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塔草原,开满了鲜花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x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草鲜花随意在原野上挥洒它们的美丽,映衬着蓝天白云,一幅世外的田野牧歌。
  
  炉霍县宗塔草原非常美丽。没想到去宗塔的路那么艰难。6月22日,我们的车刚从修车厂出来,便在雾蒙蒙的早晨出发了。
  车出炉霍县城往北,不到5公里,便上了乡村公路。公路正在维修,到处坑坑洼洼,坐在车里就像在波峰浪谷里沉浮。沿着风光秀美的泥曲河谷溯流而上,灌木和混交林拥抱着座座山峦,蓝天高悬,白云低垂,冉冉升起的炊烟飘散在悦耳的歌声中。
  “滋”,一阵气声从窗外传来,左后胎爆了!
  在满是泥泞的路上换胎可不是好玩的事情。这该死的雨不知下了多久,路全是软的,找块石头垫在千斤顶下面,好不容易将车支起来,车又一点点陷下去了。最后,只得四处找石头土块,把松软的地面垫得坚实之后才把车支稳。换完胎,我和司机都变成了泥猴。
  这条路原是森工局为运木材修建的临时公路,天保工程实施后就基本没用,成了罗柯马区、下罗柯马区与外界连线的主要通道。我们要去的宗塔草原位于罗柯马区宗塔乡,平均海拔3500米左右。它的四周都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也就是说,要去宗塔草原,无论你从哪个方向去,都得翻越艰险的大山。
  车至日都,便折向东北,上山的公路最大坡度有60°以上,越野车挂上了前加力才勉强在泥泞中缓慢行进。这座山是无名山,当地人也不知其名,地图上也没有标明。20公里的盘山公里,花了两个小时,到得山顶,人车都松了一口气。下车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清泉给水箱加水。
  翻过山脊,树永远的在我们的视野里消失了。草,向任何方向看都是草。山下,便是让人心仪的宗塔大草原了。
  
  七色花毯
  绿草鲜花随意在原野上挥洒它们的美丽,映衬着蓝天白云,一幅世外的田野牧歌。
  下山时,远远就能望见山下那无垠的平坦大地,上百顶白色帐篷连成一片,形成了壮观的帐篷城。车加快了速度,远方,有美丽的风情和多情的姑娘。
  宗塔草原的花是其美丽的所在,全年有几个花期,每个花期约有25天,并且颜色不同。自6月初起,依次为红色、白色、黄色、紫色和紫红色。我们去时,正值白花绽放之时,辽阔的大草原上,一片洁白,仿佛昨夜刚下了一场瑞雪。草原鹰无声地滑过湛蓝的天宇,大地之上,无边无际的花悄悄地绽放,宁静而祥和的原野,用它的美丽洗去了我们的尘埃和浮躁,心中除了激动便是激情。
  我们到帐篷城时,牧民们已经围坐了好几圈。我背着相机钻进人群,刚坐下,一个非常剽悍的康巴人递给我一瓶啤酒:“喝一口!”他甚至没有问我是哪里来的,也没有问我是干什么的,我也就入乡随俗,畅饮起来。他要我给他照相,他与他的伴儿{朋友的意思}有模有样的摆好姿势。后来朋友介绍说他叫尼玛泽仁,当地牧民。他真能喝,到晚上我再碰见他时,他已经喝了46瓶啤酒,只有些许醉意。
  当天的表演有山歌、踢踏舞、锅庄舞,还有自己上台表演的歌舞。康巴场上还没有表演节目的时候,高音喇叭里放着优美的藏族歌曲,有两个五六岁的小姑娘已开始在场外跳起了锅庄舞,跳得非常投入,很有韵味,难怪人们常说:康巴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最精彩的是炉霍乌兰牧骑演出队的节目,这支创建于1984年的文艺演出队获得过很多奖项。他们以短小精干、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受到各地群众的喜爱。仅仅十二个演员的文艺轻骑兵演了二十多个形式各异的节目,最后跳起民族大团结的舞蹈时,群众也加入其间,人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圆圈。
  傍晚时,随当地的朋友去看了草原上的两座神山。神山其实就是两座不大的山丘,一座叫狐山,一座叫狮山。许多牧民常常来此转山。与其它神山一样,山前有嘛呢堆和经幡,似乎没有什么与众不同。走到近处,方才发现这里有一些奇特的东西。比如一块大石上有两个手掌印,非常清晰,还有当年格萨尔大王埋锅造饭的三块石头,石头上有天然形成的佛像,难怪藏民们远远地来此转山。由此往东北面走上10分钟,可见一座插满红色经幡的山,在四周绿色的映衬下,分外醒目。
  第二天,赶上赛马。这里的马都是些高头大马,最高的马的马背有1.5米高,奔跑如飞,时速可达70公里左右。不过这些马也确实太烈了,有的跑到半中间时会突然拐弯,吓得围观的人慌忙转移,接下来就是一阵哄笑。有的骑手还会跌下马背,毕竟今天赛的是光背马,光背马就是没有马鞍子。
  灼热的阳光下人越来越多。大家盼望着第一名的诞生。第一名会成为这片草原上的英雄。草原上的欢乐将持续几天,接下来的是格萨尔藏戏表演。在草原上,白日里的欢乐将在夜晚继续,夜幕降临时,高音喇叭传出强烈的节奏,他们又会随着音乐跳起迪斯科、交谊舞。这时,有人会在一旁的空地上燃起篝火,藏民们又手牵手跳起了锅庄舞,夜晚,再度成了歌舞的海洋……
  
