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学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物理定律的发现过程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如果教师能够精心策划好每节课,适时地渗透科学探究的理念,就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这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这正是新课教的初衷和目标。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新课改之际,物理教育该如何走?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让学生想学、乐学?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就高中物理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案例
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高中课程的课程标准,在“标准”中明确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出了“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培养目标。
1 新课改物理教学中的案例
新课改前,某校积极地提倡“启发式”教学,坚决地废除“满堂灌”,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学习成绩的提高只能代表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意味着这批学生将来会比较顺利地步入重点大学的殿堂。但是这些学生离开学校、离开了老师的怀抱,究竟有多大能耐?他们能否在人类高科技的激烈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的教育真的成功了吗?真的无可挑剔了吗?笔者经过反复的学习和论证,深深地体会到,教学成绩只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这一维目标。让学生动起来,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这才是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如何由一维目标向三维目标进发呢?笔者作了大量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下面就以“原子物理”的教学为例,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在“原子核式结构”的教学中,过去是教师引入新课,接着教师呈现出几个重点问题,诚然这种授课方式比起传统的“满堂灌”优越了许多,但同新课标要求的教会学生用科学家的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相差甚远。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尝试:教师先将学生分成了八个学习小组,教师提出问题: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是否正确呢?假如你是科学家,你如何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然后各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大家各抒已见,热闹空前,有的小组提出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但立即受到这样的反对,当时有电子显微镜吗?有的小组提出做实验,但不能拿出具体可行的实验方案,大家激烈地讨论了许多分钟后,终于有同学提出用极细的子弹打击物体中的原子,从而探讨原子的内部结构。教师欣喜地表示,这是个了不起的主意。同时启发学生,探索物质的内部结构通常采用黑箱原理,就是先向黑箱输入某些信息,看它的反馈信息,从而对黑箱的内部结构作出推理。教师进一步引导:极细的“子弹”如何获得呢?“子弹”如果能“带电”,我们就能根据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析。如何获得“极细的、带电的”子弹呢?让我们来看科学家是如何探究的吧。同学们兴趣十足,这时再引导学生看课本及动画“α粒子散射实验”。最后教师同学生一起得出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究中,科学家的思维是:提出问题(电子的发现导出了原子正负电荷如何分布的问题)、作出猜想(汤姆生的原子模型)、设计实验并做实验(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获取数据(大多数α粒子沿原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作大角度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分析论证(汤姆生的原子模型站不住脚,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交流评估等。最后教师因势利导地鼓励同学们,有些同学很有创意,他们对生活生用品稍作改动就成了方便实用的新型工具,这些同学就是善于用科学家的思维来探究问题。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界仍有很多问题未得到解决,同学们要奇思异想,敢于质疑,大胆猜想,大胆实验,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为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做出自己的贡献。
2 教学反思及其必要性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 经验+ 反思。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的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反思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
3 物理新课程应有的核心转向
新课程内容改变了过去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主要核心转向有:
3.1 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
例如,每章都有精彩的导入,旨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导入有的浅显易懂、幽默风趣,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物理学习;有的高度概括,从科学技术的现代应用开始,启发学生思考;有的则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指导学生从不起眼的小事思考物理学的问题;有的导入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学习兴趣;有的则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将学生引入课堂。教材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这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融进了我们的生活,物理学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探究,注意从身边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兴趣与能力。
3.2 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
教材继承了我国物理教材的优势,强调教材的科学性、严谨性,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循序渐进,注重内容表述言简意赅、条理分明、深入浅出。充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目标。
3.3 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
从整体结构上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留下了空间,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有趣的小实验和低成本实验的引入,这不仅让学生们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让他们经历一些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由此可见高中物理新课标教科书努力体现新课标关于科学探究的要求和理念,将科学探究和基于探究背景下的物理实验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科学知识发展日新月异,教师不可能在学校教育时间里,把物理学的事实和原理都传授给学生,但是让学生理解了科学的过程,就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依靠自己主动获取科学知识。
