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进一步处理好史论结合的关系研究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unisrun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民族类高等院校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关键在于采用适当的历史教学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把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融入到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民族特色优势,达到实效性的教学效果。本文以民族院校为背景,分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如何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期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质量提升,实现民族院校整体特征与历史教育的深度贴合。
  关键词: 民族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史论结合;现状;对策
  引言:民族院校在我国高等院校设置中属于较有特色的一类,有中央设置的民族类大学,也有各个地区设立的民族院校,其中综合型民族大学比较少,而多数民族院校主要为了拓展本民族特色专门设立的。在综合型的民族大学中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比较易于操作,而在特色鲜明的民族类院校中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则较为困难,这其中既有民族性及地域性等客观因素的局限,也有各个民族学生对历史接收、理解方面的主观性因素限制。因此,在民族院校中运用史论结合的历史教学法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既要考虑到纲要课程本身的教学要求,又要结合当地院校的各个民族学生的实际,融合多方面因素,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1.民族院校概述
  民族院校,是协助党和国家处理一些国内民族问题建立起的高等院校,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中央部委属的民族类高等院校,即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高等教育院校;一类是各个地方的民族类高等院校。在几十年的探索实践中,民族类高等院校演变的更加专业、多元,办学宗旨更为鲜明,层次化的办学模式适合各民族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学科设置专业性越加凸显,教育方法不断改进,民族类高等院校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在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入挖掘了少数民族中的高素质人才,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进行了深刻解读,传承并弘扬了各个民族的历史特色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广我国民族政策提供了平台,也正在成为展示我国对外交往的窗口力量,担当着非民族类高等院校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属于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在普通高等教育院校的公共类课程中。《纲要》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认识中国近現代社会发展变革的过程以及中国人民革命发展的奋斗历程,从而掌握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规律,《纲要》中指出:要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又是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求,学生要对近现代中国民众为救亡图存而英勇无畏的精神及历程有足够的认识,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要有足够了解,懂得民族斗争的艰苦奋斗史,特别是对各族人民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共产党的正确指导下,开展民主革命,进行民族斗争,争取民族独立,赢得人民解放的历程足够了解,并对旧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从积贫积弱向繁荣昌盛、生机勃勃的新中国的奋斗历程进行深入探索,充分认识到中国要想实现长远发展进步,必须紧紧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强大,民族振兴,才能更好的发展中国,培养“四有”新人。
  2.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分为三篇内容。上篇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的这段历史为开端,讲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总结各个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为救亡图存所付出的艰辛探索历程以及变革失败的教训;中篇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实现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斗争中是如何用鲜血铺就了一条光明大道的,包括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国共合作过程,对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程;下篇主要讲述的是实现民族独立解放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过程,包括新中国各项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过程,以及如何开拓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等的历史进程。全书力图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发展的过程,了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是如何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局面,让学生在对这些历史事件的了解与探索中,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繁荣的艰难与不易,珍惜当下的人生时光,真正在信仰与行动上得到锻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2.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设置的目的及意义
  2.2.1有助于了解认识国史国情
  从上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主要内容中可以看到,本课程主要讲述的是中国从1840年至今发生的革命以及改革的历史进程,也就是中国近现代发展的革命、改革史。学习本课程,让学生对这一阶段的国家历史能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了解外国势力入侵对一个国家存亡的深刻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深入学习,认识到中国必须要推翻封建制度,驱逐入侵势力,赢得民族独立,取得民族解放,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推动整个国家不断向前迈进,充分认识到革命、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继承并发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传统,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
  2.2.2有助于建立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自觉性
  近代以来,中国各个阶层的先进分子为了实现革命胜利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与实践,但无论是地主阶级开展的自救运动、农民阶级的斗争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开展的改良运动以及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都没能够顺利完成挽救国民于水火,建立独立富强大国的历史任务。历史的发展要求必须变革革命斗争的主体,必须进行新民主主义斗争,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坚持马克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改革斗争也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从而逐渐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自觉性,建立起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自觉性。   2.2.3有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第三篇讲述的是中国革命胜利后进行社会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通过学习此篇内容,让学生领会到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性,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力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相关联,从而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建设并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3.民族院校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现状
