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深感地理教学必须创新,落实新课程理念,摒弃注入式,实施启发式,运用开放式,改变单一性课堂问答模式,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能实现地理高效课堂。
【关键词】地理教学;课堂;创新;高效
地理课程是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地理教育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地理教师应积极参与教育的创新,选准突破口,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变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师生多种感官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尝试和体会:
一、摒弃注入式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一成不变地讲授,学生也一成不变地听取、记忆,这种模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更谈不上创新。教与学双边互动的和谐、协调、默契程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标准,而教学模式对课堂双边互动和教学效益影响很大。
曾听过一节课,教师展示了5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图片,让学生选一个环境来设计房屋。有学生在北极地区建了个宫殿,还配有全方位的防御系统;有学生在沙漠地区设计的房子,还有太阳能吸收系统……或许因为教师不甚了解各种系统,教师只是简单评价了他们的想法有创意,就转回了自己的思路。教师如果能及时肯定学生,鼓励学生回家查资料,了解其设计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不仅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个体,还可培养学生有了疑问和好奇就追根究底的学习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我们提倡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放弃以“教师的教”为主的传统方法,指导学生读书、理解和自悟,指导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交给学生一把学好地理的“金钥匙”。
二、实施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
在地理课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营造—个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变信息的单向性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在合作讨论中引发学生积极探索,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如:《我们需要洁净的大气》一课,我将全班分成四组,每组给一个污染空气的案例分析,请同学想办法还大气以洁净。学生分析讨论气氛热烈,畅所欲言,答案不胜其多。其次要以大地理教育观、全球化为指导,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国内外联网、学科间融合的全球化的地理教育体系,从而大大拓宽创新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渠道等,给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问。第三,要从培养兴趣出发,变封闭的课堂为开放的课堂。成功的地理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灵活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举实例、展邮票、编歌谣、搞竞赛、析案例、搞辩论等形式,有意识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如学到“地震”,可通过对学校、家庭等场所如何避震展开讨论,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他们学到了有用的东西。诸如此类,所有的这些问题都不是学生坐在教室中,被动接受或死记硬背得来的,必须走出去,实践操作。所以,教学要提供充足的时空,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创新的情感,领悟创新的策略,健全创新人格,培养创新能力。
三、改变单一性课堂问答模式
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是老师问学生答,此时老师是主体,而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思维状态。他们被迫去思考前面的知识,被迫去思考老师要求回答的内容。由于所有的过程都在被动中进行,这样很难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可以由老师提出问题或学生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共同探讨。如:讲到“城市化”这一知识点时,提出问题:城市和农村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由于班里城市籍和农村籍的学生都有,学生往往会很认真的思考,教师再引导学生上讲台展开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学生变成了主体,所有的被动会变成主动: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讨论,主动寻求答案。这会比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收到更好的效果。
改革课堂教学的问答方式,就是要变知识传授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把合作、讨论、探究、创新贯穿于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但由于学生的认知与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不加以引导,就会出现问题肤浅或过于繁杂等情况,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改革课堂教学的问答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不但善问,还要会问。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并进行具体指导和训练。
如讲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时,教师展示多媒体动画“小鸟的悲哀”,动画中一只小鸟唱着悲哀的歌,飞到树桩上,对砍伐者说“请把我带走吧!” 观看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动画说明了什么?通过创设情境,因势利导,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的习惯。
事实证明,学生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思维将更加活跃,他们会主动和老师一起参与到问题探究活动中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能力就能更好地得到发挥和培养。
四、有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目前的教材内容多、难度大,只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在完成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创新。多媒体教学已逐渐地进入课堂,为改变落后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激活课堂教学,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1.创设教学情境。讲到我国治理江河、兴修水利、防风固沙等事迹时,选用一组动人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产生一种震撼,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我们祖国的伟大,山河的壮丽,中华民族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同时又要让学生明确科学就是生产力,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今后还要更加努力学习,早日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
2.播放影音文件。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科技博览”这个栏目中有对于太阳系、银河系中的天体的新的探究;旅游卫视中的“玩转地球”、“边疆行”、“国宝档案”等栏目能够了解许多的地理知识、人文知识;“经济半小时”有关于拒绝“白色污染”的,能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这一切若用于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地理科学知识,又领略大自然的优美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还使学生意识到了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总之,如何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健全学生的创新性人格,需要我们广大地理教师的共同努力,及时转变观念,顺应科技的发展,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崭新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地理教学;课堂;创新;高效