(责任编辑 陶明莉)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案例
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高中课程的课程标准,在“标准”中明确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出了“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培养目标。
1 新课改物理教学中的案例
新课改前,某校积极地提倡“启发式”教学,坚决地废除“满堂灌”,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学习成绩的提高只能代表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意味着这批学生将来会比较顺利地步入重点大学的殿堂。但是这些学生离开学校、离开了老师的怀抱,究竟有多大能耐?他们能否在人类高科技的激烈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的教育真的成功了吗?真的无可挑剔了吗?笔者经过反复的学习和论证,深深地体会到,教学成绩只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这一维目标。让学生动起来,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这才是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如何由一维目标向三维目标进发呢?笔者作了大量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下面就以“原子物理”的教学为例,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在“原子核式结构”的教学中,过去是教师引入新课,接着教师呈现出几个重点问题,诚然这种授课方式比起传统的“满堂灌”优越了许多,但同新课标要求的教会学生用科学家的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相差甚远。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尝试:教师先将学生分成了八个学习小组,教师提出问题: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是否正确呢?假如你是科学家,你如何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然后各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大家各抒已见,热闹空前,有的小组提出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但立即受到这样的反对,当时有电子显微镜吗?有的小组提出做实验,但不能拿出具体可行的实验方案,大家激烈地讨论了许多分钟后,终于有同学提出用极细的子弹打击物体中的原子,从而探讨原子的内部结构。教师欣喜地表示,这是个了不起的主意。同时启发学生,探索物质的内部结构通常采用黑箱原理,就是先向黑箱输入某些信息,看它的反馈信息,从而对黑箱的内部结构作出推理。教师进一步引导:极细的“子弹”如何获得呢?“子弹”如果能“带电”,我们就能根据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析。如何获得“极细的、带电的”子弹呢?让我们来看科学家是如何探究的吧。同学们兴趣十足,这时再引导学生看课本及动画“α粒子散射实验”。最后教师同学生一起得出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究中,科学家的思维是:提出问题(电子的发现导出了原子正负电荷如何分布的问题)、作出猜想(汤姆生的原子模型)、设计实验并做实验(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获取数据(大多数α粒子沿原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作大角度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分析论证(汤姆生的原子模型站不住脚,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交流评估等。最后教师因势利导地鼓励同学们,有些同学很有创意,他们对生活生用品稍作改动就成了方便实用的新型工具,这些同学就是善于用科学家的思维来探究问题。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界仍有很多问题未得到解决,同学们要奇思异想,敢于质疑,大胆猜想,大胆实验,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为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做出自己的贡献。
2 教学反思及其必要性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 经验+ 反思。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的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反思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
3 物理新课程应有的核心转向
新课程内容改变了过去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主要核心转向有:
3.1 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
例如,每章都有精彩的导入,旨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导入有的浅显易懂、幽默风趣,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物理学习;有的高度概括,从科学技术的现代应用开始,启发学生思考;有的则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指导学生从不起眼的小事思考物理学的问题;有的导入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学习兴趣;有的则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将学生引入课堂。教材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这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融进了我们的生活,物理学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探究,注意从身边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兴趣与能力。
3.2 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
教材继承了我国物理教材的优势,强调教材的科学性、严谨性,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循序渐进,注重内容表述言简意赅、条理分明、深入浅出。充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目标。
3.3 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
从整体结构上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留下了空间,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有趣的小实验和低成本实验的引入,这不仅让学生们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让他们经历一些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由此可见高中物理新课标教科书努力体现新课标关于科学探究的要求和理念,将科学探究和基于探究背景下的物理实验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科学知识发展日新月异,教师不可能在学校教育时间里,把物理学的事实和原理都传授给学生,但是让学生理解了科学的过程,就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依靠自己主动获取科学知识。
(责任编辑 陶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