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一带,原来居住着古老的鲜卑民族,虽然大部分与汉族融为一体,但在育儿礼俗方面,仍然保留着一些古老的育儿礼俗,现分述如下:
一、“落草”礼俗
大兴安岭一带,女人生小孩时,在产房内铺上些茅草,把孩子生在草铺上,按当地习俗,叫“落草”。若孕妇生的是男婴,主人家将在大门上方挂上用树枝制成的弓箭,俗称“公子箭”,预示着以后长大成人一定是一位能骑善射的猎手。若生女婴,则在大门上方挂一个红布条,预示以后长大成人后心灵手巧,成为一名窈窕淑女。当婴儿出生后,萨满巫师根据婴儿的啼哭声,为主人家预测凶吉,口中唱道:
小儿声似鸦,富贵又荣华。啼声多不足,有损主人家。
小儿声歇啼,克父又克母。伤父又离母,过房选佳期。
二、洗“三朝”
婴儿出生三天后,主家人要请男女双全的老奶奶来给婴儿沐浴。主人先将槐树枝、蒿草、雄黄等熬成的水倒入一个大木盆中,调好水温,然后将婴儿放入木盆中进行洗浴,婴儿祖母或姥姥在旁边做帮手。老奶奶一边沐浴一边唱道:
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长得高;洗洗手,荣华富贵全都有。
洗脸蛋,做知县;洗屁股,做知州。洗洗脚,身体强壮不吃药。
洗浴之后,将婴儿放在院子里冻半个时辰,考验婴儿的适应能力,体验优胜劣汰的原理。
最后,老奶奶用一根大葱轻轻地拍打婴儿的身子,口里唱道:“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明白,四打快长大。”最后,主家人送上红包,表示对老奶奶的感谢。这一活动,叫做洗“三朝”。
三、送摇篮
育儿的第三个礼俗,叫做摇篮节。当婴儿出生之后,主人家要向婴儿的姥爷、姥姥报喜。如生男孩,带上礼品和一小公鹿或公鸡,如生女孩则带上礼品和一只母鸡到姥姥家报喜。接着姥爷、姥姥回送一个摇篮,在篮子里放一些鸡蛋和婴儿穿的衣服尿布等。当婴儿长到10天左右,将婴儿的胳膊和腿部用布条绑好,平放于摇篮里,以防婴儿以后成鸡胸或驼背,然后将摇篮用布绳吊在屋子的梁上,大人将吊篮来回摇动,婴儿悠哉悠哉,多么幸福,大人高兴了,口里还要哼上几声摇篮曲:
小乖乖,睡觉觉,妈妈盼你快长大。
小乖乖,摇啊摇,摇到姥姥家里了。
姥姥说,快长大,骑着大马走天下。
走天下,学文化,大字不识是白搭。
有时准妈妈缺奶,或者婴儿受到惊吓,在夜里啼哭不止,主人就请巫师给婴儿摆弄一番,然后在一张红纸上写上“天皇皇,地皇皇,主家有个吵夜郎,行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光。”巫师叫主家将红纸贴在大门上,这样可以让婴儿不哭了。
四、满月节
满月节,从婴儿出生满30天后,主人家的亲朋好友都要上门表示祝贺,主人家人要准备好佳肴美酒,款待客人。在开宴之前,首先要给婴儿剃胎发,主人要向客人喝剃头酒,发红鸡蛋。然后点上红蜡烛,表示生活过得红红火火,五子登料。剃胎发,一般是请理发师到主人家里完成。理发师到主人家大门时,主人要上前去迎接,并送去红包。理发师接过红包,一边走,一边要念祝词,大意是:“一进大门步步宽,脚步踏上紫金砖。紫金砖上生贵子,大门顶上落凤凰,状元贵子又多福,一定出在你府上。”理发师进屋之后,稍事休息后,拿出剃头刀,将婴儿的头发,眉毛一同剃去,然后将剃下的胎发用红布包起来,用五色彩线吊在婴儿的床头上或者主家大门上,寓意大吉大利,以后步步高升。当酒足饭饱之后,大家坐在堂屋前,亲友们给婴儿送红包,长辈们开始给婴儿取乳名,男婴一般取牛儿、马儿、狗儿、铁蛋、石头、柱子、尕宝等。女婴一般叫尕存、翻兄子、招弟、假小等。
