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洛杉矶时报》称为“最著名的中国影评人”、“中国的罗杰·伊伯特”
李安再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后的三天,我在国家大剧院欣赏了林怀民的舞剧《九歌》。我接触云门舞集要比别人晚,1980-90年代在美国时曾留意到媒体对它巡演美国的报道和赞美,但不曾关注。回国后最初看的是《水月》,那种震撼,难以用语言形容,比最初看到李安的《喜宴》和《饮食男女》更让人眼睛一亮。我对舞蹈没什么研究,但林怀民的作品带给我的惊喜大大超越了我之前见过的舞剧。我找来他所有作品(凡是有碟片的),每部都堪称杰作,比咱们的得奖作品要高出好几个境界。
无独有偶,我接触赖声川话剧也晚于多数文青小资;同样,看完第一部便惊为天人。《暗恋桃花源》《陪我看电视》《宝岛一村》,以及那结构浩繁、叙事宏大的《如梦之梦》,题材如此多样,风格如此丰富,但水准却照样一流。我一向反感“大师”一词的滥用,尤其是电影和音乐领域,“大师”几乎成了“师傅”的代名词。但李安、林怀民、赖声川三位是我心目中不折不扣的艺术大师。同时我又在想,内地的大师在哪儿呢?内地有高手,有造诣极高的工匠,某些大师如流星闪过,滑向黑暗。或许文学界要比演艺界更纯粹,表达空间也较宽敞。过去三十年,演艺界最典型的大师是二人转大师,能将民间智慧搬进满台红灯笼的喜气大堂。权当作民俗吧,但跟精英文化尚有距离。
上述三位台湾艺术大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对古老中华文化的吸收与传承。他们的作品并不贩卖表面的中国元素,不扭秧歌也不挂灯笼,但骨子里浸淫着传统的精髓。无论是李安画面中的美食,林怀民舞台上的书法,还是赖声川营造的乡愁,反映的都是国人特有的情怀与价值。欣赏他们的作品,我每每感叹,他们是中华文化的传人,而兜售中国符号那是低档次、小儿科的做法。
近年来内地提倡国学,一夜间冒出一大批品茶读经的学者和国师。但他们都喜欢把西方文化当作自己的假想敌,用国学来抵御西方的文化入侵。比较一下,三位台湾大师均学贯中西,对西方的艺术传统及技法了如指掌。他们从来不把东方与西方对立起来,而是兼容并蓄,视一切优秀的文化传统为应该吸收的营养,最终创作出极具原创性与个人色彩的当代经典。《饮食男女》和《理智与情感》可互为文本;《水月》的配乐居然是巴赫的大提琴独奏曲;而把相声段子变成话剧,本身就是两种表演形式的结合。他们作品里,没有常见的讨好西方或唯我独尊的自卑或自大,不同流派与风格在他们作品里水乳交融。这不仅是他们艺术观念的成熟,同时也折射出他们蕴含的文化力量,即大度与包容,很东方,很禅。
同样,三位台湾大师不像很多人那样把高雅和低俗对立起来。赖声川的作品往往亦悲亦喜,大雅大俗又相得益彰;李安很雅致,但从不故弄玄虚;林怀民虽编演现代舞,但能同时进入西方表演殿堂以及台湾的田间乡野,一场吸引上万观众,并以此为荣。他们很尖端,完全可以用一大堆后现代理论来分析,可是他们的作品从最浅层看不乏娱乐性。如果说,他们三位都曾在美国受高等教育,故奠定了跨越东西方文化的基础,那么,跨越雅俗品位则要难得多。《暗恋桃花源》的结构便是个绝妙的比喻,一个大俗的闹剧跟一个大雅的悲剧争夺同一空间,形成奇妙的和谐。《少年派》能吸引多层次观众,有人当作迪士尼故事,有人解读出深邃的哲理,或简或繁都是好故事。林怀民的舞码可细细解读,也可以把脑子留在家里,光凭直觉,已是一台台飨宴。
