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5W”传播模式为视角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中传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传播者的素质能力、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运用多渠道相结合的传播方式、针对受众不同的特点开展传播、健全传播效果评估机制等措施,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中传播。
【关键词】“5W”模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东盟来华留学生 传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C-0046-0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东盟国家学生选择到中国学习深造,实现人生理想。据教育部数据显示,短短几年时间,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已经从2010年的约5万人增长到了2016年的超过8万人。因此,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对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东盟国家,建设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其《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从构成来看,该模式总共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即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本文以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为视角,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中的传播。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盟来华留学生中传播的影响因素
以“5W”传播模式为基础,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盟来华留学生中的传播因素主要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等五个部分的内容。所谓传播者,即传播主体,这里主要是指高校党委宣传、国际交流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国际教育学院专业课教师以及相关社团组织;所谓传播内容,即传播信息,这里主要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深层内涵;所谓传播渠道,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媒介,这里主要是指校报、电台、广播、电子屏、微信、微博等媒体,以及图书馆、博物馆、戏剧院等传播载体;所谓传播对象,即传播客体,这里主要是指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所谓传播效果,即传播活动的有效结果,主要体现在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和认同度,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的行为产生的影响上。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来华留学生中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传播者的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的不同,传播主体的素质也良莠不齐。一些地方高校由于师资匮乏,尤其缺乏国际教育方面的教师,为了保证教师的数量,往往就会降低对教师质量的要求,这就容易导致传播者的知識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更有一些偏远地区高校的传播者都没有去过东盟国家,也不了解东盟留学生的特点和风俗习惯,造成传播缺乏针对性。
(二)传播内容缺乏深层次的挖掘。在当前高校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盟留学生群体中的传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语言、轻文化”的现象,缺乏对传播内容的深层次挖掘。调研发现,很多高校在东盟留学生课程中设置了太极拳课、书法课、茶艺课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但是上课时往往都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例如,在太极拳课程教学中偏重对太极拳招式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太极拳背后的中国传统哲学、传统养生学、传统医学和传统美学的挖掘;在书法课程的教学中偏重对书写方法、书法技法、结字规律等形式的传授,而忽略了对书法背后的中国儒家哲学、中庸之道、为人之道等文化内涵的挖掘。
(三)传播渠道单一。当前,很多高校向东盟来华留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主要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较少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平台、网络课堂、漫画等东盟留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没有注意发动社会的力量进行多渠道传播,从而导致传播效果不佳。
(四)传播对象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东盟各国由于地缘相邻、文化相融,其留学生的群体特征比较相近。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和兴趣点方面,东盟来华留学生与其他国家来华留学生也不尽相同。但是,在现行的文化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往往容易忽略东盟来华留学生与其他国家来华留学生的差异,千篇一律地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传播,从而导致传播效果事倍功半。
(五)传播效果评价机制有待健全。当前,各高校在对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尚未建立完善的传播效果评价机制,导致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等要素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和评价,传播成果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好的做法和成效没有固化并建立长效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盟来华留学生中的传播对策
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中传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基于“5W”传播模式原理,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提高传播者的素质能力。要通过举办高校党委宣传部、国际交流处、国际教育学院负责人培训班,开展外事干部赴东盟研修活动,实施“高校优秀教师出国深造项目”和国家留学基金委“西部项目”派出工作等项目,选派高校党委宣传部、国际交流处、国际教育学院等相关部门的教师赴东盟国家进修学习。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孔子学院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相互了解的重要窗口作用,定期组织高校各类管理人员、教师与东盟国家学生开展活动,增强他们对东盟各国青少年的了解,从而提高其传播素质与能力。
(二)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在教育部组织开展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中,部分高校在留学生群体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做法非常成功,对传统文化的精髓挖掘非常到位,可以借鉴应用于对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的文化传播中。例如,北京交通大学从书法文化入手,通过课堂内外,让来华留学生充分体验中华书法的翰墨精神;华东理工大学通过举办来华留学生龙舟赛,深入挖掘龙舟文化,引导来华留学生群体通过赛龙舟、吃粽子、听故事,达到“内化龙舟文化为校园文化,传播中华文化为世界文化”的目的;复旦大学以京剧艺术为抓手,在来华留学生群体中开展京昆艺术文化教育,让来华留学生群体充分感受到了中华“国粹”的魅力;上海交通大学以中华诗词为载体,组织开展“全球华语短诗大赛”,让来华留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暨南大学以“中国文化节”为主题,在来华留学生群体中组织开展大型校园文化活动,并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传统技艺、传统节日风俗以及各类民俗活动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让来华留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运用多渠道相结合的传播方式。