五、百日礼
婴儿长到三个多月时,要给婴儿举行百日礼,邀请亲朋好友,共同祝福婴儿满百天。过“百日礼”的主要内容,一是给婴儿制作百家衣;二是给婴儿戴百家锁。给婴儿制作百家衣,就是向亲友们要来各种花色的布条缝制成的衣服,颜色和品种越多越好,这种衣服又叫做“百碎衣”,取其谐音为百岁衣,讨个吉祥圆满之意,预示婴儿长命百岁,万事吉祥。有了百岁衣,还必须佩戴百家锁。所谓百家锁,是向亲友们要一些银首饰或铜首饰打造成一个长锁,用彩线套在婴儿的脖子上,锁的正面要刻上“百家宝锁”字样。锁的背面要刻上“长命百岁”或“长寿富贵”等吉祥用语。富贵人家用白银制作成银项圈,等婴儿长到1岁以后,挂在小孩的脖子上,其含义与上面相同。
六、抓周礼
婴儿的第六个礼俗,是抓周岁礼俗,它具有较强的礼俗,比起前面几个礼俗更为隆重。周岁礼除了请客送礼和宴请宾客之外,还要进行一次测试婴儿智慧的礼俗,即俗称抓周礼。其做法是:当宾朋满座于堂屋四周,中间摆放一排小桌,小桌上放上文房四宝、书籍、印章、算盘、针线、玩具、首饰、花朵、弓箭等,由爷爷、奶奶领着小孩让他任意地抓取两件,孩子抓到什么,说明他喜欢什么,将来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抓到书籍或纸笔之类,预示小孩以后会读书,成为一个读书郎;如果抓了印章,预示将来能做官;如果抓了算盘,预示小孩以后会经商;如果抓了玩具,预示小孩以后是个贪玩的孩子。抓周礼起源较早,相传起源于三国时期的东吴孙权时期。孙权称帝不久,太子孙登因病去世,其他几个儿子在各自母亲的支持下,结交权臣,争夺太子之位,皇帝孙权对此十分烦恼。有臣进言,说诸皇子虽有贤德还不够,应该看皇孙的表现如何,进而献出了一个抓周礼的计策。于是择吉日,令宫女端出一盘珠贝、玉器、稀世珍宝、简册、绶带等物,请各皇子抱着自己的儿子上前抓取。其中只有孙和的儿子孙皓一手抓过简册,一手抓绶带,其他皇孙都抓些珠宝玉器。孙权大喜,遂册立孙和为太子。
七、留发礼与拜孔子礼
当婴儿长到一周岁之后,就要举行“留发礼”了。所谓“留发礼”,就是在给婴儿剃头时,将头顶的头发剃光,在后脑勺的凹处留上一束头发,是男婴扎成两个小辫子,用红头绳包扎着,一直留到六岁或八岁。如是女婴要红头绳扎成两个或多个小辫。 当婴儿长到六岁或八岁,即进入学童年龄,在进学堂之前,首先,要进行“割礼”,并举行“割礼酒”。当选好良辰吉日之后,通知亲朋好友参加。到“割礼”那天,堂屋中间要点上一对红蜡烛,给小孩穿上民族盛装,乞求祖宗保佑,天资聪慧,念书时会写会算,文章出众。“割礼”开始时,亲朋高座于高堂之上,祖父、祖母端坐于香案旁边,由母亲带着穿带一新的孩童,走到祖父、祖母跟前,由家人端上一小盘,上面用红布盖着,由母亲揭开红布,取出剪刀,递给祖父,请祖父、祖母为小儿剪下小辫。祖父欣然接过剪刀嘴里念上几句祝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百川归大海,何时复西归。
