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集群创新可以使产业集群取得竞争优势,促进集群内产业的快速发展。河南省的产业集群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诸如创新环境的缺失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积极推进我省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集群创新 产业集群 发展和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1—0065—03
1 集群创新的经济学分析
由于产业集群能够获得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报酬递增、企业间的互动学习和合作创新等优势,从而成为具有高端竞争优势的产业升级模式。正如波特所指出的,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集群创新网络的发展。
集群创新,是指以专业化和分工为基础的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通过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形成长期稳定的创新合作关系而产生创新集聚,进而获得创新优势的一种平等开放的网络组织形式。从其构成来看,这个网络包含有一系列的创新网络结点。这些结点往往与某一产业相关,包括了各类企业,如零部件、机器设备和服务的供应者,生产上有互补性的企业,下游的渠道和顾客,以及在知识、技能、技术上相关的企业,还有各种机构,如提供教育、培训、相关信息以及研究和技术支持的大学、职业培训机构、标准制定机构、咨询和评估机构等社会机构,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机构等。在发展较成熟的产业集群中,这些企业或机构间已经建立了持久的联系,形成了良性的互动结构。其中,基于社会资本优势的创新合作,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从集群创新的竞争力优势来看,由于强大的社会资本优势使比邻而居的企业之间由于频繁的交往和经常性的合作,产生了面对面的交流与学习的便利性,一项技术创新很容易为其他企业所发现,通过技术转让与模仿,该项技术创新较容易地在集群内扩散;其他企业通过对此项科技创新的消化、吸收与模仿,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良,又导致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不断发生。而且,在集群中个行动主体因地域的接近、交往的频繁等因素,减少了学习与交流的交易费用。在集群创新理论的思路下,近年来,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发展。
2 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2.1 河南省农业产业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
2.1.1 洛阳市注重发展工业产业集群,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洛阳市洛新工业园区机械加工、装备制造产业经过省有关专家的评审,被河南省民营企业局认定为首批“河南省重点产业集群”。目前,该园区入驻企业135家,其中,高科技企业和高附加值企业达30余家,固定资产投资达40亿元。
该园区依托洛阳国有大厂和科研院所聚集的优势,抓住“工业强市”和省建设“郑洛工业走廊”的机遇,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形成了一个以机械加工、装备制造为主导的,以高级耐火材料为补充的产业聚集、特色鲜明的新型工业园区。2006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0亿元,税收入库5800万元,有力地带动了新安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2.1.2 南召县立足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集群效应日趋明显。南召县坚持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培育农业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拉长农产品产业化开发链条,全县特色农业区域化种植优势日益突出。培育了东北部山区辛夷基地、西北部山区山茱萸基地、中部山区柞蚕基地、南部丘陵花生基地等区域化种植基地,已形成林果、柞蚕、畜牧、水产、食用菌五大特色产业,袋料香菇、丹霞地毯、鸭河鱼、皇路店花生、南召辛夷、一化柞蚕、花卉苗木、尹店大葱等八大特色产品和矿产开发、石材加工、剿丝、辛夷精油加工、地毯编织等八大行业体系,建成农业化龙头企业82家,中介组织300多个,形成专业市场115个,专业村146个,专业户12000户,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2.8万亩,发展辛夷22万亩、天然网箱养鱼近3万箱,特色农产品基地面积已突破70万亩。
2.2 河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虽然我省的农业产业集群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2.1 标准化程度低,特色产业的产业链较短。河南省初步形成的产业集群集而不群,更多的只是同类之间的简单扎堆。彼此之间并没有明显的专业化分工,集群内各个企业之间同构现象严重,不能发挥集群内各产业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以新郑红枣为例,虽然新郑被誉为“大枣之乡”,但是枣树的种植多以农户为主体,加工企业遍地都是而且各自为政。缺乏枣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生产环节趋同,同类企业低水平竞争严重,技术标准不统一,大枣的质量不高,以次充好现象时有发生。
专业化分工程度的不足导致产业集群内的产业链窄而短,如信阳毛尖的生产,许多农户自行生产、简易包装就拿到产业交易市场上销售,加工企业也是直接从农户采购茶叶,然后进行简单加工包装就进入市场。茶叶的精深加工环节很少,能够提供产业配套服务如营销、运输等的企业和机构较少,一般出口的茶叶均以原料茶为主。
2.2.2 产业集群内龙头企业缺乏,集群品牌效应不强。在河南省,已经形成的特色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规模较小,大型龙头企业的数量很少。缺乏有品牌的大型龙头企业,特别是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这是导致河南省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和层次偏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些年来,河南省加大力度发展品牌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如“新郑的红枣”已经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但是,总体而言,已经形成的名牌农产品的知名度更多地局限于本省,全国范围内的知名程度不高,品牌效应不强,难以利用产业集群与品牌的互动关系,充分发挥名牌产品的品牌优势和效应。
