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始终都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开展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存在着机械化的问题,从长远角度来看,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各个学科的教学理念都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在开展作文教学时,要更加重视情感教育。本文就针对初中语文学科中作文的情感教育做了相应的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够为教育事业的进步做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情感教育
一、当前初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
1.学生对于写作缺少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好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写作产生足够的兴趣,才能够进一步加强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确保作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初中生对于写作的兴趣普遍不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畏惧写作。因为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阶段的写作难度更高,使学生们产生了抵触心理,认为这样的难度无法接受,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反映,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最为抵触的就是作文课。
2.学生对于写作产生了排斥心理
因为受到此前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目前部分学生认为语文课程是十分乏味的,而其中最为抵触的就是写作课。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十分之八的学生会因为写出的作文达不到教师要求而受到批评,而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觉得没有受到教师的关注,这直接导致学生们在学习写作以及实际写作的过程中与教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特别是在作文没有达到教师要求而受到批评以后,经常会情绪低落。这种现象如果说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学生很可能会抵触作文,在写作的时候也很难投入足够的精力,学习效果自然得不到提升。
3.学生作文内容虚假,没有真实情感
因为初中语文考试中,作文占据相当大的分数,学生为了能够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績,通常会事先背一些范文,或者运用过多的写作技巧,这直接导致作文内容缺少自身的情感,这样的文章往往会有无病呻吟的问题,并且内容也是千篇一律,缺少特点。
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的初中生在进行写作过程中,没有融入情感,作文内容缺少深刻的思想。比如,有一部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为了能够进一步丰富文章的情感,经常会举一些不真实的例子,像父母情感不和、身残志坚等,其实,列举这些虚假的例子根本无法将学生的写作水平真实地展现出来。
4.学生写作的内容缺少个性
从根本上讲,写作应该是学生将自身情感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也是彰显学生个性、开拓思维的一个平台。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将自身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作文内容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当前学生们的写作格式固定,这对学生们的思维以及情感表达都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二、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提升初中生的写作能力
1.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写作心理
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不断引导学生,可以使学生对写作产生更高的兴趣,并且在写作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情绪,进而发挥出优秀的水平。还能够帮助学生从情感表达的角度出发,将自身的思想情感通过写作表达出来,使学生真正地爱上写作,逐渐在写作方面变得积极主动,尽可能地将自身在校园以及生活之中的材料储备应用到写作之中。
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可以为学生树立起写作的自信。首先,教师对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要进行鼓励,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努力创新和思考;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将生活中的体验融入写作
当中。
2.重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培养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日常生活中会有很多的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挖掘写作时能够利用的素材。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融入更多的真情实感,并且以学生自己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使作文更具个性和特点,正因如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感悟生活。
3.在组织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时进行感情培养
首先,在阅读素材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会接触到丰富的写作素材,这些素材的内容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完善初中生的道德观以及人格。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并不断思考。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背影》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从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一系列动作入手,用一些动作描写让学生体验父爱的伟大。在这样的情感渲染下,学生能够在阅读《孔乙己》《陈情表》等文章的时候,掌握一定的情感表达方式,在写作的时候加以运用,增强作文的情感力度。
总之,由于初中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受此前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以及学生都对分数给予了过高的重视,这对学生的写作造成了负面影响,使写作教学受到严重束缚。为了能够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对写作的错误认识和不良心态,语文教师需要运用合理的情感教育来引导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出来,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意识,大幅度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并通过体验生活的方式丰富自身的情感,提升写作中的情感表达,最终提升写作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荻《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山海经(上半月)》2017年第6期。
[2] 张志强《真实生活,写出真性情—浅析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课外语文(教研版)》2015年第12期。
[3] 熊艳《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问题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情感教育
一、当前初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
1.学生对于写作缺少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好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写作产生足够的兴趣,才能够进一步加强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确保作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初中生对于写作的兴趣普遍不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畏惧写作。因为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阶段的写作难度更高,使学生们产生了抵触心理,认为这样的难度无法接受,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反映,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最为抵触的就是作文课。
2.学生对于写作产生了排斥心理
因为受到此前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目前部分学生认为语文课程是十分乏味的,而其中最为抵触的就是写作课。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十分之八的学生会因为写出的作文达不到教师要求而受到批评,而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觉得没有受到教师的关注,这直接导致学生们在学习写作以及实际写作的过程中与教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特别是在作文没有达到教师要求而受到批评以后,经常会情绪低落。这种现象如果说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学生很可能会抵触作文,在写作的时候也很难投入足够的精力,学习效果自然得不到提升。
3.学生作文内容虚假,没有真实情感
因为初中语文考试中,作文占据相当大的分数,学生为了能够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績,通常会事先背一些范文,或者运用过多的写作技巧,这直接导致作文内容缺少自身的情感,这样的文章往往会有无病呻吟的问题,并且内容也是千篇一律,缺少特点。
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的初中生在进行写作过程中,没有融入情感,作文内容缺少深刻的思想。比如,有一部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为了能够进一步丰富文章的情感,经常会举一些不真实的例子,像父母情感不和、身残志坚等,其实,列举这些虚假的例子根本无法将学生的写作水平真实地展现出来。
4.学生写作的内容缺少个性
从根本上讲,写作应该是学生将自身情感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也是彰显学生个性、开拓思维的一个平台。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将自身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作文内容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当前学生们的写作格式固定,这对学生们的思维以及情感表达都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二、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提升初中生的写作能力
1.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写作心理
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不断引导学生,可以使学生对写作产生更高的兴趣,并且在写作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情绪,进而发挥出优秀的水平。还能够帮助学生从情感表达的角度出发,将自身的思想情感通过写作表达出来,使学生真正地爱上写作,逐渐在写作方面变得积极主动,尽可能地将自身在校园以及生活之中的材料储备应用到写作之中。
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可以为学生树立起写作的自信。首先,教师对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要进行鼓励,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努力创新和思考;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将生活中的体验融入写作
当中。
2.重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培养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日常生活中会有很多的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挖掘写作时能够利用的素材。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融入更多的真情实感,并且以学生自己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使作文更具个性和特点,正因如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感悟生活。
3.在组织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时进行感情培养
首先,在阅读素材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会接触到丰富的写作素材,这些素材的内容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完善初中生的道德观以及人格。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并不断思考。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背影》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从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一系列动作入手,用一些动作描写让学生体验父爱的伟大。在这样的情感渲染下,学生能够在阅读《孔乙己》《陈情表》等文章的时候,掌握一定的情感表达方式,在写作的时候加以运用,增强作文的情感力度。
总之,由于初中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受此前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以及学生都对分数给予了过高的重视,这对学生的写作造成了负面影响,使写作教学受到严重束缚。为了能够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对写作的错误认识和不良心态,语文教师需要运用合理的情感教育来引导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出来,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意识,大幅度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并通过体验生活的方式丰富自身的情感,提升写作中的情感表达,最终提升写作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荻《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山海经(上半月)》2017年第6期。
[2] 张志强《真实生活,写出真性情—浅析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课外语文(教研版)》2015年第12期。
[3] 熊艳《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问题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