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同时也面临竞争和挑战。只有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发展 创新 特色
[作者简介]杜吉泽(1957- ),男,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主任,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和哲学研究;于京波(1966- ),男,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山东淄博255049)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010-03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要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明确定位,坚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办出自己的特色,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取得的成绩
高等职业教育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里,由无到有,由小到大,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成绩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根本任务
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对职业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方向、任务、措施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提出了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问题。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1998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确立了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同时规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形成了明确的办学方向和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立足高等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使得毕业生具备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也正在为全社会逐步认可和接受。
(三)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规模迅速扩大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占普通高校学生总数的比例逐年上升。1999~2004年,高职招生人数从61.19万增加到237.43万,在校生人数从136.15万增加到595.65万,毕业生从40.67万人增加到139.49万人。据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06年,全国1867所普通高校中,高职高专院校为1147所,占学校总数的61.44%;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有278所,在校生达到133.79万人。在办学体制方面,打破了单一的政府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面向市场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快速、健康发展,为高职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类型,为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办学条件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1998年开始的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使得几乎所有高等职业院校都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办学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为中心,对教学设备和其他实训条件的要求较高,而资金来源不足,政府投入不够,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影响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减弱。
(二)社会观念偏差是高职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
人们追求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意识未能随市场经济的转变而转变,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相当多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由于招生政策的不科学、不合理,高等职业教育招收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许多学生、家长甚至社会都把高等职业教育看成“低层次”的教育。同时,社会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型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
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是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合并、升格的,受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中,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以及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等职业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刻;专业课、实践指导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与质量。
(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决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从高职院校自身的角度看,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明显。从行业、企业角度看,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等职业教育应该走科学发展、教育创新与特色建设之路
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也面临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只有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之路,创出特色,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知识经济、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时代要求我们更新人才培养的观念,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技能人才,要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用终身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观念、个性化教育观念、重视质量的教育观念、教育国际化的教育观念、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观念、教育与生产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观念来指导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二)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走地方特色发展之路
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是高校发展的方向。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广高新实用技术、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服务,为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服务。我国地域广袤,各地之间无论是山川水土的自然环境,还是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人文环境都各有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必须凸显服务地方的特色,即体现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体现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体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地方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所应依托的重要基础,要满足地方社会经济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的数量、类型、层次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面向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发展需要驱动”规则,即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根据社会岗位(群)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定和调整教学内容;从强调我能做什么、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转变为强调市场需要我做什么、社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创业能力、学习能力,使教育、培训、就业等工作融为一体,并将职业教育确定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人才培养的地方特色和职业特色。
(三)加强校企合作,走集团化发展之路
建立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实行“订单”培养的新模式。学校坚持职业教育为行业、企业、区域经济服务的办学理念,所开设专业都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准则,把供需链条紧紧与企业连接在一起,将行业的有关专业办成品牌专业,并进行相关实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成果孵化,使之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产品质量意识、信誉意识、效益意识,锻炼和培养企业管理意识,缩短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市场对接的距离,使学生受到学校与企业文化的熏陶。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毕业即上岗的“零距离”对接,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用型人才”。企业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合同,并积极参与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校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知识结构、技能要求、课程开发、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支持职工做兼职教师、在合作学校设立奖学金,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依托学校进行新职工的培训。通过校企合作明确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形成集团优势,互惠互利,共谋发展。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内涵发展之路
1.构建开放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体现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1”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掌握基本理论和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最后一年到企业进行实习并接受职业培训。该模式可以吸收社会专家、学者和企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参与课程和教学改革;在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上,推行学分制等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分层教学、分专业方向教学和分阶段教育,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使其在理论学习—实践应用—自我反思—实践总结的过程中提升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长期的、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对提高教育质量至关重要。要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的发展需要,确定其骨干学科,建设和发展特色学科和专业,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上,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要求,集中力量,发挥优势,培育特色,以增强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加强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根本大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关键。探索实行校企结合、与市场结合的路子,内培外聘,多渠道、多方法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以解决目前“双师型”教师匮乏的问题,发挥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三是创新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指导者、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手段上,综合运用演示法、讨论法、模拟法、实习实验法、案例法及现代化电教手段,让学生边学边用,以用促学,学以致用,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为就业而学习到提高就业能力而学习,以教师为中心而学习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学习,从专攻一种技能到寻求多种技能而学习。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建立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基础;办出鲜明的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关键;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是高等职业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杨国祥,丁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廉永杰.创新教育及比较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6-11-14.
[5]唐亚豪.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5(2).