  闯进原始森林
  听牧民说,下罗柯马的风光很美,我们便返回炉霍,由北往南,沿罗柯河顺流而下。正如前面所说,进出都得翻越大山,这又是一座不知名的山,山上没有一棵树,全是高山牧场。下山时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草原风光,众多的溪流在这里汇成了一条小河,蜿蜒穿行,牦牛一声不响地在里面溅起一串串晶莹的阳光。有了河水的滋润,草似乎也有了激情,长得更茂盛。高山湿地景观由这里开始,绵延十余公里。往前再行十余公里,便进入原始森林了,道路依然是森工局留下的,现在几乎没用,可能十天半月才有车通过。
  进入林区,风光便多彩起来,林间奔跑着各种动物,常见的有白唇鹿、野兔和鹰。据随行的下罗柯马秋书记说,这一带多豹子和熊。此处的森林以柏树和云杉为主要树种,那些柏树都有上百年的历史,每一棵都尽力展现它独特的身姿,或秀美,或老态龙钟,或英姿焕发,不胜枚举。
  苍翠欲滴的山岭将空气变得湿润清冽,丰富的造成氧林带让这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变得温柔十分,找不到一点点让人不适的高原反应。倒是一声声悦耳的鸟鸣,让我们忆起书中所说的梦幻仙境。
  车突然停住了,原来有一段路被大水冲坏了,车只能下到河里,沿河滩试探着前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前,伐木工在这一带留下的残枝、朽木填塞了河道,河水在烂木丛中艰难地冲出了新的河道,车可没辙了。一行人只好下车拉开横七竖八的烂木料,发现一座便桥横在河上。
  所谓便桥,就是用铁丝把天然圆木绑在一起的跨河工具,看上去还结实。没想到开路的北京吉普一上去就出问题了,后轮中间的差速箱被圆木挂住,油门封得老大,轮胎冒烟也没能离开这座失修的便桥,只有那挣扎的声音在空谷里回荡。大家分头找撬棍,搭支点,碗口粗的圆木撬起车身,在车轮下垫了一些木头,两辆车才顺利通过。
  过桥不过2米,又是一座桥,看上去圆木粗大结实,没想到车一上去,靠边的两根圆木就被挤开了,“轰”的一声,一根圆木掉入水中,溅起两米多高的水柱,我们目送着那根圆木随水而逝。
  短短的时间,我就目睹两次险情。那车在桥上悬着,要想走,得重新架桥,所有人不分男女全部上阵了,好在附近多烂木料,我们从中选了两根直径20多厘米,长4米的圆木用以加固便桥,藏族摄影家热贡·多吉彭措很有经验地指挥我们撬车。
  “一、二、三!”
  “一、二、三!”
  汽车一点一点被撬起来,支点一点点加高,快要成功时,撬棍断了。又重新开始,加上两个过路的藏民的帮忙,两个多小时之后,圆木终于垫在了悬空的车轮下,大家松了一口气。
  