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祝词毕,祖父将小儿小辫剪下,放入盘内,随后拿出利士红包交到小儿手上,然后大家入席,开始上菜喝酒。次日由小孩祖父和父亲带上礼品和酒菜一同将小孩送到启蒙学堂,在孔子像前献上祭品,小孩向孔圣行跪拜礼。再将酒菜送到老师面前,礼毕之后,家长向老师敬酒三杯,并请求老师对小儿严加管教,让小儿向老师行礼,并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如有反悔,五雷当霹。”老师扶起学童,随口念道:
国家重英豪,文章出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八、喊魂习俗
小孩渐渐长大,有时外出游玩会遇到山猫、花蛇、毒蜂、鸟叫,特别是在夜晚,容易产生一些幻觉,因而小孩容易受惊吓。惊恐之余,往往形成魂逸魄飞,长时间回不过神来,晚上很难入睡,或者睡着常做恶梦。
遇上这些情况,小孩母亲根据祖上传下的做法,凭借月光,拿一件小孩穿的内衣,用手端着一碗小米或其他食物,让大孩背上受惊的小孩,一同来到小孩受惊的地方,或山梁等。先点上一柱香,烧上一些纸钱,由母亲一面向空中抛洒小米或食物,一面用悲伤的语调十分虔诚而又充满期盼地喊道:狗娃(小孩的乳名)被山猫、财狗吓着回来哟,被恶人、妖怪吓着回来哟。这样重复多次后,母亲问大孩:狗娃吓着回来了没有?大孩回答说:回来了。一直喊到家里,将小孩放在床上睡觉为止。如果还未奏效,就要请萨满巫师到家里来画符,喝咒水,进行一场法术。笔者在建国前念私塾时曾亲眼看见学童被吓死的惨剧。笔者同学叫幸天堂,14岁,一天中午上学途中,因天热,路过一水塘,幸同学跳下水塘边草丛中的“石头”洗脚,不料刚踩上的“石头”一动,瞬间露出一个王八的头(鳖鱼),轮睛鼓眼,把幸同学吓出一身冷汗。从此后,他食欲大减,高烧不退,不到一个月就去世了,在迷离之际,他才说出当时惊险的一幕。常言说,遇怪物,的确能吓死人,这是事实。
九、取名礼俗
当今已经取消了取名的仪式,但在古代无论是汉族或少数民族对于一个人的取名,都十分讲究的。古人取名,又分为小名(乳名)和大名之分。取小名一般在做满月酒时,由长辈们(爷爷或父亲叔伯等)就可以定下来,一是叫起来顺口,二是好带,少生病,长得快。
取大名,就比较慎重了。一般取大名是入学才开始取的。取大名一般请私塾老师取名,或者请乡里文化水平较高的文化人取大名。取大名,在古时要举行仪式,同时要付礼信钱。
取大名的原则,一是根据被取名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出生年的甲子,同时还要根据族谱中定下的班辈字派而定。比如,某小孩姓贺而班辈字派为德,故只能配一个字了。如小孩是土命,一般取带水的字,如海、泽、洋、沛、润等。对复姓而言,略为复杂一些。取名亦可以出生地或本人的特征来取名。如果是少数民族,在取名时一定要体现民族特色。比如鲜卑遗民,南凉王室后裔秃发傉檀之幼子,因为他出生在青海乐都县破羌城(老鸦城),所以取名为秃发破羌(乐都县在公元390年以前叫破羌县)。一方面为了不忘故土,另一方面预示像破羌将军辛武贤那样,策马扬鞭,驰骋疆场,为国家建功立业。
据《太平御览》126卷《十六国春秋·南凉录》记载:
“秃发傉檀曾在嘉平二年(公元409年)正月,以皇子秃发明德归为南中郎将领昌松太守,明德归隽爽聪悟,檀甚宠之。年始十三,命为《高昌殿赋》,援笔即成,影不移漏。”
意思是说,明德归十三岁能作赋,太阳影子未移动,文章就写成了,真是神童,故取名为秃发明德归,是以本人的天赋而取名的。
