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风云变幻小资洋楼

来源 :风尚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ans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关小姐,东山少爷”。
  东山,位于广州中心地带,因明代“东山寺”而得名。百年以前,东山一带还是广州郊外荒野之地。从1915年开始,一些广东籍华侨开始在这里建置房产。民国时军政官僚也纷纷到此营建别墅和官邸,于是东山一带,尤以新河浦为代表出现了许多时髦、豪华的花园式住宅和洋房——把广州传统的西关大屋、竹筒屋等民族传统风格与西方古典建筑相糅合,设计出了新型的花园式洋楼。这些建筑,是广州传统建筑向新建筑形式、新建筑风格转变的历史见证。
  广州有俗语:“有钱住西关,有权住东山”的说法。一西一东,一富一贵,西关豪门以商贾为主,东山则是民国新贵的地盘。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如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鲁迅等都曾在这里活动居住过。
  遥想当年,显赫一时的东山少爷,风流倜傥。思想深受西洋文化的熏陶的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拘束,按照自己的意愿装扮家园,一掷千金,令今天的新河浦路、龟岗大马路一带建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那个年代最前卫、最现代的居住方式,小洋楼也就成为了东山的标志。这一带的建筑体形带有浓厚的西方“乡村别墅”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主要有西班牙式、英国乡间式等。世事沧桑,这些小洋楼的主人已经各散天涯,现在洋楼里住着普通居民,或被改为写字楼,或年久失修荒凉空置,或面临倒塌危机。
  夕阳西下的时候,走在很有东山风格的小街里,居民们放学下班,做饭闲谈。那些藏在老街里的一幢幢小洋房,既有着东方的精致,又有着西洋的气派,总让人看得心驰神往。
其他文献
“广州有哪些特色小吃可作手信带回家乡”?即便是土生土长的老广州人,可能也一时语塞。因为广州的美食太多啦,广州的美食太亲民啦,美食已融入当地人生活之中,随处可见,甚至天天在吃,以至于不知道哪些才能算上最有“粤味儿”的食物。  但一提起“皇上皇”、“莲香楼”、“陶陶居”这些老字号或是沙湾姜撞奶、银记肠粉,“老广”们恍然大悟——这些都是广州人再熟悉不过的美食符号呀!    广州,吃的都是文化  广州的饮
期刊
“西关”是一个区域名称,是指荔湾区的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路的老城区,其中以宝华路、逢源路、多宝路一带最有代表性。西关文化可以说是广州文化的代名词之一。  西关文化兴盛于明清时期,明代怀远驿、清代十三行的设立,使得广州成为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外贸口岸。以十三行为中心发展出一个繁荣鼎盛的商贸和居住区,因为位于城西,所以称为“西关”,100多年前,西关是当时广州名门望族、富商巨贾和洋行
期刊
守候男孩  张国立*生于台北市,现任时报周刊社的社长,也写旅游散文和小说,曾出版《匈奴》、《鸟人一族》、《一口咬定意大利》等书。    隔我家几条巷子有栋五层楼的公寓,因为一楼的面馆便宜又好吃,我常去,但不知什么时候起,公寓大门前小公园的长木条椅上坐了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孩,她长得细致,短裙下瘦长的小腿套着双球鞋,显得很不搭,也就分外刺眼。我的反应一向很迟钝,直到面店老板说出来,我才觉得真有点不对。
期刊
广州人都很淡定大方,知道你在拍他,他不怒,反而笑面迎人,或者自己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是广州人的亲和力。也许某年某月某一天,这些已被迁走各散东西的老街坊,从我的照片里看到他们共处过的天地,勾起昔日的街坊情怀,感受着他们的感受。    我不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但在广州学习工作生活这十多年里,却已经慢慢适应和认同了广州的文化和价值观。  如果你来广州旅游,只是去看看几个著名旅游景点和购物商店,那广州可
期刊
位于荔湾区珠江白鹅潭北岸的一个小岛——沙面。沙面是珠江冲积成的一个沙洲,旧时名叫“拾翠洲”。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面沦为英法租界。沙面被强租之后,将中流沙辟为两部分,凿涌(沙面涌)筑基(今六二三路)将岛与城区分隔开来,变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英法侵略者的乐园,白鹅潭也成了他们的军舰和商船自由航行的专用港湾。十九世纪中叶,陆续设有英、法、美、德、日、意、荷、葡等领事馆及银行、洋行。随后数十年
期刊
将Jacques Henri Lartigue的摄影作品搬上T台  T台从来都是一个让设计师想象力天马行空的舞台。Lacoste的创意总监Christophe Lemaire就将2010春夏时装秀的T台,变成了Jacques Henri Lartigue那经典的摄影作品的真实版——宛如在湛蓝的海边延伸而出的一条白色木筏——Jacques Henri Lartigue这位20世纪20年代红极一时的摄
期刊
全国这么多的沿海城市,只有广州,将海鲜这一美食发扬光大。位于沙面西侧的这个水产市场,24小时全天候营业,每家摊口都有人轮值,因而食客无论几时来到,都能买到生猛海鲜,要回家自理,还是要现场清蒸或“捞起”,悉随尊便。    在广州,没去过黄沙吃海鲜的人恐怕不多。几年前初次前去,便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简单来说:新鲜、个儿大、品种多、分量足,十分平价抵食,只恨胃口太小,不能将新鲜的海鲜一一食落肚。前时,有
期刊
前年,香港喜帖街要拆,谢安琪一曲《喜帖街》被传唱成经典。唱起这首歌,广州的年轻人大概都会感慨:幸好,广州还有婚纱街……从市二宫地铁站北出口至海珠桥这段约500米的江南大道北两旁,聚集了近300家婚纱专卖店以及礼服、摄影、婚庆用品等各类婚庆配套市场,吸引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台湾的经销商,海外影响直至东南亚、中东,具有强大的集群效应和品牌效应。    Tips  1.砍价,有些店铺的价格叫得很虚,往往只
期刊
清平中药材专业市场的繁盛,其实广州人对生活的细致讲究关联颇大。不论是像虫草那样的贵细药材,还是茯苓、玉竹等居家煲汤配方;不论是东南亚、港澳台药商的采购,还是街坊“抓两味”的要求,清平中药材专业市场都一肩挑起,无分贵贱,各取所需。     800年的货如轮转  中药总引起人浪漫的怀旧遐想:干燥阴凉青石板木椽的药店,摇摇欲倒的百子柜,单调冲击的碾药、切药和包药的声响。一朵小白菊花在热茶表面慢慢伸展开,
期刊
你熟悉广州的街名吗?  在1911年到1919年间,广州市曾经仅有一条长堤是马路形式,由现在的东桥起,至西濠口止。从这以后,广州的路名经过数十年的命名、改建、拓宽,慢慢成形。  典型的广州人,总会熟悉自己成长的区域:小时候,几乎每个人总会在类似大德路、文明路、同福路、建设路之类的小学上课。到了上初中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就读的培正、沙面或者建设大马路小学均是重点学校。而在这时,你已经学会和同学一起,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