  尼加拉查温泉
  接下来这条沟叫加拉沟,依然树木葱茏。这得感谢天保工程。这里刚开始伐木时,天保工程就开始实施了,因而从下罗柯马至第五林杨的几十公里是万幸的一片原始森林,方圆几百平方公里的山峦之上是成片的柏树、杉树,路的两旁是夹道的高山水杨柳和沙棘,原以为是人工所植,没曾想全是天然形成的。其中一种当地人称作绳子树的植物很奇特,长到三四米高没有什么分枝,并且上下的粗细大致相等。直径多在8公分左右,是做农具、撑帐篷、插经幡的绝好材料。
  加拉沟里有一个很有名的温泉。在罗柯河畔的坡地上,突兀地耸立起一块钙华石,高约3米,顶端就是温泉。隔河而望,那钙华石有些像一头到河边饮水的大象。
  要享受温泉,必须要过罗柯河。水有些浑浊,看不清河底的情况,冰凉的河水有些刺骨。水漫过了我的腰,大有继续向上的趋势,每挪一步都要花很大的力。终于,上岸了,我们踏着青草、泥泞和碎石爬上了钙华石。石顶,一个天然形成的的浴盆装着热腾腾的温泉水,池底还有天然形成的泄水口,绝了!
  冰凉的肌肤促使我马上下到池里,温暖的感觉真好。坐在池里,看着远山和泉下的河流,有些心旷神怡。这河没白过。
  温泉是当地牧民的最爱,他们把牛羊赶到附近的林间草场大多会到这里来泡一泡,这温泉同大多数温泉一样,具有良好的治病功效。
  车又起程,行驶了20多公里,便到了道孚县的孔色乡,从这里过桥便上了318国道,车又跑得欢快起来。
  
  虾拉沱:山峦起伏的大地
  虾拉沱是一个半农半牧的地方,位于道孚至炉霍的途中,是很有名的湿地景观。众多的鸟在这安家落户,由于已经禁猎,鸟儿们在这里自由了,安全了,抬眼一望就能看见黄鸭、白鹭、红嘴乌鸦等。奔流不息的鲜水河好像也不忍离去,在这里拐了几个弯,显出一种曲线,一种柔情。
  虾拉沱最美的季节是秋天,那是一个枫红桔黄的世界,沿鲜水河谷,县里种植了1200亩沙棘。这种耐旱的植物的果实在秋天里将以金黄深红的色彩出现在这动物的天堂里,把静静的河谷装点得绚丽多姿,直把你的视线和心灵牵引。
  走到斯木乡,一排塑料大棚在木质建筑群中特别抢眼。大棚里栽着无藤南瓜、茄子等蔬菜,几个康巴妇女正在大棚里松土除草,那些绿油油的蔬菜长得很好,是一条绿色的致富之路。
  说到大棚,这在藏区算得上是新鲜事了。由于传统观念,藏民不愿使用农家肥,也不愿使用杀虫剂,以致于蔬菜种植在藏区很难开展。这几个大棚是搞的扶贫试点项目,眼下一些藏民目睹了大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观念已有所改变。如此一来,在高寒的雪域高原之上,昂贵的菜价将永远随风而逝。
  白云流动,蓝天高远,河流湍急,让人忘却思乡的情感。归家的路正等着我的脚步,越野车启动时,恰逢学校放学,路边的学生见我们的车快到他们身边时,全部不约而同地对着我们行队礼,并且每一次遇到的学生都是这样。后来随行的当地干部告诉我们,这种礼节现在已由炉霍传遍了整个甘孜州。他们这样教育学生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从小就懂得文明礼貌,二是欢迎四方来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