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近年工作实践经验,简要分析黔南州防汛抗旱工作中经验做法,并提出下一步防汛抗旱工作要点,旨在最大限度降低水旱灾害损失,更好服务全州经济发展大局。
关键词:防汛抗旱;经验做法;工作要点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24-0136-01
1 黔南州水害灾害概况
1.1 黔南州河流分布及已建水利工程概况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贵州省中南部,辖12县(市)和一个经济开发区,国土面积2.62万km2,总人口42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58%。全州河流水系以苗岭山脉为分水岭,岭北属长江流域的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岭南属珠江流域的红水河水系和柳江水系,境内共有中小河流310条,总长约5000km,河网密度约为0.2km/km2。州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65亿m3,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5~8月水量约占全年总量的71%。全州累计建成各类水利工程4711处,可供水量仅12.78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7.75%,远低于全国22.5%平均水平,工程性缺水严重。
1.2 黔南州水旱灾害特点
黔南地势北高南低,高低相差1719m,境内山高、谷深、坡陡,喀斯特地形地貌明显,受此影响,气候变化复杂、多样,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洪涝灾害以山洪为主,成灾快,损害大。受漏斗形地质影响,工程性缺水严重,有8个县是全国严重受旱县,3个县(市)是一般受旱县。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我州局地突发强降雨、区域性严重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多灾并发、重灾频发、旱涝急转,“半月无雨到处干,一场大雨到处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防汛抗旱形势严峻。
2 防汛抗旱主要经验做法
近年来黔南州防汛抗旱工作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有效控制了重大灾害的发生,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为全面打赢全州脱贫攻坚奠定了基础。主要经验做法如下:
2.1 强化组织领导,切实抓好责任落实
严格贯彻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制,细化实化到每个层级、每个领域、每个岗位、每个人员,压实责任,形成了群防群治的大格局、大网络。加大防汛抗旱督察力度,尤其加强对新上任党政领导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切实履职尽责、守土担责。
2.2 强化超前谋划,切实抓好度汛准备
坚持早动员、早部署、早准备,确保工程、队伍、预案、物资等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对水毁工程和应急度汛工程的修复和建设重点倾斜,确保度汛设施安全。按照统一安排,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汛抗旱检查,查出薄弱环节,及时整改到位,消除度汛隐患,全州没有发生一起因隐患排查不到位而造成的灾害事故。
2.3 强化科学应对,切实有效防汛抗灾
利用防汛自动监测数据,及时组织视频会研判,迅速制定调度方案,成功处置多次险情。如,2017年暴雨,通过精准研判雨情、水情,果断对三都县冷水沟水库实施错锋泄洪,成功控制都柳江河段警戒水位,有效扼制重大灾情发生,保障了三都县城8万余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利用水利卫星设备将无人机空中拍摄的灾区受灾实况画面传输至省、州防汛指挥中心,科学调度抢险,成功处置贵定6·12洪灾,避免了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
2.4 强化汛旱兼筹,提升工程保障体系
黔南州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防汛和抗旱矛盾突出。五年以来全州坚持科学布局、蓄泄兼顾、大中小微并举,统筹推进防灾减灾工程体系建设。先后开工建设骨干水源工程46座;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56个;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5条;抗旱应急备用井109眼;抗旱应急引调提水工程31处。26个江河治理项目、41座病险水库治理納入全国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不断提升全州防汛抗旱减灾工程保障体系。
3 下步工作要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对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扎实做好新时代防汛抗旱新要求,深入践行习总书记“二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理念,建议今后工作要点如下:
3.1 认真落实十九大关于防灾减灾决策部署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努力实现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整合气象、水文、国土、交通、公安等资源,实现信息互通,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全面提升全州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3.2 准确把握新时代新方位,科学谋划防汛抗旱事业新发展
针对近年来全州防汛抗旱工作中暴露的薄弱环节,加快补齐防汛重点区域自动监测站点覆盖率低、山洪沟治理、引提调工程覆盖范围小、基层防汛抗旱应急管理能力不强、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的短板,加快完善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水旱灾害综合防御体系。
3.3 加快防汛抗旱科技创新步伐,努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等现代技术在防汛抗旱工作中运用,进一步增强雨水情监测预警能力,提高预报精准度和时效性。有效应对全州洪涝灾害成灾快,损害大的特点。