[6]唐华生.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关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发展 创新 特色
[作者简介]杜吉泽(1957- ),男,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主任,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和哲学研究;于京波(1966- ),男,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山东淄博255049)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010-03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要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明确定位,坚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办出自己的特色,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取得的成绩
高等职业教育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里,由无到有,由小到大,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成绩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根本任务
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对职业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方向、任务、措施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提出了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问题。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1998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确立了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同时规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形成了明确的办学方向和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立足高等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使得毕业生具备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也正在为全社会逐步认可和接受。
(三)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规模迅速扩大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占普通高校学生总数的比例逐年上升。1999~2004年,高职招生人数从61.19万增加到237.43万,在校生人数从136.15万增加到595.65万,毕业生从40.67万人增加到139.49万人。据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06年,全国1867所普通高校中,高职高专院校为1147所,占学校总数的61.44%;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有278所,在校生达到133.79万人。在办学体制方面,打破了单一的政府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面向市场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快速、健康发展,为高职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类型,为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办学条件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1998年开始的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使得几乎所有高等职业院校都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办学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为中心,对教学设备和其他实训条件的要求较高,而资金来源不足,政府投入不够,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影响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减弱。
(二)社会观念偏差是高职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
人们追求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意识未能随市场经济的转变而转变,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相当多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由于招生政策的不科学、不合理,高等职业教育招收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许多学生、家长甚至社会都把高等职业教育看成“低层次”的教育。同时,社会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型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
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是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合并、升格的,受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中,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以及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等职业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刻;专业课、实践指导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与质量。
(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决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从高职院校自身的角度看,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明显。从行业、企业角度看,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等职业教育应该走科学发展、教育创新与特色建设之路
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也面临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只有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之路,创出特色,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知识经济、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时代要求我们更新人才培养的观念,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技能人才,要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用终身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观念、个性化教育观念、重视质量的教育观念、教育国际化的教育观念、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观念、教育与生产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观念来指导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二)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走地方特色发展之路
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是高校发展的方向。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广高新实用技术、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服务,为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服务。我国地域广袤,各地之间无论是山川水土的自然环境,还是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人文环境都各有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必须凸显服务地方的特色,即体现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体现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体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地方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所应依托的重要基础,要满足地方社会经济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的数量、类型、层次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面向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发展需要驱动”规则,即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根据社会岗位(群)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定和调整教学内容;从强调我能做什么、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转变为强调市场需要我做什么、社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创业能力、学习能力,使教育、培训、就业等工作融为一体,并将职业教育确定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人才培养的地方特色和职业特色。
(三)加强校企合作,走集团化发展之路
建立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实行“订单”培养的新模式。学校坚持职业教育为行业、企业、区域经济服务的办学理念,所开设专业都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准则,把供需链条紧紧与企业连接在一起,将行业的有关专业办成品牌专业,并进行相关实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成果孵化,使之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产品质量意识、信誉意识、效益意识,锻炼和培养企业管理意识,缩短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市场对接的距离,使学生受到学校与企业文化的熏陶。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毕业即上岗的“零距离”对接,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用型人才”。企业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合同,并积极参与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校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知识结构、技能要求、课程开发、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支持职工做兼职教师、在合作学校设立奖学金,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依托学校进行新职工的培训。通过校企合作明确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形成集团优势,互惠互利,共谋发展。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内涵发展之路
1.构建开放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体现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1”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掌握基本理论和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最后一年到企业进行实习并接受职业培训。该模式可以吸收社会专家、学者和企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参与课程和教学改革;在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上,推行学分制等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分层教学、分专业方向教学和分阶段教育,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使其在理论学习—实践应用—自我反思—实践总结的过程中提升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长期的、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对提高教育质量至关重要。要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的发展需要,确定其骨干学科,建设和发展特色学科和专业,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上,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要求,集中力量,发挥优势,培育特色,以增强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加强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根本大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关键。探索实行校企结合、与市场结合的路子,内培外聘,多渠道、多方法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以解决目前“双师型”教师匮乏的问题,发挥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三是创新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指导者、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手段上,综合运用演示法、讨论法、模拟法、实习实验法、案例法及现代化电教手段,让学生边学边用,以用促学,学以致用,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为就业而学习到提高就业能力而学习,以教师为中心而学习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学习,从专攻一种技能到寻求多种技能而学习。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建立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基础;办出鲜明的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关键;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是高等职业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杨国祥,丁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廉永杰.创新教育及比较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6-11-14.
[5]唐亚豪.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5(2).
[6]唐华生.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关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