十、继拜礼俗
又称为“认干亲”。我国古代流传一种说法,当小孩出生属相与父母属相相撞,认为犯冲煞。特别是一些地方小孩养不活,从迷信说法,就是犯冲撞,经巫师指点,便在亲属、邻里为小孩认一个“干亲”,把命冲一冲。亦可在山神庙菩萨、神像或和尚认为“干亲”,或者以大树、怪石、龙骨水车等认为“干亲”。
在一些深山居住的少数民族,选择一些古树或怪石,做小孩的干爹、干妈。先在古树或怪石上牵条线,选好良辰吉日,带小孩来到古树或怪石下,摆上供品,点上香火,首先让小孩向古树或怪石叩三个响头,然后口里念道:石头做爹树做娘,我儿认你做干郎。保佑干儿不生病,保佑早日进学堂。算作认亲。每年的春节或中秋节都要带小孩来此地来认“树娘”或“石爹”,一般到16岁为止。在东北一些林区和西南地区至今保留着这一习俗。
在古越之地,以拜神认“干亲”,他们认为山魈力大无比,菩萨保佑长命百岁。在和尚的主持下,家长抱养小孩认某菩萨或某一动物神像,供奉纸钱和酒菜于像前,就算认干亲了。
在西南一些民族地区,至今保留着碰姓的习俗,当婴儿出生的当天早上,婴儿的父亲出门遇到的第一个人,无论是平民或官家,都要结拜为干亲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进军大西南时,曾经发生这个故事:驻在贵州某地的解放军战士,一大早出去溜马,突然碰上一个苗族兄弟,非要拉战士到他家做客,这下可把解放军战士吓坏了,老乡跟着到了军营,向首长说明情况,为了尊重当地的民族风俗,将这战士与苗家兄弟认为“干亲家”。
在四川的广汉公园内,生长着12棵高大的古柏,民间认为象征着十二生肖,又象征人丁兴旺,体魄健壮,是认干爹的好地方。每年春节期间,临县的群众带着自己的小孩到古柏下认干爹(拉保爹)。认定哪棵古柏,就给哪棵古柏挂红焚香,以这株古柏认为保爹。
一、“落草”礼俗
大兴安岭一带,女人生小孩时,在产房内铺上些茅草,把孩子生在草铺上,按当地习俗,叫“落草”。若孕妇生的是男婴,主人家将在大门上方挂上用树枝制成的弓箭,俗称“公子箭”,预示着以后长大成人一定是一位能骑善射的猎手。若生女婴,则在大门上方挂一个红布条,预示以后长大成人后心灵手巧,成为一名窈窕淑女。当婴儿出生后,萨满巫师根据婴儿的啼哭声,为主人家预测凶吉,口中唱道:
小儿声似鸦,富贵又荣华。啼声多不足,有损主人家。
小儿声歇啼,克父又克母。伤父又离母,过房选佳期。
二、洗“三朝”
婴儿出生三天后,主家人要请男女双全的老奶奶来给婴儿沐浴。主人先将槐树枝、蒿草、雄黄等熬成的水倒入一个大木盆中,调好水温,然后将婴儿放入木盆中进行洗浴,婴儿祖母或姥姥在旁边做帮手。老奶奶一边沐浴一边唱道:
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长得高;洗洗手,荣华富贵全都有。
洗脸蛋,做知县;洗屁股,做知州。洗洗脚,身体强壮不吃药。
洗浴之后,将婴儿放在院子里冻半个时辰,考验婴儿的适应能力,体验优胜劣汰的原理。
最后,老奶奶用一根大葱轻轻地拍打婴儿的身子,口里唱道:“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明白,四打快长大。”最后,主家人送上红包,表示对老奶奶的感谢。这一活动,叫做洗“三朝”。
三、送摇篮
