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观察对比尿道下裂I期手术的两种不同临床术式,总结其临床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58例尿道下裂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和观察组B,各29例,观察组A采用横行带蒂包皮皮瓣法,观察组B采用阴囊纵隔血管带蒂皮瓣法,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A治愈17例,好转10例,无效2例,出现并发症2例,总有效率93.1%;观察组B治愈14例,好转9例,无效6例,出现并发症10例,总有效率79.3%,两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横行带蒂包皮皮瓣法进行尿道下裂I期手术的手术过程相对阴囊纵隔血管带蒂皮瓣法复杂,但疗效确切,治愈率高,术后较少出现并发症,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合理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尿道下裂 I期手术;临床术式;并发症
尿道下裂属于男性泌尿生殖系统中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疾病,对患者的生活与排尿造成严重影响,同时造成患者巨大的心理伤害。尿道成形术是治愈尿道下裂最为有效的方法,但此手术的术式很多,合理选择手术术式是提高治愈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本文通过观察对比尿道下裂I期手术的两种不同临床术式,总结其临床疗效及临床价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58例尿道下裂的患者,年龄在4~20岁,平均年龄为12.5岁,依照阴茎完全伸直后,尿道口向后退能够到达的位置进行尿道下裂的分型,其中阴囊型有2例,阴茎阴囊型有35例,阴茎型有21例。尿道缺损的长度在3~ 5cm,所有患者均是第一次接受手术治疗,皆伴严重的阴茎下曲表现。随机分为观察组A和观察组B,各29例,观察组A采用横行带蒂包皮皮瓣法,观察组B采用阴囊纵隔血管带蒂皮瓣法,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患者从年龄、临床分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观察组A采用横行带蒂包皮皮瓣法,对阴茎下曲进行矫正,将包皮瓣进行张开,依照尿道缺损的年龄、长度,需要对尿道皮瓣的长度及宽度进行测量,将形成带皮下血管蒂的包皮岛进行分离,同时将合适大小的多孔硅胶管进行包绕,并缝合为管状,转动皮管到阴茎的腹侧,将皮管末端经阴茎头连接白膜间的隧道,对阴茎头的末端进行造口,然后将尿道的断端与皮管的近端进行斜行吻合。
1.2.2 观察组B采用阴囊纵隔血管带蒂皮瓣法,选取阴囊约1.2~1.5cm正中宽的皮肤两侧纵行作切口,一直沿至会阴的浅筋膜深表面,将带血管蒂的阴囊正中皮肤进行游离,并缝合成管状,翻转皮管的远端,尿道联合近端进行吻合,阴茎头联合远端进行吻合。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术后尿道口恢复阴茎头正位的位置,阴茎下弯基本得到矫正,阴茎的外观基本恢复正常,患者能站立进行排尿;好转:术后尿道口基本恢复阴茎头正位的位置,阴茎下弯情况有所好转,阴茎的外观明显改善,患者基本能站立进行排尿;无效:术后尿道口仍偏离阴茎头正位的位置,阴茎下弯及阴茎的外观无变化,患者不能站立进行排尿[1]。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疗效及并发症的数据经卡方软件V1.61版本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A治愈17例,好转10例,无效2例,出现并发症2例,总有效率93.1%;观察组B治愈14例,好转9例,无效6例,出现并发症10例,总有效率79.3%,两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表1 观察组A和观察组B疗效比较[n(%)]
表2 观察组A和观察组B并发症比较[n(%)]
3 讨论
徐挺等研究中指出[2],可将附着在包皮外板的横行带蒂包皮的内板作为尿道,绕过阴茎的一侧并将其转移到阴茎的腹侧缝合成形。临床实践证明,将带蒂横行包皮瓣技术结合阴茎头隧道技术作为一期的尿道成形术,也就是文中采用的横行带蒂包皮的皮瓣尿道成形术,能有效应用阴茎皮肤自身的生理解剖特点,充分在术中将岛状皮瓣的血管蒂进行保留,由于血管蒂内含有的阴茎背浅动脉血管网是固定的,在愈合的过程中可不需要靠覆盖皮肤进行血供,因此,此法的人工尿道能保证有充足的血供、成功率高,也由此原因决定了尿瘘的发生率较低。本研究中,采用横行带蒂包皮皮瓣法的治愈率为58.6%,总有效率为93.1%,术后患者的尿道口基本恢复阴茎头正位的位置,表明此术式相对合理,具有治愈率高、取材方便、外观良好、并发症少的优点,明显优于阴囊纵隔血管带蒂皮瓣法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横行带蒂包皮皮瓣法进行尿道下裂I期手术的手术过程相对阴囊纵隔血管带蒂皮瓣法复杂,但疗效确切,治愈率高,术后较少出现并发症,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合理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梅骅,泌尿外科手术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44-456