2.2.3 农业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河南省已经形成的农业产业集群普遍存在着农业技术水平低,创新研发能力弱,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以及农业技术和知识传播慢等问题。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例,加工技术水平偏低,精深加工技术非常缺乏。2007年,河南全省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工业产值仅占加工业产值的10%左右。同时,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虽然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但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的比例却非常低。
2.2.4 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严重。河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主导产业发展不相配套、布局不够合理等问题较为突出。农田水利设施隐患较多,部分农业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洪涝干旱灾害的威胁依然严重,保障能力不高。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持续,农田地力下降的情况不容忽视。水资源短缺 与利用效率低下并存,部分地区农村能源短缺,可再生能源开发不足。
除了资源的因素以外,外部环境的制约也是我省产业集群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外部环境的作用方式主要包括外部市场的竞争、区域品牌建设等。外部市场环境包括国内市场竞争和国内市场竞争。外部竞争压力和竞争性市场需求可激发特色产业集群的进步和发展。国外一些著名的产业集群通过参与外部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市场竞争,提高了集群及其企业的竞争力,获得了国际竞争优势。品牌是国外产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是国外特色产业集群成功的重要标志。世界著名的产业集群如法国的香槟产业集群、荷兰的花卉产业集群等,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创造出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集群品牌。知名的集群品牌能创造出惊人的综合价值,促进企业的迅速集聚和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应积极营造外部环境,促进我省农业产业集群的健康快速发展。
3 河南农业产业集群创新的策略分析
3.1 营造良好的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环境。首先,要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打破条块、区域分割,统筹功能布局,共建各种网络平台,做到公共设施尽可能共建共享,真正以市场规律配置各类要素资源。其次是要重视软环境建设,在企业文化创新、企业信用建设、公平公正公开执法等各个方面,为产业集群的成长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要在不同县区、不同乡镇、不同园区之间制定差别化政策,合理进行产业定位,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组合,促进产业集聚。当然,还要实行不同项目的差别化,也就是说,主导产业项目与非主导产业项目之间、大项目与一般项目间,给予的政策要有差别;不同行业也要实行差别化,突出主导产业的培植壮大;不同链条企业的差别化,就是对特色产业链条中没有的项目,要降低门槛;不同技术含量的差别化。就是鼓励企业引进高新技术,注重环保节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再次,要在区域内通过各种中介服务、政策服务,尽可能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以提升企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集群的成长,不断增强产业集群对国内外资本的吸纳力和区域竞争力。
3.2 创造具有地区特色的差异优势。一个现代产业集群成功的主要标志,就是能够创造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因此,河南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拥有更多的“河南制造”和“河南创造”的著名商标,加强地区品牌建设。一是制定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和产品技术标准,提高地方产品整体质量水平,塑造和提升“河南制造”和“河南创造”形象。二是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组织名牌行业展会等多种途径,向国内外积极推介河南的产业集群,逐步打响河南的区域品牌和集体商标。三是发挥产业集群内部现有的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优势,将单个企业品牌发展同区域行业品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建设区域行业品牌和推进产业集群提供发展动力。四是加大对能够促进河南产业集群发展而创造的著名品牌和著名商标奖励力度,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和增强创新品牌、创造品牌、创立品牌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竞争意识。
3.3 完善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3.3.1 积极发展农业保险。要加快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农业保险制度的方法和途径。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引导农业生产者建立互保制度,完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可以考虑由供销社牵头组建农村信用担保公司,财政适当予以支持,逐步形成以保险公司、担保公司为主体,农业生产者互保为补充的农业保险机制,增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风险保障能力。
3.3.2 引导标准化生产。要加快制订完善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规程,以及品种质量、产地环境、包装质量与标识、贮运、检测检疫等标准,注重标准的先进性、国际性和全面性,并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主体,以示范区应用为重点,强化标准执行。在农业园区和生产基地全面推行生产档案、产地编码等质量追溯制度。加快农产品无公害和有机食品认证,提高农产品质量。利用农业优势,整合资源,加大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扶持培育,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参加各类农业展会。利用新闻媒体等媒介,扩大宣传,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
