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图书出版 对外传播 中国故事 人才培养
“讲好中国故事”是培育文化自信、实现国家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是21世纪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增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科学地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做好出版工作、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出版物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其中人才的建设是关键。高素质的国际出版传播人才对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尽管我国的出版传媒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其中不乏行家里手,但是真正具有国际视野、熟练掌握外语、能够准确理解目标受众的国际出版传播人才还不多。因此,那些精通外语、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出版传媒工作者就成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复合型人才。
一、图书出版应充分发挥外交人员的作用
外交话语具有鲜明的跨学科属性,主要涉及新闻出版、国际传播、国际关系学等多个学科。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政府和国际学术界十分重视外交话语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外交人员具有国际视野、熟练掌握外语、能够准确理解目标受众。从近年出版工作主题所跨越的地域来看,涉足的区域主要包括拉美地区、阿拉伯地区、南亚地区等,区域广泛而具有代表性。
以描述我国在拉美地区开展早期外交工作的《帝国后院》为例,这本书以三位驻外青年翻译跟随领导深入美国的“后院”,展开艰苦卓绝的外交拓荒工作为主线展开,他们亲历了加勒比海革命风暴的洗礼,初进南美又被卷入了巴西右翼军人政变的阴谋漩涡。这部纪实小说以宽广的历史视野,重现了中国与拉美国家关系发展中最初的那段艰难岁月,刻画了外交战线斗争的艰难与复杂。作者凭借真实的工作和生活体验,塑造了一群新中国外交战士的感人形象,描述了鲜花美酒背后的惊险。在一定程度上,图书丰富和深化了中国与拉美国家建交的这段史实,同时也开阔了读者的视野。更进一步说,通过回顾那段建交的历史,记录了中国和拉美地区的友好交流。作者外交工作者和出版传媒工作者的双重身份,对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了解,特别是传播中国的文化方面,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心香花环》则是描述中国和巴基斯坦传统友谊的诗文集,作者陆树林是中国原驻巴基斯坦、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大使。多年来,在陆树林大使等的支持下,以五洲传播出版社为代表的一批出版单位积极参与中巴文化交流,为促进中巴两国民心相通、服务“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在巴社会各界广泛开展“诗歌外交”,增进两国人民心灵契合,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和巴基斯坦“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比铁硬,比钢强”的传统友谊。《心香花环》不仅是作者文学创作的阶段性总结,也是属于中巴两国人民的珍贵回忆,是中巴友好的历史见证。
做好对外出版传媒工作,不仅仅要在宏观上擘画蓝图和指导方针,更重要的是要将各项精神落到细微之处。《礼宾轶事》就是将外交这样一个宏伟的主题落到具体之处的图书。《礼宾轶事》大都是作者吴德广亲历亲闻的趣闻轶事,取材于外交礼宾历程的点滴瞬间,寓大背景于小事情,叙述记录,以人为本,以事为主,将国事礼仪、国事访问、国之礼俗、国之风采充分展示出来。看似细小的事务,却无不体现了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对宾朋的重视和关心。特别是记述了周总理在领导我国外交工作的岁月里,一贯重视礼宾工作,把它作为整个外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不可少的内容。“周到,周到”是世界其他国家外交人员对周总理对外工作的极高赞誉。值得庆幸的是,这种于细微处见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在对外交往类出版传媒工作中要一以贯之,很好地传承下去。
二、图书出版应充分发挥驻外文化机构的作用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为中华民族的对外交往事业作出了特殊贡献的人物,例如,汉朝的“张骞通西域”;唐朝的玄奘向佛教圣地求取真经,并留下了《大唐西域记》这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作;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将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推向了高潮;等等。他们也许并不是专业的传播学家,却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鉴。正因不同文明间的物质和精神上的互通有无,今天的人们无不在享受着因文明交融而带来的美好生活。在现今不同文化的传播领域,记者处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的最前沿,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文明传播的使者。
《战地归来》一书的作者梁玉珍,是央视战地女记者,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被同行誉为枪林弹雨中闯出的“中东铁娘子”。她用充满激情和热血的报道,为国内观众展示了中東地区战争、自然灾害的状况和社会万象,同时,她遍访中东,与中东地区的同行通力合作,将中国最新的发展和现状传播到了中东地区,利用自己做记者的优势,传播好中国声音,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展示了中国知识女性的风采。
《阿拉伯兄弟》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音员、记者刘元培撰写的回忆录,他是新中国第一位阿拉伯语播音员。作为记者,他采访了阿拉伯国家众多政要和各方代表,是发展中阿关系的见证者和奉献者。图书是从一个记者的角度来阐述的,通过他的采访、对外传播工作及交往,见证了他与阿拉伯各界人士建立的深厚友谊。《阿拉伯兄弟》不仅从一个侧面真实记录了中阿国家关系的发展,也是不同国家的读者互相了解对方的窗口。
三、图书出版应充分发挥海内外汉学研究者的作用