在内地,以喜剧见长的冯小刚用心做了一部悲剧,便不受待见。曾经很深刻很艺术的影人,转向商业大片后,便出现强烈的人格分裂。创作者缺乏中和雅俗的能力,受众也随时准备枪打出头鸟,极少能包容创新之举。如果三位台湾大师最初出现在内地,情况会怎样?舞剧《白蛇传》和《红楼梦》即便能问世,林怀民也得被唾沫淹死;赖声川的相声剧大概会引发传统相声演员的集体讨伐;唯一的例外是李安,他的《饮食男女》在台湾反响平平,但赢得了大批内地观众,不过,之前的《喜宴》恐怕难见天日。
大师的炼成有天才因素,环境也不可或缺。这三位有标杆意义,但他们不是唯一,本文未能涉及的台湾大师还有侯孝贤、杨德昌等;而他们也为后来者拓宽了创新之路。除了不言而喻的环境原因,这三位大师的儒雅和坚持,跟急功近利的浮躁与暴躁形成鲜明的反差。内地人才多,但要把小聪明上升到大智慧,不是能一夜修炼而成的。
咖啡装腔指南
花总
“花果山装腔指南”APP作者。微博名人,奢侈品“反腐斗士”。
“咖啡”这个词,在晚清以前是没有的。中国人最早将洋人喝的这种玩意儿称为“黑酒”,同治年间出了一本《造洋饭书》,专教中国厨子如何做西餐,又把此物叫作“磕肥”。据后人考,“咖啡”成为汉语词汇,应始于1915年的《中华大字典》。
从那时起,喝咖啡就成了一件特别洋气的事。且不说十里洋场,就连方鸿渐和赵辛楣去三闾大学路过金华的野鸡旅店,竟也点得到这“又黑又香,面上浮一层白沫”的玩意儿。邓小平在中央苏区落难时,也不忘随身带个咖啡壶。由此可见咖啡作为西洋逼格符号,早已被城乡土豪认可。过了几十年,上海滩的周大官人更以咖啡自况,以示对郭德纲等大蒜党人的不屑。
伴随此风四处开花的,便是遍布全国的形形色色咖啡馆儿。咖啡Ber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早在星巴克杀进天朝前,装逼犯们就已频频出没于上岛、两岸等台式咖啡屋了。这些咖啡屋的最大特色,就是除了咖啡外也供应各色廉价简餐,并且无一例外地装点着暧昧的灯光,循环播放Kenny G的萨克斯,包间里提供棋牌服务。二线城市中年怪蜀黎和小三约会最爱选这样的场所,喝不惯台式咖啡也不打紧,如果你刚好喜欢张小娴或者亦舒,不妨在QQ空间里写一句:“我是不喝咖啡的,但我最爱去咖啡馆坐着,闻那浓浓的咖啡香,那味道充满了文艺的气息。”
年轻些的豆瓣Ber更喜欢那些独立咖啡馆。这些馆子无一例外藏在老房子里,堆积着店主收集来的各种破烂,墙上要么挂着盗版的电影海报,要么张贴着各种旅行照片,里面一定有丽江或拉萨,美其名曰“永远在路上”,角落里很可能摆着一台报废了的兄弟打字机和地球仪,常常还趴着一只永远睁不开眼的肥猫。这种咖啡馆的背景音乐永远是“La Vie En Rose”之类的法语香颂或爵士,戴400度近视镜片的女Ber最爱这样的调调。她们点的总是卡布基诺、拿铁或花式摩卡,对拉花的兴趣远大于咖啡本身,然后掏出一只贴满印花的iPhone,拍下几张带滤镜效果的艺术照传到Instagram上,画面里往往有一本摊开的英文书。独立咖啡馆很多只装备手动拉把机,这就对店主手艺提出了极高要求。若依地域论,平均水平当数上海为第一。在这个连“文革”期间都未曾中断咖啡供应的城市,开独立咖啡馆没两把刷子是很难混出名堂的。