关键词:集群创新 产业集群 发展和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1—0065—03
1 集群创新的经济学分析
由于产业集群能够获得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报酬递增、企业间的互动学习和合作创新等优势,从而成为具有高端竞争优势的产业升级模式。正如波特所指出的,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集群创新网络的发展。
集群创新,是指以专业化和分工为基础的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通过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形成长期稳定的创新合作关系而产生创新集聚,进而获得创新优势的一种平等开放的网络组织形式。从其构成来看,这个网络包含有一系列的创新网络结点。这些结点往往与某一产业相关,包括了各类企业,如零部件、机器设备和服务的供应者,生产上有互补性的企业,下游的渠道和顾客,以及在知识、技能、技术上相关的企业,还有各种机构,如提供教育、培训、相关信息以及研究和技术支持的大学、职业培训机构、标准制定机构、咨询和评估机构等社会机构,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机构等。在发展较成熟的产业集群中,这些企业或机构间已经建立了持久的联系,形成了良性的互动结构。其中,基于社会资本优势的创新合作,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从集群创新的竞争力优势来看,由于强大的社会资本优势使比邻而居的企业之间由于频繁的交往和经常性的合作,产生了面对面的交流与学习的便利性,一项技术创新很容易为其他企业所发现,通过技术转让与模仿,该项技术创新较容易地在集群内扩散;其他企业通过对此项科技创新的消化、吸收与模仿,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良,又导致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不断发生。而且,在集群中个行动主体因地域的接近、交往的频繁等因素,减少了学习与交流的交易费用。在集群创新理论的思路下,近年来,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发展。
2 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2.1 河南省农业产业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
2.1.1 洛阳市注重发展工业产业集群,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洛阳市洛新工业园区机械加工、装备制造产业经过省有关专家的评审,被河南省民营企业局认定为首批“河南省重点产业集群”。目前,该园区入驻企业135家,其中,高科技企业和高附加值企业达30余家,固定资产投资达40亿元。
该园区依托洛阳国有大厂和科研院所聚集的优势,抓住“工业强市”和省建设“郑洛工业走廊”的机遇,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形成了一个以机械加工、装备制造为主导的,以高级耐火材料为补充的产业聚集、特色鲜明的新型工业园区。2006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0亿元,税收入库5800万元,有力地带动了新安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2.1.2 南召县立足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集群效应日趋明显。南召县坚持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培育农业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拉长农产品产业化开发链条,全县特色农业区域化种植优势日益突出。培育了东北部山区辛夷基地、西北部山区山茱萸基地、中部山区柞蚕基地、南部丘陵花生基地等区域化种植基地,已形成林果、柞蚕、畜牧、水产、食用菌五大特色产业,袋料香菇、丹霞地毯、鸭河鱼、皇路店花生、南召辛夷、一化柞蚕、花卉苗木、尹店大葱等八大特色产品和矿产开发、石材加工、剿丝、辛夷精油加工、地毯编织等八大行业体系,建成农业化龙头企业82家,中介组织300多个,形成专业市场115个,专业村146个,专业户12000户,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2.8万亩,发展辛夷22万亩、天然网箱养鱼近3万箱,特色农产品基地面积已突破70万亩。
2.2 河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虽然我省的农业产业集群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2.1 标准化程度低,特色产业的产业链较短。河南省初步形成的产业集群集而不群,更多的只是同类之间的简单扎堆。彼此之间并没有明显的专业化分工,集群内各个企业之间同构现象严重,不能发挥集群内各产业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以新郑红枣为例,虽然新郑被誉为“大枣之乡”,但是枣树的种植多以农户为主体,加工企业遍地都是而且各自为政。缺乏枣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生产环节趋同,同类企业低水平竞争严重,技术标准不统一,大枣的质量不高,以次充好现象时有发生。
专业化分工程度的不足导致产业集群内的产业链窄而短,如信阳毛尖的生产,许多农户自行生产、简易包装就拿到产业交易市场上销售,加工企业也是直接从农户采购茶叶,然后进行简单加工包装就进入市场。茶叶的精深加工环节很少,能够提供产业配套服务如营销、运输等的企业和机构较少,一般出口的茶叶均以原料茶为主。
2.2.2 产业集群内龙头企业缺乏,集群品牌效应不强。在河南省,已经形成的特色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规模较小,大型龙头企业的数量很少。缺乏有品牌的大型龙头企业,特别是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这是导致河南省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和层次偏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些年来,河南省加大力度发展品牌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如“新郑的红枣”已经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但是,总体而言,已经形成的名牌农产品的知名度更多地局限于本省,全国范围内的知名程度不高,品牌效应不强,难以利用产业集群与品牌的互动关系,充分发挥名牌产品的品牌优势和效应。