  3.1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在对民族类院校的学生情况进行调查中发现,就学生中学时代的生活学习状况而言,有超过一半的学生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汉族聚居或是杂居生活的学生只占少部分;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对这部分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认为学校设立的思想政治课程对自身学习成长影响更大学生占到三分之一,这些学生认为通过在中学阶段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了解了这一历史时期活跃在中国历史各个进程中的人物,了解了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知识点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有效依据;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中学阶段接触中国近现代史学习,对他们并未带来任何影响。从这一调查项目中不难发现:民族类院校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在中学时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历史知识基础较为薄弱,这势必会对大学阶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造成一定影响。就本民族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贡献而言,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对此较为了解,但要求列舉出家乡的民族英雄,很多学生却并不知晓。在涉及到家乡的爱国教育基地以及一些革命遗址的问题时,几乎没有学生能够给出明确答案,这就表明由于中学时期历史知识学习不够扎实,掌握不够牢固,学生对近现代历史人物、事件有初步的了解,但却不够具体、深刻。就民族院校大学生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学习状况而言,大多数学生态度端正,能够按时上下课,但学习习惯却不够良好,对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学习的兴趣十分缺乏。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过程的调查发现,大多数授课教师课堂上的讲述内容的时间过长,甚至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史与论相互结合、交相辉映的教学方法在照本宣科的过程中惨遭遗弃,并且教师讲课的进度非常快,缺少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时间,教学模式大多时候以课堂教学为主,往往为了赶进度或是为了应付式的完成教学任务,实践类课程几乎不予设置,这就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更深一步向实践发展;合堂班大课式的课堂模式也使得实践类课程难以在大规模的教学过程中顺利开展。此外,除却教学以外的学校活动或是行政类工作安排较多,使得多数教师难以抽出时间研究教学方法,探索创新教学模式。
  4.史论结合教学法浅析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里的“史”主要指的是史料、史实,“论”主要指的是通过对历史内容的分析、判断,得出的历史结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目标中要求,要让学生对国史国情进行充分了解,认识到在中国近现代进行三大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体会三大选择对中国生存、发展的重要性,领会改革开放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开展实施好社会主义现代户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还要让学生锻炼通过对史料、史实、人物、事件的分析,自主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唯物观、方法论的能力,提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增强自身的洞察能力。不难看出,这些能力的具备与提高恰恰需要教师以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教学手法进行熏陶,才能让学生领会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设置的深层次目的。在民族院校中,由于学生中民族性质的复杂性,各个民族又有自身的民族历史与特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对教材的内容如果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容易使得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因与自身成长过程关联性不大,融入不到课本内容中,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就会更加困难。因此,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教学法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民族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法要求。
  5.史论结合法在民族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民族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利用史论结合法,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就要注重陈述历史资料与推断历史结论的相互结合,要注重从史料、史实中提炼出理智的历史结论,而不是一味的遵从课本中给出的历史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向着史论结合的方向努力。二是教师不要拘泥于教材提供的史料,而要注重自主搜集更多的史实、史料,特别是要有意识的搜集少数民族的历史资料,运用到课堂上历史结论的推断过程中,做到合理兼顾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实现学生水平的整体提升。
  5.1注重以史实推出结论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教材中的一些历史结论是被现成给予的,缺乏让学生通过对给定史实的理解、分析、判断得出历史结论的渠道,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在自我分析中得到结论。具体到课堂的实践操作中,教师可以预先抛开观点、结论,对史实、史料进行讲述,并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解答问题,推导归纳出历史结论;还可以在完成教材史料分析的基础上,增加少数民族历史史实、史料,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分析推断,得出最终的历史结论,做到教材与课外资料的有效结合,达到更加完美的授课效果。
  5.2注重由史实说明结论
  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问题,比如一些比较重大的历史事件,在教材中往往有明确的历史结论,对于这些内容,采用史论结合就需要教师巧妙运用提问法。比如,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教材中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或者是这样的结论是怎样得到的等等,引导学生通过在教材中查找史实、史料;或者是教师提供更多的史实资料,从这些内容中寻找合理的依据,避免知识的零星散乱,逐步构建起“论从史出”的学习分析思维。
  结语:综上所述,在民族院校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过程既要关注课程本身的教学质量,又要兼顾到各民族学生的差异性特质,采取符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试论结合法,符合各民族学生差异性的史论结合法,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现效果提升,才能让各民族学生的唯物史观、史学政治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树宏.当代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基本要求的层次性[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第04期.
  [2]任中夏.进一步办好民族院校的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01期.
  [3]陈发扬.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法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08期.
  [4]邵朝恒.“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施[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29).
  [5]武晓华.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史论结合[J]. 沧桑,2009,(02).
  [6]李璐.史论结合 提高学科能力[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4).
  作者简介:何达(1988—),女,汉族,四川阆中人,西南民族大学科技(社科)处。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四段16号 邮编610041。
其他文献
摘 要: 企业所得税是对我国内资企业和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它在促进企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本文分析了新会计准则下企业所得税改革对企业的影响,并针对新企业所得税改革实施过程中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 企业所得税;新会计准则;影响;改革  中国企业所得税制改革的方向,是通过统一所得税法,公平所得税负,规范所得税制,建立和完善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
摘 要: 随着会计师事务所快速发展,整个行业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水平与国外水平发展存在不相融的地方,审计质量不足一直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发展的一大缺陷,这也极大地阻碍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发展。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阔,会计师事务所数量众多,规模不一,服务对象千差万别,执业人员专业程度更是各不相同。每年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都有不少于一百家接到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给予的口头批评、书
摘 要: 箱体类零件的加工中,其定位面、定位孔的选取,夹具定位销、支承面、夹紧点的设定等工艺非常重要,国外一些机床制造商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多新的突破与创新。销孔的尺寸设定、支承面的形状确定、夹紧装置的设计等其合理与否对这些箱体零件的输送、到位、夹紧、离开及加工尺寸的Cpk值能力保证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国外机床制造商在设计箱体零件加工的工艺时,在设备选用和夹具的设计上与我们传统的工艺有所不同
摘 要: 采取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对土壤中的铅、镉、砷、汞、铬进行测定。试验证明,这种方法能快速、高效、低干扰、安全、可靠地完成土壤金属元素的测定,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微波消解;ICP-AES;土壤;金属元素;测定  土壤中的金属元素监测是当前环境下的重要工作。金属污染物作为一种移动性小、可溶性低、降解难度高、消除可能性小的物质,对土壤环境威胁较大。土壤监测的重要一环在于土壤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建筑施工的环境影响,包括建筑施工过程的环境影响及评价体系,建筑施工能耗体系等内容。  关键词: 建筑;施工;环境  能源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我国经济工作的战略重点,能源生产和供应很难大幅度增长,因此节约能源就显得重要和迫切。建筑是能源消耗大户,建筑能耗已经超过了社会总能耗的1/3,与国外相比,我国房屋建筑单位建筑能耗是同等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3倍,因此,建筑节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