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程。文章结合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实施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习为基础,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我体验、实践、探索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现状 原因 分析
引言
新课程标准实施几年来,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实施的现状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没有改变教育思想。目前已经实施的新课程标准,其宗旨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本应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毋庸讳言,应试教育思想在一些人头脑中仍根深蒂固,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不考干脆不教,因而不是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是完全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其次,尚未确立大语文教育观。“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改革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建立一个课堂内外互相结合的新语文活动课程体系,实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把“小课堂”和“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仍在因循“一只笔,一张嘴,一本书”的模式组织教学,重课文教学,轻综合性学习,把综合性学习当作配头,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第三,课程改革意识淡薄。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甚了解,对新教材的特色把握不准,习惯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将主要的精力用于应付课文教学。而对综合性学习认为是可有可无,有时间就多搞点,没有条件就少搞点,甚至认为开展综合性学习会分散教师精力,影响教学质量等等,致使语文综合性学习不能有效地开展,完全背离了新课标的要求。
其他原因,诸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够,教师先进的教学手段欠缺,学生参与意识差等等一些原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开展。怎样才能改變目前的现状,切实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呢?
一、充分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与课堂教学的互补作用。灵活多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够与语文课堂教学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一方面,学生通过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参与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生活,拓展了学习的空间,积累了写作的素材,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这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深化教材知识,从而促进其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另一方面,语文综合性学习又能从课外向课内辐射,促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寻求对课外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加大了学科内外的联系,能较好地整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初中生活泼好动,求新求异心理较强,而语文综合新学习内容丰富多彩,能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必然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动力,使整个教学过程积极化,使学生对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必定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具有深远的潜在的教育价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纲要》旨在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能力,尤其是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收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能力与团体精神等等。
二、明确综合性学习课的目标体系与教学要求,精心组织活动
发挥教师作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多让学生自己组织、主持活动。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但这不等于教师什么也不管,放任自流,恰恰相反,仍然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的作用,需要师生双方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对话与交流。这是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教师应制定学习活动的目标,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活动目标。目标的确定不要盲目求全、求高、求深,而应当从当地学生的实际和可能出发,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进行语文活动的能力上面,而不急于出成果。其次,和学生一起设计、制定活动计划、安排好活动时间表。时间进程及安排尽可能具体一些,让每段时间的活动内容明白一些,同时注意灵活性,能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特别要注意,教师教学用书通常也都有具体的安排,但不必完全搬用,用自己创意的设想更好。不要强求整齐划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条件来考虑,不能增加学生过重负担。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一定要清楚自己在每一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其基本要求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并组织协调,学生明确任务,有计划、有序列地展开活动。有的教师什么都不管,或者什么都包办代替。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一般的学习活动,都应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从而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其实这也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应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亲身去体验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力求有感受,有发现。教师不要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让学生有比较多的选择余地。活动内容、空间和方式,通常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确定。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必须强调合作与探究。事实证明,每项综合性学习活动,都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每次合作活动,小组成员分工应当明确,注意成员之间的通力有效的合作,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在合作与人协调中施展自我,培养学生的自觉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当然,培养学生对世界事物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每次学习活动都能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与兴趣,具有问题意识,这也是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必不可少的。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突破了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学生根据学习活动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敬发,《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胡寅初.我是怎样进行语文教学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 现状 原因 分析
引言
新课程标准实施几年来,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实施的现状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没有改变教育思想。目前已经实施的新课程标准,其宗旨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本应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毋庸讳言,应试教育思想在一些人头脑中仍根深蒂固,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不考干脆不教,因而不是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是完全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其次,尚未确立大语文教育观。“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改革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建立一个课堂内外互相结合的新语文活动课程体系,实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把“小课堂”和“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仍在因循“一只笔,一张嘴,一本书”的模式组织教学,重课文教学,轻综合性学习,把综合性学习当作配头,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第三,课程改革意识淡薄。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甚了解,对新教材的特色把握不准,习惯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将主要的精力用于应付课文教学。而对综合性学习认为是可有可无,有时间就多搞点,没有条件就少搞点,甚至认为开展综合性学习会分散教师精力,影响教学质量等等,致使语文综合性学习不能有效地开展,完全背离了新课标的要求。
其他原因,诸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够,教师先进的教学手段欠缺,学生参与意识差等等一些原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开展。怎样才能改變目前的现状,切实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呢?
一、充分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与课堂教学的互补作用。灵活多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够与语文课堂教学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一方面,学生通过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参与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生活,拓展了学习的空间,积累了写作的素材,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这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深化教材知识,从而促进其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另一方面,语文综合性学习又能从课外向课内辐射,促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寻求对课外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加大了学科内外的联系,能较好地整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初中生活泼好动,求新求异心理较强,而语文综合新学习内容丰富多彩,能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必然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动力,使整个教学过程积极化,使学生对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必定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具有深远的潜在的教育价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纲要》旨在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能力,尤其是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收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能力与团体精神等等。
二、明确综合性学习课的目标体系与教学要求,精心组织活动
发挥教师作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多让学生自己组织、主持活动。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但这不等于教师什么也不管,放任自流,恰恰相反,仍然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的作用,需要师生双方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对话与交流。这是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教师应制定学习活动的目标,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活动目标。目标的确定不要盲目求全、求高、求深,而应当从当地学生的实际和可能出发,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进行语文活动的能力上面,而不急于出成果。其次,和学生一起设计、制定活动计划、安排好活动时间表。时间进程及安排尽可能具体一些,让每段时间的活动内容明白一些,同时注意灵活性,能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特别要注意,教师教学用书通常也都有具体的安排,但不必完全搬用,用自己创意的设想更好。不要强求整齐划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条件来考虑,不能增加学生过重负担。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一定要清楚自己在每一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其基本要求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并组织协调,学生明确任务,有计划、有序列地展开活动。有的教师什么都不管,或者什么都包办代替。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一般的学习活动,都应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从而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其实这也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应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亲身去体验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力求有感受,有发现。教师不要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让学生有比较多的选择余地。活动内容、空间和方式,通常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确定。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必须强调合作与探究。事实证明,每项综合性学习活动,都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每次合作活动,小组成员分工应当明确,注意成员之间的通力有效的合作,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在合作与人协调中施展自我,培养学生的自觉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当然,培养学生对世界事物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每次学习活动都能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与兴趣,具有问题意识,这也是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必不可少的。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突破了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学生根据学习活动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敬发,《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胡寅初.我是怎样进行语文教学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