育儿的第三个礼俗,叫做摇篮节。当婴儿出生之后,主人家要向婴儿的姥爷、姥姥报喜。如生男孩,带上礼品和一小公鹿或公鸡,如生女孩则带上礼品和一只母鸡到姥姥家报喜。接着姥爷、姥姥回送一个摇篮,在篮子里放一些鸡蛋和婴儿穿的衣服尿布等。当婴儿长到10天左右,将婴儿的胳膊和腿部用布条绑好,平放于摇篮里,以防婴儿以后成鸡胸或驼背,然后将摇篮用布绳吊在屋子的梁上,大人将吊篮来回摇动,婴儿悠哉悠哉,多么幸福,大人高兴了,口里还要哼上几声摇篮曲:
小乖乖,睡觉觉,妈妈盼你快长大。
小乖乖,摇啊摇,摇到姥姥家里了。
姥姥说,快长大,骑着大马走天下。
走天下,学文化,大字不识是白搭。
有时准妈妈缺奶,或者婴儿受到惊吓,在夜里啼哭不止,主人就请巫师给婴儿摆弄一番,然后在一张红纸上写上“天皇皇,地皇皇,主家有个吵夜郎,行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光。”巫师叫主家将红纸贴在大门上,这样可以让婴儿不哭了。
四、满月节
满月节,从婴儿出生满30天后,主人家的亲朋好友都要上门表示祝贺,主人家人要准备好佳肴美酒,款待客人。在开宴之前,首先要给婴儿剃胎发,主人要向客人喝剃头酒,发红鸡蛋。然后点上红蜡烛,表示生活过得红红火火,五子登料。剃胎发,一般是请理发师到主人家里完成。理发师到主人家大门时,主人要上前去迎接,并送去红包。理发师接过红包,一边走,一边要念祝词,大意是:“一进大门步步宽,脚步踏上紫金砖。紫金砖上生贵子,大门顶上落凤凰,状元贵子又多福,一定出在你府上。”理发师进屋之后,稍事休息后,拿出剃头刀,将婴儿的头发,眉毛一同剃去,然后将剃下的胎发用红布包起来,用五色彩线吊在婴儿的床头上或者主家大门上,寓意大吉大利,以后步步高升。当酒足饭饱之后,大家坐在堂屋前,亲友们给婴儿送红包,长辈们开始给婴儿取乳名,男婴一般取牛儿、马儿、狗儿、铁蛋、石头、柱子、尕宝等。女婴一般叫尕存、翻兄子、招弟、假小等。
五、百日礼
婴儿长到三个多月时,要给婴儿举行百日礼,邀请亲朋好友,共同祝福婴儿满百天。过“百日礼”的主要内容,一是给婴儿制作百家衣;二是给婴儿戴百家锁。给婴儿制作百家衣,就是向亲友们要来各种花色的布条缝制成的衣服,颜色和品种越多越好,这种衣服又叫做“百碎衣”,取其谐音为百岁衣,讨个吉祥圆满之意,预示婴儿长命百岁,万事吉祥。有了百岁衣,还必须佩戴百家锁。所谓百家锁,是向亲友们要一些银首饰或铜首饰打造成一个长锁,用彩线套在婴儿的脖子上,锁的正面要刻上“百家宝锁”字样。锁的背面要刻上“长命百岁”或“长寿富贵”等吉祥用语。富贵人家用白银制作成银项圈,等婴儿长到1岁以后,挂在小孩的脖子上,其含义与上面相同。
六、抓周礼
婴儿的第六个礼俗,是抓周岁礼俗,它具有较强的礼俗,比起前面几个礼俗更为隆重。周岁礼除了请客送礼和宴请宾客之外,还要进行一次测试婴儿智慧的礼俗,即俗称抓周礼。其做法是:当宾朋满座于堂屋四周,中间摆放一排小桌,小桌上放上文房四宝、书籍、印章、算盘、针线、玩具、首饰、花朵、弓箭等,由爷爷、奶奶领着小孩让他任意地抓取两件,孩子抓到什么,说明他喜欢什么,将来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抓到书籍或纸笔之类,预示小孩以后会读书,成为一个读书郎;如果抓了印章,预示将来能做官;如果抓了算盘,预示小孩以后会经商;如果抓了玩具,预示小孩以后是个贪玩的孩子。抓周礼起源较早,相传起源于三国时期的东吴孙权时期。孙权称帝不久,太子孙登因病去世,其他几个儿子在各自母亲的支持下,结交权臣,争夺太子之位,皇帝孙权对此十分烦恼。有臣进言,说诸皇子虽有贤德还不够,应该看皇孙的表现如何,进而献出了一个抓周礼的计策。于是择吉日,令宫女端出一盘珠贝、玉器、稀世珍宝、简册、绶带等物,请各皇子抱着自己的儿子上前抓取。其中只有孙和的儿子孙皓一手抓过简册,一手抓绶带,其他皇孙都抓些珠宝玉器。孙权大喜,遂册立孙和为太子。