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设立于2005年,主要表彰在介绍中国、翻译和出版中国图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外籍作家、翻译家和出版家。他们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理念,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将理念转化为行动,将愿景转变为现实,不断促进民心相通,建设成果丰硕。 加拿大著名旅华作家李莎·卡尔杜齐就是积极传播中国和中外友好交流的友好人士之一。李莎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获语言学博士学位,已出版数十部著作,约一半是中国题材。作品多次获国际奖项。2001年,李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2015年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李莎会说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和中文,著有自述性作品《一个外国人在北京的25年》《外国人,中国情》及《一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等。
中国日报社记者、来自美国的Erik Nilsson自2006年以来,走遍了中国内地的每一个省份,报道扶贫、救灾和政府政策。2016年,这位当时33岁的美国人成为“中国政府友谊奖”历史上最年轻的外国获奖者。这是中国政府为表彰外国专家“在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而设立的最高奖项。自2017年3月以来,这位家住北京的记者拍摄的视频已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得到数亿次的点击观看,中国网民称他为“美国小哥”。他已联合写作、编撰和编辑了16本关于中国的中英文书籍。2011年,Nilsson发起了一个志愿者行动,为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牧民社区有待发展的学校送去太阳能电池板、衣物、药品、食物和学习用具。他的团队还为残障孩子提供手术、义肢和轮椅,并为低收入牧民家庭的子女提供大学奖学金。在《太阳升起——“美国小哥”见证中国扶贫奇迹》一书中,叙述了Nilsson十余年里深入一线报道的中國故事和他故事里的人生,记录了他亲身探索中国的扶贫方案、灾后救援,以及整体发展的报道。
此外,充分发挥我国高校相关专业的优势和加大建设力度,也能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有源头活水来”,国际传播人才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的发掘和培养。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端应用型翻译人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走出去、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主要单位。总之,出版大量优秀文化传播人才的图书,符合在对外传播中求同存异、互为借鉴、增进了解的特点。一方面,图书的出版将他们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彰显了良好的对外交往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高校在选拔和培养对外国际传播人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将产学研相结合,加大相关的翻译、出版、传播工作的力度,是对外出版传播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平台,在人才培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按照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部署,我们应自觉服务于图书出版建设和对外工作大局,借鉴和应用以上出版工作中的做法,继续做好国际传播人才的相关工作,以满足时代和现实的需求。
(作者单位系五洲传播出版社)
“讲好中国故事”是培育文化自信、实现国家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是21世纪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增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科学地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做好出版工作、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出版物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其中人才的建设是关键。高素质的国际出版传播人才对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尽管我国的出版传媒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其中不乏行家里手,但是真正具有国际视野、熟练掌握外语、能够准确理解目标受众的国际出版传播人才还不多。因此,那些精通外语、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出版传媒工作者就成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复合型人才。
一、图书出版应充分发挥外交人员的作用
外交话语具有鲜明的跨学科属性,主要涉及新闻出版、国际传播、国际关系学等多个学科。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政府和国际学术界十分重视外交话语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外交人员具有国际视野、熟练掌握外语、能够准确理解目标受众。从近年出版工作主题所跨越的地域来看,涉足的区域主要包括拉美地区、阿拉伯地区、南亚地区等,区域广泛而具有代表性。
以描述我国在拉美地区开展早期外交工作的《帝国后院》为例,这本书以三位驻外青年翻译跟随领导深入美国的“后院”,展开艰苦卓绝的外交拓荒工作为主线展开,他们亲历了加勒比海革命风暴的洗礼,初进南美又被卷入了巴西右翼军人政变的阴谋漩涡。这部纪实小说以宽广的历史视野,重现了中国与拉美国家关系发展中最初的那段艰难岁月,刻画了外交战线斗争的艰难与复杂。作者凭借真实的工作和生活体验,塑造了一群新中国外交战士的感人形象,描述了鲜花美酒背后的惊险。在一定程度上,图书丰富和深化了中国与拉美国家建交的这段史实,同时也开阔了读者的视野。更进一步说,通过回顾那段建交的历史,记录了中国和拉美地区的友好交流。作者外交工作者和出版传媒工作者的双重身份,对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了解,特别是传播中国的文化方面,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心香花环》则是描述中国和巴基斯坦传统友谊的诗文集,作者陆树林是中国原驻巴基斯坦、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大使。多年来,在陆树林大使等的支持下,以五洲传播出版社为代表的一批出版单位积极参与中巴文化交流,为促进中巴两国民心相通、服务“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在巴社会各界广泛开展“诗歌外交”,增进两国人民心灵契合,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和巴基斯坦“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比铁硬,比钢强”的传统友谊。《心香花环》不仅是作者文学创作的阶段性总结,也是属于中巴两国人民的珍贵回忆,是中巴友好的历史见证。