雕光也是豆瓣Ber的挚爱,眼下据说已开到40余家,算是星巴克与Costa等洋品牌的挑战者。这些连锁咖啡馆用的原料与设备通常会比小店好些。就拿雕光来说,豆子基本用illy,咖啡机是La Cimbali,磨豆机也是Mazzer。再以星家为例,所有店员受过严格培训不说,还有《绿围裙手册》指引,不论是全自动Mastrena或Verismo,还是老款的手动La Marzocco,均能娴熟操作。标准化出品的缺点是惊艳难求,优点是质素稳定,因此深受追求中庸的商务Ber追捧。若是更进阶的Ber,就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咖啡豆,这时就得靠猫屎或蓝山来提升逼格。只是在猫屎被炒得火热之后,东南亚土著为提高产量,在麝香猫之外还找了竹鼠上阵,如果你想喝正宗的单品猫屎或蓝山,像珈露梦与Jamaicablue之类馆子才是安全的首选,因为他们自家就是高等级原豆的贸易商。
评价一个咖啡馆的逼格,很重要的一点是看他单品咖啡做得好不好,上海湖南路上那家鲁马滋,就骄傲地从不卖带奶的品种。即便是混合咖啡,也讲的是拼配本身的功力,如果这馆子里可以找到丰富的风味糖浆与香料,基本只能停留在鄙视链的下层。然后再看设备,昂贵的全自动咖啡机未必比半自动更具逼格,就拿WBC世界咖啡师大赛来说,比拼的永远是选手的手艺而非咖啡机的高科技。附加题不妨看小点心做得如何,Tima Harbour就凭一道Cheesecake横行吃货的江湖。至于3W之类创业咖啡馆,没有人是真正去那里品咖啡的。
高级Ber的办公室或家里一定找得到虹吸壶,这才是真正考验耐心与手艺的装备。如果想挤进鄙视链的最上层,还要学会做杯测,唯有当你能熟练地评价一款豆子的干香湿香、酸、醇、甜与余韵时,才有底气谈论咖啡的产地与门道。平日不妨多上coffeereview.com之类网站。至于顶级Ber,随身只带几个挂耳包,里面也许是Alamid或Kopi Luak,更可能是自己琢磨出的独家拼配秘方,默默躲在绿皮车的角落里深藏功与名,嚼着大蒜一路直奔遥远的家乡。
李安再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后的三天,我在国家大剧院欣赏了林怀民的舞剧《九歌》。我接触云门舞集要比别人晚,1980-90年代在美国时曾留意到媒体对它巡演美国的报道和赞美,但不曾关注。回国后最初看的是《水月》,那种震撼,难以用语言形容,比最初看到李安的《喜宴》和《饮食男女》更让人眼睛一亮。我对舞蹈没什么研究,但林怀民的作品带给我的惊喜大大超越了我之前见过的舞剧。我找来他所有作品(凡是有碟片的),每部都堪称杰作,比咱们的得奖作品要高出好几个境界。
无独有偶,我接触赖声川话剧也晚于多数文青小资;同样,看完第一部便惊为天人。《暗恋桃花源》《陪我看电视》《宝岛一村》,以及那结构浩繁、叙事宏大的《如梦之梦》,题材如此多样,风格如此丰富,但水准却照样一流。我一向反感“大师”一词的滥用,尤其是电影和音乐领域,“大师”几乎成了“师傅”的代名词。但李安、林怀民、赖声川三位是我心目中不折不扣的艺术大师。同时我又在想,内地的大师在哪儿呢?内地有高手,有造诣极高的工匠,某些大师如流星闪过,滑向黑暗。或许文学界要比演艺界更纯粹,表达空间也较宽敞。过去三十年,演艺界最典型的大师是二人转大师,能将民间智慧搬进满台红灯笼的喜气大堂。权当作民俗吧,但跟精英文化尚有距离。
上述三位台湾艺术大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对古老中华文化的吸收与传承。他们的作品并不贩卖表面的中国元素,不扭秧歌也不挂灯笼,但骨子里浸淫着传统的精髓。无论是李安画面中的美食,林怀民舞台上的书法,还是赖声川营造的乡愁,反映的都是国人特有的情怀与价值。欣赏他们的作品,我每每感叹,他们是中华文化的传人,而兜售中国符号那是低档次、小儿科的做法。
