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分制的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rry_le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高职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然而目前旅游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落后,课程体系设计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在学分制环境下,如何构建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分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社会对旅游高职教育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人才培养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发生战略性转变,推动着旅游高职院校从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重新审视人才培养过程。
  一、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不少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仍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科为基础,以知识为本位,以理论教学为指导,实行“三段式”教学(即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顺序开展教学)。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差,不能满足专业及专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不能很好的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
  2.课程体系的设计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
  旅游专业是一个对职业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然而目前,高职旅游教育与旅游本科教育的定位界限划分不太清楚,有的旅游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只是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的翻版。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过多地强调系统性和理论性,相应的专业岗位技能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比重不够。课程开发也基本由校内教师完成,缺乏行业或企业的全程参与,岗位针对性不强。甚至许多教材也采用本科院校旅游专业的教材,与行业岗位结合不紧密,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但目前高职旅游院校不是将实习实训环节的教学贯穿于专业学习的全过程,而是普遍存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一般把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的下半期,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上半学期主要是在校内以理论为主的学习,导致了学生对行业认识不足,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滞后。
  二、高职旅游专业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性
  学分制的实施能为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是以学分衡量学生学习完成情况,并以学生必须取得最低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余地的教学制度。
  1.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
  学分制不受学年的限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打破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学习成绩优的学生可以率先修满学分,提前毕业;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在规定年限内修满学分的学生,可滞后一定的时间毕业。学生在学习时间上有较大的自由度,即可按课程表进程取得学分,也可通过假期、自学完成学业取得学分,或半工半读或工读交替完成学业,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培养
  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克服目前教育中存在的计划统得过死,课程体系太过理论化、系统化,专业面偏窄等弊端。学生可针对社会变化的要求选择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扩展知识面,拓宽专业范围,增强自己的适应性,以适应社会各方面的要求。因此,实行学分制,既是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也是高职旅游专业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3.有利于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
  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学生通过选课可以有选择地选择教师,这实际上是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管理中,可以促进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确保师资技能实用化。针对某些选修课,还可聘请旅行社、酒店和景区景点工作人员,优秀导游担任兼职教师,实现教学师资来源多元化,解决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问题。
  三、基于学分制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涵
  以社会需求岗位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着重培养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的“弹性学制、工学交替、411全程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
  (1)弹性学制
  本专业实行2.5年至5年弹性学制(标准学制三年),要求在两年内必须完成基本学分,然后由系里安排在第五学期参加企业综合实训,达不到要求者可以向系里提出书面申请参加第六学期顶岗实习,完成顶岗实习任务后再继续选修完课程,完不成者向后顺延到第七至第十学期。
  (2)工学交替
  即是根据企业的需要安排顶岗工作时间,实行弹性学分制。学生在校外企业“厂中校—校外旅游企业”学习与校内实习基地“校中厂—林苑模拟旅行社”学习交叉交替进行。实现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
  弹性学制下的工学交替可以保证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基本学分的学生或因到企业顶岗生产而耽误的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学生,用延长学制的方法解决。
  (3)“411全程职业化”
  “4”即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学生校内学习与实践阶段。学生完成从业基本技能,从业基本素质,校内项目教学,校内专项训练,校内完成林苑旅行社生产性实训,在校内旅游企业实现职业化。前“1”即第五学期,学生生产综合实训阶段,根据旅行社、景区和旅游酒店三大工作领域,确定导游、景区管理人员、旅游酒店服务与管理人员等职业岗位,选择与职业岗位相对应的旅游企业安排学生进行生产综合实训,并能进行定期岗位轮换,在校外旅游企业实现职业化。后“1”即第六学期,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与旅游企业双向选择,确定顶岗实习单位,实习就业一体化,实现完全职业化。其培养模式见上图:
  2.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实施
  高职旅游院校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小组,由系部主任、企业领导、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及合作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组成,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编写符合“弹性学制、工学交替、411全程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下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标准,制定校企合作实施计划,聘请兼职教师,定期修订和完善方案等。
  参考文献:
  [1]韦东海,郑燕萍.对高职高专涉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8):117-118.
  [2]吕智娟.基于学分制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21):93-95.
  [3]粟维斌,叶萍.广西森林生态旅游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2):38-39.
  [4]李家发,李鹏军.重庆旅游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04,(3-4):147-149.
其他文献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上应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立有效的员工培训体系。从传统培训价值理念导致培训问题出现,阐述了更新事业单位人员培训价
一、引言  《电磁场理论》课程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通信、光电、电子类、空间物理等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电磁场理论与很多重要基础学科(如物理学)有交叉,又是现代高科技技术(如无线电技术)的理论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磁场理论得到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如微波通信、光纤波导、核磁共振等),因此这门课程得到了各高校的重视,武汉大学电磁场理论在教学名师柯亨玉教授的领导下,经过多年的建设,于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