七、留发礼与拜孔子礼
当婴儿长到一周岁之后,就要举行“留发礼”了。所谓“留发礼”,就是在给婴儿剃头时,将头顶的头发剃光,在后脑勺的凹处留上一束头发,是男婴扎成两个小辫子,用红头绳包扎着,一直留到六岁或八岁。如是女婴要红头绳扎成两个或多个小辫。 当婴儿长到六岁或八岁,即进入学童年龄,在进学堂之前,首先,要进行“割礼”,并举行“割礼酒”。当选好良辰吉日之后,通知亲朋好友参加。到“割礼”那天,堂屋中间要点上一对红蜡烛,给小孩穿上民族盛装,乞求祖宗保佑,天资聪慧,念书时会写会算,文章出众。“割礼”开始时,亲朋高座于高堂之上,祖父、祖母端坐于香案旁边,由母亲带着穿带一新的孩童,走到祖父、祖母跟前,由家人端上一小盘,上面用红布盖着,由母亲揭开红布,取出剪刀,递给祖父,请祖父、祖母为小儿剪下小辫。祖父欣然接过剪刀嘴里念上几句祝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百川归大海,何时复西归。
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祝词毕,祖父将小儿小辫剪下,放入盘内,随后拿出利士红包交到小儿手上,然后大家入席,开始上菜喝酒。次日由小孩祖父和父亲带上礼品和酒菜一同将小孩送到启蒙学堂,在孔子像前献上祭品,小孩向孔圣行跪拜礼。再将酒菜送到老师面前,礼毕之后,家长向老师敬酒三杯,并请求老师对小儿严加管教,让小儿向老师行礼,并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如有反悔,五雷当霹。”老师扶起学童,随口念道:
国家重英豪,文章出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八、喊魂习俗
小孩渐渐长大,有时外出游玩会遇到山猫、花蛇、毒蜂、鸟叫,特别是在夜晚,容易产生一些幻觉,因而小孩容易受惊吓。惊恐之余,往往形成魂逸魄飞,长时间回不过神来,晚上很难入睡,或者睡着常做恶梦。
遇上这些情况,小孩母亲根据祖上传下的做法,凭借月光,拿一件小孩穿的内衣,用手端着一碗小米或其他食物,让大孩背上受惊的小孩,一同来到小孩受惊的地方,或山梁等。先点上一柱香,烧上一些纸钱,由母亲一面向空中抛洒小米或食物,一面用悲伤的语调十分虔诚而又充满期盼地喊道:狗娃(小孩的乳名)被山猫、财狗吓着回来哟,被恶人、妖怪吓着回来哟。这样重复多次后,母亲问大孩:狗娃吓着回来了没有?大孩回答说:回来了。一直喊到家里,将小孩放在床上睡觉为止。如果还未奏效,就要请萨满巫师到家里来画符,喝咒水,进行一场法术。笔者在建国前念私塾时曾亲眼看见学童被吓死的惨剧。笔者同学叫幸天堂,14岁,一天中午上学途中,因天热,路过一水塘,幸同学跳下水塘边草丛中的“石头”洗脚,不料刚踩上的“石头”一动,瞬间露出一个王八的头(鳖鱼),轮睛鼓眼,把幸同学吓出一身冷汗。从此后,他食欲大减,高烧不退,不到一个月就去世了,在迷离之际,他才说出当时惊险的一幕。常言说,遇怪物,的确能吓死人,这是事实。