2.2.3 农业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河南省已经形成的农业产业集群普遍存在着农业技术水平低,创新研发能力弱,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以及农业技术和知识传播慢等问题。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例,加工技术水平偏低,精深加工技术非常缺乏。2007年,河南全省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工业产值仅占加工业产值的10%左右。同时,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虽然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但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的比例却非常低。
2.2.4 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严重。河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主导产业发展不相配套、布局不够合理等问题较为突出。农田水利设施隐患较多,部分农业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洪涝干旱灾害的威胁依然严重,保障能力不高。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持续,农田地力下降的情况不容忽视。水资源短缺 与利用效率低下并存,部分地区农村能源短缺,可再生能源开发不足。
除了资源的因素以外,外部环境的制约也是我省产业集群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外部环境的作用方式主要包括外部市场的竞争、区域品牌建设等。外部市场环境包括国内市场竞争和国内市场竞争。外部竞争压力和竞争性市场需求可激发特色产业集群的进步和发展。国外一些著名的产业集群通过参与外部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市场竞争,提高了集群及其企业的竞争力,获得了国际竞争优势。品牌是国外产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是国外特色产业集群成功的重要标志。世界著名的产业集群如法国的香槟产业集群、荷兰的花卉产业集群等,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创造出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集群品牌。知名的集群品牌能创造出惊人的综合价值,促进企业的迅速集聚和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应积极营造外部环境,促进我省农业产业集群的健康快速发展。
3 河南农业产业集群创新的策略分析
3.1 营造良好的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环境。首先,要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打破条块、区域分割,统筹功能布局,共建各种网络平台,做到公共设施尽可能共建共享,真正以市场规律配置各类要素资源。其次是要重视软环境建设,在企业文化创新、企业信用建设、公平公正公开执法等各个方面,为产业集群的成长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要在不同县区、不同乡镇、不同园区之间制定差别化政策,合理进行产业定位,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组合,促进产业集聚。当然,还要实行不同项目的差别化,也就是说,主导产业项目与非主导产业项目之间、大项目与一般项目间,给予的政策要有差别;不同行业也要实行差别化,突出主导产业的培植壮大;不同链条企业的差别化,就是对特色产业链条中没有的项目,要降低门槛;不同技术含量的差别化。就是鼓励企业引进高新技术,注重环保节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再次,要在区域内通过各种中介服务、政策服务,尽可能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以提升企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集群的成长,不断增强产业集群对国内外资本的吸纳力和区域竞争力。
3.2 创造具有地区特色的差异优势。一个现代产业集群成功的主要标志,就是能够创造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因此,河南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拥有更多的“河南制造”和“河南创造”的著名商标,加强地区品牌建设。一是制定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和产品技术标准,提高地方产品整体质量水平,塑造和提升“河南制造”和“河南创造”形象。二是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组织名牌行业展会等多种途径,向国内外积极推介河南的产业集群,逐步打响河南的区域品牌和集体商标。三是发挥产业集群内部现有的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优势,将单个企业品牌发展同区域行业品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建设区域行业品牌和推进产业集群提供发展动力。四是加大对能够促进河南产业集群发展而创造的著名品牌和著名商标奖励力度,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和增强创新品牌、创造品牌、创立品牌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竞争意识。
3.3 完善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3.3.1 积极发展农业保险。要加快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农业保险制度的方法和途径。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引导农业生产者建立互保制度,完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可以考虑由供销社牵头组建农村信用担保公司,财政适当予以支持,逐步形成以保险公司、担保公司为主体,农业生产者互保为补充的农业保险机制,增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风险保障能力。
3.3.2 引导标准化生产。要加快制订完善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规程,以及品种质量、产地环境、包装质量与标识、贮运、检测检疫等标准,注重标准的先进性、国际性和全面性,并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主体,以示范区应用为重点,强化标准执行。在农业园区和生产基地全面推行生产档案、产地编码等质量追溯制度。加快农产品无公害和有机食品认证,提高农产品质量。利用农业优势,整合资源,加大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扶持培育,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参加各类农业展会。利用新闻媒体等媒介,扩大宣传,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