近年来内地提倡国学,一夜间冒出一大批品茶读经的学者和国师。但他们都喜欢把西方文化当作自己的假想敌,用国学来抵御西方的文化入侵。比较一下,三位台湾大师均学贯中西,对西方的艺术传统及技法了如指掌。他们从来不把东方与西方对立起来,而是兼容并蓄,视一切优秀的文化传统为应该吸收的营养,最终创作出极具原创性与个人色彩的当代经典。《饮食男女》和《理智与情感》可互为文本;《水月》的配乐居然是巴赫的大提琴独奏曲;而把相声段子变成话剧,本身就是两种表演形式的结合。他们作品里,没有常见的讨好西方或唯我独尊的自卑或自大,不同流派与风格在他们作品里水乳交融。这不仅是他们艺术观念的成熟,同时也折射出他们蕴含的文化力量,即大度与包容,很东方,很禅。
同样,三位台湾大师不像很多人那样把高雅和低俗对立起来。赖声川的作品往往亦悲亦喜,大雅大俗又相得益彰;李安很雅致,但从不故弄玄虚;林怀民虽编演现代舞,但能同时进入西方表演殿堂以及台湾的田间乡野,一场吸引上万观众,并以此为荣。他们很尖端,完全可以用一大堆后现代理论来分析,可是他们的作品从最浅层看不乏娱乐性。如果说,他们三位都曾在美国受高等教育,故奠定了跨越东西方文化的基础,那么,跨越雅俗品位则要难得多。《暗恋桃花源》的结构便是个绝妙的比喻,一个大俗的闹剧跟一个大雅的悲剧争夺同一空间,形成奇妙的和谐。《少年派》能吸引多层次观众,有人当作迪士尼故事,有人解读出深邃的哲理,或简或繁都是好故事。林怀民的舞码可细细解读,也可以把脑子留在家里,光凭直觉,已是一台台飨宴。
在内地,以喜剧见长的冯小刚用心做了一部悲剧,便不受待见。曾经很深刻很艺术的影人,转向商业大片后,便出现强烈的人格分裂。创作者缺乏中和雅俗的能力,受众也随时准备枪打出头鸟,极少能包容创新之举。如果三位台湾大师最初出现在内地,情况会怎样?舞剧《白蛇传》和《红楼梦》即便能问世,林怀民也得被唾沫淹死;赖声川的相声剧大概会引发传统相声演员的集体讨伐;唯一的例外是李安,他的《饮食男女》在台湾反响平平,但赢得了大批内地观众,不过,之前的《喜宴》恐怕难见天日。
大师的炼成有天才因素,环境也不可或缺。这三位有标杆意义,但他们不是唯一,本文未能涉及的台湾大师还有侯孝贤、杨德昌等;而他们也为后来者拓宽了创新之路。除了不言而喻的环境原因,这三位大师的儒雅和坚持,跟急功近利的浮躁与暴躁形成鲜明的反差。内地人才多,但要把小聪明上升到大智慧,不是能一夜修炼而成的。
咖啡装腔指南
花总
“花果山装腔指南”APP作者。微博名人,奢侈品“反腐斗士”。
“咖啡”这个词,在晚清以前是没有的。中国人最早将洋人喝的这种玩意儿称为“黑酒”,同治年间出了一本《造洋饭书》,专教中国厨子如何做西餐,又把此物叫作“磕肥”。据后人考,“咖啡”成为汉语词汇,应始于1915年的《中华大字典》。
从那时起,喝咖啡就成了一件特别洋气的事。且不说十里洋场,就连方鸿渐和赵辛楣去三闾大学路过金华的野鸡旅店,竟也点得到这“又黑又香,面上浮一层白沫”的玩意儿。邓小平在中央苏区落难时,也不忘随身带个咖啡壶。由此可见咖啡作为西洋逼格符号,早已被城乡土豪认可。过了几十年,上海滩的周大官人更以咖啡自况,以示对郭德纲等大蒜党人的不屑。