九、取名礼俗
当今已经取消了取名的仪式,但在古代无论是汉族或少数民族对于一个人的取名,都十分讲究的。古人取名,又分为小名(乳名)和大名之分。取小名一般在做满月酒时,由长辈们(爷爷或父亲叔伯等)就可以定下来,一是叫起来顺口,二是好带,少生病,长得快。
取大名,就比较慎重了。一般取大名是入学才开始取的。取大名一般请私塾老师取名,或者请乡里文化水平较高的文化人取大名。取大名,在古时要举行仪式,同时要付礼信钱。
取大名的原则,一是根据被取名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出生年的甲子,同时还要根据族谱中定下的班辈字派而定。比如,某小孩姓贺而班辈字派为德,故只能配一个字了。如小孩是土命,一般取带水的字,如海、泽、洋、沛、润等。对复姓而言,略为复杂一些。取名亦可以出生地或本人的特征来取名。如果是少数民族,在取名时一定要体现民族特色。比如鲜卑遗民,南凉王室后裔秃发傉檀之幼子,因为他出生在青海乐都县破羌城(老鸦城),所以取名为秃发破羌(乐都县在公元390年以前叫破羌县)。一方面为了不忘故土,另一方面预示像破羌将军辛武贤那样,策马扬鞭,驰骋疆场,为国家建功立业。
据《太平御览》126卷《十六国春秋·南凉录》记载:
“秃发傉檀曾在嘉平二年(公元409年)正月,以皇子秃发明德归为南中郎将领昌松太守,明德归隽爽聪悟,檀甚宠之。年始十三,命为《高昌殿赋》,援笔即成,影不移漏。”
意思是说,明德归十三岁能作赋,太阳影子未移动,文章就写成了,真是神童,故取名为秃发明德归,是以本人的天赋而取名的。
十、继拜礼俗
又称为“认干亲”。我国古代流传一种说法,当小孩出生属相与父母属相相撞,认为犯冲煞。特别是一些地方小孩养不活,从迷信说法,就是犯冲撞,经巫师指点,便在亲属、邻里为小孩认一个“干亲”,把命冲一冲。亦可在山神庙菩萨、神像或和尚认为“干亲”,或者以大树、怪石、龙骨水车等认为“干亲”。
在一些深山居住的少数民族,选择一些古树或怪石,做小孩的干爹、干妈。先在古树或怪石上牵条线,选好良辰吉日,带小孩来到古树或怪石下,摆上供品,点上香火,首先让小孩向古树或怪石叩三个响头,然后口里念道:石头做爹树做娘,我儿认你做干郎。保佑干儿不生病,保佑早日进学堂。算作认亲。每年的春节或中秋节都要带小孩来此地来认“树娘”或“石爹”,一般到16岁为止。在东北一些林区和西南地区至今保留着这一习俗。
在古越之地,以拜神认“干亲”,他们认为山魈力大无比,菩萨保佑长命百岁。在和尚的主持下,家长抱养小孩认某菩萨或某一动物神像,供奉纸钱和酒菜于像前,就算认干亲了。
在西南一些民族地区,至今保留着碰姓的习俗,当婴儿出生的当天早上,婴儿的父亲出门遇到的第一个人,无论是平民或官家,都要结拜为干亲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进军大西南时,曾经发生这个故事:驻在贵州某地的解放军战士,一大早出去溜马,突然碰上一个苗族兄弟,非要拉战士到他家做客,这下可把解放军战士吓坏了,老乡跟着到了军营,向首长说明情况,为了尊重当地的民族风俗,将这战士与苗家兄弟认为“干亲家”。
在四川的广汉公园内,生长着12棵高大的古柏,民间认为象征着十二生肖,又象征人丁兴旺,体魄健壮,是认干爹的好地方。每年春节期间,临县的群众带着自己的小孩到古柏下认干爹(拉保爹)。认定哪棵古柏,就给哪棵古柏挂红焚香,以这株古柏认为保爹。