地理课程是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地理教育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地理教师应积极参与教育的创新,选准突破口,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变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师生多种感官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尝试和体会:
一、摒弃注入式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一成不变地讲授,学生也一成不变地听取、记忆,这种模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更谈不上创新。教与学双边互动的和谐、协调、默契程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标准,而教学模式对课堂双边互动和教学效益影响很大。
曾听过一节课,教师展示了5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图片,让学生选一个环境来设计房屋。有学生在北极地区建了个宫殿,还配有全方位的防御系统;有学生在沙漠地区设计的房子,还有太阳能吸收系统……或许因为教师不甚了解各种系统,教师只是简单评价了他们的想法有创意,就转回了自己的思路。教师如果能及时肯定学生,鼓励学生回家查资料,了解其设计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不仅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个体,还可培养学生有了疑问和好奇就追根究底的学习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我们提倡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放弃以“教师的教”为主的传统方法,指导学生读书、理解和自悟,指导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交给学生一把学好地理的“金钥匙”。
二、实施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
在地理课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营造—个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变信息的单向性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在合作讨论中引发学生积极探索,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如:《我们需要洁净的大气》一课,我将全班分成四组,每组给一个污染空气的案例分析,请同学想办法还大气以洁净。学生分析讨论气氛热烈,畅所欲言,答案不胜其多。其次要以大地理教育观、全球化为指导,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国内外联网、学科间融合的全球化的地理教育体系,从而大大拓宽创新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渠道等,给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问。第三,要从培养兴趣出发,变封闭的课堂为开放的课堂。成功的地理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灵活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举实例、展邮票、编歌谣、搞竞赛、析案例、搞辩论等形式,有意识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如学到“地震”,可通过对学校、家庭等场所如何避震展开讨论,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他们学到了有用的东西。诸如此类,所有的这些问题都不是学生坐在教室中,被动接受或死记硬背得来的,必须走出去,实践操作。所以,教学要提供充足的时空,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创新的情感,领悟创新的策略,健全创新人格,培养创新能力。
三、改变单一性课堂问答模式
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是老师问学生答,此时老师是主体,而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思维状态。他们被迫去思考前面的知识,被迫去思考老师要求回答的内容。由于所有的过程都在被动中进行,这样很难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可以由老师提出问题或学生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共同探讨。如:讲到“城市化”这一知识点时,提出问题:城市和农村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由于班里城市籍和农村籍的学生都有,学生往往会很认真的思考,教师再引导学生上讲台展开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学生变成了主体,所有的被动会变成主动: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讨论,主动寻求答案。这会比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收到更好的效果。
改革课堂教学的问答方式,就是要变知识传授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把合作、讨论、探究、创新贯穿于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但由于学生的认知与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不加以引导,就会出现问题肤浅或过于繁杂等情况,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改革课堂教学的问答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不但善问,还要会问。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并进行具体指导和训练。
如讲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时,教师展示多媒体动画“小鸟的悲哀”,动画中一只小鸟唱着悲哀的歌,飞到树桩上,对砍伐者说“请把我带走吧!” 观看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动画说明了什么?通过创设情境,因势利导,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的习惯。
事实证明,学生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思维将更加活跃,他们会主动和老师一起参与到问题探究活动中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能力就能更好地得到发挥和培养。
四、有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目前的教材内容多、难度大,只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在完成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创新。多媒体教学已逐渐地进入课堂,为改变落后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激活课堂教学,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1.创设教学情境。讲到我国治理江河、兴修水利、防风固沙等事迹时,选用一组动人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产生一种震撼,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我们祖国的伟大,山河的壮丽,中华民族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同时又要让学生明确科学就是生产力,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今后还要更加努力学习,早日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
2.播放影音文件。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科技博览”这个栏目中有对于太阳系、银河系中的天体的新的探究;旅游卫视中的“玩转地球”、“边疆行”、“国宝档案”等栏目能够了解许多的地理知识、人文知识;“经济半小时”有关于拒绝“白色污染”的,能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这一切若用于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地理科学知识,又领略大自然的优美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还使学生意识到了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总之,如何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健全学生的创新性人格,需要我们广大地理教师的共同努力,及时转变观念,顺应科技的发展,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崭新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