伴随此风四处开花的,便是遍布全国的形形色色咖啡馆儿。咖啡Ber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早在星巴克杀进天朝前,装逼犯们就已频频出没于上岛、两岸等台式咖啡屋了。这些咖啡屋的最大特色,就是除了咖啡外也供应各色廉价简餐,并且无一例外地装点着暧昧的灯光,循环播放Kenny G的萨克斯,包间里提供棋牌服务。二线城市中年怪蜀黎和小三约会最爱选这样的场所,喝不惯台式咖啡也不打紧,如果你刚好喜欢张小娴或者亦舒,不妨在QQ空间里写一句:“我是不喝咖啡的,但我最爱去咖啡馆坐着,闻那浓浓的咖啡香,那味道充满了文艺的气息。”
年轻些的豆瓣Ber更喜欢那些独立咖啡馆。这些馆子无一例外藏在老房子里,堆积着店主收集来的各种破烂,墙上要么挂着盗版的电影海报,要么张贴着各种旅行照片,里面一定有丽江或拉萨,美其名曰“永远在路上”,角落里很可能摆着一台报废了的兄弟打字机和地球仪,常常还趴着一只永远睁不开眼的肥猫。这种咖啡馆的背景音乐永远是“La Vie En Rose”之类的法语香颂或爵士,戴400度近视镜片的女Ber最爱这样的调调。她们点的总是卡布基诺、拿铁或花式摩卡,对拉花的兴趣远大于咖啡本身,然后掏出一只贴满印花的iPhone,拍下几张带滤镜效果的艺术照传到Instagram上,画面里往往有一本摊开的英文书。独立咖啡馆很多只装备手动拉把机,这就对店主手艺提出了极高要求。若依地域论,平均水平当数上海为第一。在这个连“文革”期间都未曾中断咖啡供应的城市,开独立咖啡馆没两把刷子是很难混出名堂的。
雕光也是豆瓣Ber的挚爱,眼下据说已开到40余家,算是星巴克与Costa等洋品牌的挑战者。这些连锁咖啡馆用的原料与设备通常会比小店好些。就拿雕光来说,豆子基本用illy,咖啡机是La Cimbali,磨豆机也是Mazzer。再以星家为例,所有店员受过严格培训不说,还有《绿围裙手册》指引,不论是全自动Mastrena或Verismo,还是老款的手动La Marzocco,均能娴熟操作。标准化出品的缺点是惊艳难求,优点是质素稳定,因此深受追求中庸的商务Ber追捧。若是更进阶的Ber,就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咖啡豆,这时就得靠猫屎或蓝山来提升逼格。只是在猫屎被炒得火热之后,东南亚土著为提高产量,在麝香猫之外还找了竹鼠上阵,如果你想喝正宗的单品猫屎或蓝山,像珈露梦与Jamaicablue之类馆子才是安全的首选,因为他们自家就是高等级原豆的贸易商。
评价一个咖啡馆的逼格,很重要的一点是看他单品咖啡做得好不好,上海湖南路上那家鲁马滋,就骄傲地从不卖带奶的品种。即便是混合咖啡,也讲的是拼配本身的功力,如果这馆子里可以找到丰富的风味糖浆与香料,基本只能停留在鄙视链的下层。然后再看设备,昂贵的全自动咖啡机未必比半自动更具逼格,就拿WBC世界咖啡师大赛来说,比拼的永远是选手的手艺而非咖啡机的高科技。附加题不妨看小点心做得如何,Tima Harbour就凭一道Cheesecake横行吃货的江湖。至于3W之类创业咖啡馆,没有人是真正去那里品咖啡的。
高级Ber的办公室或家里一定找得到虹吸壶,这才是真正考验耐心与手艺的装备。如果想挤进鄙视链的最上层,还要学会做杯测,唯有当你能熟练地评价一款豆子的干香湿香、酸、醇、甜与余韵时,才有底气谈论咖啡的产地与门道。平日不妨多上coffeereview.com之类网站。至于顶级Ber,随身只带几个挂耳包,里面也许是Alamid或Kopi Luak,更可能是自己琢磨出的独家拼配秘方,默默躲在绿皮车的角落里深藏功与名,嚼着大蒜一路直奔遥远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