做好对外出版传媒工作,不仅仅要在宏观上擘画蓝图和指导方针,更重要的是要将各项精神落到细微之处。《礼宾轶事》就是将外交这样一个宏伟的主题落到具体之处的图书。《礼宾轶事》大都是作者吴德广亲历亲闻的趣闻轶事,取材于外交礼宾历程的点滴瞬间,寓大背景于小事情,叙述记录,以人为本,以事为主,将国事礼仪、国事访问、国之礼俗、国之风采充分展示出来。看似细小的事务,却无不体现了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对宾朋的重视和关心。特别是记述了周总理在领导我国外交工作的岁月里,一贯重视礼宾工作,把它作为整个外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不可少的内容。“周到,周到”是世界其他国家外交人员对周总理对外工作的极高赞誉。值得庆幸的是,这种于细微处见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在对外交往类出版传媒工作中要一以贯之,很好地传承下去。
二、图书出版应充分发挥驻外文化机构的作用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为中华民族的对外交往事业作出了特殊贡献的人物,例如,汉朝的“张骞通西域”;唐朝的玄奘向佛教圣地求取真经,并留下了《大唐西域记》这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作;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将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推向了高潮;等等。他们也许并不是专业的传播学家,却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鉴。正因不同文明间的物质和精神上的互通有无,今天的人们无不在享受着因文明交融而带来的美好生活。在现今不同文化的传播领域,记者处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的最前沿,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文明传播的使者。
《战地归来》一书的作者梁玉珍,是央视战地女记者,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被同行誉为枪林弹雨中闯出的“中东铁娘子”。她用充满激情和热血的报道,为国内观众展示了中東地区战争、自然灾害的状况和社会万象,同时,她遍访中东,与中东地区的同行通力合作,将中国最新的发展和现状传播到了中东地区,利用自己做记者的优势,传播好中国声音,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展示了中国知识女性的风采。
《阿拉伯兄弟》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音员、记者刘元培撰写的回忆录,他是新中国第一位阿拉伯语播音员。作为记者,他采访了阿拉伯国家众多政要和各方代表,是发展中阿关系的见证者和奉献者。图书是从一个记者的角度来阐述的,通过他的采访、对外传播工作及交往,见证了他与阿拉伯各界人士建立的深厚友谊。《阿拉伯兄弟》不仅从一个侧面真实记录了中阿国家关系的发展,也是不同国家的读者互相了解对方的窗口。
三、图书出版应充分发挥海内外汉学研究者的作用
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设立于2005年,主要表彰在介绍中国、翻译和出版中国图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外籍作家、翻译家和出版家。他们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理念,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将理念转化为行动,将愿景转变为现实,不断促进民心相通,建设成果丰硕。 加拿大著名旅华作家李莎·卡尔杜齐就是积极传播中国和中外友好交流的友好人士之一。李莎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获语言学博士学位,已出版数十部著作,约一半是中国题材。作品多次获国际奖项。2001年,李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2015年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李莎会说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和中文,著有自述性作品《一个外国人在北京的25年》《外国人,中国情》及《一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等。
中国日报社记者、来自美国的Erik Nilsson自2006年以来,走遍了中国内地的每一个省份,报道扶贫、救灾和政府政策。2016年,这位当时33岁的美国人成为“中国政府友谊奖”历史上最年轻的外国获奖者。这是中国政府为表彰外国专家“在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而设立的最高奖项。自2017年3月以来,这位家住北京的记者拍摄的视频已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得到数亿次的点击观看,中国网民称他为“美国小哥”。他已联合写作、编撰和编辑了16本关于中国的中英文书籍。2011年,Nilsson发起了一个志愿者行动,为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牧民社区有待发展的学校送去太阳能电池板、衣物、药品、食物和学习用具。他的团队还为残障孩子提供手术、义肢和轮椅,并为低收入牧民家庭的子女提供大学奖学金。在《太阳升起——“美国小哥”见证中国扶贫奇迹》一书中,叙述了Nilsson十余年里深入一线报道的中國故事和他故事里的人生,记录了他亲身探索中国的扶贫方案、灾后救援,以及整体发展的报道。
此外,充分发挥我国高校相关专业的优势和加大建设力度,也能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有源头活水来”,国际传播人才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的发掘和培养。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端应用型翻译人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走出去、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主要单位。总之,出版大量优秀文化传播人才的图书,符合在对外传播中求同存异、互为借鉴、增进了解的特点。一方面,图书的出版将他们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彰显了良好的对外交往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高校在选拔和培养对外国际传播人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将产学研相结合,加大相关的翻译、出版、传播工作的力度,是对外出版传播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平台,在人才培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按照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部署,我们应自觉服务于图书出版建设和对外工作大局,借鉴和应用以上出版工作中的做法,继续做好国际传播人才的相关工作,以满足时代和现实的需求。
(作者单位系五洲传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