[2] 徐挺,李庆文,韩锋,两种不同术式一期修复尿道下裂的疗效比较[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5):471-472
【关键词】 尿道下裂 I期手术;临床术式;并发症
尿道下裂属于男性泌尿生殖系统中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疾病,对患者的生活与排尿造成严重影响,同时造成患者巨大的心理伤害。尿道成形术是治愈尿道下裂最为有效的方法,但此手术的术式很多,合理选择手术术式是提高治愈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本文通过观察对比尿道下裂I期手术的两种不同临床术式,总结其临床疗效及临床价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58例尿道下裂的患者,年龄在4~20岁,平均年龄为12.5岁,依照阴茎完全伸直后,尿道口向后退能够到达的位置进行尿道下裂的分型,其中阴囊型有2例,阴茎阴囊型有35例,阴茎型有21例。尿道缺损的长度在3~ 5cm,所有患者均是第一次接受手术治疗,皆伴严重的阴茎下曲表现。随机分为观察组A和观察组B,各29例,观察组A采用横行带蒂包皮皮瓣法,观察组B采用阴囊纵隔血管带蒂皮瓣法,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患者从年龄、临床分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观察组A采用横行带蒂包皮皮瓣法,对阴茎下曲进行矫正,将包皮瓣进行张开,依照尿道缺损的年龄、长度,需要对尿道皮瓣的长度及宽度进行测量,将形成带皮下血管蒂的包皮岛进行分离,同时将合适大小的多孔硅胶管进行包绕,并缝合为管状,转动皮管到阴茎的腹侧,将皮管末端经阴茎头连接白膜间的隧道,对阴茎头的末端进行造口,然后将尿道的断端与皮管的近端进行斜行吻合。
1.2.2 观察组B采用阴囊纵隔血管带蒂皮瓣法,选取阴囊约1.2~1.5cm正中宽的皮肤两侧纵行作切口,一直沿至会阴的浅筋膜深表面,将带血管蒂的阴囊正中皮肤进行游离,并缝合成管状,翻转皮管的远端,尿道联合近端进行吻合,阴茎头联合远端进行吻合。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术后尿道口恢复阴茎头正位的位置,阴茎下弯基本得到矫正,阴茎的外观基本恢复正常,患者能站立进行排尿;好转:术后尿道口基本恢复阴茎头正位的位置,阴茎下弯情况有所好转,阴茎的外观明显改善,患者基本能站立进行排尿;无效:术后尿道口仍偏离阴茎头正位的位置,阴茎下弯及阴茎的外观无变化,患者不能站立进行排尿[1]。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疗效及并发症的数据经卡方软件V1.61版本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A治愈17例,好转10例,无效2例,出现并发症2例,总有效率93.1%;观察组B治愈14例,好转9例,无效6例,出现并发症10例,总有效率79.3%,两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表1 观察组A和观察组B疗效比较[n(%)]
表2 观察组A和观察组B并发症比较[n(%)]
3 讨论
徐挺等研究中指出[2],可将附着在包皮外板的横行带蒂包皮的内板作为尿道,绕过阴茎的一侧并将其转移到阴茎的腹侧缝合成形。临床实践证明,将带蒂横行包皮瓣技术结合阴茎头隧道技术作为一期的尿道成形术,也就是文中采用的横行带蒂包皮的皮瓣尿道成形术,能有效应用阴茎皮肤自身的生理解剖特点,充分在术中将岛状皮瓣的血管蒂进行保留,由于血管蒂内含有的阴茎背浅动脉血管网是固定的,在愈合的过程中可不需要靠覆盖皮肤进行血供,因此,此法的人工尿道能保证有充足的血供、成功率高,也由此原因决定了尿瘘的发生率较低。本研究中,采用横行带蒂包皮皮瓣法的治愈率为58.6%,总有效率为93.1%,术后患者的尿道口基本恢复阴茎头正位的位置,表明此术式相对合理,具有治愈率高、取材方便、外观良好、并发症少的优点,明显优于阴囊纵隔血管带蒂皮瓣法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横行带蒂包皮皮瓣法进行尿道下裂I期手术的手术过程相对阴囊纵隔血管带蒂皮瓣法复杂,但疗效确切,治愈率高,术后较少出现并发症,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合理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梅骅,泌尿外科手术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44-456
[2] 徐挺,李庆文,韩锋,两种不同术式一期修复尿道下裂的疗效比较[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5):471-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