长负责。
一、以尊重和关爱为基础
惩戒为了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树立一种责任感、一种自信、一种健康的心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情感,惩罚不是讽刺挖苦,不是体罚,不以侮辱学生人格、伤害学生为目的,而是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促使学生吸取教训。充满人情味的惩戒,犹如暖暖的春风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催人奋进。惩罚既要让学生因惩罚而产生消极感受,从而产生痛改前非的决心;又要保证尊重与信任,要小心翼翼地为学生着想,要顾及学生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学生因为受惩罚丢尽了脸。实际上,在学生犯错误时,他们的自尊心很敏感,心灵很脆弱,他们也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宽容、指导和帮助。发现学生犯错误同行,可以找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谈心,与学生进行坦诚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写一封情感信笺给教师,给同学,给家长,说说自己的知心话,作为一种惩戒方式加以运用,通过互动交流的形式,达到了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目的。
惩罚是一种教育,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避免讽刺、嘲笑,这样会伤害其自尊心,轻者产生逆反情绪,反抗老师,自暴自弃;重者,对其一生都是难以弥补的伤害。因此惩罚的语言、行为要慎之又慎,点到为止,切不可失态。
二、以“戒而有度”为标准
对学生的惩罚要因人而异,因问题而确定,不可太轻,也不可太重。太轻,学生觉得无所谓,无动于衷,起不到震慑作用;太重,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且易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产生负面影响,无法挽回。惩罚的范围一定要小,不可带有普遍性。惩罚的方式、手段、要符合新时期学生的身心特点,坚决排除由教师一人说了算的随意性和专制性。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惩戒学生也要把握一个度。这“适当”二字的含义就是对学生的惩罚不但要让学生能够接受,并且乐于接受,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实施某种惩罚时,要看他身心健康的承受能力,还要考虑性别和年级。惩罚学生要看他违反校纪校规的程度有多大,即该对他处于何种程度的惩罚。免走两极,刚柔相济,因人施教,因势施教,就是最基本的。每位学生都有自己闪光点。对于错误屡教不改的学生,当学生再次犯错误的时候,往往也蕴涵着教育转化的契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们急于求助,此时的场景会使他们刻骨铭心,如果我们能适时地加以引导、激励,就能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潜能。此时的教师可以变批评为表扬,利用他们的长处,如为班级出一份手抄报、为师生画一幅画、唱一支歌等,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到了教育,此种惩戒方式让那些提心吊胆等待受批评、受处理的同学一次自我表现的机会,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转化作用。
三、以“惩而有效”为目的
适度惩戒有助于学生对自己错误的正确认识,减少本能的抵抗情绪,还有助于增强学生为自己过失而负责任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健康成长。
通过剥夺一段时间内学生某项权利的方式,使他们认识到所犯错误带来的后果,避免错误再次发生。剥夺的权利可以是在家庭中看电视的权利,被评为进步学生的权利,参加学校某项课外活动的权利等,很多同学宁愿接受“惩罚”,也不愿意失去一定的权利,这种方法也能在不伤害学生身心的情况下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总之,提倡“爱心惩戒”,就是既要讲究原则性,严要求,也要讲究艺术性,关注惩戒可能带来的心理负面影响。充满爱心的惩戒方式,符合学生的内心需求。同时也要靠教师的智慧,灵活掌握,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下自由呼吸,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1 安丘市新安街道担山学校 2 安丘市新安街道担山小学)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