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创设情境,不但可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过程 情境 创设
一、情境创设要创设悬念,设置冲突
有人说过“疑问号”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其核心在于激疑而诱思。在课堂中有趣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往往是浅层次的,是一种短暂的新鲜和好奇。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失衡的本能,所以创设情境要利用这一点,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不和谐的心理状态和急需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诱发学生对数学问题作出主动反应。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要有意地创设悬念、设置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冲突,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兴趣和欲望,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外接圆时,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可以先利用一些硬纸板做成残缺圆,在课前几分钟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补圆比赛,看谁能够最快想出办法把它补成一个完整的圆。应该怎样补呢?学生在动手前就会对补圆的方法进行思考,当他们还没有能够想出解决的办法时已经上课了,学生带着还没有解开的疑问走进课堂,头脑中自然就形成一种悬念。这时,老师就指出: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来找找补圆的方法,相信在下课时你们一定会找到最合理的补圆方法,把现在没有能够完成的任务完成。要合理地补圆,这就要用到一个数学知识,也就是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这样的情境创设为学生们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了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内容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当然课堂效果也会很好的。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因此在课堂中我们应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学数学是有用的。
初中数学中的“二次函数”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学习二次函数应用时,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如一场篮球比赛中,小梁跳起投篮,已知球出手时离地面20/9米,与篮圈中心的水平距离8米。当球出手后水平距离4米时达到最大高度4米。设篮球运动的轨迹为抛物线,篮圈中心距地面3米,问此球能否投中?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可以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通过进一步分析要解决是否投中的问题只需求出当x=8时对应的函数值y是否等于3。通过计算得出结果是球未命中。解决上述问题后,我们可以提出另一个问题:若篮球出手的角度和力度不变,如何才能使球命中?如果你是教练,你将怎样对小梁作出技术指导?一席话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大家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根据生活经验和合情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三、创设动手操作的教学情境
动手操作能使物质的外部活动(物化)过渡到智力的认知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知识内化,以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我们应该把课本中现成的知识变成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应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较、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我认识到,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时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教师要敢于放手,不能为学生考虑的太周到、太完善,学生能得到的不要代替,能独立思考的不要暗示,要多给孩子一些思考的时间,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体验成功的愉悦。在动手实践中,在操作中真正实现自主探索,实现创造创新,让课堂因动手而精彩。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许多新鲜的事例可供我们教学使用。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我们可以在教室里模拟一个小商店,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果能合理地借用学生司空见惯的事例,进行适当的加工编制,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五、在教学中创设冲突情境,“惑”中生“趣”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新旧知识的矛盾、学生的直观表象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这样的情境,以矛盾深深扣动学生的心弦,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讨论、归纳,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新的知识,而且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反客为主。从作为问题的接受者转变为问题的提出者,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会更有作用,更有意义。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过程 情境 创设
一、情境创设要创设悬念,设置冲突
有人说过“疑问号”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其核心在于激疑而诱思。在课堂中有趣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往往是浅层次的,是一种短暂的新鲜和好奇。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失衡的本能,所以创设情境要利用这一点,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不和谐的心理状态和急需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诱发学生对数学问题作出主动反应。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要有意地创设悬念、设置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冲突,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兴趣和欲望,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外接圆时,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可以先利用一些硬纸板做成残缺圆,在课前几分钟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补圆比赛,看谁能够最快想出办法把它补成一个完整的圆。应该怎样补呢?学生在动手前就会对补圆的方法进行思考,当他们还没有能够想出解决的办法时已经上课了,学生带着还没有解开的疑问走进课堂,头脑中自然就形成一种悬念。这时,老师就指出: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来找找补圆的方法,相信在下课时你们一定会找到最合理的补圆方法,把现在没有能够完成的任务完成。要合理地补圆,这就要用到一个数学知识,也就是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这样的情境创设为学生们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了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内容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当然课堂效果也会很好的。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因此在课堂中我们应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学数学是有用的。
初中数学中的“二次函数”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学习二次函数应用时,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如一场篮球比赛中,小梁跳起投篮,已知球出手时离地面20/9米,与篮圈中心的水平距离8米。当球出手后水平距离4米时达到最大高度4米。设篮球运动的轨迹为抛物线,篮圈中心距地面3米,问此球能否投中?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可以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通过进一步分析要解决是否投中的问题只需求出当x=8时对应的函数值y是否等于3。通过计算得出结果是球未命中。解决上述问题后,我们可以提出另一个问题:若篮球出手的角度和力度不变,如何才能使球命中?如果你是教练,你将怎样对小梁作出技术指导?一席话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大家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根据生活经验和合情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三、创设动手操作的教学情境
动手操作能使物质的外部活动(物化)过渡到智力的认知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知识内化,以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我们应该把课本中现成的知识变成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应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较、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我认识到,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时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教师要敢于放手,不能为学生考虑的太周到、太完善,学生能得到的不要代替,能独立思考的不要暗示,要多给孩子一些思考的时间,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体验成功的愉悦。在动手实践中,在操作中真正实现自主探索,实现创造创新,让课堂因动手而精彩。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许多新鲜的事例可供我们教学使用。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我们可以在教室里模拟一个小商店,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果能合理地借用学生司空见惯的事例,进行适当的加工编制,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五、在教学中创设冲突情境,“惑”中生“趣”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新旧知识的矛盾、学生的直观表象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这样的情境,以矛盾深深扣动学生的心弦,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讨论、归纳,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新的知识,而且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反客为主。从作为问题的接受者转变为问题的提出者,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会更有作用,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