在向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借助微博、微信、移动平台、校报、广播、電台等媒介的力量进行传播。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外事侨务办、博览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机关单位和博物馆、图书馆、戏剧院等大众文化场所的传播作用,形成传播合力。在教育部组织开展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中,部分高校采用校内外传播相结合、多部门联合共建的方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这些成功经验同样可以借鉴于对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的文化传播中。例如,湖南大学借助学习资源网上平台、移动版校园查询平台、微信平台、数字宣传栏、移动教育平台等媒体对“岳麓书院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同济大学除了在校内通过“闻学堂”平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外,还借助上海书法协会、上海博物馆、上海各类剧团的力量进行传播;浙江师范大学通过学生社团、浙江民间文化载体对中华传统楹联文化进行传播;河南大学通过光明日报《书摘》、聚协昌博物馆对明清师德师风笔墨进行传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针对受众不同的特点开展传播。要针对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需求,区别于其他来华留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文化交流传播活动。广西人民政府和广西教育厅针对东盟国家及其来华留学生开展了系列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盟来华留学生中的传播,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例如,举办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构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增强了中华教育文化品牌在东盟国家及其来华留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举办“东盟留学生文化节暨东盟留学生百名家长看广西”活动,通过展示广西与东盟国家的优秀民俗文化,增进中国和东盟国家学生及家长的了解和友谊;实施以“携手青春,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国—东盟高校青年领袖峰会”,为中国—东盟高校青年领袖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这些针对东盟来华留学生个性化的文化传播方式,更好地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中的传播。
(五)健全传播效果评估机制。要建立并完善对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的文化活动传播效果监督机制和质量评价机制,对于好的经验和做法,要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建立长效机制,从而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盟来华留学生中的传播质量。在教育部组织开展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中,部分高校通过建立传播效果评估机制,打造了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品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例如,南开大学依托“汉语节”挂牌成立了第十一个中国文化体验国际学生实践基地,各类比赛吸引众多留学生报名参加,起到经典濡染、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通过建立评估机制,每年定期举办“走近传统 礼敬文化 成长自我”系列活动,得到了中外学生的一致好评。这些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效果的评估及长效机制建设经验,亦可借鉴于对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的文化传播中。
【参考文献】
[1]俞懿春.东南亚留学生逐梦中国[N].人民日报,2017-04-14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全国博物馆育人联盟.文化根·民族魂·中国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3]卢江琳.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D].苏州大学,2015
【作者简介】张 莉(1984— ),女,贵州雷山人,硕士,广西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编 苏 洋)
【关键词】“5W”模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东盟来华留学生 传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C-0046-0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东盟国家学生选择到中国学习深造,实现人生理想。据教育部数据显示,短短几年时间,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已经从2010年的约5万人增长到了2016年的超过8万人。因此,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对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东盟国家,建设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其《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从构成来看,该模式总共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即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本文以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为视角,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中的传播。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盟来华留学生中传播的影响因素
以“5W”传播模式为基础,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盟来华留学生中的传播因素主要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等五个部分的内容。所谓传播者,即传播主体,这里主要是指高校党委宣传、国际交流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国际教育学院专业课教师以及相关社团组织;所谓传播内容,即传播信息,这里主要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深层内涵;所谓传播渠道,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媒介,这里主要是指校报、电台、广播、电子屏、微信、微博等媒体,以及图书馆、博物馆、戏剧院等传播载体;所谓传播对象,即传播客体,这里主要是指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所谓传播效果,即传播活动的有效结果,主要体现在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和认同度,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的行为产生的影响上。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来华留学生中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传播者的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的不同,传播主体的素质也良莠不齐。一些地方高校由于师资匮乏,尤其缺乏国际教育方面的教师,为了保证教师的数量,往往就会降低对教师质量的要求,这就容易导致传播者的知識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更有一些偏远地区高校的传播者都没有去过东盟国家,也不了解东盟留学生的特点和风俗习惯,造成传播缺乏针对性。
(二)传播内容缺乏深层次的挖掘。在当前高校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盟留学生群体中的传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语言、轻文化”的现象,缺乏对传播内容的深层次挖掘。调研发现,很多高校在东盟留学生课程中设置了太极拳课、书法课、茶艺课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但是上课时往往都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例如,在太极拳课程教学中偏重对太极拳招式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太极拳背后的中国传统哲学、传统养生学、传统医学和传统美学的挖掘;在书法课程的教学中偏重对书写方法、书法技法、结字规律等形式的传授,而忽略了对书法背后的中国儒家哲学、中庸之道、为人之道等文化内涵的挖掘。