收稿日期:2018-7-25
关键词:防汛抗旱;经验做法;工作要点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24-0136-01
1 黔南州水害灾害概况
1.1 黔南州河流分布及已建水利工程概况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贵州省中南部,辖12县(市)和一个经济开发区,国土面积2.62万km2,总人口42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58%。全州河流水系以苗岭山脉为分水岭,岭北属长江流域的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岭南属珠江流域的红水河水系和柳江水系,境内共有中小河流310条,总长约5000km,河网密度约为0.2km/km2。州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65亿m3,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5~8月水量约占全年总量的71%。全州累计建成各类水利工程4711处,可供水量仅12.78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7.75%,远低于全国22.5%平均水平,工程性缺水严重。
1.2 黔南州水旱灾害特点
黔南地势北高南低,高低相差1719m,境内山高、谷深、坡陡,喀斯特地形地貌明显,受此影响,气候变化复杂、多样,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洪涝灾害以山洪为主,成灾快,损害大。受漏斗形地质影响,工程性缺水严重,有8个县是全国严重受旱县,3个县(市)是一般受旱县。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我州局地突发强降雨、区域性严重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多灾并发、重灾频发、旱涝急转,“半月无雨到处干,一场大雨到处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防汛抗旱形势严峻。
2 防汛抗旱主要经验做法
近年来黔南州防汛抗旱工作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有效控制了重大灾害的发生,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为全面打赢全州脱贫攻坚奠定了基础。主要经验做法如下:
2.1 强化组织领导,切实抓好责任落实
严格贯彻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制,细化实化到每个层级、每个领域、每个岗位、每个人员,压实责任,形成了群防群治的大格局、大网络。加大防汛抗旱督察力度,尤其加强对新上任党政领导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切实履职尽责、守土担责。
2.2 强化超前谋划,切实抓好度汛准备
坚持早动员、早部署、早准备,确保工程、队伍、预案、物资等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对水毁工程和应急度汛工程的修复和建设重点倾斜,确保度汛设施安全。按照统一安排,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汛抗旱检查,查出薄弱环节,及时整改到位,消除度汛隐患,全州没有发生一起因隐患排查不到位而造成的灾害事故。
2.3 强化科学应对,切实有效防汛抗灾
利用防汛自动监测数据,及时组织视频会研判,迅速制定调度方案,成功处置多次险情。如,2017年暴雨,通过精准研判雨情、水情,果断对三都县冷水沟水库实施错锋泄洪,成功控制都柳江河段警戒水位,有效扼制重大灾情发生,保障了三都县城8万余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利用水利卫星设备将无人机空中拍摄的灾区受灾实况画面传输至省、州防汛指挥中心,科学调度抢险,成功处置贵定6·12洪灾,避免了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
2.4 强化汛旱兼筹,提升工程保障体系
黔南州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防汛和抗旱矛盾突出。五年以来全州坚持科学布局、蓄泄兼顾、大中小微并举,统筹推进防灾减灾工程体系建设。先后开工建设骨干水源工程46座;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56个;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5条;抗旱应急备用井109眼;抗旱应急引调提水工程31处。26个江河治理项目、41座病险水库治理納入全国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不断提升全州防汛抗旱减灾工程保障体系。
3 下步工作要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对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扎实做好新时代防汛抗旱新要求,深入践行习总书记“二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理念,建议今后工作要点如下:
3.1 认真落实十九大关于防灾减灾决策部署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努力实现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整合气象、水文、国土、交通、公安等资源,实现信息互通,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全面提升全州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3.2 准确把握新时代新方位,科学谋划防汛抗旱事业新发展
针对近年来全州防汛抗旱工作中暴露的薄弱环节,加快补齐防汛重点区域自动监测站点覆盖率低、山洪沟治理、引提调工程覆盖范围小、基层防汛抗旱应急管理能力不强、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的短板,加快完善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水旱灾害综合防御体系。
3.3 加快防汛抗旱科技创新步伐,努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等现代技术在防汛抗旱工作中运用,进一步增强雨水情监测预警能力,提高预报精准度和时效性。有效应对全州洪涝灾害成灾快,损害大的特点。
收稿日期:2018-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