(三)传播渠道单一。当前,很多高校向东盟来华留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主要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较少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平台、网络课堂、漫画等东盟留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没有注意发动社会的力量进行多渠道传播,从而导致传播效果不佳。
(四)传播对象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东盟各国由于地缘相邻、文化相融,其留学生的群体特征比较相近。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和兴趣点方面,东盟来华留学生与其他国家来华留学生也不尽相同。但是,在现行的文化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往往容易忽略东盟来华留学生与其他国家来华留学生的差异,千篇一律地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传播,从而导致传播效果事倍功半。
(五)传播效果评价机制有待健全。当前,各高校在对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尚未建立完善的传播效果评价机制,导致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等要素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和评价,传播成果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好的做法和成效没有固化并建立长效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盟来华留学生中的传播对策
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中传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基于“5W”传播模式原理,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提高传播者的素质能力。要通过举办高校党委宣传部、国际交流处、国际教育学院负责人培训班,开展外事干部赴东盟研修活动,实施“高校优秀教师出国深造项目”和国家留学基金委“西部项目”派出工作等项目,选派高校党委宣传部、国际交流处、国际教育学院等相关部门的教师赴东盟国家进修学习。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孔子学院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相互了解的重要窗口作用,定期组织高校各类管理人员、教师与东盟国家学生开展活动,增强他们对东盟各国青少年的了解,从而提高其传播素质与能力。
(二)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在教育部组织开展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中,部分高校在留学生群体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做法非常成功,对传统文化的精髓挖掘非常到位,可以借鉴应用于对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的文化传播中。例如,北京交通大学从书法文化入手,通过课堂内外,让来华留学生充分体验中华书法的翰墨精神;华东理工大学通过举办来华留学生龙舟赛,深入挖掘龙舟文化,引导来华留学生群体通过赛龙舟、吃粽子、听故事,达到“内化龙舟文化为校园文化,传播中华文化为世界文化”的目的;复旦大学以京剧艺术为抓手,在来华留学生群体中开展京昆艺术文化教育,让来华留学生群体充分感受到了中华“国粹”的魅力;上海交通大学以中华诗词为载体,组织开展“全球华语短诗大赛”,让来华留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暨南大学以“中国文化节”为主题,在来华留学生群体中组织开展大型校园文化活动,并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传统技艺、传统节日风俗以及各类民俗活动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让来华留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运用多渠道相结合的传播方式。在向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借助微博、微信、移动平台、校报、广播、電台等媒介的力量进行传播。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外事侨务办、博览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机关单位和博物馆、图书馆、戏剧院等大众文化场所的传播作用,形成传播合力。在教育部组织开展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中,部分高校采用校内外传播相结合、多部门联合共建的方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这些成功经验同样可以借鉴于对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的文化传播中。例如,湖南大学借助学习资源网上平台、移动版校园查询平台、微信平台、数字宣传栏、移动教育平台等媒体对“岳麓书院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同济大学除了在校内通过“闻学堂”平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外,还借助上海书法协会、上海博物馆、上海各类剧团的力量进行传播;浙江师范大学通过学生社团、浙江民间文化载体对中华传统楹联文化进行传播;河南大学通过光明日报《书摘》、聚协昌博物馆对明清师德师风笔墨进行传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针对受众不同的特点开展传播。要针对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需求,区别于其他来华留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文化交流传播活动。广西人民政府和广西教育厅针对东盟国家及其来华留学生开展了系列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盟来华留学生中的传播,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例如,举办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构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增强了中华教育文化品牌在东盟国家及其来华留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举办“东盟留学生文化节暨东盟留学生百名家长看广西”活动,通过展示广西与东盟国家的优秀民俗文化,增进中国和东盟国家学生及家长的了解和友谊;实施以“携手青春,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国—东盟高校青年领袖峰会”,为中国—东盟高校青年领袖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这些针对东盟来华留学生个性化的文化传播方式,更好地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中的传播。
(五)健全传播效果评估机制。要建立并完善对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的文化活动传播效果监督机制和质量评价机制,对于好的经验和做法,要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建立长效机制,从而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盟来华留学生中的传播质量。在教育部组织开展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中,部分高校通过建立传播效果评估机制,打造了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品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例如,南开大学依托“汉语节”挂牌成立了第十一个中国文化体验国际学生实践基地,各类比赛吸引众多留学生报名参加,起到经典濡染、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通过建立评估机制,每年定期举办“走近传统 礼敬文化 成长自我”系列活动,得到了中外学生的一致好评。这些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效果的评估及长效机制建设经验,亦可借鉴于对东盟来华留学生群体的文化传播中。
【参考文献】
[1]俞懿春.东南亚留学生逐梦中国[N].人民日报,2017-04-14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全国博物馆育人联盟.文化根·民族魂·中国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3]卢江琳.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D].苏州大学,2015
【作者简介】张 莉(1984— ),女,贵州雷山人,硕士,广西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